曾磊:對袁崇煥的全盤否定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體現形式
曾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明末抗清英雄,歷來受到國人的崇敬。近年來,一些人在網上對袁崇煥採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影響了部分網路輿論,如筆名「杜車別」的孫海寧(以下稱杜車別)在《明冤》中指責袁崇煥殺毛文龍是錯誤的,以「灰熊貓」為筆名的作家謝栩文(以下稱灰熊貓)在小說《竊明》中,認為袁崇煥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他們的觀點影響了一部分網友,一些對明史了解不深的網友開始否定袁崇煥的歷史地位,導致目前中國網路上對袁崇煥的評價功過參半。
筆者認為,對袁崇煥的功過可以進行評價,但是那種全盤否定袁崇煥抗清戰爭中的功勞,認為袁崇煥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是清朝統治者偽造的民族英雄的觀點,毫無疑問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體現形式,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實現中國夢,有著一定副作用,應該予以批判。
一、袁崇煥抗清功過——兼談其殺毛文龍
要想反駁有關袁崇煥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必須全面衡量袁崇煥在抗清戰爭中的功過,尤其是他斬殺的毛文龍的舉動,必須將他的抗清活動放在明末那個具體的社會環境中進行考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1619年,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對明朝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戰爭,「遼事」成為明朝政府所面臨的頭等大事。明朝政府連續派出大軍對後金進行討伐,但是一敗於清河、撫順、開原、鐵嶺,二敗於薩爾滸,三敗於遼陽、瀋陽,四敗於廣寧、義州,導致關外大片土地淪陷,廣大人民淪於後金的鐵蹄之下,飽受後金政權的民族壓迫。
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的明末,袁崇煥忠心為國,不計個人名利,毅然投筆從戎,身赴關外抗清戰場,擔負起挽救大明王朝之危亡,抗擊後金對漢族人民的民族壓迫的重任。他於天啟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形勢,發出了「予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的豪言壯語,受到當權大臣的賞識,先後在關內外擔任永平兵備道、山石兵備道、寧前兵備道、遼東巡撫等職,後受到魏忠賢的排擠而去職,在崇禎年間擔任薊遼督師,最後被崇禎皇帝下令殺害。
從袁崇煥的一生來看,他的抗清功績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修築關寧錦防禦體系。袁崇煥從天啟二年任職關寧以來,參與了薊遼督師孫承宗對遼東防務的整頓,是關寧錦防線的創立者之一,尤其是全面負責整修寧遠城,將寧遠城從一座淪為廢墟的城池變為一座屹立關外的重鎮,成為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都無法攻陷的堅固堡壘。
在抗清戰爭中連續取得重大勝利。袁崇煥在天啟年間指揮遼東軍隊連續取得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勝利,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中,他率領關寧鐵騎,奮不顧身,保家衛國,連續取得廣渠門、左安門兩場大戰以及若干小規模戰鬥的勝利,遏制了後金軍隊進攻的鋒芒,保護了北京城的安全。
3、力主訓練、培育關寧軍。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擢用遼人武將,他和孫承宗通過大量努力,建成關寧軍,關寧軍在明末抗清戰爭和鎮壓農民起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崇煥最受人爭議的舉動是斬殺毛文龍。毛文龍,字振南,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他在天啟二年受當時的遼東巡撫王化貞所命深入敵後展開活動,從後金手中收復了鎮江城(今遼寧丹東),但很快遭到後金的打擊而退入皮島。此後一直到崇禎二年(1629年),毛文龍一直盤踞在皮島,一方面進行了一些抗清活動,曾經發動了亮馬佃之戰、牛毛嶺之戰、薩爾滸騷擾戰等一系列規模較小的戰役,給後金造成了一定困擾,並且帶回一些遼東人,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後金的統治(關於毛文龍的功過,請參見王榮湟:《明末遼東軍將毛文龍功過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他用十分翔實豐富的史料,既肯定了毛文龍抗清的一定貢獻,又揭露了他驕傲自大、妄圖割據一方、為抗命令的軍閥面目,認為袁崇煥斬帥一事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另一方面,毛文龍個人性格乖張自大,同其他同僚搞不好關係,尤其是和袁崇煥的個人關係逐漸惡化,他曾經力圖搜捕袁崇煥的親信武將徐敷奏,拒絕袁崇煥的更改朝鮮貢道的主張,並且在後金、朝鮮和明朝之間包庇商人,違反海禁政策,販賣商品圖利。毛文龍忙於和後金背著明朝政府通和謀款,其謀款信件,直至清朝滅亡後,其六封通敵信才在民國期間被學者們發現。這些信件後來被整理在《滿文老檔》一書中。在一封信中他說:
毛文龍再拜致書,至於前遣官齎書議和一事,我曾有言,自今日始議,我皆一一承認,凡事我皆承當等語。我與爾彼此能罷兵休戰,共享太平,則我心中不勝喜悅。曾想送還闊科,即與汗及諸貝勒議定大事。
在另外一封信中他說:
毛文龍拜金國汗纛下致書。不佞常銘之於心,宣之於口,存之於中,一進不忘……無諭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面來攻,則大事即可定矣。我不分爾所得,我亦不歸爾管轄。特致書以聞之。
原來,毛文龍要跟後金方面共圖「大事」。而這種大事是「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他妄圖勾結後金進攻明朝,圖謀割據海外,已經從一名抗清將領蛻變為一名妄圖割據一方的軍閥,杜車別在《明冤》一書中認為明軍在山海關防守嚴密,山海關根本無法攻破,毛文龍此舉不過是一種欺敵行為,殊不知「攻山海」乃後金方面一直用來採用的作為正面進攻明朝關寧錦防線的代稱(參見閻步克先生之《進取山海之議考析》,《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第6期),可見杜車別的辯駁是較為牽強的。
杜車別、灰熊貓等人攻擊袁崇煥的罪名,是崇禎皇帝當年給袁崇煥加上去的「以謀款而斬帥」。而事實上,盤踞東江的毛文龍雖然做了一些抗清的舉動,但是他不服從命令,蔑視袁崇煥的領導,身為武將,在封建社會裡,其行為已經構成該殺之罪。在明末清初,不少史料中認為袁崇煥存在「以謀款而斬帥」的動機,他同後金之間有成約,因此斬殺了毛文龍試圖同後金達成和平協議,而現代不少人也沿用了這些史料中的說法。但是,這些史料全都撰寫於崇煥死後,且並非第一手材料,並不能成為「以謀款而斬帥」的真實證據。
現存的史料中,皇太極與袁崇煥之間的書信往來一一具在,在《滿文老檔》等史料中,皇太極給袁崇煥的里很明確地指出袁崇煥的意圖是「此非令我還遼東地方乎?遼東地方,我憑力量攻取之,非爾恩賜者」,並且還特意用元朝的例子,反諷強調了強調了「今若蒙古向索其失地,爾肯給還乎?」可見後金和袁崇煥之間的條件差距很大,一方是要收回遼東領土,一方是要佔據已有勝利果實,雙方不可能達成任何共識,既然雙方不能達成共識,所以袁崇煥為了「謀款」而斬殺毛文龍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後金必須答應明朝還遼東的條件雙方才能達成妥協,而不是斬殺毛文龍之後雙方就能達成妥協。從袁崇煥的職位來看,他僅僅是薊遼督師,並非明朝最高當局,沒有達成協議的權力,因此也並不存在「以謀款而斬帥」的可能。
綜上所述,袁崇煥的確是一位較為優秀的抗清將領,他對毛文龍的處置雖然屬於「妄殺」,在一定程度上逾越了自己的許可權,但是在本質是人治社會的明朝,軍隊中上級臨機決斷斬殺下屬的事情並不少見,且崇禎皇帝在事後也認為毛文龍「欺誑朝廷」、「剛愎自用、節制不受」,認可了袁崇煥的舉動。更重要的是,在袁崇煥被處死後,崇禎也未給毛文龍平反。因此,僅憑斬帥一事就認為袁崇煥該死的觀點,論據嚴重不足,不能成為定論。
二、袁崇煥之死因初探
1、「反間計」是導致袁崇煥下獄的直接原因,但不是袁崇煥被處死的根本原因
一般認為,袁崇煥被殺的根本原因是皇太極的「反間計」的存在。杜車別、灰熊貓和部分網友堅持認為,皇太極的反間計根本不存在,是乾隆時期修《明史》偽造的,「反間計」編造的不合情理,甚至有人認為清朝偽造「反間計」殺袁是為了貶低明朝,磨滅漢人的抗清思想。
事實上,乾隆以前的不少史料都可以證明反間計是存在的。不僅《滿文老檔》、《清實錄》、《清史稿》中都記載了反間計的存在,且明朝人方面的史料也記載了反間計的存在,如黃宗羲《南雷文約》卷一《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說:
己巳之冬,大安口失守,兵鋒直指闕下,崇煥提援師至。先是,崇煥守寧遠,大兵屢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國文程時為京章。謂太祖曰:「昔漢王用陳平之計,間楚君臣,使項羽卒疑范增而去楚,今獨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閹數人,置之帳後,佯欲殺之。范相乃曰:「袁督師既許獻城,則此輩皆吾臣子,不必殺也。」陰縱之去,閹人得是語密聞於上,上頷之,而舉朝不知也。崇煥戰東便門,頗得利,然兵已疲甚,約束諸將不妄戰,且請入城少憩,上大疑焉,復召對,縋城以入,下之詔獄。
同時在黃宗羲《南雷文約》卷一《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也寫道:
烈皇在位。兩大冤案。鄭鄤之獄,督師之叛。馬角不生,白虹不貫。水落石出,疑信參半。
明遺民談遷在《北游錄》里記載道:
奴朝太宗實錄……蓋意實在和,其詞亦遜……又載計殺袁崇煥事頗詳。
更重要的是朝鮮方面也有這樣的記載,《朝鮮李朝實錄》中的記載如下:
崇禎三年二月。丁丑。春信使朴蘭英,在瀋中馳啟曰:「臣正月初, 到瀋陽。仲男來言,今日要土、虎口兩將擄劉海弟,在不遠之地,令臣往見之。臣答云:「使臣傳命而已,奚敢越一步地?」仲男請遣臣軍官 李馨長等二人,臣乃許之。越一日,馨長等還言,與仲男迎見要、虎兩胡於六十里外,胡將所獲男女萬餘。仍問汗入關之事則言:「汗從蒙古地方,入紅山口,大王子入馬來口,或襲長城門,或穿長城而入。 自前冬十月晦,所向克捷,連陷遵化、永平、薊州等三十餘城。與北京兵戰於皇城外五里地敗之。過北京西北七十里許,秣馬於梁縣,使蒙兵守樓哥橋,進圍北京二十餘日。至今年正月,汗盡領軍馬,退駐永平府。天朝大將多死,袁經略亦系獄雲。」越數日,忽哈、龍骨大、仲男等謂臣曰:「使臣來何遲也?此必以我國與南朝方戰,故欲觀望勝敗而然矣。」臣答以聞汗之出兵,恐無傳命處,仍致稽滯之意,則骨大辟左右,附耳語曰:「袁公果與我同心,而事泄被逮耳」。此必行間之言也。
事實上,後金方面的反間計並非僅靠派出兩個太監,而是從進攻明朝內地的一刻起,就散播各種謠言,明末清初大量史料都可證明,這種散播謠言的廣度很大,嚴重動搖了明朝的民心士氣,導致他們將責任推卸給關寧軍和袁崇煥,並誤認為袁崇煥同後金方面有密謀(關於後金散播謠言的狀況可參見拙作:《己巳之變中的謠言與袁崇煥之死》,佳木斯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2、袁崇煥死於明朝內部的黨爭
袁崇煥真正的死因是明朝內部的黨爭。袁崇煥下獄後,溫體仁、周延儒等奸臣同史范、高捷、王永光等人相互勾結,他們當朝的東林黨人錢龍錫,希望借袁崇煥一案來實現政變陰謀,清人葉廷琯在《歐陂漁話》之中披露了溫體仁給他的弟弟的三封家書,裡面披露了溫體仁在幕後操縱,試圖借袁崇煥案掀起大獄的狀況,在信中,溫體仁在家書中指責當朝的錢龍錫、韓鄺等人為「庸宰相任人穿鼻,倉皇失措」,戒嚴軍隊「不過老弱營軍,皓立風霜之中,日夜凍死百餘人而已」,他無視滿桂在德勝門外戰敗的事實,反而認為袁崇煥引敵長驅,欲要皇帝簽訂城下之盟,他直接承認了「崇煥之擒,此亦報國之一念也」。
在溫體仁的指使下,首先上疏對袁崇煥落井下石的是江西道御史高捷,他上疏崇禎帝,指責當朝的東林黨人大學士錢龍錫為斬帥謀款的主謀。在他看來,不僅毛文龍是錢龍錫挑唆袁崇煥所殺,連祖大壽提兵東走,都是錢龍錫「詭計陰謀發綜指示者」,錢龍錫聽聞閹黨分子對自己進行攻擊,自行申辨道:「崇煥初在城外,閣中傳奉聖諭、往來書札,多從城頭上下,崇煥既拿之後,孰敢私通?祖大壽兩重嚴城,誰能飛越,施挑激之妙手?」雖然如此,錢龍錫依然因為閹黨餘孽的陷害而辭職,而錦衣衛也以斬帥、主款兩事問袁崇煥,得到的答覆是:「斬帥一事,則龍錫與王洽頻以書問之崇煥,而崇煥專斷殺之者也。主款一事,則崇煥頻以書簡商之洽與龍錫,而洽與龍錫未嘗許之也。」他為了不牽連他人,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體現了袁崇煥作為謙謙君子的高風亮節。不久,山東道御史史范也上書彈劾錢龍錫,聲稱:「袁崇煥斬帥,致兵倡為款,議以信五年成功之說,賣國欺君,秦檜莫過。當龍錫出都,細軟數萬,皆崇煥馬價寄之」。對此無中生有之說,崇禎皇帝經過查核後予以否定,錢龍錫最終在黃道周、錢士升等正直的大臣的營救下免於一死,最終被流放,而袁崇煥則慘遭殺害。
袁崇煥死後,不少正直人士都揭露了奸黨陷害忠良的黑暗內幕。如余大成就是其中一例。余大成,字集生,號石衲,江寧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袁崇煥下獄後,他力圖相救但未成功。在他撰寫的《剖肝錄》之中,他指出當時陷害袁崇煥之人有溫體仁、滿桂、梁廷棟等人,指出溫體仁和梁廷棟「借殺毛文龍、市米二事,為煥資敵私通反跡。復援遼將謝尚政,餌以節釜鉞,令揭證煥。棟再疏持之,體仁前後五疏,力請殺煥,凡諸為煥者,皆罪斥。削御史羅萬爵官,以其為煥申辨,不證叛逆也」,由此可見袁崇煥案的黑幕。
當時的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在《白冤疏》中揭露了明朝奸黨勢力陷害袁崇煥的狀況:
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捉獲姦細劉文瑞等七人,面語口稱煥附書與伊通敵,原報奇、姚宗文即宣於朝,謂煥構通為禍,志在不小。次日,皇上命諸大臣會鞠明白。臣待罪本科,得隨班末,不謂就日辰刻,文瑞七人走矣。嗟嗟,錦衣何地,姦細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俱有翼而能上飛耶?總欲殺一崇煥,故不惜互為陷阱。
同時期的明朝大臣孫承澤在《畿輔人物誌》中也記載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木工自稱袁崇煥所派遣之姦細的故事:
一日,巡捕營獲一木工,謂為督師崇煥姦細。奉旨打問。君問原緝員役,曰:「袁督師現在遼東,即有異志,渠(他)之提塘、承差俱在京,何必用一木匠為姦細?」眾堅以為真。及訊,犯人隨口直認云:「袁督師修蓋衙門,戴方巾,穿白綾袍。知我常在京中,遂差打聽京中有多少人馬。欲起手反叛。」君再四誘問,始痛哭曰:「捕營苦刑,叫如此說,不然駁回,當時夾死。我是山西人,在京作木匠,何曾到遼東?」君據實上報。上令錦衣衛劉僑再審,乃以為真,立付重辟。君失出降二級,回衛。君笑曰:「吾不以人命博一官也。」
由上可見。袁崇煥一案的黑幕之沉重。袁崇煥的死同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密切相關,溫體仁、王永光、史范、高捷等奸黨力圖使袁崇煥一案牽連到錢龍錫為首的東林黨人,將他們羅織罪名予以打倒,而袁崇煥之功過僅僅是他們殘害忠良的借口。袁崇煥的死恰恰證明了腐朽的明王朝不能承擔起抗擊清軍、挽救人民的歷史任務,更談不上將中國帶上現代化道路,其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三、袁崇煥並非清朝所偽造的民族英雄
一般認為,清朝的乾隆皇帝最終給袁崇煥平反。然而,筆者認為,乾隆給袁崇煥的待遇並不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並不能算作「平反」。因此,袁崇煥並非清朝所偽造的民族英雄。
所謂「平反」,是指某些人物、組織或政府在經歷了一個不名譽階段之後恢複名譽。如果認為清朝才給袁崇煥平反,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在清朝乾隆皇帝下令平反之前,沒有任何人對袁崇煥提出肯定的意見,所有人都認為他賣國。第二,在乾隆皇帝之後,沒有人對袁崇煥提出否定意見,清朝對袁崇煥的官方意見已經成為定論。然而,實際上這種狀況並沒有出現。
清朝建立後給明朝修《明史》,在評價袁崇煥的問題上,清政府竭力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寫成了《明史·袁崇煥傳》。同一些人的觀點不同的是,《明史·袁崇煥傳》頗多微辭,雖然在整體上對袁崇煥並沒有採取徹底否定的態度,但是其「初,崇煥妄殺文龍」的記載,體現了在殺毛文龍這一問題上的鮮明的傾向性。乾隆皇帝對袁崇煥的評價,恰恰沿襲了《明史》的觀點。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給軍機大臣下了一道命令:「諭軍機大臣等: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根據「昨披閱明史」這五個字,可知乾隆是在閱讀《明史·袁崇煥傳》之後,下令尋找袁崇煥的子孫後代予以嘉獎的,並非他刻意為之。可見,如果要說翻案,那麼在乾隆給袁崇煥「翻案」之前,清修《明史》中的《袁崇煥傳》已給袁崇煥「翻案」。而事實上《明史·袁崇煥傳》對袁崇煥的評價並不算完美,尤其是在談到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問題上,《明史·袁崇煥傳》認為「崇煥妄殺文龍」,從這六個字可以看出清修明史對袁崇煥殺毛文龍一事採取的是否定的態度。
事實上,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經大規模為明末抗清忠臣翻案,乾隆曾經下令編纂《勝朝殉節諸臣錄》,大肆褒獎明末抗清殉難的忠臣烈士,並且給他們賜給謚號,但值得注意的是,袁崇煥並沒有被收入其中。在封建社會,對已死大臣進行重新評價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復原官」、「賜謚號」、「建廟祭祀」、「蔭補子孫」等一系列過程,而乾隆皇帝並沒有必要為明朝大臣袁崇煥做到這些,因此,在清朝大部分時間內,被明朝處死的袁崇煥並沒有獲得崇高地位,這體現在不少人對他殺毛文龍一舉是不贊成的。對袁崇煥殺毛文龍執否定態度的人有生於清乾隆四十一年的宗室昭楝,他在《嘯亭雜錄》里說:
袁崇煥之殺毛文龍,其事甚冤。世儒以崇煥後死可憫,故爾掩飾其過,至謂毛文龍果有謀叛諸狀,非深知當日之事者也。文龍守皮島多年,雖有冒餉、抗據諸狀,然其兵馬強盛,將士多出其門,本朝佟、張二將盡為彼害,使留之以拒大兵,不無少補。崇煥乃不計其大事,冒昧誅之,自失其助。遂使孔定南諸將陰懷二心,反為本朝所用,此明代亡國之大機。豈可因其後日之死,乃遂掩其過也。
在近代,著名文人,後來墮落為大漢奸的羅振玉甚至主動刊出清人吳騫為毛文龍喊冤的《東江遺事》一書,並親自做跋,可見其完全贊同給毛文龍伸冤的主張。從這裡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並沒有為袁崇煥的歷史地位統一口徑,清朝後期不少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農民起義隊伍也並沒有因為袁崇煥被明朝所殺而放棄反抗清朝統治。因此,乾隆並沒有為袁崇煥「翻案」,認為袁崇煥為清朝皇帝所偽造,其目的是污衊明朝,消磨漢人的反抗意識的觀點更是毫無根據的「心證」。顯然是極為荒謬的(關於袁崇煥是否為清朝所翻案,可參見筆者《袁崇煥非清朝所翻案——兼論清朝對袁崇煥的歷史評價》,北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四、結論
由上可見,袁崇煥作為一位抗清英雄,存在著不少缺點,他的殺毛文龍一舉,在程序上存在一定問題。但在人治社會中,即使在程序上存在一定問題,但斬殺抗命之部下乃封建社會的常見現象,且崇禎皇帝在他殺毛文龍之後予以承認。袁崇煥的死因,表面上是由於己巳之變中後金軍隊的入侵及其散播的反間計與謠言,本質上是受到了明政府內部的奸人陷害,且同朝廷內部東林黨人和反東林黨人的黨爭密不可分。袁崇煥的死恰恰證明了腐朽的明王朝朝政之混亂不堪,官僚士大夫的腐敗和人格墮落,其滅亡實是歷史的必然,不必惋惜。
袁崇煥在清朝期間的地位並不崇高,其功過一直都存在爭議,因此也不能斷定其為清朝皇帝所偽造的民族英雄。清朝雖然曾經對袁崇煥有所肯定,但不論民間社會還是官方文人,都對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一事進行了不同的評價,並沒有形成定論,因此,那種認為袁崇煥是清政府偽造的「民族英雄」的觀點顯然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心證」,只能體現發言者的浮躁以及學術上的不足,是站不住腳的。
筆者認為,袁崇煥雖然有一些缺點,犯過一些錯誤,其誅毛文龍之舉也可供後世進行討論,但從整體上來看,袁崇煥依然是一位傑出的抗清英雄,不能因為他犯過一些錯誤而否定他的抗清功績。那種心懷惡意、嘩眾取寵、斷章取義地污衊他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是一種對歷史極為不負責任的錯誤觀點,其消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推薦閱讀:
※肖一禾:「老路」有好也有壞,焉能一概否定?
※這樣的否定,會對孩子造成一萬點傷害
※卡丹轉盤揭露開普勒橢圓自我否定了四百年
※如何面對別人的否定?
※生克為肯定與否定為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