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人相應談中藥人工周期療法

近二十年來,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形成了一門新的邊緣學科,稱為「時間生物學」。中藥人工周期療法,是「時間生物學」在中醫學的具體運用,它是六十年代以來萌芽的一種治療月經病的新方法,目前正在被臨床應用於治療女性內分泌紊亂所致的各種月經失調性疾病,並取得了可喜的療效,它創立的理論基礎應追溯到《內經》。河南省中醫院婦產科褚玉霞

1.《內經》的天人相應觀:

《內經》認為,人產生於自然界,因此人和天地不言而喻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人的生命活動規律,必然受自然界的制約和影響。《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1]肯定了凡有生命的東西都與天氣相通,都和天地一樣,以陰陽二氣為生存的根本,以陰陽的相互作用為運動變化的根據。基於此,《內經》建立了一套「人與天地相參」的理論。

《內經》中的「天人相應觀」,強調了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這裡的外界環境不僅指地球,而且還指太陽和月球,指整個宇宙。故《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2]這種天人相應觀,一者認為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隨自然界的運動和自然條件的變更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二者認為人體和自然界有共同的規律。人與自然不僅共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而且在許多具體的運動規律上,也有相通應的關係。在這一理論的前提下,《靈樞·逆順肥瘦篇》指出:「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3]《素問·舉痛論》也指出:「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4]它主張把探討自然界和研究人體統一起來,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來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機制,並把這當作認識人體的一條重要方法論原則。當前,現代科學明顯地顯示出的綜合發展趨向,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更高階段上,對體現了樸素系統觀點的古代科學的回復。《內經》所表現的古代科學的整體性、綜合性特點,是現代科學綜合發展過程的原始形態。《內經》的「天人相應觀」與神秘主義的「天人合一論」和「天人感應論」有原則性區別,無異它是很科學的。

人體生存於自然界之中,與天地萬物有著持續不斷的信息交換與聯繫,因此每一個體,又是宇宙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人體的形態和功能受到自然界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人體又利用自身的功能,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和改變自然。人與自然界的相互聯繫使得人體適應於自然,並在其中得以生存,故人體的一些生理節律具有與環境同步的效應。人類所處的環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日、月、時令、季節和地域等等,人體對環境信息的反應產生了相應的生理功能和習性。《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5]這是人體對太陽日周期的適應,屬陽氣之節律。與之相對應的人體陰血的消長,則與太陰月周期相適應,呈現28~30天為一周期的近似月節律變化。人體的月節律以婦女的月經周期表現得最顯著,它的形成,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受日月的引力、光照和其它地球物理因素的影響,並與其本身的生物學特性有關的一種適應性反應。

2.月經周期的調節與月相的關係:

月經周期的形成,是腎—天癸—沖任—胞宮協調作用的結果,其整個過程與臟腑、氣血、經絡有密切關係。月經周期的調節以腎為主導,「腎藏精」,而「胞絡者繫於腎」,腎之藏瀉有度,則胞宮之蓄溢如常。《素問·上古天真論》:「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6]全身各臟腑之精氣血盛滿,乃能充養腎中之精氣,使之臻於充盛而排泄陰精,亦即天癸,天癸充盛,下盈沖任,使血海充盛而輸注於胞宮,此時,胞宮行使「臟」的功能,藏精血而不瀉,若此時陰陽相合,兩精相搏於胞中而成胎孕,則腎氣閉藏以聚血養胎。否則,血海由滿而溢,腎關不能閉固,胞宮乃以腑為用,瀉而不藏,使經血得以導下,一個月經周期便告終結,繼而開始下一個周期的藏與瀉。胞宮的蓄溢受腎氣的的控制與調節,而腎之「瀉」是以「藏」為基礎的。

腎臟與胞宮的藏瀉受陰精、血氣盛衰的影響,而精血之化生,除與臟腑關係密切外,還和外界環境有聯繫。張介賓在《類經》中說:「月屬陰,水之精也,故潮汐之消長應月。人之形體屬陰,血脈屬水,故其虛實浮沉,亦應於月」。[7]認為陰血之消長與月之盈虧相應。從新月至滿月階段,陰陽氣血由虛而漸盛,陰血漸生,陽氣始行,至月郭滿盈之時,血氣旺盛,形體之肌肉、皮膚、腠理皆形充實。在此期間,臟腑之精漸滿,腎氣盛,天癸至,是「氤氳樂育」之「的候」階段,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排卵期」。月滿以後陰血盛極,陰精長之極期,乃轉化為陽,陰消而陽長。歷半個月左右,陰精得不到進一步補充,形體、腠理皆不充,陽根於陰,腎精衰,腎氣乃不能閉藏,血海決而溢下,胞宮以通為用,排出精血,此即一個月經周期中氣血盛衰及陰陽消長的變化。

月經的節律約為一個太陽月。健康婦女的月經周期平均為28天左右,這與「恆星月」周期的27天7小時43分11.5秒和「朔望月」周期的29天12小時44分2.8秒很接近,介乎兩者之間,因有月經之稱。明代·李時珍指出:「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8]張景岳也說:「女體屬陰,其氣應月。月以三旬而一虛,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經常不變,故謂之月經,又謂之月信。」[9]皆認為月經的節律與月相的朔望變化相對應。《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10]說明了人體的生理活動隨月節律變化而變化。為了證實月節律與月經周期的關係,國內外學者均進行過研究,德國的婦科醫師調查了10400名婦女的月經周期,發現望月夜晚經量成倍的增加,而其它月相情況下正相反。廣州中醫學院羅頌平於1982年對廣州、北京兩地部分大專院校女學生922人月經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月經周期較多開始於朔望月的朔日附近,而排卵期多發生在望日附近,說明月經周期始終在時間分布上有一定的規律,月經的節律與朔望月的變化呈現同步效應。[11]這些報導使《內經》中的「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的理論得到了科學的印證。但月經周期的調節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許多因素均可對它發生影響,因此,月經周期可因人而異,個體特異性較大,月相只是與月經周期調節有關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3.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在臨床的運用:

中藥人工周期療法,是在月經周期的各個不同階段,針對其不同的生理變化特點,選用不同的治療原則,按周期按階段給葯的一種治療方法,它模擬了現代醫學的「乙黃周期」,所以稱之為「中藥人工周期療法」。

3.1 制方原則、方葯及其運用:

月經周期的變化,是女性生殖生理的反應,月經的異常是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功能失調,穩態破壞的表現。治療原則莫不以恢復正常月經周期為根本。由於月經有明顯的周期性,故調經之法也應注重適時用藥。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各地組方用法頗不一致,一個月經周期中有分兩階段、三階段、四個階段用藥的不等,筆者在《內經》天人相應及月經周期調節理論的指導下,擬訂的人工周期療法如下:

3.1.1 經後期:

相當於卵泡發育,子宮內膜增生期。由於月經來潮,精血耗傷,血海空虛,同時,陰血外泄,陽也必外泄,此時氣血陰陽俱虛,而以陰血虛為主,「經本於腎」,「經水出諸腎」,腎為經水之源,腎陰為月經來潮的物質基礎,腎中真陰充實,才能促使「的候」的來臨,使「天癸至」而「月事以時下」。因此,經後期應採用滋腎補腎,佐以疏肝和胃的治則,以利先天精血的轉化及後天水谷的不斷化生,使陰血漸生,為排卵奠定物質基礎。方用「調周1號」:黃芪30克 當歸15克 熟地20克 山萸肉15克 杞果15克 女貞子10克 制首烏30克 菟絲子30克 香附15克 砂仁6克 陳皮12克。於月經周期的第5~12天,每天一付,連服8天。

3.1.2 經間期:

相當於「排卵期」,古人又稱「真機期」,「的候」,經上期的陰生陰長,至此期陰長至「重陰階段」陰長至極,重陰必陽,便開始了月經周期中的第一次轉化,轉化的結果導致排卵。為了適應陰陽消長,由陰轉陽突變的需要,治宜養血活血,理氣溫通。用「調周2號」方:當歸15克 川芎10克 赤芍15克 丹參30克 澤蘭15克 益母草20克 香附15克 烏葯12克 懷牛膝15克。於月經周期的第13~16天,每天一付,連服4天。

3.1.3 經前期:

相當於黃體期,子宮內膜分泌期。此期陰血由生至化,機體由陰轉陽,陽氣漸長,月經將至,故此期為「陽長階段」,治療原則要考慮以陽為主的特點,以維持基礎體溫的高相水平,腎為水火之臟,「靜則藏,動則泄」,治應著重於陽,但宜水中補火,陰中求陽,才能使陰陽達到正常水平的平衡,黃體發育良好而功能健全。宜溫腎調肝,以補沖任。方用「調周3號」:黃芪30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熟地20克 菟絲子30克 巴戟天10克 紫石英30克 仙靈脾30克 香附15克 砂仁6克 柴松10克 川牛膝15克。於月經周期的第17~28天,每天一付,連服12天。

3.1.4月經期:

此期氣血陰陽俱盛,故血海由滿而溢,月經來潮,只是陽長至「重陽」而已,陽長至極,重陽必陰,實現了月經周期中陰陽的第二次轉化,為「陰化階段」,治宜活血化瘀,理氣通經,以因勢利導,促使月經暢行。方用「調周4號」:當歸15克 川芎10克 赤芍15克 紅花15克 丹參30克 澤蘭15克 香附15克 烏葯12克 官桂10克 川牛膝15克,紅糖引。於月經周期的第1~4天,每天一付,連服4天。

3.2 適應證及療程:

本療法適用於辨證屬腎虛的功能性閉經,月經後期,月經過少,閉經泌乳綜合征;青春期崩漏的復舊治療;功能性痛經、逆經的經間期治療;以及排卵障礙所引起的不孕症等。

關於本法的使用,以一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臨床需序貫進行2~3療程的治療,方能鞏固療效,提高治癒率。

3.3 臨證心悟:

3.3.1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僅是治療女性內分泌功能紊亂所致月經病的一般規律,臨床應用時尚不可忽視祖國醫學「辨證施治」的大法,例如經後期,因行經造成暫時性的陰血不足,按人體陰陽消長過程,本屬「陰長階段」,理應以滋補腎陰為主,但若辨證為腎陽虛者,也不可拘泥於滋補,法當取其陽中有陰,治陽顧陰,使陽生陰長。又如,一閉經患者,形體肥胖,體重75公斤,因失戀患精神分裂症,長期服用冬眠靈等鎮靜葯,繼發閉經兩年,吾以豁痰利濕,理氣化瘀之法兩劑而月經來潮,以後仍守此法而恢復排卵;又一患者人流後繼發不孕三年,月經先期,經前煩躁,乳房脹痛,不能觸衣,余用丹梔逍遙散六劑而促其受孕,正常產一子。這些取效甚捷的病例,是祖國醫學「辨證施治」,「同病異治」,因人而異,優越性的佐證。所以在應用中藥人工周期療法時,必須靈活變通,切不可墨守成規,方可應付錯綜複雜之病機變化。

3.3.2 月經周期的調節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許多因素均可對它發生影響,如體質、情志、地理、氣候、環境等,當這些因素的影響超過了機體所能適應的限度,就會使節律紊亂,出現月經異常,因而月經周期可因人而異,個體特異性較大,月相只是與月經周期調節有關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因素。所以本人擬定的周期療法只注重了月經周期中人體陰陽消長、氣血運行的節律及腎臟胞宮之藏瀉規律,尚未按月之盈虧給葯,但並不否認按月之盈虧給葯是一種值得探討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4] [5] [6] [10] 《黃帝內經素問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28、497、41、8、355頁

[2] [3] 《黃帝內經靈樞譯釋》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07、254頁

[7] 張介賓《類經》卷十九,437頁,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57

[8]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1957

[9] 羅元愷點注《婦人規》25頁,廣東科技出版社,1984

[11] 羅頌平月經周期的調節及其與月相關係的探討166頁《全國中醫婦科師資班資料彙編》 ,1984。

《河南中醫函大》 ,1988年第2期


推薦閱讀:

七年磨一劍:人工合成真核染色體!
人工授精怎麼取精 人工授精的條件 ?
偏離的航道:人工智慧,作為「噱頭」的浮華
AI的冷酷與溫情:從人工智慧預測死亡時間準確率90%說起   (AL:人工智慧?)
專家研究警示:人工智慧或成未來犯罪與政變的新手段

TAG:中藥 | 周期 | 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