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的五點建議
Luci Gutierrez圖片:幸福人生的五條金規但最終,我發覺自己進入了探討「如何過上美好生活」的深水區。在那個階段,我不得不應對這樣一個現實:當談起那種充滿著深厚、持久滿足感的生活時,大部分與此相關的老一套說教都是正確的。那我如何才能把這些說教用一種更為新潁的方式表達出來、傳遞給新一代人呢?下面就是我嘗試給出的答案。1. 考慮早婚數十年來,大學畢業生的結婚年齡一直在往上升,而這種文化轉變也確實是一件好事。許多22歲的年輕人之所以能夠倖免於糟糕的婚姻,那是因為他們在這樣的年紀戀愛、而根本就沒考慮結婚的問題。但等你到了25歲的時候,你還應該想當然地認為結婚不在考慮範疇之列嗎?27歲呢?我現在不是建議你提前決定自己會在20多歲的時候結婚。你得等,直到遇見對的人。我只是在指出,你不該排除結婚的可能性。如果你一直等到30多歲,你的婚姻可能變成一場半途結合式的「併購」。如果你在20多歲的時候結婚,那可能就是一次從頭開始的「創業」。併購式婚姻是這樣的:夫妻雙方都是30多歲,高學歷,倆人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所建樹。你往往會在周日版《紐約時報》(Sunday New York Times)的嫁娶頁面上看到這類婚事的消息。贊同併購式婚姻的原因有很多。新郎新娘可能都更成熟,不太容易出現一方太老、不適合另一方的情況,也不太可能是因為在圍城外等了10年、由於感到有必要結婚來彌補他們逝去的青春而被迫步入圍城的。但也讓我為從頭開始的創業式婚姻說兩句。在這類婚姻中,伴侶雙方日後是否成功還是個未知數。揣著剛剛獲得的建築學學位,新郎還在設計樓梯井,而新娘才正開始讀醫學院三年級。他們的收入倒不至於讓他們窮困潦倒,但他們得小心地花著每一分錢。那從零開始的婚姻有什麼好處?一方面,你們將擁有倆人在一切未定、前途未卜之時共同的生活回憶。憶起當年自己從一個畏手畏腳的新人成長為意識到自己將收穫成功的時候,你們會覺得很有意思。更為重要的是,你和你的配偶將會攜手一起往前走。不論發生什麼,你們都將分享這段經歷。而且兩個人都知道,倘若沒有對方的一路陪伴,你不會成為今天的你。許多併購式婚姻當然也很美滿,但某種共生關係可能在創業式婚姻中更為常見。在這種共生共棲的關係中,兩個人相加起來的合力遠不止於簡單的疊加。2. 學會辨識你的靈魂伴侶準備好了嗎?接下來我要說的,是關於婚姻的那一套陳詞濫調。為什麼再說一遍?因為它們都是真理。要跟一個與自己品味相當、喜好相似的人結婚。具體指哪些方面呢?就是那些幾乎會影響到每一天生活的品味和喜好。如果你喜歡芭蕾,而你的配偶卻沒興趣,那倒沒關係。在這樣一些差異上,理性的人是能夠包容彼此的。但如果你們不喜歡對方的朋友,或是無法理解對方的幽默感,或是——尤其是——如果你們擁有不同的倫理道德觀,那就分手、再找別人吧。那些令你反感的個人習慣很可能會成為無法再忍受對方的導火索。雅克·巴爾贊(Jacques Barzun)指出了排名前三的幾個習慣:守時,井然有序和勤儉節約。至於你有多守時、有多整潔或有多節約,其實根本就沒什麼差別。巴爾贊評論說:「有些夫妻總是負債、老是遲到,在他們家沙發墊兒底下還能發現吃剩的批薩,但他們就特樂意這樣過。」所以夫妻二人得在同一個頻道上、擁有相似程度的個人習慣。要不然總有一天,那些棘手的差異將會變成一段婚姻中最鬧心的事兒,那感覺就跟聽見指甲劃拉黑板的聲音一樣。你現在所看到的情況就是你以後要忍受的。如果你的准配偶身上有些習慣讓你很困擾,但你覺得在婚後能夠改變自己的愛人,那你就錯了。要做好準備和困擾你的一切過一輩子——或者乾脆忘記它們的存在。毋庸置疑,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你的配偶當然會有所改變,但對方改變的方式不是你能預知或掌控的。你得真的真的喜歡自己的另一半,這點絕對至關重要。從那些有著美滿婚姻的人們口中,你總是能聽到這樣的話:「我和自己最好的朋友結婚了。」這些話是非常精準、符合其字面意思的。「靈魂伴侶」的一個絕佳定義就是「你最親密的朋友,而且還是對你有著性吸引力的人」。在你尋找那個人的時候,還有兩件事得掂量掂量:你們有時候會不會戳到對方的痛處?你們喜歡同樣的事物,在一起很快樂,性生活也很和諧,但你們倆人中有一個人卻在掌控全局、或是挑對方的毛病,或是不允許出現異議或故意說些傷害你的話。倘若這樣,那就分手吧。另一件值得擔憂的事情是激情過頭。如果你發覺自己在青春期已過去很久之後還表現得像個青少年,那你應該清楚這段感情就是激情上了頭——你那是痴愛成迷,而且不止是有點兒小瘋狂。對此倒不必擔心。每個人都應該至少經歷過一次澎湃的激情。但不要在激情暴風肆虐之際輕舉妄動。一段好姻緣會是你生命中能出現的最美的事。除了上面所說的一切,還要認識到這句老話也是真理。與你將從美滿婚姻中收穫的一切相比,結婚的負面風險——它們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完全不值一提。3. 最終不再因名利而煩惱對於你,我有一個既定的假設:你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這意味著你希望變得為人所知、生活富足或是兩者兼得,而且你打算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追逐那些夢想。情況本也應如此。對於任何一位20歲出頭而沒有這種雄心壯志的人才,我倒會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所以我祝你好運。但假設你到了40歲,而且很享受自己的工作,也已經找到了你的靈魂伴侶,正撫養著幾個非常好的孩子——而且你也意識到自己很可能永遠也成不了富豪或名流。到了那個階段,就得將你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輔以成熟的認識,這點至關重要。數年以前,我觀看了音樂和電影製作人、百萬富翁戴維·葛芬(David Geffen)的電視傳記。當時他說:「在那些認為金錢能買到快樂的人當中拉出一個來讓我看看,那我就讓你看看從來都沒有過很多錢的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葛芬臉上浮現出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傷的微笑,這個表情說明他曾親歷過這些、做過類似的事情,也明白自己在說些什麼。整個電視傳記打動了我, 對於其傳遞的「金錢無法買來快樂」的這一理念,之前我從未有過如此深的觸動。而電視傳記中那個令人難忘的鏡頭加深了我心底的感慨,它拍攝了葛芬私人飛機的機身長度,鏡頭一直沿著數排空蕩蕩的真皮座椅和沙發移進,直到拍見葛芬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後排。在你20多歲和30多歲的時候,你面對的問題是在「未來無法功成名就」的焦慮中煎熬。那是雄心壯志與生俱來、不可避免的一個副作用。我講述的這個有關大衛·葛芬的故事對你不會有什麼用——我說的是「現在」。20年後,再把它翻出來看一看。名聲和財富的確能有所作為:它們可以治癒雄心壯志帶來的焦慮情緒。但僅此而已,並不多。4. 把宗教認認真真當回事如果你已經參與到宗教傳統中去了,就無需再費神讀這一段了。由於我們孑然一身、心無信仰,所以當談到宗教的時候,其中很多人都持有這樣的立場:它跟自己扯不上關係。你不介意其他人是否篤信宗教、虔誠敬神,但你卻從未了解過宗教。聰明人都不再信那玩意兒了。我確信,你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懷揣著那樣的想法,因為你們這代高智商、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像50年前、我們那代人一樣)在經過徹底的社會化後變成了宗教之外的世俗之人,就像你們的先輩在你們這個年紀經過社會化後變得篤信宗教、虔誠敬神一樣。你們中的有些人在父母身邊長大,他們本身就不是信徒,所以對於宗教,你們連想都沒想過。你們中的其他一些人則在孩童時期追隨著自己父母的宗教信仰,但到了大學、經歷社會化之後,就將宗教拋之腦後了。我這裡所說的「經過社會化」,不是指讓你在那些教授——他們會對你進行勸服,告訴你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錯的——的指導下 研神學,你根本就不會去學什麼神學。你們崇拜的那些教授中沒有一個人是篤信宗教的,當提到宗教這個話題時,他們會不屑一顧地開腔談它或把它當成一個可笑的話題。你們總是與時代思潮結伴而行。我現在說的是我自己的宗教生活——從我去哈佛(Harvard)讀書開始一直到我近50歲。在那個階段,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這個孩子的到來促使我妻子找尋到一個令她舒心的宗教教派——貴格會(Quakerism)。這些年來,她一直都在參加貴格會教徒的宗教集會,我也開始陪她一起去,並開始研讀宗教教義。雖然我仍將自已稱為不可知論者,但我的無宗教信仰正在變得不牢靠。將宗教認認真真地當成一回事意味著付出。如果你還在守株待兔般地等待一次通往大馬士革之路(譯者註:大馬士革之路有時用來指心靈的轉變)的體驗,那你是在跟自己開玩笑。光坐在海邊看日出、等待開悟,這些不會讓你領悟到幾大宗教的內在精髓。領悟這些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勞動,其所需的知識積累輕易便能抵得上攻下一個法學學位所需的腦力付出。即便只是淺嘗輒止,我也已感受到了猶太教、佛教和道教的博大精深,我猜想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中,我也能體味到相似的深度。當然,對於自己最熟悉的教派基督教,我也已經形成了一種更深層次的了解。我兒時在主日學校學到的那些故事與我後來認真研習的基督教教義全然不同。你得與真諦角力。讓自己從欠缺思考的無神論或不可知論的井底中跳出來開始做起。做到這一點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去讀有關現代宇宙學的內容。整個宇宙不僅比我們所知的更為陌生,它陌生而又與我們想像中的大有不同,我們甚至都未曾靠近、探索過它的神秘。那些閱讀不會將你引向宗教,但它可能會讓你遠離草率無知。想辦法圍繞在那些知識淵博的宗教人士身邊。你將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的才智、判斷力和批判力跟你那些最聰明的無神論者朋友一樣讓人嘆服,而且他們還對許多宗教教條背後的根本現實有著一種令人不安的信心。是的,他們已學會習慣於信仰與理性,但除此之外,他們還令人信服地傳達出了解那種超越物質世界智慧的學習方式。他們以他們自己的角色展現出一種超越了才智和判斷力的智慧。開始讀些宗教文學書籍吧。你無需翻閱古書、追溯至阿奎那(雖然那也不是個壞主意)。在過去的數百年間,已產生了一些經典和易讀的作品,其中有很多書的作者都是跟你們一樣的人——他們在成年以前都未曾參接觸過宗教。5. 反覆觀看影片《土撥鼠日》電影《土撥鼠日》(Groundhog Day, 又名《偷天情緣》)拍攝於20多年前,但在今天看來依然是一部機智、詼諧的影片。它也是一則出色的道德寓言,涉及美德與幸福最基本的一些問題,但卻以如此精妙的方式演繹出來,真的值得你們好好觀看幾遍。由比爾·默瑞(Bill Murray)飾演的利己主義者、電視台的天氣預報員被派到賓夕法尼亞的普克托尼克(Punxsutawney)報道土撥鼠日。他討厭這個工作任務,鄙視這座小城和這裡的居民,並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匹茲堡去。但一場暴風雪襲來,他被滯留在普克托尼克,而當他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卻還是土撥鼠日。就這樣,一天又一天,時間永遠停留在土撥鼠日那天。該片導演兼編劇之一的哈羅德·雷米斯(Harold Ramis)於今年2月份去世,許多粉絲都為此哀悼。雷米斯本人在評價這部電影時說,該片至少得描繪出30到40年之久的日子。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十幾天,影片以比爾·默瑞扮演的主人公發現了人類幸福的秘密收尾。全片沒有絲毫說教之意,卻展現了一段坎坷、計劃之外的成長之旅:主人公從一個自私之徒轉變為完全覺醒的人類——即使只有一天的時間可用,他也學會了體驗一種對人生深厚的、持久而合理的滿足感。通過認真 研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你也能學到同樣的真諦,但反覆觀看《土撥鼠日》這部影片會收穫很多樂趣。本文節選自作者的新書《一個怪老頭兒關於前進的忠告:正確行為、縝密思考、清晰寫作與過上美好生活的注意事項》(The Curmudgeon"s Guide to Getting Ahead: Dos and Don"ts of Right Behavior, Tough Thinking, Clear Writing, and Living a Good Life)。該書於4月8日由蘭登書屋(Random House)出版發行。默里是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W.H.布雷迪學者(W.H. Brady Scholar)。
推薦閱讀:
※羊年拜年語大全火爆了,建議收藏
※婚姻潤滑劑:讓妻子「舒服」的3個建議
※美滿婚姻:5個給丈夫的建議
※一封第三者寫給妻子的信——建議女人都看看
※濕疹、皮炎治療的7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