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永:安倍再度執政後的中日關係展望

劉江永:安倍再度執政後的中日關係展望發布時間:2013-03-23 11:15 作者:劉江永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點擊:2794次

  在2012年12月16日舉行的日本大選中慘敗的日本民主黨下野。自民黨一舉奪得294席的絕對多數議席,安倍晉三在12月26日當選第96任日本首相。安倍內閣對華政策既具有全局性戰略考慮,也會有一定靈活性。安倍一上任就圍繞中國周邊國家展開了一系列外交活動,企圖構築對日有利的戰略格局。

  安倍決定修改2010年民主黨政府制定的防衛計劃大綱,追加防衛費,增強軍事力量。為阻止中國在釣魚島的巡航,日本有可能利用靠近釣魚島的八重山各島部署海空力量。

  另一方面,安倍再度組閣後仍聯合保守中間勢力的公明黨一起執政,而未同石原慎太郎為首的日本維新會合流,說明目前安倍內閣並非日本最右的內閣,中日關係惡化也還沒有見底。

  2013年7月參議院選舉後,安倍內閣可能改組,今後的發展趨勢仍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一、日本政治右傾化抬頭與安倍東山再起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歷程表明,每當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抬頭,中日政治關係就會惡化或倒退,兩國民間感情也會受到影響。相反,每當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受到抑制,中日政治關係就會得到改善,兩國民間感情也會好轉。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因此,觀察安倍的對華政策趨勢,需要認清日本政治右傾化的大背景。

  (一)日本政治右傾化,主要指日本右翼勢力及其主張在政界逐漸佔上風並影響政府決策的一種政治傾向,它是導致中日政治關係惡化的重要因素

  日本政治右傾化主要表現為日本教科書問題、靖國神社問題等美化侵略歷史的動向,主張通過修改憲法突破戰後禁區和法律束縛,推動擴軍,對外使用武力。

  日本政治右傾化雖然不等於軍國主義,但在歷史觀、戰爭觀方面則與戰前的軍國主義一脈相承。進入21世紀,伴隨信息網路化和民族主義興起,日本右翼勢力竭力利用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釣魚島問題等煽動民意,凝聚和提升人氣。一旦右翼勢力控制一部分政治權力和輿論導向,必然會把日本對華政策拉向倒退。

  日本政治右傾化是日本的一股政治思潮。這股思潮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冒頭,但不是主流。和平主義勢力要求日本戰後走和平發展道路,代表了日本的普遍民意。但是,冷戰時期,日本一些親美反共的右翼政客在美國扶持下重返政壇。

  他們從修改日本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入手美化侵略歷史,但仍受到日本中左勢力的一定製約。冷戰後,日本政界整體保守化,右翼保守勢力得勢,中左勢力受壓,處於劣勢。

  21世紀初,日本政治右傾化主要表現為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福田康夫、鳩山由紀夫分別從2007年、2009年開始執政,並試圖頂住政治右傾化惡浪,但勢單力孤,均好景不長。2010年菅直人執政期間發生釣魚島「撞船事件」,日本右翼勢力藉機迅速膨脹。野田佳彥內閣對釣魚島實行所謂「國有化」,與右翼勢力同流合污,最終丟掉政權。

  21世紀以來,伴隨國際戰略環境變化和日本政治右傾化發展,中日關係從「政冷經熱」變為「政冷經冷」。日本對華戰略基調,從20世紀80年代支援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變為經濟上利用、政治上較量、外交上制衡、軍事上防範、海權上爭奪。這必定會使兩國關係受到干擾,而對立趨於加深。

  結果是,日本把通過政府開發援助經營了近三十年的中國貿易和投資市場,拱手讓給競爭對手。2012年中日貿易下降了3.9%。其中,中國對日本出口增長2.3%,自日本進口則下降了8.6%。截至2003年日本曾保持了10年的中國最大貿易對象國地位,而2012年日本在中國大陸外貿中的地位已降至第五位,佔8.5%,為3294.5億美元,比當年中美貿易總額少了1552億美元。發展下去,日本將在中國大陸外貿夥伴中下降到第六位,落在韓國之後。結果說明一切:日本政治右傾化不僅導致對華戰略發生偏差,而且也是日本經濟蕭條、政局不穩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2年12月日本大選前,日本前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曾大聲疾呼:日本必須阻止右傾化。他指出:「最近,日本政治右傾化傾向十分明顯。……東西方冷戰結束後,共產黨和社會黨等左派的主張大為削弱,保守派不把左派當回事而信口開河的傾向增強。民主黨政權也有人主張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研究行使集體自衛權。執政黨和在野的第一大黨朝著同一方向競相發展,必然導致右傾化。與過去的社會黨不同,現在制約機能已不復存在。……照此發展下去,溫和自由派勢力可能滅絕,墜落懸崖後選民可能才會發現,可那時則有悔之晚矣之虞。」[1]

  河野洋平的忠告十分中肯,但在日本卻未得到多數認同,反而遭到日本右翼勢力的人身攻擊。2012年末大選後,河野洋平又指出:現在國民中也有約三成支持過去自民黨鴿派力爭實現的政治,但根據現行的小選區制度,三成的支持是無法當選的,不能在議席數中反映,「有活力的鴿派」難以產生。[2]其實,除了選舉制度因素外,如何扭轉日本約七成選民不支持自民黨鴿派勢力的現狀,恐怕才是問題的關鍵。

  (二)2012年日本大選結果表明,日本政治右傾化進一步發展,日本政壇格局發生新的深刻變化

  2012年12月日本大選後,日本鷹派勢力和右翼勢力得勢,而溫和自由派則進一步削弱。在眾議院480個議席中,自民黨獲294席,公明黨獲31席,兩黨聯合執政,共有325席,超過眾議院2/3。公明黨相對溫和的立場雖然仍會對自民黨內鷹派構成一定牽制,但相當有限。

  目前,自民黨在參議院尚未獲得過半數議席,而一旦2013年7月參議院選舉後自民黨的議席超過半數,則未必與公明黨繼續聯合執政。這次大選後,主張維護日本憲法的日本共產黨只有8席,社民黨只有2席,而主張修憲的日本維新會則獲54席,成為日本眾議院的第三大黨。民主黨雖為第二大黨,但僅有57席,原野田內閣的8個閣僚落選。 在無人出山情況下,民主黨的溫和派海江田萬里當選民主黨代表。

  目前,日本眾議院再度出現自民黨「一黨獨大」局面。所不同的是,過去自民黨內對華友好的原田中角榮派、大平正芳派不復存在,而原岸信介派的政治傳人安倍晉三則再度成為日本首相。 安倍所屬的町村信孝派的眾議員也從大選前的43人升至選後的70人,成為自民黨內最大派系。

  對華友好人士———自民黨前幹事長加藤?一(日中友好協會會長)、田中角榮女兒田中真紀子、民主黨內溫和派仙谷由人等紛紛落選。前首相福田康夫、鳩山由紀夫退出選舉。日本右翼勢力代表人物石原慎太郎則時隔18年再度當選眾議員,並搖身一變成為第三大黨的代表。

  (三)安倍內閣主要成員的歷史觀偏右,參拜靖國神社的閣僚將增多,自民黨及其內閣成員結構的右傾化值得關注

  安倍內閣19名成員中,有14人是國會跨黨派「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國之會」的成員。過去一貫鼓吹參拜靖國神社的稻田朋美成為安倍內閣行政改革擔當大臣。具有同樣思想體系的高市早苗擔任自民黨政策調查會長。因此可以預料,2013年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國會議員和內閣成員將比2012年明顯增加。如果日本首相、官房長官、外相或防衛相有人前往參拜,必定會遭到中國和韓國強烈譴責。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晉三在2012年競選自民黨總裁時提出,如果自民黨掌權將全面重新考慮「反省歷史的三大談話」。所謂「三大談話」是:第一,1982年的「宮澤喜一官房長官談話」,提出日本修改教科書內容要考慮鄰國的感情和中日聯合聲明精神;第二,1993年的「河野洋平官房長官談話」,承認日軍強征慰安婦的歷史事實並道歉;第三,1995年的「村山富市首相談話」,承認日本過去國策發生錯誤,走上戰爭的道路,使國民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機,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痛苦,並表示道歉。

  2012年12月26日安倍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可以重新研究「河野談話」,但安倍晉三首次組閣時曾表示在歷史問題上堅持「村山談話」精神,新政權也將採取同樣方針。[3]然而,2013年伊始,安倍首相則發出非常令人擔憂的不同聲音:「村山富市聲明是社會黨首相村山富市發表的。我希望發布適用21世紀的前瞻聲明。」[4]這是自1995年以來,日本領導人第一次提出修改「村山講話」。

  儘管安倍表示2013年春季大祭不會參拜靖國神社,但安倍有關修改「村山講話」的表態,則似乎是為歷史問題翻案而發出的一個信號。同年1月6日,安倍晉三首相、菅義偉官房長官、下村文博文部科技大臣與所謂民間人士組成教育制度改革會議。

  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落實自民黨競選承諾提出的日本的教育要「使孩子們對日本傳統文化感到自豪」,修改1982年日本政府確定的教科書審定時必須遵守的「近鄰諸國條款」。這很可能為日本出版美化侵略歷史教科書開方便之門,給日本同亞洲鄰國及整個國際社會製造新的摩擦。

  安倍的上述動向再度引起美國輿論的譴責。美國政府也對安倍內閣在歷史問題上右傾化表示關切。在這種情況下,下村博文文部科學相表示:修改教科書審定規定「不是應該馬上著手的問題」。[5]在這個問題上,安倍內閣就像一隻伸出觸角悄然爬行的蝸牛,遇阻後會立即收回觸角,而很快還會再探路前行。

  (四)安倍政治的最大目標是修改戰後日本憲法,擺脫戰後秩序束縛

  為此,首先企圖通過靈活解釋憲法行使「集體自衛權」戰後日本放棄了軍國主義,走和平發展道路,很重要的是由於堅持在《日本國憲法》框架內行事。《日本國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因此,儘管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尖銳對立,但發生武力衝突和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日美雖為同盟,但日本不能行使與美國聯合作戰的「集體自衛權」。然而,一旦日本修改憲法第九條,或通過靈活解釋憲法來行使「集體自衛權」,今後便很可能自動捲入美國發動的戰爭,進而與北約加強軍事合作,助長「暴力的多邊主義」。那樣的話,日本能否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會充滿變數,中日關係面臨的風險也會增大。

  修改戰後日本憲法,是安倍晉三的政治夙願,也是以其外祖父岸信介為代表的自民黨內鷹派勢力追求的政治目標。安倍晉三2007年執政期間曾推動國會通過了修憲所需的國民投票法。 目前,在參議院252席中自民黨只佔83席,為第二大黨。自民黨若能贏得2013年7月下旬的參議院選舉,就可能聯合日本維新會、大家之黨等,修改修憲第96條,即把修憲要件從國會2/3以上的門檻降低到過半數即可。 然後,再爭取修改憲法第九條,把自衛隊改為「國防軍」,為大力擴軍、在海外作戰、與美軍聯合作戰等鋪平道路。

  安倍再度執政後的首個國會施政演說重點強調恢復經濟和面臨的危機,而未提修憲等爭議比較多的問題,其目的或許主要是為贏得今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勝利。

  據日本《朝日新聞》與東京大學谷口研究室共同調查結果顯示,在2012年12月大選中新當選的國會議員中有89%的議員贊成修憲,75.6%贊成修改第九條,78%贊成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6]從這個角度看,日本修改憲法的可能性明顯增大。一旦日本修改憲法第九條,中日關係的不確定性和受到的負面影響也將增大。

  二、釣魚島之爭與安倍對華政策傾向

  2012年9月野田佳彥內閣「購島」行為遭到中方堅決反對。中國政府宣布了釣魚島的領海基點基線。中國海監船實現了在釣魚島海域執法巡航的常態化。日方所謂對釣魚島的「實效統治」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石原慎太郎等日本右翼勢力利用釣魚島爭議大造反華輿論,煽動中日民族對立,在大選中擴大了右翼勢力。中日釣魚島爭議與兩國關係正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一)安倍內閣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會改正野田內閣的錯誤,甚至可能變本加厲,但近期仍受到日本現行憲法制約,不能不有所收斂安倍擔心,在釣魚島海域「中國艦艇數量會超過日本。屆時,中國很可能會對外宣稱實際控制了有關島嶼。 中國或許不會獨自佔有,而是退一步要求與日本共同管理,進行共同開發……為了防止這種事態發生,有必要以法律對付侵犯了領海主權的中國船隻。另外還須增加防衛預算,利用海上自衛隊的舊軍艦巡海」。[7]他宣稱在釣魚島問題上「沒有談判的餘地」,[8]還下令修改2010年制定的日本「防衛計劃大綱」,與美國協商重新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效仿美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強化由首相官邸主導的危機管理機制。其針對中國的一面將進一步凸顯。安倍內閣防衛相小野寺五典表示:釣魚島「毫無疑問是日本的固有領土。

  我們會堅決應對中國公務船和飛機進入日本領海和領空的問題。但是,日中兩國在戰略互惠關係中向前發展符合雙方利益。雙方保持對話十分重要。」[9]安倍執政後表示暫緩在釣魚島常駐公務員,但並未放棄這一主張和政策選項。據自民黨副總裁高村正彥稱:「安倍是想說,如果中方強力侵入,以建立實效統治,而常駐可保衛這些島嶼,或許會採取這種措施。但若未發生這種情況卻特意常駐,刺激中國的國民感情,在外交上並非上策。」[10]日本政府很清楚,一旦採取魯莽行動,勢將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這不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

  為避免不測事態,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提出,兩國軍機都應不進入釣魚島上空。安倍晉三在日本《文藝春秋》2013年1月號發表文章中稱:「有民主黨的某閣僚抹黑我,說"安倍晉三當了首相,中日就會發生戰爭』。這實在是一個非現實的擔憂。別忘了,我第一次執政時,首個訪問的國家就是中國。

  為了嶄新的中日關係,我還與中國領導人達成構建"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兩國有必要堅持為這個共識,並且以此作為考量,去解決發生的政治課題……中日兩國以海為國界,為追求其中利益,自然會有起衝突的時候。

  不過,中日兩國在經濟上有著切也切不斷的依賴關係。日本企業投資中國,要從中獲益,而日本的投資也為中國創造出超過1000萬個就業機會。……中日之間的老關係是" 友好第一 』,即便那不利於日本的國家利益也要維持"友好』。不過,我認為友好應該是通往利益的一種手段,並非目的。若將本來是手段的東西當成是目的,那就是本末倒置。」[7]上述這段話既說明安倍對中國缺乏真正友好的感情,但也有務實、現實、靈活的一面。在日本經濟的現實利益面前,不排除安倍對中國做些「友好表演」的可能性,但不會因經濟利益而在釣魚島問題上做實質性讓步。

  (二)安倍對華戰略基本思路是,強化日美同盟,從中國周邊乃至全球尋找針對中國的合作夥伴,造成對其有利的外交態勢與戰略格局,但很難實現安倍贏得大選後就外交政策方針表示:「僅從日中關係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日中關係,是不能夠促進和改善兩國關係的。日中關係是21世紀日本外交的最大課題。

  從這一觀點來講,我認為需要把世界地圖打開來進行俯視,在此基礎上進行戰略考量,這才是一條必需的捷徑。」[8]2013年伊始,安倍內閣成員紛紛出訪,意在制衡中國。同年1月,副首相麻生太郎訪問緬甸;財務相額賀福志郎訪問韓國;外相岸田文雄首次出訪的國家是菲律賓、新加坡、汶萊和澳大利亞;自民黨眾議院外務委員長河井克行出訪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向北約秘書長轉交了安倍首相的親筆信,企圖拉北約聯手對付中國;安倍首相則首先出訪了越南、泰國和印尼,展開所謂「

  戰略外交」。安倍內閣這一個月的「突擊訪問」,雖未明顯提及中國,但目的都是給中國「演戲」。然而,其並未完全達到預期目的,反而在世人面前凸顯了中日確實存在釣魚島領土爭議。首先,安倍本想把美國作為第一個出訪的國家,「首先要修補受損的日美同盟關係。在恢復強大外交實力的基礎上,再來改善與其他各國的關係。」[7]但安倍沒等與美國事先商妥就宣佈於1月訪美,把美國當「外交牌」來打,結果反被延期至2月下旬。 不過這似乎只是美國操控美日關係主導權的一種外交策略。

  我們看到,2012年12月4日,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了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修正案。該法案明確寫到將釣魚島作為《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對象。這雖遭到中方強烈譴責, 但於2013年1月2日經美國眾議院認可和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而生效。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又一次嚴重侵犯和損害。於是,美國本能地要在中日之間搞以上有傾向性的微妙平衡,提醒日本保持克制。

  安倍則希望通過訪美,從美國總統口中獲得《日美安全條約》適用於釣魚島的承諾,爭取美國支持日本修改憲法及行使集體自衛權,要求美國反對中國在釣魚島海域執法巡航而支持日本行使管轄權。為安倍訪美打前站的岸田文雄外相已從柯林頓國務卿那裡得到部分口頭承諾。然而,儘管美方表示希望中日就釣魚島主權對話協商,而安倍卻高調拒絕同中國談判。

  如果日本既要美國為其撐腰又要利用美國對中國搞冒險,將意味著美日同盟已被日本所主宰。其次,安倍內閣為擺脫在東北亞的孤立,刻意緩和同韓國的島爭,提出與韓國加強「擁有自由與民主主義、基本人權、法治等相同價值觀的兩國間的關係」。

  然而,在歷史問題上安倍內閣與韓國很難有共同的價值觀。 韓國慰安婦的人權問題才是日本應該考慮的。早在2007年安倍第一次執政結束後,時任東京大學教授田中明彥就曾指出:安倍「自身保守民族主義的理念與外交現實有內在矛盾」。

  因為保守民族主義觀念有關於日本侵略及殖民統治正當性的主張,存在著反自由主義、反人權的一面,必定與美國輿論發生對立。

  安倍外交的招牌之一是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觀,但這與其保守民族主義歷史觀的關係並不明確。[11]朴槿惠政府將更重視美國和中國,而不願被日本所利用。2013年1月首先向中國派出特使便體現了韓國加強同中國關係的意向。再次,安倍對東南亞表示希望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強合作。

  然而,除了菲律賓外長實用主義地鼓動日本修改憲法,增強軍備,對抗中國以外,東盟絕大多數國家都不願在軍事方面同日本聯手對抗中國。

  2013年1月16日,安倍首相以首訪越南為開端展開其所謂「戰略外交」,但阿爾及利亞發生劫持日本人質事件則迫使他提前結束印尼之行匆匆回國。於是,安倍只好在聯合記者會上發表了對東盟外交的五項原則,即所謂的「安倍主義」。

  其要點是:1.日本與東盟共同創造和擴大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觀;2.共同全力保衛自由開放的海洋權益與航行自由,歡迎美國重視亞洲的政策;3.促進貿易與投資,實現與東盟各國共同繁榮;4.共同保護亞洲的多種文化與傳統;5.積極推進青年交流,深化相互理解。

  其主旨是推行所謂「價值觀外交」,推動構建日美與東盟共同制衡中國的戰略格局。這似乎是一種針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地緣戰略」外交。這與1977年8月福田赳夫首相提出的日本「不做軍事大國」而與東盟建立「心心相印」平等關係的「福田主義」大相徑庭,反映出日本外交戰略的重大調整,結果會適得其反。據報道,1月18日,越南駐華大使阮文詩在紀念中越建交63周年招待會上明確表示:包圍中國之說很荒唐。無論是從現實還是從歷史角度講,越南從未有過與日本或美國聯合抗衡中國的行為。越南不會忘記二戰前後與日本那段不愉快的歷史。中越雙邊問題可以通過雙邊協商解決。[12]安倍訪泰期間,泰國上議院議長尼空訪華並表示,「泰中一家親」名副其實。印尼等東盟國家對釣魚島問題希望中日雙方根據國際法對話協商解決。言外之意是認定中日之間存在島嶼領土爭議,拜託日本不要再逼東盟選邊站。

  總之,亞洲要團結不要分裂。正如日本國際政治學者所指出:1977年的「福田主義」強調與東南亞「心心相印」;現在應該與包括東北亞在內的所有亞洲人都實現「心心相印」。這應該成為日本亞洲外交的目標。[11]遺憾的是,如今的「安倍主義」也好,「日本戰略外交」也罷,卻恰恰偏離了這個目標,而且可能越走越遠。

  (三)近期安倍對華將採用軟硬兩手、軟虛硬實、以硬為主的政策,今後其會否進一步接受右翼勢力和防衛省鷹派的主張值得關注今後,日本有可能在強化軍事硬實力的同時,繼續謀求「軟突破」,即設法修改戰後日本在軍事領域自我約束的法律法規。2013年7月21日參議院選舉後,若自民黨大獲全勝,而且聯合日本維新會等主張修憲的政黨可超過2/3以上多數, 安倍內閣必將爭取一舉實現戰後最大的「軟突破」——修改憲法。

  為此,不排除屆時安倍內閣在釣魚島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和措施,一些閣僚集體參拜靖國神社,利用中方強硬言行煽動日本國內民族情緒,形成支持修憲的國內氛圍。

  安倍執政期間,日本右翼和自衛隊鷹派勢力將增大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日本原自衛隊統合幕僚學校副校長川村純彥稱:一旦釣魚島被中方佔領,日本在美國軍事介入前必須單獨應戰。在左右作戰勝負的空戰方面,日本航空自衛隊擁有可以在釣魚島周邊凌駕中國空軍的軍事優勢,將造成中國繼續作戰的困難。

  在海戰方面,從艦艇戰鬥力、水兵訓練、情報指揮通信管理能力等看,日本海上自衛隊對中國海軍具有壓倒優勢。特別是起關鍵作用的反潛作戰能力是中國在釣魚島周邊海域作戰的軟肋。 只要日本潛水艇能夠切斷中國的海上補給,中國就不可能持續進行釣魚島的實效統治,終將被驅逐。川村認為:中國核潛艇一旦進入太平洋深海和南海, 有可能對美國構成第二次核打擊力量,抵消美國的核威懾。

  因此,日本要傾全國之力打造保衛釣魚島的防衛體制,與美軍共同巡航,防止中國控制南海。[13]日本其他一些對安全、外交決策有影響的人也主張:日本為防止中國對釣魚島採取行動,要在釣魚島部署自衛隊,同時堅持與美國的同盟關係;[14]日本要與「專守防衛思想訣別」,把保衛主權線改為「保衛利益線」,採取「戰略守勢、戰術攻勢」;修改憲法第九條;修改無核三原則,允許運入核武器;對中國採取「遠交近攻」戰略,為彌補同中國的實力差距,通過多邊聯手對付中國;強化海空軍力和水上與空中的打擊能力,創建海軍陸戰隊,建設航母部隊;提高情報能力和網路攻防能力;為把中國攔截在第一島鏈,在強化日美同盟的同時,與東盟各國海軍相互配合,實現共同訓練常態化;為防守第二島鏈,與日本曾經統治過的南洋諸島強化關係,建立海上自衛隊的軍事合作港口,確保海上自衛隊隨時可以進駐南太平洋;[15]日本要在增加海上保安廳裝備和人員的同時,大幅增加防衛費,採取新的立法措施,日美在東海、南海聯合巡航,部署美軍魚鷹戰機;[13]日本作為海洋國家,加強同海洋國家、半島國家的戰略聯手,共同對付中國;[16]日本要從「普遍價值」角度,提出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外交,以贏得世界各國支持,共同「對抗中國的霸權行動」;[17]為建立「對中國的軟包圍」,與印度、澳大利亞、東盟等國建立並擴大「有志者聯合」,甚至可以根據「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兵法,可從戰略上考慮與俄羅斯、中亞各國的關係。[18]從安倍執政後的一系列動向看,上述某些主張已被採納或今後有可能被採納。

  此外,日本右翼反華勢力還主張利用「無限量化寬鬆政策」促使日元進一步貶值,造成在華日資企業大舉撤資。以此「形成在華外資撤資引發中國失業激增與中國國內暴動的惡性循環」。然後在2013年7月參議院選舉後改組的新內閣成員全體參拜靖國神社,以此刺激中國,造成「中國全國難以控制的暴動局面」[19]。這已涉嫌鼓吹顛覆中國,可謂居心叵測。其邏輯是建立在中國的反日遊行主要是中國國內矛盾造成的,所以要加劇這一矛盾。這完全是日本右翼的一廂情願。

  三、促進中日關係改善急需扶正壓邪

  目前,中日關係陷入邦交正化40年以來最嚴峻的局面,根本原因是日本國內右翼勢力抬頭。目前日本社會邪氣太盛,正不壓邪,反被邪欺,而且身在邪中不知邪。如果邪上加邪,日本必定走上一條邪路,並把中日關係引向更加危險的境地。可以認為,中日關係能否改善,關鍵取決於日本能否扶正壓邪,迷途知返。

  (一)今年7月參議院選舉將是對日本選民政治平衡感的一次考驗。日本政治右傾化能否受到抑制,中日關係能否得到改善,還要看參議院選舉結果

  從表面上看,去年12月日本大選右翼得勢,但這次大選投票率為戰後以來最低,僅為59%,有40%以上的日本選民沒有投票。因為他們對現在日本政壇的各黨均不看好。未來大選中,這些潛在選票的流向則值得關注。另外,2013年1月14日進行的日本民調顯示,安倍內閣的支持率達到68%,較剛上任時的65%上升。這主要是由於安倍推行刺激經濟的量化寬鬆政策,日元貶值有利於日本擴大出口和股市回升。此前日本民調便顯示,期待安倍內閣恢復經濟的「景氣對策」占首位,為40.3%,而修改憲法的僅佔2.1%。[20]

  目前與日本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是1964年成立的日本老牌政黨,在眾議院現有31個議席,在參議院有19席。該黨曾奉行所謂「中道路線」,提倡和平主義,為1972年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發揮過積極作用。

  公明黨與自民黨長期聯合執政,政策主張大同小異,但對修改日本憲法持慎重態度。該黨前代表太田昭宏現任安倍內閣國土交通大臣,負責海上保安廳與日本觀光旅遊事業及國土開發利用。

  估計太田昭宏任內不會批准在釣魚島現場採取過激行動。該黨現任黨代表山口那津男於2013年1月22日訪問北京,並向中方轉交安倍首相的親筆信,作為修復兩國關係的第一步。

  山口表示:中日兩國因釣魚島問題而導致關係冷淡,這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將從大局出發,尋找改善關係的道路。儘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公明黨為中日關係再度實現正常化所做的努力值得讚賞。在中日關係遇到困難的時候,中方加強同日本政界的交往,雙方相向而行十分必要。

  目前,由海江田萬里率領的民主黨要恢復元氣相當困難。今後,如果民主黨能接受失敗的教訓,重新振作,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在歷史問題上繼續與右翼政黨劃清界限,在外交方面積極推進與中韓關係的改善,仍有可能成為日本政壇一支重要力量。

  在2013年7月參議院選舉時,民主黨若能保持現有88個議席甚至取得更多議席,則有可能對日本政治右傾化產生牽製作用。但是,如果民主黨在釣魚島問題上繼續堅持野田內閣犯下的錯誤,迎合右翼勢力,很可能在參議院選舉中再度敗北,使石原慎太郎為首的日本維新會乘勢而上。

  (二)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站出來 ,敦促日本政府同中方對話,但安倍內閣根本立場未變

  正值2013年1月安倍首相訪問越南等國期間,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則以個人身份訪問了中國並特意到南京參觀了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此舉得到中國媒體高度評價,但在日本則引起截然不同的反應。

  鳩山1月17日就釣魚島問題向記者表示:「如果看一下歷史,是存在爭議的……如果堅持說"不存在領土爭議』,那就永遠也找不到答案。」[21]對此,安倍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立即提出批評稱:「這是違背我國立場的發言,對於前首相說出此番言論感到非常遺憾」。[22]日本防相小野寺五典稱,鳩山的話會「被中方製造國際輿論的口實」,甚至使用「國賊」字眼抨擊這位日本前首相。[2]這種前所未有的失態,戰後以來實屬罕見。已退出政界的鳩山由紀夫,作為普通日本人當然有受到憲法保護的思想與言論自由,而日本內閣成員高調封殺正義之聲,不過是心虛驚恐的表現。

其實,早已被日本右翼罵為「國賊」的日本自民黨前總裁河野洋平,也發表過類似鳩山的看法。 河野指出:「包括1978年就締結和平友好條約進行談判時,中國核心領導層決定把尖閣問題先放一放,交給"下一代的智慧』來解決。 日方應該是接受了此事,但並未將談判的詳細經過充分告知國民。"下一代的智慧』也一直沒有產生,認為(有效控制的)現狀是理所當然的,把問題想得太天真。 我認為存在這個間接原因。」河野還批評野田內閣在釣魚島問題上不顧中方立場而魯莽採取「國有化」的做法「在外交上很拙劣」。[2]

  此外,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自民黨前幹事長加藤紘一也於2013年1月28日訪華,為改善中日關係發揮自己的作用。

  近來,日本一些前外交官也強調,日本政府應就釣魚島問題與中國對話,而非對抗。例如,日本外務省前事務次官栗山尚一、國際情報局長孫崎享等人都公開承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曾就擱置釣魚島爭議達成政治默契或共識,甚至明確指出日本政府所謂沒有領土爭議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在國際上也不會得到認同,並主張採取和解路線。[23]日本前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公開批評野田內閣沒有阻止石原慎太郎的言行,強調「有圍繞領土主權的外交爭議就應該承認,與中國對話」。[24] 安倍再度當選日本首相後,長期從事中日關係研究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毛里和子指出:「日本每當政權易人,就相對比較容易採取新的行動,對中國來說也是如此。

  我認為,日本政府承認『存在領土問題』是可能的。應該承認兩點:一是存在領土問題;二是兩國曾就『擱置』爭議達成一致。從迄今為止公布的政府間文件內容可以了解,兩國政府曾非正式地就擱置爭議達成一致,這是事實。其他的外務省官員也有人做過類似的表示,所以我認為如果處理得當的話,是可以以此作為出發點、開始改善關係。

  我認為極端的民族主義是日中兩國最大的敵人,兩國都應該走出狹隘的民族主義。」[25]毛里教授的上述觀點相當客觀。問題在於安倍首相併未接受,他於2013年2月1日重申:「與中國之間不存在需要解決的領土主權問題,也不存在應該擱置的問題」。[26]

  在過去的一年,日本又出現一些在釣魚島問題上敢於發表正確觀點的有識之士,對日本政府的立場提出質疑和批評。例如, 日本第三書館發行人北川明2012年10月再版了井上清的《釣魚諸島的歷史解析 ——「尖閣」列島 》。 野田峰雄先生在該書前言中 ,用歷史事實批駁了日本政府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錯誤觀點。

  日本祥雲出版社同年11月出版了日本評論家副島隆彥的新著《回眸世界恐慌與軍事衝突》,從歷史和法理的角度批駁了日本政府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錯誤主張,並指出有「日本造成與中國衝突」的危險性。

  (三)通過正確信息的傳播與影響,為中日關係改善注入正能量,有利於把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精神落實在釣魚島問題上安倍晉三與河野洋平同屬自民黨,但為何對問題的看法如此不同?野田佳彥與鳩山由紀夫同屬民主黨,但為何對釣魚島的態度截然兩樣?

  其中有多種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長期以來接觸的信息、情報來源不同。這可以追溯到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同學親朋、贊助團體、不同人脈、政治派別、政策智囊和官僚體系內提供的信息歷史積累。在這之中,他們形成不同的政治理念與自我認定。例如,安倍晉三繼承了其外祖父——甲級戰犯嫌疑犯、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的「政治 DNA」,同時也受到其父——中曾根康弘內閣外相安倍晉太郎的影響,

  而在他從政後身邊經常圍繞著一些右翼鷹派人物和政策智囊。 安倍既被他們捧為政治新星,又受到他們巨大的精神壓力。野田佳彥屬於民主黨內的鷹派,與其從小受到其父——日本自衛隊空降自衛官的影響分不開。 鳩山由紀夫的祖父鳩山一郎戰爭期間曾反對東條英機獨斷專行,1954年當選日本首相後曾積極謀求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努力同蘇聯建交。 河野洋平的父親河野一郎曾任鳩山一郎內閣農林相。他們都反對吉田茂(麻生太郎外祖父)對美一邊倒政策,於1956年10月一起訪蘇,簽署了《日蘇聯合宣言 》,恢復了日蘇邦交。至今,河野洋平仍把太平洋和平與自己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念念不忘周恩來總理生前給他的教誨,決心畢生堅持日中友好。鳩山由紀夫也繼承了其祖父鳩山一郎提倡的「友愛」精神,主張「中日友愛和平」,共建東亞共同體。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日本社會尤其如此。日本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特定的、近乎彼此隔絕的小圈圈、小集團里。在他們身邊會長期聚集立場相近的人,他們往往看同一類報刊,彼此交換容易產生共鳴的信息,並向外釋放。日本右翼勢力中接觸面越窄、越閉塞的人,觀點會越極端、越片面。日本民族性中有一種從眾傾向,在各種利益關係和政治及社會壓力下,由於擔心被另眼相看,很容易形成一種隨大流的「沉默」現象。因此,中方就釣魚島問題的真相和中國對日政策方針等,做耐心細緻的說明是非常重要的。

  2013年1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了日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習總書記在會見時表示:「中國政府重視發展中日關係的方針沒有變化。事實證明,兩國間四個政治文件是中日關係的壓艙石,應堅持遵守。

  新形勢下,我們要像兩國老一輩領導人那樣,體現出國家責任、政治智慧和歷史擔當,推動中日關係克服困難,繼續向前發展。……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日方應正視歷史和現實,以實際行動,同中方共同努力,通過對話磋商找到妥善管控和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27]日本媒體對習總書記的這次會見普遍予以好評。201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5周年。中日雙方可以抓住這一時機重溫和確認條約精神,把握兩國關係發展大方向,就使用和平手段解決兩國的一切爭端達成新的共識。

  今後,如果中日兩國政府能就釣魚島領土爭議進行務實談判,並鼓勵和支持兩國地方政府和民間開展釣魚島海域觀光旅遊的共同開發,中日之間的這道坎也許就可以跨過去。這將有利於中日兩國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體合作和東亞和平穩定;有利於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外交方針和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精神,具體落實在解決釣魚島問題上。

  參考文獻

  [1] 〔日〕朝日新聞,2012-12-12.

  [2] 〔日〕共同網,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3/01/44601.html.

  [3] 〔日〕產經新聞,2012-12-27.

  [4] 〔日〕產經新聞,2012-12-31.

  [5] 〔日〕共同網,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3/01/44915.html.

  [6] 〔日〕朝日新聞,2012-12-19.

  [7] 〔日〕安倍晉三,邁向新國家[J].文藝春秋.2013(1).

  [8] 日本共同社,2012-12-17.

  [9] 日本共同社,2012-12-28.

  [10]〔日〕朝日新聞,2012-12-30.

  [11]〔日〕田中明彥. 亞洲中的日本[M].《日本之「現代」叢書2》,東京.NTT出版公司,2007:316,317.

  [12] 環球網,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1/3529665.html.

  [13] 川村純彥(原自衛隊統合幕僚學校副校長).不妥協,準備好[J].諸君,2012(11):65-66.

  [14]〔日〕安保公人(原海上自衛隊幹部學校國際法研究室主任、現任拓殖大學教授 ).

  國際法與日本的海洋戰略[J].世界和平研究,No.192, Winter, 2012:17.

  [15]〔日〕西川吉光(原防衛廳長官官房企劃官、現任日本東洋大學教授).海洋國家日本的安全保障戰略[J].世界和平研究,No.190,Summer,2011:23-27.

  [16] 太田文雄(原日本防衛廳情報本部長、現任防衛大學教授).從美國角度看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J].世界和平研究,No.190,Summer,2011.17-18.

  [17]〔日〕谷內正太郎(原外務省事務次官、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安倍首相政策諮詢人).海洋國家的外交戰略———以太平洋同盟為基軸[J].世界和平研究,No.193,Spring,2012:21.

  [18]〔日〕茅原郁生(原日本陸上自衛隊師團幕僚長、現任拓殖大學教授).中國的海軍戰略與日本的安全[J].世界和平研究,No.191Autumn,2011:21.

  [19]〔日〕上念司(しょうねんつかさ).以「清理」日本銀行摧毀中國[J].正論,2012(12):88.

  [20] http://www.fnn-news.com/news/headlines/articles/CONN00237857.html.

  [21]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18/c_124246618.htm.

  [22]〔日〕共同網,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3/01/45027.html.

  [23]〔日〕經濟學人,2012-12-11.

  [24]〔日〕丹羽宇一郎. 直面中日危機[N]. 朝日新聞,2012-12-21.

  [25]〔日〕共同網,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2/12/44044.html.

  [26]〔日〕共同網,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3/02/45992.html.

  [27] 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3/0126/c1024-20331878.html.

推薦閱讀:

國博禮品展,一覽國際風雲變幻
中日關係「僵局」急
【剖析】日本過半民眾不肯對中國讓步,中日兩國何以如此充滿矛盾?
兩個甲子的悲情——探訪中日《馬關條約》簽訂處
日本政客為何屢屢折騰中日關係

TAG:中日關係 | 中日 | 關係 | 執政 |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