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頭爸爸圍裙媽媽,誰對大頭兒子的影響更大?丨壹讀精選
圖片來自網路
選自社會學了沒(微信號:socialor)
本文已取得授權
文丨滕瑛
母性之愛與父性之愛大比拼:孰輕孰重?
在我國曾做過關於父母親在子女心目中地位的調查,結果11%的孩子認為父親是最值得信賴的人,而89%的孩子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是母親。這項調查顯示,在國內母親在大部分幼兒心目中佔主要地位,同時也反映出父親在子女教育中付出的不足。
那母性之愛與父性之愛究竟有何不同,又孰輕孰重呢?下面筆者就此來跟大家聊聊現階段的一些研究和看法。
母性之愛:向內求安撫與整合
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兒、少兒階段影響巨大。自嬰兒出生後,與母親呆在一起的時間最長,與母親的感情也最深,受母親的影響也最大。而且,女性感情更加細膩,觀察子女的行為也更加細緻,因而母親比父親更加了解子女的各項生理和心理需要。因此,母性之愛對於孩子影響巨大,尤其是在早年。
母性之愛能夠給人以安全感和整合感。早年時期能夠得到母親無條件的愛和穩定的反饋很重要,它會使孩子對他人和世界有一種基本的信任感和穩定感。長大之後,這些孩子獲得足夠母性之愛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會更加整合,會更加情緒穩定且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更容易跟人建立良好的、親近的關係,也更加敢於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從相反的方面看,按照的安斯沃斯的依戀理論,如果一個人的父母無法給予孩子穩定的反饋,只能給予孩子有條件的愛,孩子可能會形成矛盾型依戀,他會沒有安全感和穩定的情緒,時常陷入懷疑、憤怒和委屈的情緒泥潭中,想要與人親近,卻在別人親近自己的時候把別人推開。
而如果一個人的父母沒玩夠,不願意照顧和愛孩子,孩子可能還形成迴避型的依戀關係,他會在表面上很冷漠疏離,會有許多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但基本上屬於無效探索。因為他在探索的時候,大部分時間並不能集中於任務上,會幻想自己做的很好或者不好的時候別人會怎麼評價,很害怕做的不好會被批評,這也許是為什麼許多學生看似很努力卻出不了成績的原因之一。
中國現階段對於母性之愛缺失的探討,最多的是關於母親焦慮。現在社會大部分人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外在成就,且現在的婚姻不穩定,離婚率高。這些因素使母親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出人頭地,孩子有一點落後了就很焦急,讓孩子去參加各種補習班。同時,特別希望能夠控制孩子,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焦慮的母親教養出來的孩子,很容易沒有安全感,也很在意別人的評價而非去享受做一件事情的過程。同時,也很可能對自己沒有連續的、整合的認識,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覺得自己時好時壞。
父性之愛:向外求適應與影響
如果說母性之愛更多的是給予一個人向內的安全感與教養等,那麼父性之愛更多的則是給予孩子嚮往探索世界的方向與規則等。而且,父親的作用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日趨重要。
父性之愛可以給予我們方向感和規則。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到:「母愛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父親的愛是起到教育和引導孩子如何應對在未來世界亞面臨各種問題的作用。」孩子在胡鬧的時候,母親可以無條件的寵溺孩子,但是父親卻會說在這種場合下胡鬧會打擾到大家,教會孩子要尊重社會的規則。另外,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失敗了,想要安撫的時候,我們更可能會向母親哭泣;而當我們想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繼續努力的時候,多半我們會向父親求助。
另外,父親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兒童培養對外部世界的興趣並發展社交技巧。父親的知識面一般比較廣泛,而一般來說對於社會的了解也會多於母親,可以引導孩子關注社會,教給孩子在社會中為人處世之道。另外父親是兒童重要的遊戲夥伴,父親參與兒童遊戲,有助於擴大兒童的社會交往範圍,豐富兒童的社會活動內容,滿足兒童社會交往的各種需要。
父親還可以培養孩子更健全的人格和性別角色。一般來說,父親通常都具有獨立、果斷、寬容等男性特有的個性品質。如果父親經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父親的影響。從性別角色的角度來說,對男孩來說,男孩容易形成角色認同感和男性特徵,變得堅強、獨立、自主性及持久,形成男性化傾向,長大以後更加具有成熟的男性魅力。而對女孩來說,女孩更能克服對男性的陌生感,在成年後更能積極自信地與男性交往,更理性地處理戀愛關係及婚姻關係。
中國現階段對於父性之愛缺失的探討,最多的是關於父親缺失。隨著現在離婚率的升高和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愛或父親在子女教育中參與很少甚至孩子沒有得到父愛或父親沒有參與子女教育。因此,孩子的個性、方向感、規則感和影響力的發展會受到影響。
父性之愛與母性之愛的合作
父性之愛和母性之愛對孩子來說同樣重要。父親與母親在社會角色、家庭地位和與外部世界的聯繫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孩子能從父親與母親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雙方不用相互貶低。父母親間的融洽配合,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若要對形成良好的教育,首先需要發展良好的夫妻關係。有一句話在微信上廣為流傳,這句話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夫妻間保持良好的關係,一方面可以創造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氛圍,在處理各種夫妻問題時,要儘可能地保證孩子的權益;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之間的交流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是孩子今後人際交往的模板,若父母之間的感情深厚,孩子也會對處理人際關係更有信心,並且若有矛盾,也能夠更好地處理。
另外,父母的性別角色不同,若父母之愛能夠各司其職,共同養育,則能夠帶給孩子更完整的人格和發展。孩子可以從父親的堅強、理智、粗心、引導中適應外在社會,產生自己的影響力;也可以從母親的溫柔、感性、細膩和照顧中獲得安全感,更加細膩體貼,能夠敏感覺察到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而孩子從小就開始了解不同性別角色的含義和作用,也為孩子的性別角色社會化奠定良好基礎。
而從負面的意義上說,焦慮的母親和缺失的父親也是相互作用的結果。因為父親缺失了,母親需要一個人承擔教育的責任,所以更加焦慮,更加擔心自己教育不好子女,便會給子女更多的溺愛和控制。而與此同時,也正是因為母親很焦慮,父親覺得他在子女管教中無立足之地,也很害怕被母親的焦慮吞噬,所以更少地給予妻子以關心,給予子女以教育,但這又讓焦慮的母親變的更焦慮。
如果現實中缺失了父性之愛或者母性之愛,怎麼辦?
讀到這兒,可能有的讀者會問了,如果在成長環境中,由於不可控的原因,其中的一方或者雙方缺席了,那自己是不是就無法發展出這些品質了,或者更嚴重的,會有心理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有很多種,筆者的看法是,父母並非完人,他們可能會缺席我們的成長,甚至在身邊的時候,也總會有處於當時情境下,他們沒有辦法幫助孩子發展出來的品質。但是人是有主體性的,人會成長、會發展,當認識到自己有不具備的能力的時候,可以有能力自己去發展出那些自己所缺失的品質。所以筆者在此用的是父性和母性,並非用了父親和母親,也許一個並非父親的人,甚至是自己,也能讓我們體會到父性之愛,母性也同樣。
在此用弗洛姆的話來結尾:「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既是自己的父親,又是自己的母親。」父性之愛教會我們如何適應社會並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母性之愛則給我們安全感,來讓我們可以有足夠的定力面對這個世界,而成熟的人,則可以整合這兩者。
推薦閱讀:
※妻子的出軌沒有影響他(她)們至真至誠的愛 [原創]
※荷爾蒙對你不可思議的25種影響
※陽宅風水影響孩子學習的風水因素,不可不慎!
※顧順章叛變的重大影響
※論「三綱五常」的形成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