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雜文百部·鄢烈山集》自序

《中國雜文百部·鄢烈山集》自序發布時間:2013-05-13 10:57 作者:鄢烈山

  我們的雜文,正是以百折不回的精神,為在中國建設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公民社會、多元文化做出了貢獻。檢閱舊文,我很慚愧,沒有寫出可以傳諸後世的文化精品;可以欣慰的是,我參與了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進程——這本雜文選就是自我定位一個共和國「公民」的我,用言說「參與」這個歷史進程的見證。

  自序  劉成信先生約我參加「中國雜文百部」叢書,我當然很樂意,雖然知道自己的雜文離「思想傾向順應歷史潮流,藝術上有特色」的後一條相距甚遠。  這個選本定例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列,從我所選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早期我的雜文寫得比較從容,也比較講究構思,題材則多是文史類,有點書卷氣;漸漸地,時評味越來越濃,觀點直率,用語直白,更重思維表達。很難簡單地說,這是進步還是退步,是好事還是壞事。  「雜文」,就其本義來說,是指文章體裁之雜,既可以是隨感,是小品文,也可以是書信,是序言,是演講,甚至可以是公文(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論文(如賈誼的《過秦論》);關鍵在於有無思想、有無文采(雜文的語感)。現在的問題是,雜文受載體(報刊欄目設計和編書篇幅體例)限制,越來越囿於千字文,風格越來越單一;受「市場導向」,作者的表達手法也越來越單調——報紙副刊版面越來越娛樂化,雜文就擠進了新聞版塊的時評園地。  著文不必隱晦曲折,不必借古諷今,不必「含沙射影」,可以選擇性地直抒胸臆,可以對事不對人地褒貶,可以毫不含糊地宣稱立足於「普世價值」,應該承認這是巨大的社會進步,至少得承認互聯網時代的寫作有了技術性進步。我們的雜文,正是以百折不回的精神,為在中國建設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公民社會、多元文化做出了貢獻。檢閱舊文,我很慚愧  ,沒有寫出可以傳諸後世的文化精品;可以欣慰的是,我參與了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進程——這本雜文選就是自我定位一個共和國「公民」的我,用言說「參與」這個歷史進程的見證。  中國的轉型尚在艱難的行進中,在我開始雜文寫作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些問題迄今沒有解決,有的還更趨嚴重;有些觀念(如保護人權、市場經濟、尊重每個人的權利)理論上雖已是主流價值觀,現實中則是「潛規則」當道。所以,我們這些講「常識」的雜文選本,還有編印發行的價值,我想。  自1984年開始寫雜文與時評,28年來,頑強地表達我思我想,受過打壓,到退休也沒有得到1998年冬被撤銷南方周末報社編委職務的解釋;而更多地是得到各界師友和讀者的鼓勵——我在「南周」只能化名做編輯時,卻得到了官方半官方中國作協評選頒發的「魯迅文學獎」,我不得不承認是作協的評委們對我的精神支持,不能不心懷感激,進而警惕自己非黑即白的兩極思維。  1919年出生的何滿子先生,「文革」後平反覆出時,已是60餘歲,正是我現在的年紀。他晚年創作頗豐。我沒有他深厚的學養,沒有他豐富的生活經歷,但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樣,生命不息,「雜文」不止。  2012/02/21

推薦閱讀:

悟感人生「三得」-雜文出書
這年關並不能抵消我的矛盾、對立、痛苦與無能為力
一些舊文(聞)...
桑榆雜文:江山是帝王的大家當

TAG:中國 | 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