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設可能存在的最大風險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秀山
人民論壇見習記者張寒
【摘要】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設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決心和決策,也需要合理細緻的規劃,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規劃不合理。如果只是象徵性地往通州區遷入一些機構和單位,那麼北京市的副中心建設就沒有成功。
【關鍵詞】北京副中心通州【中圖分類號】F293.2【文獻標識碼】A
在近日召開的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首次提出,將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並在2017年取得明顯成效。北京全新的規劃與發展重心的轉移,在全國範圍內具有標誌意義和示範效應。通州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設進程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建設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又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建設北京中心城區之外的行政副中心迫在眉睫
人民論壇:您認為為何要將通州區建成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
陳秀山: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設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所帶來的環境、資源、公共服務等負面效應也逐漸凸顯。簡單的攤大餅式的擴張難以持續,建設北京中心城區之外的城市副中心迫在眉睫。
對於通州而言,儘管目前通州區的房地產行業是北京周邊幾個新城當中規模最大、價格最高的,但它現階段還只能被稱作是一個龐大的「睡城」,每日往返通州區和北京中心城區的通勤人口至少十幾萬。除了房地產行業以外,通州區內的產業發展不穩定,就業崗位嚴重不足,亟待尋找符合自身區域定位的產業和項目。與此同時,社會公眾和企業對於北京中心城區功能向外疏解的要求日益迫切,許多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覺得在北京創業、運營等方面的成本難以承受,而北京中心城區的水、空氣等自然資源也接近了承載力的極限,導致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不斷降低。
現如今雖然北京實施了嚴格的人口控制,但更多的人選擇了居住在北京周邊、到中心城區享受優質公共資源的生活方式。北京中心城區各項功能的疊加和重合,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增大了城市管理成本。未來數年內,如果能在北京中心城區之外建設一個「職、住一體」的副中心,至少在公共資源和環境方面比中心城區更為優越,那麼無疑將大大分流中心城區的人口壓力。因此,加快推進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設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人民論壇:通州區在承擔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設方面擁有哪些優勢?
陳秀山:通州區在過去幾年的發展當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物流、健康醫療、文化和新聞出版等行業實現了初步的聚集,而且大型商超和餐飲等配套設施也開始跟進。總之,基礎設施比前些年大為改觀。
作為北京市唯一與天津、河北都接壤的行政區,通州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能夠發揮對天津、河北等地區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通州區內路網密集,它是連接京哈、京沈、京津、京滬等高速公路和京津唐城鐵的交通樞紐,如果在通州區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那麼對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對沿海地區的資源利用都是大有好處的。
北京副中心建設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民論壇:當前通州區被定位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對於這一功能定位,您如何看待?
陳秀山: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將北京的副中心打造成單一的功能區不太現實,因為單純的功能區擁有眾多的弊端,不是一座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的功能區最後往往變成了和外界缺乏聯繫的孤島,導致其中的居民只能到中心城區享受城市的服務功能。
我認為,有一條思路值得深入探討,那就是將通州區打造成為「綜合性、多功能」的城市管理中心。通過將中央政府的部分非核心機構和北京市政府的大部分機構遷入通州區,帶動一部分科技、教育、金融、文化、醫療機構等新興服務業入駐通州區。這裡所說的「綜合性、多功能」,指的是通州不僅要承擔北京的一部分政治性的功能,而且還要承擔一部分中心城區不宜承擔的管理職能,比如文化、金融、國際交往等方面的功能。
人民論壇:在北京市副中心的建設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陳秀山:建設北京市的副中心,絕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搬遷,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程,需要在空間選擇、交通布局、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等方面做好規劃,還需要在副中心和中心城區的聯絡和互動方面做好安排,否則一旦中心城區的許多機構和單位遷移出去,而這些機構和單位的員工家庭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區,這樣就會帶來更多新的移動性人口。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設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決心和決策,也需要合理細緻的規劃,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規劃不合理。我的擔憂就是,未來如果只是象徵性地往通州區遷入一些機構和單位,那麼北京市副中心的建設就沒有成功,反而會給中心城區和通州區之間帶來更大的交通壓力。北京建設副中心,應當是經過慎重討論和規劃之後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貿然倉促行事,期望在短時間內完成和解決所有問題,那麼肯定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可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
對於北京的副中心建設而言,可能並不存在唯一的最優選擇,任何選擇都有正面和負面的效應,能夠達到相對較好的效果已是難能可貴。副中心的建設也是一個利益權衡的問題,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和勇氣。如果能夠下定決心,破除利益阻隔,從城市長遠發展和百姓切身利益出發,那麼千家萬戶的生活將因此而受益。
推薦閱讀:
※停電十小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歷年考博真題整理
※人民大學解聘司馬南 「三天教授」惹人深思 輿情解讀
※北大校長居然讀錯「鴻鵠」,我們該不該原諒?
※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問題匯總
TAG:中國 | 大學 | 風險 | 管理 | 中國人 | 行政 | 管理學 | 北京 | 教授 | 存在 | 人民 | 公共管理 | 中國人民大學 | 公共管理學 | 學院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