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老子傳

道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刼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目錄:

地球的形成與大聖人的降生

受母教

和光同塵隱潛人間

出函谷關試徐甲度關尹子

青羊肆再降

游觀八紘之外

西域弘道

孔子問禮學道

唐宋時代對老子的尊崇

老子道法的傳統

期待中的祖庭振興

瞻仰道德及管窺聖教後的感想

高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大難名,強名曰道,此乃道祖老子萬古名學也。

道祖老子世無不出,隨方設教,歷刧度人,為帝王之師,立天地之道;隱聖顯凡,和光同塵,本天縱之聰明,誨世愚之痴嗔;孔丘問禮,而有猶龍之嘆,關尹請益,乃書五千之言,啟華夏之絕學,立萬世之道範,法門清靜,道極無為,而諸子百家,莫不宗焉。

道德五千,對治世、明德、待人、接物、修身、煉性、探理、言哲無不悉備,歷世言者多矣,且亦言人人殊,但歐西學人對老子之崇拜,尤多不勝數,道德經之譯本亦不下四十餘種,其出版數量排名第二,而古今世界十大作家老子則名列榜首,實屬全體國人之光也。但國人對老子之學多無所知,治史立傳,咸病簡略,學人且多詆毀,亦誠悲夫!

合陽子馬炳文大居士畢生勤治老學,深悉道德旨要,尤精內修道功,系全真西派之傳人,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茲歷時多年,廣搜諸書彙集編撰「太上老子傳」一書,對老子之事迹、思想、修為、道法,分章敘述,深入淺出,剔玄抅要,不但使讀者易於認識老子,同時亦認識道矣,爰樂為序。

中華民國道教會理事長高忠信 謹識

道歷四六八五年歲次戊辰孟春序於道教會館

太上老子傳 馬炳文 編撰

地球的形成與大聖人的降生

一、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大宇宙中,產生了很多銀河系及數不盡的天上星星,道經云:「開明三景,化成諸天。」是也。但每個恆星形成的模式,據天文科學家近期發現,概述如下:

在無邊太空星際中,產生了氫原子組成的氣團,這種巨大氣團慢慢成為漂浮的塵雲,塵雲經過大宇宙不斷的運行旋轉,到達一百萬萬年左右,就開始凝聚,逐漸形成了一顆「原星」。

「原星」重力的凝聚,一開始是很緩慢的,但其核心溫度,則會加快上升,因此氫原子被高溫激發,產生遊離作用,形成電磁輻射,不過由於塵雲厚度很大,初期的輻射,均被塵雲全部吸收,無法透出外面,及至塵雲核心的溫度益趨上升,電磁輻射跟著加強,那就可以突破四周的塵雲而發射雲團之外,產生紅外線的光芒,

如此繼續發展,到了雲團核心的重力壓縮其溫度足以引燃「核子之火」後,這個大的雲團就逐漸活潑自立,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由「原星」搖身一變而化成一個可以自轉公轉的星球了。

此種星球化生的模式,太空中的恆星個個相同,我們地球的形成,也是一樣。

就地球而言,塵土凝結為地,雲氣(大氣)外繞為天,古人謂:「天開於子」,子屬水,既是無形大氣的外繞;又謂「地辟於醜」,丑屬土,即是有形塵土的凝結,一團大氣,包裹地球,如同一個卵白包裹卵黃一般,清濁劃分,各有所司,於是地辟天開,產生了我們共同安身立命的世界—地球了。

地球形成之後,所謂天、地、山、澤、水、火、風、雷的八卦,一一顯現,天地結合,成為一個太極,太極中的三才,各有五行以顯神用,以成其玄妙,如天之五行—風、熱、燥、溫、寒是也。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人之五行—精、神、魂、魄、意是也。五行相因,成就造化,於是地理人文,蔚然成章;但因地球表面,有山水圍繞的隔閡,形成了氣候不同形態各異的五大洲,以及語言不同的國家與習俗各異的民族。

我中華民族,得天獨厚,居於氣候溫和的中土,人屬黃種,備有五行之中的正德本性,所以天地鍾靈,聖賢代出,凡屬聖賢,均俱有「法天則地」、「民胞物與」,的偉大胸懷,相繼昌明政教,希望「天清地寧」、「民安物阜」,以至於天人合一,使人心的已雕已鑿,復還於樸實無華及清靜安樂的至高無上境界。

在已往聖人之中,能旋轉乾坤,教育人類,照顧萬有被世人尊為神仙宗伯的,首推太上老子了!老聖遠在殷商時代武丁庚辰年,便降生在我中華國土,他指導孔子,啟迪孔子智慧,孔子因而得以集儒門之大成,完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之道,以為入世治世之張本;並將「安樂延年」及「羽化飛升」之道,下傳後聖關尹子、王少陽等仙真,使人得知「長生」及「無生」之門,用以返還天地未生之初,超凡證聖,以脫生死輪迴之苦,此種福蔭億萬世子孫德被寰宇生靈的偉大聖人,能在中國誕生,這是我們的榮耀,也是人類的幸福。

二、我國安徽省的北部,有一個叫渦陽的小縣,這個小縣,在一百年前,是從鄰近的蒙城、亳縣、阜陽、宿縣四個縣劃地而成的新縣,此縣有一條橫貫東西的河流,名叫渦河(古名雉水),渦河北岸二十餘里有一座活像龍形的小山,名叫龍山,就在這龍山渦水之間,便是太上老子誕生的聖地。(此地既是昔日的亳縣、苦縣、真源縣所屬。)

根據古書所載,太上老子世家及降生的情形是這樣的——

仙人李靈飛娶天水玄妙玉女尹氏為妻,尹氏名益壽即太上之母無上君也。李靈飛之父名慶賓,得長生之道,年逾百歲,常有少容,遍游五嶽,一日雲龍下迎,白日升天,靈飛感父升天之事,精修大道,亦百有餘歲,當老子未誕之前,即道成升天而去。

商朝陽甲十七年庚申歲,太上老君自太清仙境分神化炁,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從天而降,時尹氏晝寢,感而吞之,覺而有孕,尹氏懷此聖胎之後,神炁安閑,容顏轉少,所居房屋,六氣和平,冬無凝寒,夏無炎熱,祥光照護,眾惡不侵,如此年復年年,不知不覺經過了八十一個寒暑,到了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聖母因攀李枝,老子便從左腋降生。(時在公元前一三二四—一四〇八年間降凡)

這時天上的太陽,光輝倍加明亮,庭院的上面及四周,祥雲盤結繚繞,萬鶴在空中飛翔,九龍從地下湧出,龍出所處,頓成九井,聖母跪捧九龍井中之水,為老子沐浴聖禮。

老子降生之後,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道為尊,世間之苦,何足樂聞」

老子降生九日,身有九變,皆是天冠天衣,自然被體,俱七十二相,及八十一好。

所謂七十二相者:頭圓如天、面光象日、伏犀蟠起、玉枕穹隆、皓髮如鶴、長七尺余、眉如北斗、其色翠綠、虎髭龍髯、素結如絲、耳有垂珠、中有三門、高平於頂、厚而且堅、河目日月、方瞳綠筋、鼻有雙柱、准骨隆隆、口方如海、唇赤如丹、炁有紫色,其香如蘭、齒如編貝、其堅如銀、數有六八、上下均平、舌長且廣、形如錦紋、其音如玉、其響如金、顴高而起、頤方若矩、日角月淵、金容玉姿、龍顏肅肅、鳳視閑閑、額有光象、三午上達、天庭平坦、金匱充盈、頰有白志、頤有玉丸、項有三約、鶴素昂昂、垂臂過膝、手握十紋、其指纖長、各有策文、爪有玉甲、身有綠毛、胸有偃骨、背有河魁、臍深寸余、腹軟如綿、心有錦紋、腹有玄志、眼有輪文、足蹈二儀、指有乾坤、身長丈二、徧體芳香、面方而澤、上下三停、體如金剛、貌若琉璃、行如虎步、動若龍趨。

所謂八十一好者:左挾青龍、右據白虎、前導朱雀、後從玄武、頭蔭紫雲、足履蓮花、項負雙景、五明耀日、身有圓象、動照九天、兼金仙相、光照奇妍,加上前述七十二相,合名八十一好。

老子出生李樹之下,又降生李氏之家,名為李耳,字曰伯陽。茲後為了趨吉避凶,續有多名,即:一名雅,字伯宗。一名志,字伯光。一名石,字孟公。一名亨,字子文。一名定,字元陽。一名元,字伯始。一名顯,字元生。一名德,字伯文。統稱老子者,蓋老乃長年之稱,子乃幼稚之號,生而白首,兼俱二儀之象,故曰老子也。又:老曰終,子曰始,始終兼賅也。

受母教

老子生身之聖母—無上君,本是洞陰玄和之炁凝化成人,號玄妙玉女,曾為上帝之師,太上老君先天毓神,歷劫行化,接應隱顯,難以數計,因知此次行化人間,必須表白萬物之生,必有其始,使人類知道大家皆可學道成真,易言之,叫人知道仙真是由人們自己修證得來的,所以分神散形,寄胞於元君而降生到了人間,作為示範。

老子出生之後,一日侍母之側,聖母顧謂老子曰:「修鍊成真之大道,願預聞乎?」

老字曰:「請母親詳加教誨。」

聖母曰:「我看一個人的身體,皆是六家之物,方便借用而成。」

什麼是六家呢?

「甲寅是木神,為骨;甲申是金神,為齒爪;甲戌是土神,為肌肉;甲辰是風神,為氣息;甲午是火神,為溫暖;甲子是水神,為淵澤;又:木神為肝、火神為心、土神為脾、金神為肺、水神為腎、風神為膽,六甲共成人身。因此人身之中,有了五臟六腑,九宮十二室,四肢五體,三焦九竅,一百八十關機,三百六十骨節,各隨而居,故能動作視息,飲食語言,辨別好惡,知道是非。」

老子曰:「有了人身,後果如何?」

聖母曰:「上述六家,如有一家不和,疾病立即到來,人生各有年月日時,隨其所屬星宿,以定其貧賤富貴,生命長短;然而六家之物,有合則有散,有生則有死,有成則有敗,有盛則有衰,這是物之常數,因此;身有應敗之患,神有應散之期,命有應盡之勢,神在是人,神去為屍,非常可怕可痛之至!」

老子曰「請問促壽之因?」

聖母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亂耳,使耳無聽;五味亂口,使口厲爽;取捨亂心,使心飛揚;嗜欲無厭,使神流散;憎愛不泯,使心勞煩。因此;五色是陷目之錐,五音是塞耳之錘,五味是截舌之斧,眾貨是焚身之火,這都是殃禍患害之根,如不從速防止,則志氣日耗,壽命日減,漸漸趨於死亡了!」

老子曰:「請問長生之道?」

聖母曰:「夫享長生者,始於一身,次及家鄉,至於天下,為子盡孝,為臣盡忠,為上盡愛,為下盡順,色味調和,與道合真。如果只為一己之身長生久住,無為逃避,上下不營忠孝,不存兼濟,偏善乖道,自是失德,縱能棄吾我之歡,忘色味之適,實無異枯木死灰,復何足貴!夫修道者,在適而無累,和而常通,永劫無窮,濟度一切,如使萬有同得長生,乃可為貴也。」

聖母繼曰:「長生難得,須從忠孝仁義做起,由忠孝仁義立者,功及於物,生自可延,無此德者,獨守山林,木石為偶,徒喪一生,後方墮苦,先罪未釋,今又無功,遂失人道,生處邊夷,或生飛沉群醜異類之中,永與道隔,深可悲也!若能以之習善生樂,常加存運,度涉生死之苦,到達無極之境,才是正途!因此上士積善,永久長生,叫做真人。及至位證真人,便可超度三界,逍遙上清,天地有壞,真人永遠不壞了!」

聖母又曰:「善惡報應不爽,福禍全在人為,凡人有一千惡者,後代妖逆,二千惡者,身為奴僕,三千惡者,六疾孤窮,四千惡者,疫病流徒,,五千惡者,為五獄鬼,六千惡者,為二十八獄囚,七千惡者,為諸方地獄徒,八千惡者,墮寒冰獄,九千惡者,入邊底獄,一萬惡者,墮薜荔獄,萬惡之基,起於三業,一一相生,以至於萬惡,墮薜荔獄者,永無出期,渺渺經天,無油濟拔,到此地步,得不痛哉!」

「——夫人覺有一惡,急宜改而不犯者,去道近矣!若為魔邪所干者,當洗心責己,悔過自修,即可反惡為善矣!」

「人有一善,則心定神安,有十善則氣力強壯,有百善則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後代神真,有二千善,則為聖真仙將吏,有三千善,則為聖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則為天下師之聖真仙主統,有五千善,則為聖真仙魁師,有六千善,則為聖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則為聖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則為聖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則為元始五帝君,有一萬善,則為太上玉皇帝!」

聖母正視太上良久,鄭重的繼續說道:「萬善之基,亦在三業,十善相生,至於萬善,行善益算,行惡奪算,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分毫無失,長生之本,惟善惟基也,戒之勉之!」

聖母笑展慈顏繼續說道:「人生天地之中,有清有濁,有剛有柔,因而修之,各成其性,夫氣之清者聰明賢達,氣之濁者凶虐愚痴,氣之剛者高嚴壯烈,氣之柔者慈仁淳篤,所以木性疆直,土性仁和,水性謙退,火性猛烈,金性嚴脆,各隨所受,以定其性,智者返伏其性以延其命,愚者恣縱其欲以傷其性,夫性者命之原也,命者性之根也,勉而修之,勤而煉之,所以營生以養其性,守神以養其命,則離苦升樂,福祚無窮矣。」

「——且人之生也,皆由於神,神鎮則生,神斷則死,所以積氣為精,積精為神,積神則長生矣。」

太上唯唯受命

聖母又繼續說道:「可憐的世人,唯知豐餚以甘其口,不知美食之傷其命;只知爵祿以榮其身,不知爵祿奢麗之傷己也!是故修學之人,煉身於九丹,解結於五神,引氣於本身,滅根於三關(按:煉精化氣氣化神,是名大道透三關),九煉十變,百節開明,斷滅胞結,乃知本真矣,既知本真,則成上仙也。」

「——夫仙者心學,心誠則成仙,道者內求,內密則道來;真者修寂,洞靜則合真;神者須感,積感則通靈,常能守一,去仙近矣!若心競神勞,體煩不專,動靜喪精,耳目廣明者,徒積稔索道,道愈遠也!人不修道,如幻化耳,但寄寓天地間少許時也,轉瞬已趨滅亡之路矣!」

「——人若能攝氣營神,苦辛注真,久將得道,道成則與天地共寄於太無之中矣。又能洞虛體無,則與太無共寄於寂寂之中矣。能洞寂寂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則與道冥然合而為一矣。」

聖母繼曰:「道者虛通之至真也。術者變化玄技也。道之無形,用術以濟人,人之有靈,因修而契道(與道合真),人能學之,則變化自然矣。」

「——道之要者,在深簡而易也。術之秘者,唯符葯與炁也。人雖得一事未畢,要資符葯道乃訖,此吾之秘寶耳。符者,三光之靈文,天之真信也。葯者,五行之華英,地之精液也。炁者,陰陽之和粹,萬物之靈爽也。此三者,致道之要機,求仙之所寶也。人能兼之,可以常存,度人無量矣。」

「——道何以達,弘之在人,夫葯能鍊形,符能致神,神歸則心通,形堅則炁固,神全炁固形復堅者,命可全也。命全然後化炁變精,洞入無形,飛行虛空,存亡自然,乃能長久長存也。人之得道,雖大刧之交,天地崩淪,而災害不能及者,符葯之功也。」

聖母復告老子曰:「寶章變化之功,金液還丹之術,昔有七十二篇,今則九篇矣,凡三卷,卷有三篇,其中卷三篇,乃丹道之正經也。一曰玄白、二曰金精、三曰飛符、四曰金華、五曰三五,此謂之五符也。一曰白雪、二曰雌雄、三曰白華、四曰金液、五曰丹華、六曰五色、七曰泥汞、八曰金精、九曰九鼎、皆名九轉還丹也。得一丹者,可以長生,不必盡作也。神丹之道,三化五轉,至九而止,若草木之葯,埋之則腐,煮之則爛,燒之則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金丹之道,即反於此,燒之愈精,冶之愈妙,故能令人長生也。」

「——九丹雖同,得之者,視其平日所作之功業而定:上士服之,升為仙官,中士服之,棲集崑崙,下士服之,長生人間矣!」

「——九丹金液,同為升天之道,彌足珍貴,服九丹者為仙官,雲龍來迎其身。服金液者,身生金色,立可升天。端在積功立行,神丹自至,無功行者,仙不可希也!吾昔於元始天君傳千二百訣,塵沙之刧,授度者多,昔傳至真、大仙、天帝、上帝、太微、太一、君、下及玄女、黃帝,皆得道矣!道不虛行,必授其人,若耽樂嗜欲,留滯聲色,懷是非之心者,如墜石投川,往而不返,甚可痛也!然此道高妙,秘於九玄瓊台雲笈,非有玄簶玉名者,難見篇目,自無宿命,骨分形苦之人,不得聞矣!」

聖母教導老子丹道,以示後世天下之人,求仙修道之本,聖母完成了對太上教育重責之後,仰視天際,天上的雲輿羽蓋,仙官衛從,森然而集,聖母即乗八景之輿,白日升天冉冉而去。

和光同塵隱潛人間

太上出生之後,一直隱居於苦縣曲仁里的龍山渦水之間,紂王即位,暴虐無道,即遷居西伯侯(文王)屬地岐山之陽,自號爕邑子,文王請他做個守藏史的小官,武王克商,改朝為周,詔太上為柱下史,太上這時又改名為經成子,辦理相當於現在國史館的工作;康王時,改名為郭叔子,仍為柱下之職,至周昭王二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託病辭官,駕青牛之車,命徐甲為御,去周返鄉,回到了渦水之濱。

出函谷關 試徐甲度關尹子

陝州桃林縣南方十二里,有個出入的關卡叫函谷關,周昭王的大夫尹喜,善觀天象,知有大聖人將出關西行,請求調職做該關的令尹,關尹子到差後,立刻召見守關兵卒孫景說:「傳說下去,請你們從今天起時時留意,如果有車服異常形容特殊的人物從東方西行要求度關的,立刻稟報,不得有誤。」關卒應命。

老子於昭王二十五年五月去周返里後,過了幾天,告訴為他駕車的傭人徐甲說:「我想西出函谷關前往西域大秦、嚴賓、天竺、安息諸國走走,每天給你百錢,回來後結帳付費,以黃金抵嘗,你如同意,我們就如此約定,明天起程。」徐甲應聲同意。

徐甲次日備妥牛車,老子乘車慢慢前進,這時關尹子仰觀天文,見真氣盤空,狀如龍蛇,慢慢接近,心中無限喜悅。

到了七月十二日甲子日,關卒孫景看到有一位高齡老翁,皓首聃耳,坐一輛青牛之車,緩緩到來,急忙入稟。

尹喜聞道:「大聖人來矣!」即刻穿上朝服,出迎道旁,執弟子禮,再拜稽首說道:

「請大聖人暫留神駕,到關中小休。」

老子曰:「我乃貧賤老翁,家住關東,田在關西,今天到關西是看看莊稼,取點燒柴,不知賢關令何事見留?」

尹喜曰:「大聖人當來西遊,豈是出關取柴,我早知神明示象,不必客氣,務請神駕入關小駐。」

老子曰:「你說的聖人,我早已聽說了,他是先生,道高德隆綿綿長存,善入無為之境,他要去西方各國弘法,他的車駕,是要經過貴關,我乃平凡的老人,請你不要認錯人,苦苦見留,好嗎?」

尹喜曰:「今觀長者,聖姿超絕,乃是天上至尊,邊夷之地,何足往觀,請您不要託辭,願您慈悲見憐,賜予教誨。」

老子曰:「據你所言,知吾甚深,請問你根據什麼?有何見聞?能否見告?」

尹喜曰:「自本月之初,和風立至,東方青氣,狀如龍蛇西來,此乃大聖人行止之特徵,因為喜少年愛好三墳連山以及天文秘緯,仰觀俯察,未嘗不驗,故知必有聖人度關,因此夙興夜寐,無時不在景慕之中,今天慶幸有緣,得遇仙駕,敬請垂憐,賜予訓誨,濟度我這個沉倫冥頑之人吧!」

老子數試尹喜,見其態度誠懇,所言真切,確是可度的大仙之才,乃怡然含笑答曰:「善哉!你能知道我,我也了知你的一切了,你有神通之見,當為將來救世之人。」

尹喜聞言,內心無限忻躍,再拜叩頭,問道:「敢問大聖人姓名,可否示知?」

老子曰:「吾姓字渺渺,歷刧都有,沒法全部告之,方才我說的先生,即是本人,本人現在姓李,字伯陽,號老聃。」

尹喜便把老子迎入官舍,設座供養,行拜師大禮,做了老子的入室弟子。

關尹子拜師之後,老子把他未來的行止告訴了關尹子,關尹子叩頭再三,說道:「弟子略通易數,知道人的生死無常,即使貴為帝王,富甲天下,也不過如同早晨的露水,轉眼即行消失,每念及此,不勝惶恐之至,為了天下後世的眾生,可否請求師尊停留關中為我著書,救世救人,並將無上道法,賜予於弟子,使弟子有脫離苦海之路?」

老子聞言,頷首應允,關尹內心雀躍無已。

這時有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為老子御車的車夫徐甲,具狀向關尹子控告老子!

事情是這樣的——徐甲御車到了函谷關之後,老子想試試徐甲,看看他有沒有超凡入聖的志向及骨格,如果他真有度化的資質,打算連同關尹子一起度脫,主意打定,告訴徐甲說:「我在關中要過些日子才走,你可把我們的青牛牽到野外吃草,你也可以在野外逛逛!」

徐甲牧牛於野,老子以吉祥草化為美女,與徐相遇,此女對徐甲施以調戲,徐惑於女色,又思老子西出流沙,不知何年能返,更不知能否回返?乃決定與女為伴,留居關中,安家立戶,但無錢難以度日,遂具狀控告老子,要求償還已往多年應付聘僱薪水,並要求有官判定,解除雇約。

關尹子看過狀子之後,面色凝重,不敢輕易開言,乃將徐甲訴狀,雙手呈給老子。

老子看了之後,吩咐關尹子把徐甲馬上找來,徐甲到後,老子顧謂徐甲道:「徐甲:辛苦你了,你追隨我已有兩百餘年了,我應當還你七百二十萬錢,你不能等待出關遊歷回來後,再行結算,你是不是打算從今天起就不幹了?」

徐甲點頭稱是。

老子緩緩說道:「一切隨緣好了!但有一事,你為何忘記?你多年以前,命已該絕,吾以『太玄生符』投救於你,你才能有了今天的生命,為什麼不念及此,而竟然爽約求去呢?」

徐甲無言以對,呆立老子與關尹子面前,剎那之間,只見有如彈丸之一物,從徐甲口中飛出,直飛而降,落在老子面前,這乃是「太玄生符」,符上篆文如新。

太玄生符飛出之後,徐甲立刻化為一堆白骨,倒在地上,狀至悲慘,使人難以卒覩。

關尹子見狀心驚,暗忖:「可憐的人呀!為什麼違心違約,以致符去復死!」又忖:「師尊必有起死回生之術,何不予以懇求,看看師尊的「回骸起死,無量度人的妙法」,言念及此,遂跪地稽首說:「徐甲僱用薪金,弟子願代償還,請求師尊大發慈悲,哀憐他的無知,赦免其罪,賜予更生,好嗎?」

老子接納關尹子之言,即再以生符投入枯骨之中,轉瞬之間,徐甲神凝氣聚,活了過來,相貌堂堂,依然如故。

老子謂徐甲曰:「我沒有對不起你,是你負了本約,自斷道源,所以大道離你而去,再遭受死亡之刧!言畢,遂把徐甲受雇費用,全部付清,資遣徐甲,使他離去。

徐甲此刻天良發現,色慾之情,全然消除,乃叩伏在地,用手猛打自己雙頰,邊打邊說道:「今日死後更生,在沐聖慈之恩,使枯骨重見光明,刻骨銘心,今後再不敢懷有二志,請求主人繼續收留,以便護從雲駕,追隨效勞。」

老子說:「我們緣盡,還是彼此分手吧!」言後,終把徐甲遣去。

徐甲走後,老子便在函谷關中手著道德二經,把什麼是道?什麼是德?行道立德有什麼好處,失道失德必淪於滅亡之理,一一著述清楚,面授關令尹喜,(註:筆者已將道德經原文加以淺釋,付印流行)尹喜受經之後,向老子說道:「道德二經,博大精深,能否將修持及奉經之法,傳授給弟子?」

老子曰:「善!修持奉經,以守戒為先,我先傳你戒經,然後傳你道法,你可牢牢記載,自修之餘,留傳後世。」

尹喜謝恩侍立,老子先說戒經一卷,經文如後:

太上老君戒經

戒上

老君西遊 將之天竺 以道德二經 授關令尹喜 喜受經畢 又請持身奉經之法 老君於是復授喜要戒 普令一切 咸持度世 於是說頌三章

樂法以為妻(妻者梄也) 愛經如珠玉 持戒制六情 念道遣所欲 淡泊正氣庭 蕭然神靜默

天魔並敬護 世世受大福 鬱郁國家盛 濟濟經道興 天人同其願 縹渺入大乘 因心立福田 靡靡法輪升 七祖升天堂 我身白日騰

大道調玄虛 有念無不啟 練質入仙真 遂成金剛體 超度三界難 地獄五苦解 悉歸太上經 靜念稽首禮

於是尹喜聞說頌已 稽首而立 請受戒言

老君曰 第一戒殺 第二戒盜 第三戒媱 第四戒妄語 第五戒酒 是為五戒

若清信男 清信女 奉持五戒 畢命不犯 是為清信男 清信女

老君曰 戒殺者 一切眾生 含氣以上 翔飛蠕動之類 皆不得殺

老君曰 戒盜者 一錢以上 有主無主 非已之物 皆不妄取

老君曰 戒媱者 非夫婦 若出家人 不妻不娶 若男若女 皆不得犯

老君曰 戒妄語者 若不聞不見 非心所了 而向人說 皆為妄語

老君曰 戒酒者 非身病 非法禮 皆不得飲

老君曰 是五戒者 持身之本 持法之根 善男子 善女人 願樂善法 受持終身

不犯 是為清信 得經 得法 永成道真

於是尹喜聞受既已 再拜而問 何故有五

老君曰 五者攝一切惡 猶天有五星 以攝萬靈 地有五行 以攝群生 人有五臟 以攝神明 戒者防也 防其失也 失而不防 則三塗盈逸 天人虛空 是故五也

尹喜曰 大哉戒乎 何故失耶

老君曰 本得無失 既失而得 亦無所失

尹喜曰 敢問其本

老君曰 今當為爾 具說其本

尹喜再拜 恭立而聽

老君曰 五戒者 天地並始 萬物並有 持之者吉 失之者凶 過去成道 莫不由之 故其神二十五也 經文五千 是其義也

老君曰 五戒者 在天為五緯(歲星、太白星、熒惑星、辰星、鎮星) 天道失戒 則見災祥 在地有五獄(泰山、衡山、華山、恆山、嵩山) 地道失戒 則百穀不成 在數為五行(東方木、數九,南方火、數三,西方金、數七,北方水、數五,中央土、數十二) 在治為五帝(東方太皥、南方炎帝、西方少皥、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五帝失戒 則祚夭身亡 在人為五臟(肝木、心火、肺金、腎水、脾土) 五臟失戒 則性發狂

老君曰 是五者 戒於此(人) 而順於彼(理) 故殺戒者 東方也 受生之氣 尚於長養 而人犯殺 則肝受其害 盜戒者 北方也 太陰之精 主於閉藏 而人為盜 則腎受其殃 媱戒者 西方也 少陰之質 男女貞固 而人好淫 則肺受其沴 酒戒者 南方火也 太陽之氣 物以之成 而人好酒 則心受其毒 妄語戒者 中央土德信 而人妄語 則脾受其辱 五德相資 不可虧缺

老君曰 此五失一 則命不成 是故不殺者 乃至無有殺心 不盜 乃至無有邪取 不媱 乃至無有邪念 不酒 乃至無有勢力 不妄語 乃至無有漏泄 如是可謂成也

老君曰 戒中媱酒 能生五惡 戒者 戒惡也 惡世之中 男女讙媱 罹於骨肉 上慢下暴 毀蔑天德 沉酗爭訟 禍命辱身 妄詐欺誑 罔有所由 六親相盜 非但於他 殺害眾生 利養身口 如此等輩 見生受業 永墜諸苦 備加五惡 無有休限 如有出者 當在邊夷 短命傷殘 夫婦醜惡及不貞廉 貧窮凍露 在處不安 如有財畜 為人所奪 言說不信 人所不親 意慮昏塞 眾所慢輕

老君曰 清信男 清信女 奉持戒行 見世安樂 無有憂惱 眾所恭敬 見者歡喜 常蒙利養 一切歸仰 其智深微 處在清靜 四大完堅 故能修集眾法 以成道真 尹喜再拜曰 敢問受持之法

老君曰 若男子女子 聞法生信 歸身三寶 實時稽顙 歸身大道 歸神大道 歸命大道 男子女人 舍世邪法 奉持正戒 盡身盡命 終不毀犯 於是讃誦 恭心而受

老君曰 若復男子女人 受正戒已 追求經法 先當受戒 一一堅凈 然後授與 旦暮恭心 不怠時節 月修十直 年用三齋 誦經萬遍 白日登晨 若為人敷說 宣通妙義 大利眾生 乃拔三塗一切諸苦 以是功德 能斷宿命無量諸根 得升上清 無復退墮

老君曰 清信男 清信女 在家出家 受持經法 願樂神仙 日夜誦讀 求諸妙義 去諸喧雜 調心制性 柔顏善氣 勸諸男女 遠離五惡 受持五戒 供養三寶(太上 經戒 真師) 取令成就 不擇甘苦 若具持大戒 苦行精懃 布施忍辱 捨身救物 若復離世 獨往幽梄 專想至寂 眾難不驚 必至無為

尹喜曰 奉經有犯乎

老子曰 十有三者也

尹喜曰 何謂也

老子曰 爾諦聽也 十有三者 六塵六識 皆由於心 是故淫貪疾恚 欺盜妄詐

綺言兩舌 諂利持權 溷集破法 非清信也 天網不失 生死無地 如此等人 非有智分 染洿至法 毀廉善根 不為善人之所知識 備眾生身 種於媱欲 無所憎避 常懷怖畏 若在地獄 五痛無間 如此受身 備諸苦惡 物所懷惡 無有救治 生死輪轉 無聞無見 皆由一念中 生至無數念 其對無窮

(太上老君戒經終)

老子傳授戒經之後,繼以大道密授關尹子,尹子諦聆之餘,一一記錄如後:

老子曰:「夫大道守其三品(神、氣、精)為則,以一為度(三品合一),以正為德,子能知一萬事畢,閉塞情慾入奧室,煉金食炁為第一,子能知之守勿失。」

又曰: 「至真上帝,莫不由金丹而得道,履九幽而入杳冥,上下虛無,因神明而俱升。」

老子曰:「煉金食炁之道,天地之精華,陰陽之根本,二氣之謂也。陽龍陰虎,木液金精,二氣交會合而成者,謂之外丹。含和煉藏,吐故納新,上入泥丸,下注丹田,循環不息,朝於絳宮,采於五石,以哺百神,此內丹也。含和煉炁,修道之士,得內丹者,可以延年。得外丹者,可以升天。三一九思者,內修之要也。九丹金液者,外丹之極也。合而修者,道成決矣。食炁訣曰:「食炁固精,受明玄經,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雲門,下固靈根,知者甚易,行之甚難!夫形動德散,氣越道叛,精消魂損,目動魄亂,是以聖人靜形固炁,畜精受視,則道德虛凝,魂魄固守,形一神萬,道乃成就。常以半夜之後,偃卧握固,鼻吸清氣,口徐吐之,復守三一,入室九思,神定氣安,仙道近矣。」

老子曰: 「三一之道,神仙所重,世莫得聞,子其秘之,兩眉之間,卻入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泥丸,是為上丹田宮也。中有赤子,字元先,名帝鄉。心中為絳宮,中丹田也,中有真人,字子丹,名光堅。臍卻入三寸,為命門,下丹田宮也,中有嬰兒,字元陽,名玄谷。皆長三寸,同服赤幘、赤衣、赤履,此三一也。下一—座金床玉幾,常以金爐玉匕,攪精華以哺上一、中一,當畫夜存之也(即無觸無傷)。子能長生,三一當明,子能守一,一亦守子,炁變為精,精變為神,神變為嬰兒,嬰兒上為真人,然後為赤子,此真一也。」

老子曰:「偽道養形,真道養神,真神通道,能存能亡,神能飛形,亦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寃,身為惱本,痛癢寒溫,意為形思,愁毒憂惱,弗疾去之,則志氣日耗,壽命不延,其來久矣!子當先損諸欲,莫令意逸,閑居靜處,精思齋室,丹經萬卷,不如守一。」

「——常以虛為身,以無為心,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其猶高山大澤,非欲鳥獸蟲魚,而鳥獸蟲魚歸之,人能虛空無為,非欲為道,道自歸之矣。」

老子垂訓及此,便傳授尹喜太陽金真九煉之法,叫做九室存思,即是:第一無邪思。第二正身思。第三致政思。第四大正思。第五極正思。第六身正思。第七正真思。第八洞玄思。第九大洞思。

老子曰:「入此九室(境界),行此九思,即與太陽合形,同臻於道矣。」

尹喜再拜稽首,謝過老子傳授玄旨,次日託病辭官,奉邀老子一起回到家中,又再拜請益。

老子曰:「子欲修身養性行道紀形,結炁成神,終始無窮者,莫先乎靜,故天靜以為定,神靜以為變,人靜以為生,將靜之時,返聽內觀,心不妄念,口不妄言,形不妄動,無色之色為之見,無聲之聲為之聞,無味之味為之甘,不言之言為之教,神景為之降,福德為之臻,和氣為之應矣。子欲靜神,先沐浴齋戒二十五日,然後精鍊己身,魂魄和平,乃可入室,入室之後,或丹蛇來著子身,或王母來降,或道身應現,此身中之神試子耳!但勿驚怖,有問勿對,有所傷犯亦勿為懼,但安心定意,其物自去,經二十五日、四十五日、六十日、八十五日、一百五日、一百二十五日、一百五十日、一百八十日,並有神來,皆是試子,但安心勿對,不能為害,若生怖懼,為試不過,則失道矣,戒之戒之!一百八十日後,室內自明,安危存亡之事,無不預知,身中宮府,一一顯見,二百八十日後,眾病皆除,一年之後,瘢痕皆滅,千日之後,形神俱妙,為真人矣。」

老子傳道及此,顧謂關尹子曰:「吾將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你今後好好的修道吧!」

尹喜聞言,垂淚問道:「師尊到那裡去?不管師尊入火入淵,入地上天,灰身沒命,弟子願追隨師尊。」

老子曰:「吾逝乎天地之表,戲乎玄冥之間,四維八極,上下無邊,子欲隨吾,豈可得乎?得道的人,目能洞視,耳能洞聽,變化莫測,隱現莫定,尚未能隨吾遠遊,子雖骨相合道,法當成真,然受道日淺,未能通神,安得變化,隨吾聖身。」

尹喜再拜問曰:「通神變化之道,可得聞乎?」

老子曰:「有生之炁,有形之狀,盡幻化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難窮難終。有形者,其功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變化之道。子能精修此道,體入自然,斯可與子行化諸國耳。」

尹喜感恩老子的度化,當老子臨行之前,叩問前途,老子說:「吾將來要去關西的流沙異域,度化各國,吾去後你好好修道,要知生道入腹,則神明皆存,你能除垢止念,靜心守一,千日清齋,鍊形入妙,到那個時候,可前往蜀都青羊肆找我,相會之後,我們可以結伴遊歷。」

尹喜點頭遵命。

老子重複又以「除垢止念,靜心守一」,八字真言再三吩咐尹喜,一心一意,虔誠修鍊,言訖,聳身空中,坐雲端之上,面放五明,身現金光,調照十方,冉冉升空而去。

尹喜見老子神化莫測,道高法隆,信道修道證道之心,油然沛至,更加堅定不移,不久到了

終南之陰,結草為樓(該樓在鳳翔終南山○盩屋縣神龍鄉聞仙里),修鍊千日,大道成就。

馬炳文《太上老子傳》

在此期間,尹喜把老子傳授的道法,集錄成集,名曰老子西升經。經文如後:〔老子西升經〕

西升章第一

老子西升 開道竺干 號先生 善入無為 不終不始 永存綿綿,是以升 就道經歷關 關令尹喜見炁 齋待遇賓 為說道德 列以兩篇 告子道要 雲道自然 行者能得 聞者能言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不知道者 以言相煩 不聞不言 不知所由然 譬如知音者 識音以弦 心知其言 口不能傳 道深微妙 知者不言 識言聲悲 抑音內惟 心令口言 言者不知

道深章第二

老子曰 道氣甚奧 虛無之淵 子雖聞說 心不微丹 所以然者何 書不盡言 著經處文 學以相然 子當寶之 內念思維 自然之道 不與子期 喜則稽首再拜 敢問學之奈何

善為章第三

老子曰 善為書術者 必綏其文 善論達其事者 必通其言 勉而勤之 得道矣 為正無處 正自居之 不受於邪 邪氣自去 所謂無為 道自然助 不善於祠 鬼神避之 不勞於神 受命無期 無進無退 誰與為謀 為是致是 非自然哉 喜則稽首 今聞命矣

慎行章第四

老子曰 慎而行之 寶而懷之 吾將遠逝 不期自會 尹喜受言誡深 則於關稱疾棄位 獨處空閑之室 恬淡思道 臻志守一 極虛本無 剖析乙密 覼縷妙言 內意不出 誦文萬遍 精誠思徹 行真臻身 能通其玄

道象章第五

老子曰 道象無形端 恍惚亡若存 譬如種木未生 不見枝葉根 合會地水火風 四時炁往緣 炁為生者地 聚合凝稍堅 味異形不等 甘苦辛咸酸 炁行有多少 強弱果不均 同生異各色 各自生意因 從是異性行 而有受形身 含養陰陽道 隨倚以為親 生道非一類 一切人非一 本出於虛無 感激生精神 譬如起音者 掇弦手動傳 宮商角征羽 口氣呼吸元 身口意為本 道出上首元 本靜在虛靜 故曰道自然 五音所動搖 遂與樂色連 散陽以為明 布炁成六根 從是有生死 道遂散布分 去本以就末 散朴以澆淳 道變示非常 欲使歸其真

道生章第六

老子曰 告子生道本 示子之自然 至於萬物生 情行相結連 如壞復成 如滅復生 以成五行 陰與陽並 輾轉變化 遂為物精 吾思是道 本出窈冥 愚不別知 自謂適生 子無道眼 安知生靈 天地人物 虛無囊盈一從無生 同出異名 是亦本非 在所用正 所字非字 乃知其識 當與明義 勿與愚爭 子取正教 勿信邪聽 何以知邪 子為物傾 何以知愚 不察言情 為道問道 為經問經 問不本末 知愚冥冥 但知求福 不知罪嬰 但知養身 不知戮形 嬰兒之姿 貴養厚敦 忽無就形 知非常生 無覆太白 可令永存 有何妙意 乃欲相傾 父子恩深 不足相聽 勿復噭嘅 遠近笑人 掩惡揚善 君子所宗

邪正章第七

老子曰 邪正教言 悉應自然 故有凶吉 應行種根 如有如受 種核見分 道別於是 言有偽真 偽道養形 真道養神 真神通道 能存能亡 神能飛行 並能移山 形為灰土 其何識焉 耳目聲色 為子留愆 鼻口所喜 香味是怨 身為惱本 痛癢寒溫 意為形思 愁毒憂惱 吾拘於身 知為大患 觀古視今 誰能形完 吾尚白首 衰老誰年 吾本棄俗 厭離世間 抱元守一 過度神仙 子未能守 但坐榮官 子能不動 神靈得安 子能捐欲 舉事能全 子能無為 知子志堅 今為子說 露見敷陳 散解剖判 真偽別分 子當諦受 重道殷勤 道為明出 經為學先 授與能行 不擇富貧 教化與榮 非有疏親 取其能行 文與其人 學爾教爾 不失道真

天地章第八

老子曰 天地與人物 本皆道之元 俱出於太素 虛無之始端 彷彿之精光 微妙之上玄 譬如萬里坑 下有淡流泉 視之甚濁微 徹見底沙難 窈窈而冥冥 不知所由然 亦如終老去 不見其靈魂 淳陰共和合 陽不能顯分 過往與甫來 視譬如見前 尚不能了理 安能知存亡 譬如瘖瘂者 不能傳人言 為聾彈宮商 其人豈能聞 才辯有其智 受教如語傳 自謂通道情 情衷不能丹 是故失生本 焉能知道元

行道章第九

老子曰 子若行吾道 當知上慧原 智亦不獨生 皆須對因緣 各有行宿本 命祿之所關 同道道得之 同德有德根 宿世不學問 今復與世鄰 是以故得失 不樂於道文 貪慾利榮寵 受施念恩勤 更以財相厚 不衰下窶貧 必慎多瞋恚 無所處定原 學不得明師 焉能解疑難 吾道如毫毛 誰當能明分 上世始以來 所更如沙塵 動則有載刧 自惟甚苦難 吾學無所學 乃能明自然 華要歸其實 莖葉如木根 為歸道祖首 以知始元端 子當無相啟 勿以有相關

重告章第十

老子曰 吾重告子 子當諦受 道以無為上 德以仁為主 禮以義為謙 施以恩為友 惠以利為先 信以效為首 偽世亦有之 雖有以相誘 是以知世薄 華飾以相拊 言處飛龍前 行在跛鱉後 仁義禮信廢 道德荒亡腐 不以道相稽 反以財為輔 譬如鏡中影 可見不可取 言如響中應 風聲豈可緒 偽世教若此 如是迷來久 天下之人物 誰獨為常主 迷迷以相傳 輾轉相受與 邪偽來入真 虛無象如有 自偽不別真 為貪利往守 非常正復亡 痴盲持自咎 如木自出火 還復自燒腐

聖辭章第十一

老子曰 聖人之辭雲 道當以法觀 如有所生者 故曰為自然 眼見心為動 口則為心言 鼻為通風氣 鼻口風氣門 喘氣為宅命 身壽立息端 譬如穀草木 四氣時往緣 氣別生者死 增減贏病動 以是生死有 不如無為安 無為無所行 何緣有咎愆 子不貪身形 不與有為怨 五行不相剋 萬物悉可全 萬物無有常 成者不久完 三光無明冥 天地常照然

觀諸章第十二

老子曰 觀諸次為道 存神于思想 道氣與三光 念身中所治 彷彿象夢寤 神明忽往來 淡泊志無為 念思有想意 自謂定無欲 不知持念異 或氣尚麤盛 自知尚多事 事興則形動 動則外通謀 謀思危之首 危者將不久 不久將欲衰 衰者將不壽 以身觀聲名 物事難可聚 以名聲稱號 必為是所誘 皆坐於貪慾 貪慾為殃咎 貪者為大病 習貪來已久 合貪微漸漬 非針艾可愈 還身意所欲 清凈而自守 大聖之所行 不慕人多主 有常可使無 無常可使有

經誡章第十三

老子曰 經誡所言 法義所推 赫赫興盛 不如妙微 實不如虛 數不如希 茂多卒夭 疾不如遲 興者必廢 盛者必衰 聖人絕智 而為無為 言無所言 行無所施 孰能知此 偶不如奇 多不如寡 孰賢難隨 孰仁難可 其義少依 能知無知 道之樞機 空滅成無 何用飛仙 大道曠盪 無不制圍 若能明之 是所反非 經言審諦 孰知能追

深妙章第十四

老子曰 道言深妙 經誡乙密 夭地物類 生皆從一 子能明之 為知虛實 子若不照 顯之不別 子志於有 無為所疾 為有所嬰 億載無畢 道言微深 子未能別 撮取於略 誡慎勿失 先損諸欲 勿令意逸 閑居靜處 精思齋室 丹經萬卷 不如守一 經非不達 終有虛實 言有必無 子未能別 言無必有 子未能決 但當按行 次來次滅 道有真偽 福有吉凶 占往知來 不如樸實

虛無章第十五

老子曰 虛無生自然 自然生道 道生一 一生萬物 萬物抱一而成 得微妙氣化 人有長久之寶 不能守也 而欲益尊榮 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恍惚章第十六

老子曰 虛無恍惚道之根 萬物共本道之元 在己不忘我默焉

生置章第十七

老子曰 生我於虛 置我於無 生我者神 殺我者心 夫心意者 我之所患也 我即無心 我何知乎 念我未生時 無有身也 直以精氣聚血 成我身耳 我身乃神之車也 神之舍也 神之主人也 主人安靜 神即居之 躁動神即去之 是以聖人 無常心者 欲歸初始 反未生也 人未生時 豈有身乎 無身當何憂乎 當何欲哉 故外其身 存其神者 精耀留也 道德一合 與道通也

為道章第十八

老子曰 古之為道者 莫不由自然 故其道 常然矣 強然之 即不然矣 夫何故哉 以其有思念 故與道反矣 是以橐鑰之器 在其用者 虛實有無 方圓大小 長短廣狹 聽人所為 不與人爭 善人在於天下 譬如橐鑰乎 非與萬物交爭 其德常歸焉 以其虛空 無欲故也 欲者凶害之根 無者天地之原 莫知其根 莫知其原 聖人者 去欲入無 以輔身也 是以善吾道者 即一物中 知天 盡神 致命 造玄 學之徇異名 析同實 得之契同實 忘異名

右第二章

關尹子曰 觀道者 如觀水 是以聖人者 知道德混沌 玄妙同也 亦知天地清靜 皆守一也 故與天同心而無知 與道同身而無禮 而後天道盛矣 以制志意而還思 慮者也 去而不可逐 留而不可遣 遠者出於無極之外 不能窮之 近在於己人不見之 是以君子 終日不視不聽 不言不食 內知而抱玄 夫欲視亦無所見 欲聽亦無所聞 欲言亦無所道 欲食亦無所味 淡泊寂哉 不可得而味也 復歸於無物 若常能清靜無為 無自復也 返於未生 而無身也 無為養身 形骸全也 天地充實 長保年也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子曰 人哀人 不如哀身 哀身不如愛神 愛神不如舍神 舍神不如守身 守身長久長存也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子曰 神生形 形成神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 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 更相生 更相成 神常愛人 人不愛神 故絕聖棄智 歸無知也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子曰 聖人常安 與天地俱安 而鬼神通 眾人皆安其所不安 即不安矣 蓋天道減盈滿 補虛空 毀強盛 益衰弱 損思慮 歸童蒙 塞邪智 聖人之朴也 是以天下尚存 可謂養母 尚能愛母 身乃久長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子曰 身之虛也 而萬物至 心之無也 而和氣歸 故善養身者 藏身於身而不出也 藏人於人而不見也 故君子之治 必先死於國 既死不亡 其國盛也 民不敢散 更復充也 若能知常 施行反也 眾人歡樂 用生生也 動而失之 壽命竭也 夫天下大物哉 甚綿綿也 冥冥混混 不可知也 知者去之 欲者離之 近者遠之 是以聖人非托於天下 亦非托於鬼神 亦非托於萬物 常以虛為身 亦以無為心 此兩者 同謂無身之身 無心之心 可謂守神 守神玄通 是謂道同

無思章第二十五

老子曰 智士無思 無慮之變 常空虛 無為 恬靜 修其形體 而萬物育焉 變者貪天下之珍 以快其情 然後兵革四起 禍生於內 國動亂者 而民疲勞也 夫國以民為本 民勞去者 國立廢矣 所謂出其無極之寶 入賊利斧戟也 故曰 子能知一萬事畢 無心德留 而鬼神伏矣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子曰 我命在我 不屬天地 我不視不聽不知 神不出身 與道同久 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 自守根本也 非效眾人行善 非行仁義 非行忠信 非行恭敬 非行愛欲 萬物即利來 常淡泊無為 大道歸也 故神人無光 聖人無名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子曰 夫兵者 天下之大凶事也 非國之寶 寶之者而不用也 用之者 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 是以聖人懷微妙 抱質樸而不敢有為 與天下交爭焉 雖有猛獸不能據也 雖有蜂蠆蟲蛇 不能螫也 雖有兵刄 不能害也

柔弱章第二十八

老子曰 天下柔弱 莫過於一氣 氣莫柔弱於道 道之所以柔弱者 包裹天地 貫穿萬物 夫柔之生剛 弱之生強 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從生者乎 是故有以無為母 無以虛為母 虛以道為母 自然者 道之根本也

民之章第二十九

老子曰 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 民自令之耳 非天地毀 鬼神害 以其有知 以其形動故也 是故無有生有 無形生形 何況於成事而敗之乎 人慾長久 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 為反歸之 形神合同 固能長久

天下章第三十

老子曰 人雖在天下 令意莫在天下 人雖在國 令意莫在國 人雖在鄉 令意莫在鄉 人雖在家 令意莫在家 神雖在身 令神莫在身 是謂道人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子曰 患生不意 禍生絲微 善生於惡 利生於害 大生於小 難生於易 高生於下 遠生於近 外生於內 貴生於賤 動生於安 盛生於衰 陰生於陽 是故有無之相生 虛實之相成 是以有歸有 無歸無也

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子曰 人在道中 道在人中 魚在水中 水在魚中 道去人死 水乾魚終 故聖人自知反歸未生 捐棄憍奢 絕除憂思 是故形隱神留 天下歸焉 無為無事 國實民富 保道畜常 是謂玄同

有國章第三十三

老子曰 有國者 其根深也 天地覆載 萬物畜養 金玉重寶 不積留也 夫外天地者 有天地 外其身者 而壽命存也 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 喜人之所不喜 樂人之所不樂 為人之所不為 信人之所不信 行人之所不行 是以道德備矣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子曰 道非獨在我 萬物皆有之 萬物不自知 道自居之 眾人皆得神而生 不自知神自生也 君有德於百姓 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是故聖人藏神於內 魄不出也 守其母 其子全 而民熾盛 保其國也 玄虛積充 壽命長也 人能徒知天地萬物 而不自知其所由生 反命歸本 是大不知也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子曰 治身之道 先隱天地 靜居萬物之始 夫聖人通玄元 混氣思 以守其身 俗人以情愛貪慾 以守其身 此兩者 同有物而守其身 其道德各異焉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子曰 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 各有所歸之 夫道非欲於虛 虛自歸之 德非欲於神 神自歸之 天非欲清 清自歸之 地非欲濁 濁自歸之 濕非欲於水 水自歸之 燥非欲於火 火自歸之 萬物非欲見其形 形自見之 高山大澤 非欲飛鳥虎狼 飛鳥虎狼 自來歸之 深淵河海 非欲魚鱉蛟龍 魚鱉蛟龍 自來歸之 人能虛空無為 非欲於道 道自歸之 由此觀之 物性豈非自然哉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子曰 百姓行善者 我不知也 行惡者 我不知也 行忠信者 我不知也 是以積善善氣至 積惡惡氣至 是以聖人言我懷天下之始 復守天下之母 而萬物益宗 以活其身 吾意常不知 安能知彼行善惡焉 積善神明輔成 天道猶佑於善人

寂寞第三十八章

老子曰 吾道淡泊寂 意死者 生靜而復命也 生生積浸潤 滋酌留滯 玄冒沾洽 元氣包之 其根益深 乃四固 中無心 故能致萬物精華 無極之物 自然來歸之 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子曰 喜 吾重告爾 先生者 吾之身也 今將返神 還乎無名 絕身滅有 綿綿長存 吾今逝矣 亦返一原 忽焉不見 斯須館舍光炎 五色玄黃 喜出中庭 叩頭曰 願神人一見 授以一要 得以守元 即仰視 都懸身坐空中 去地數十丈 其狀金人 存亡恍惚 老少無常 曰 吾重誡爾 爾其守焉 除垢止念 靜心守一 眾垢除 萬事畢 吾道之要誡 警見即隱 喜不知所之 泣涕追慕 退官託疾 棄念守一 萬事畢矣

西升經 全卷終

這部西升經是老子傳道關尹子記事弘道之作,此經內載,純系修真心法,凡超凡入聖之法訣,均指授無遣,平實簡要,毫無其它丹經術語,將大道輪廓及內蘊精華,一一和盤托出,可作升仙入聖之寶藏,亦可作為有志步入三清聖境者最簡要之指標。(筆者已將此經恭注印行)

青羊肆再降

老子在甲寅年與尹喜分別升天之後,次年乙卯年,老子從太微宮分身降生蜀地李太官之家,太官世積功德,升聞於天,老子降生之初,先勑青帝之青龍,化生為羊,色如青金,毛體光華,常翫玩在嬰兒之側,與兒為伴,一日,忽然青羊走失,兒啼不止,太官遣守羊童子入市肆間尋覓,適遇尹喜,經詢所以,童子備言其故,尹喜忽然感悟,暗忖:「聖師之約,其在是耶?」便告童子曰:「請小哥速速回去,告訴你家主人新生嬰兒,就說尹喜來了,嬰兒就不會啼哭了!」

童子入白,嬰兒聞言,立刻振衣而起,開口說話,言道:「令尹喜前來!」

童子及李府之人聞言見狀,無限驚愕,不一會兒尹喜至前,倐見李府庭宇,忽然高廣,湧出蓮花寶座,嬰兒忽然化作數丈的白金之身,光明如日,項有圓光,頭戴七耀之冠,身穿晨精之服,外加九色離羅之帔,坐於蓮花台上,巍巍莊嚴,原來是老子的法身。

家人彼此相視,驚惶失措,不知所以,這時蓮花台上的老子開口說道:「請大家不必驚恐,吾太微是宅,真一為身,太和降精,耀魄為人,主客相因,沒有什麼奇怪之處呀!」

李府上下,共二百餘人,奉道有修,歷有年所,聽了之後,慰喜在心,恭立左右,不敢出聲,靜觀其變。

尹喜目視老子復現聖容,匍匐歔欷,悲啼踴躍,喜慰無量,稽首說道:「違別至今,復見天顏,未知慈尊,出無入有,起居安否?」

老子從容告曰:「與子別後,何得何喪?汝存道守一,亦有益乎?」

尹喜稽首答道:「回稟師尊,自奉秘要,親得其妙,恩濟祖光(道成超七玄,拔九祖),咸受無量之慶。」

老子含笑說道:「好!好!吾所以使你千日修鍊的原因,因為你在塵世,深染恩愛,初受經訣,未克成功,所以在此等候於你,如今你保形鍊氣,三年功畢,已造其妙,看你心結紫絡,面有神光,金名表於玄圃,玉札保於紫房,炁參太微,解形合真矣!真是可喜可賀!」

尹喜再拜稽首謝曰:「聖師德重天地,恩過父母,天地能覆載喜,不能令喜得道,父母能生育喜,不能令喜長存。」

老子曰:「這事與我無關,乃是你至誠向道玄分的所致。」說罷,即令召三界眾真,時諸天地君,十方神王,及諸仙眾,倐忽之間,浮空而至,各執香花,稽首聽命。

老子勑令五老上帝,四極監真,授喜玉冊金文,賜以文始先生之號,並賜以紫芙蓉冠,飛青羽衣,丹○罽綠袖,交帶霓裳,羅紋黃綬,九色之節,及金童玉女各五十人,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位為無上真人。

尹真人拜伏於地叩首再三稟道:「凡夫孺子,得遇大聖,使枯骨再肉,已是千生慶幸,今後如果能追隨尊師,作洒掃仆御之事,喜之願也,喜之榮也。今日賜封,位號崇高,禮文優渥,自問何德何能,實不敢承受,敬請師尊收回成命。」

老子正色說道:「子慕道積久,隱隱升聞,修鍊勤勞,立功已遂,理當受封,這不是為師的私心對你,子其勉之。」

尹喜真人,固辭不獲,乃再拜受命。自此之後,方得飛騰虛空,參侍聖駕,遊行八方。

老子安排好了對尹喜真人的封賜之後,實時為太官聖母說元陽經,並集合李府家人聽講,其家老幼二百餘人,本已修道多年,聞經之後,實時拔宅升天,(元陽經文文較多,容後另印)。

游觀八紘之外

老子於李府家人升舉之後,謂尹喜真人曰:「你不是久欲隨我遠遊嗎?今你大道已成,可以游觀八紘之外了!」說罷,乃吐八方隱文授之,尹真人奉受之後,即召致八景雲輿,老子乘輿,駕五色神龍,建流霄黃天丹節,蔭九光鶴蓋前導,十二衛官,神丁執麾,後有九萬飛仙,驂控飆輪,師子啟途,鳳凰翼軒,策空東遊,尹真人與四大天王侍從於後。

不多時間,至日窟常暘之山,掇扶桑之丹椹,散若木之朱華,觀碧海,挹東井,到了郁池宮,這時候暘谷的神王,東海的青童仙眾,陳列朱實丹椹,金津碧酒,熱誠接待。

又登祖山,觀芝田,采養神草,息逢萊宮,復南遊風山,登青丘,過紫府,這時太元夫人,紫府先生獻九光甘液、及白文玉英、青林白子,這個風山,又名蕭丘,勝產九光芝英,大浣布匹,景緻奇佳。

嗣登長離山,越赤峰,入太丹宮,南極夫人設瓊花玉酒,赤靈火棗,招待一切。

至絳山,觀流火之鄉,息朱陵之闕,太和玉真華蓋上公,以炎岡朱髓,飛丹紫桃,雲浪之液,呈獻奉養。

西遊魚台,入七寶園,觀飛玄紫文,過流精闕,九靈金母太素君,進玉文之棗,其實如瓶,命侍女陳返魂靈香,玄光碧桃,金紫交棗。

次經弱水,登鳳山,挹玉池,息昆吾山,白帝天君采七名石芝,流精玉膏,金光丹醴以進。

北游崆峒山,過洞陰宮,北極真公獻千結神草,玄雲李,空洞瓜(其瓜四刧一熟)。

登玄丘,觀朔陰八煉池,息廣塞墟,太玄仙伯奉獻絳樹丹寶,三玄紫○。

復登中嶽昆崙山,游玄圃瑤台,入閬風觀七寶瓊林,聆九苞鳴鳳,盼日月星辰交輝,下覽四天下,如指掌之上,有金台玉樓,七寶宮殿,畫夜光明,此天帝神王之下游處也。此處一面有二百四十門,有珠玉七寶之林,紫華丹實,碧葉瑤英,琴瑟相和,皆應律呂,自然天廚,出入任意,天伎雅絕,樂難可勝,實宇內清都,神真之盛觀也。此處為太玄九室真人所居。

尹喜真人初受童真之任,隨侍老聖游此宛利天下,五嶽名山,洞天宮觀,及四海江河,洞源水府,各處主者,或稱聖帝,或稱真王,或公或侯,相與晤談,多是論及二儀三景,陰陽氣候,刧運賒促,及帝王命祿,安危興廢,兆民禍福,並學道進仙階段,升降黜陟之事,及調和炁序,抑消陽九百六災會之法;或問道德宗源希夷之旨,老聖皆如所請,一一解答,但言辭隱奧,不可測識。

以上各處游罷,老聖顧謂尹喜真人曰:「吾將與你上朝玉宸,遊歷帝鄉。」作是語時,靈音八會,雲炁四合,冉冉升虛,遂徧歷九天,諸天帝君,皆來迎老聖,老聖人其宮宇,設瓊英玉實,月液雲漿,靈芝仙果,光華映席,天樂繁會,靈唱妙絕,諸天帝真禮拜請問自然無上玄妙至真帝一之道,老聖一一闡釋。這時上元大有仙公、中元太極仙公、下元太清仙伯,乘碧霞黃素雲輿,駕蒼虯麒麟師子,張交輝流霞鸞鳳飛鶴之蓋,仗日精命真之旆,月華命魔之節,星光命仙之旗,侍從神仙靈官十五萬眾,各持香花浮空而至,稽首拜迎。

老聖上升上清日闕丹城蘂珠宮,老聖乃命尹真人朝拜高上玉宸大道君。

靈寶天尊玉宸大道君見尹喜來朝,點頭嘉許,即賜環剛丹果,隱伏龍芝,珠英玉醴,尹真人拜謝之後,乃隨老聖下降於秦州天水之咎靈山。

作者: 東華門生 發布爾日期: 2006-4-12

西域弘道

老子偕無上真人尹喜,前往西域各國弘道,初到罽賓國,暫住於近郊山谷之中,該國之主,名煩陀力士,其前生曾為東極一個古老的國家名叫清和國國王,當時每遇老君弘化經歷,即遙拜發願說:「惟願慈尊,濟度弟子,於當來世,常與弟子為師,與當來世,得為高真!」清和國王,奉道清修,死後生天,做了妙梵天王,其後天福享盡,降生人世,尚以余福,做了現在的一個羌胡小國之主,無奈既生人間,忘其宿命,殺害無度,頻出狩獵,以殘殺生靈為樂,使老子慈悲不忍,決定此次前來西域,先把他度化。

這一天,王又出獵至山,突見五色光炁,上貫紅日,山林郁秀,大異往常,山間尋找,在祥光之下,得遇老子。

王見老子,白髮蒼蒼,神采煥發,下馬問道:「公是何人?」

老子應道:「吾是修道之士。」

王曰:「道是何物?為我解說。」

老子曰:「道者元炁虛無,混沌自然,無表無里,無有高下,天地從之而生,萬物資之而形,不得而名,強名曰道。」

王曰:「吾自建國以來,不聞有如此之事,公從何處來,為何居住此處?」

老子見王頑獷難化,不達謙遜禮儀,乃直言告曰:「吾是萬氣之靈根,神仙之道元,在天為眾聖所尊,在地為萬國師尊,天上天下,皆吾百官,回神無極,造化方圓,分布日月,星宿虛玄,步天量地,製作經文,天地萬物,系命道君,有形之類,皆從道生,吾生於無形,長於無名,降為帝師,隨世教化,如今是從東方的周朝國土到此!」

王曰:「不知你在周朝國土,以何法教人?」

老子曰:「吾在中華,常以道法開化。」

王曰:「何謂道法?」

老子曰:「道法者,乃太上靈寶,生於天地之先,大無不包,小無不納,天不得此,無以耀明,地不得此,無以表形,神不得此,無以入冥,人不得此,無以生成,是以萬物芸芸,以道為根,蛇得之為龍,禽得之為鳳。獸得之為麟,凡人得之為仙,人能修之,逍遙太空,改易五內,變化形容,役使鬼神,隱顯無常,此乃上仙之道也。」

王曰:「所說靈寶者,固為希有,然我智力淺薄,不任此事,不知今於我國,宜以何法設教?」

老子曰:「觀王風俗,人懷悖戾,更相殺戮,虐及含靈,邪淫貪慾,日造惡業,自取沉淪,王欲生得全壽,死無殃考,宜修浮屠之法。」

王曰:「其法為何?」

老子曰:「先去人我,止烹殺,眾生蠢蠢,皆受形命,王今好獵,殺害無度,天道好生,甚惡殺傷,王欲保壽,請勿畋獵!」

王艴變色,說道:「異哉!是欲亂我風俗,疾我遊獵,禁我殺生,要知我自有國以來,代代弋獵,亦保天年,公有所須,當為供給,毋出此言,亂我國人,使之失業!」說罷,率同侍衛,馳返王宮。

過了幾天,又來打獵,復遇老子,下馬問曰:「殺有何罪,乃禁我獵,身死空無,將何受報?」

老子靜坐安閑,良久答道:「王之好獵,不問四時,不避貽養,是為逆天暴物,法當滅祿奪算,天有司殺之神,紀人過惡,一朝命終,地司追其魂神,禁系考諒,永淪罪獄!」

王曰:「未知殺外更有何罪?」

老子曰:「殺罪至重,積冤成業,五道四生,緣對不絕,如嬌恣暴逆,耽酒淫色,貪婪欺罔,信用妖巫,亦皆有罪,死入地獄,魂神受苦,王欲改過,信奉浮屠,生則富貴康寧,死則魂魄不拘,喜悅無量,不亦善乎?」

王聞老子之言,滿心歡喜,說道:「請公試為我分別說之。」

老子曰:「浮屠者,削去鬢髮,著壞色衣,偏袒徒行,以制其形;持戒止惡,中食悔過,常習止觀,以檢其心。能修之者,上可全身保國,下可免離苦趣矣。」

王曰:「善則善矣,但我智識淺劣,積習既久,未能持戒止觀,又不能惡衣徒行,然軍國事重,猶希福佑,請且修中食,漸省殺獵,以化國人可乎?」

老子曰:「可」。

王曰:「未解其方,請公教導。」

老子此次前來,欲化其國,令悉信向,乃謂王曰:「今願為王設中食,請率同群臣眾庶,前來聚餐,以觀法度。」

王曰:「公縱神聖,安能供給吾國之眾?」

老子曰:「願王枉駕,率眾俱來,勿以為慮。」

王應允返駕,通知大眾,次日聚會。

老子散五雲於五方山谷,各隨其色,化為宮殿,陳設帷帳,飛仙無數,悉為供使,天廚飲食,不可稱數,王密遣人觀之,方大驚異,隨舉國俱來。

聚會七日,期滿歡散,以種種珍寶,彩繪賜王,徧及來者臣庶,皆大歡喜。

王啟老子曰:「我等已見儀法,但來而不往非禮也,欲設席回請,願率徒眾皆來。」

老子曰:「吾眾頗多,恐王不能供給?」

王聞言驚訝,說道:「我乃大國,無所不有,何以不能供給,請剋期而會。」

老子應諾,謂尹喜真人曰:「胡性堅強,心猶未服,可因此會,方便化之。」尹喜真人聞示,乃勑海內群仙,皆來赴會,來者相續於途,月余不絕,王倉庫將竭,齋未及半,乃生悔心。

王召群臣,謀曰:「道士徒眾,何乃眾多,予回請他們,本忻益國,今乃傾我倉庫,恐是鄰敵奸謀,來害我國,如或不然,必是鬼魅,若不早圖,恐將遭受大害,汝等急宜焚殺,以全我國。」

群胡奉了王命,積薪外郊,一聲令下,火焰衝天,並將兵士團團包圍,將老子及隨侍仙眾,驅逼入火。

老子與諸仙,怡然自得,毫無畏懼之態,一一走入火中,隨煙出沒,身體更加精明。

群胡見火不能焚,又將老子徒眾,沉之深淵,老子及尹真人入水之後,凌波越流,身放光明,絲毫無損。

群胡又見水不能溺,改燒大鑊,中置油漿,令煎煮之,老子及尹真人子忻然入沸湯中,談笑自若。

胡王見狀大驚,知不可殺,然殺機已動,恥不能敵,乃遣使急告鄰國,告急書曰:「有一妖魅,或老或少,變化無常,處吾國山谷中,我投之水火,皆不能殺,恐更興妖,害及諸國,請速興兵,共同誅戮!」

旬月之間,胡兵並集,圍困老子,彎弓按劍,四面殺來!

於時老子宴處圍中,怡然不恤不怒,俄傾之際,風雷四合,天地震動,胡兵矢石,皆自反中,戈予摧落,金草無聲,胡兵驚俱,一時奔潰。

胡王見狀,戰慄之中,調集群胡曰:「今觀老翁,安知非大聖人到來,如今戰他不過,意欲投降,加以侍奉,未知眾意如何?」

群胡對曰:「大王既已燒沉煮射,皆不能傷,必是聖人無疑,如果聖人動怒,將滅吾國,請王早作決定。」

胡王點頭示可,自縛至老子之前,五體投地,叩頭千百,乞求哀宥。

老子欲堅其信,向胡王心語曰:「吾是太上老君所化之身,太上老君生乎無極之先,經歷塵沙刧運,度人無量,為三十六天之尊,統領三界,制御萬靈,報應罪福,莫不由吾,哀汝造罪,故來行化,汝持貴驕,不能遵依,邀我會餐,反加折辱,汝積惡鍾身,萬悔何及,諸天神兵,將滅汝國,絕汝種類!」

老子語未竟,胡王等眾,皆見天丁力士,神王甲卒,不可勝計,乘龍跨虎,俱在空中,怒聲震地!

王及臣庶,此時驚怖哀號,叩頭出血,跪伏謝罪,喃喃稟道:「我生邊界,受性狂愚,不信道法,凌辱天尊,伏量此過,萬死尚輕,一國同誅,不足償責,惟乞赦罪,重賜全活,願受道法,至死不悔,舉國奉身,不敢終怠!」

老子曰:「且止且止,雖叩頭洫血,猶未可保,恐汝後反悔,有何憑信?」

王曰:「若天尊大聖,見赦我罪,與我更始,願以舉世男女,一世不婚不娶,削剃鬚發,以奉教法,若違誓約,當身死無證!」

老子曰:「可矣!今汝誓重,諒可憫也,然汝兇惡日久,甚不足恤,吾滅汝國土,令入地萬丈,化為微塵,猶彈指耳,不足為難!但吾好生,故赦免汝,當一如吾戒,不得反悔!」

王拜謝曰:「敬奉慈命。」

既而神兵慝景,天地清寧,老子乃戒王曰:「今赦汝罪,汝宜奉浮屠法,永世受福,常生人道。」

王及群胡,莫不歡喜,頭面著地,合掌禮謝。

老子於是注慈惠光,降照王身,王忽追省前因,悔悟悲泣,涕淚俱下,再拜叩首曰:「我從無量刧來,惡根未滅,雖得超生,旋又墮落,頭出頭入,如汲井輪,不遇天尊,大慈仁者,憫念宿緣,特賜救拔,終淪惡道,無有出期,今願棄國入山,以奉大戒,為國人謝罪祈福,終希度世,永離輪迴。」

老子曰:「善!汝欲居山學道,妻子群臣,任其去留,留者令奉五戒十善,隨入山者,則奉六戒。」

王曰:「唯唯,是誠所願。」

老子曰:「汝審欲聞法者,可清潔修齋,然後同來,當授汝法。」

王禮謝而退,即舍王位,傳授其子,乃率國中臣民男女發善心者,一萬二千五百人,按時到來,稽首長跪,靜待訓誨。

此時尹喜真人,適赴天帝中食而還,項負圓光,足覆蓮花,從空而降,諸仙童玉女,香花仙樂,亦隨而至,老子指尹喜真人示胡王曰:「此乃吾之弟子,名無上真人,命為汝師。」

尹喜真人乃命王與同來之人,先懺悔三業六根,自無始以來,所造陰罪陽過,十惡五逆,信用邪見外道,一切罪犯,以至積世父母眷屬所造諸業,悉皆懺悔,諸人懺悔已畢,又令各各攝念靜神,諦聽老子法旨。

老子實時傳授五戒十善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飲酒,三不偷盜,四不邪淫,五不妄語,能持此五戒,則有戒神呵護。十善者:一曰孝,二曰忠,三日慈,四曰忍,五曰施惠,六曰精勤,七曰供養,八曰信向,九曰勸化,十曰靜定,能行此十善者,當有十天善神衛之。

以上傳授已畢,復為王說十戒、十八戒、二十四戒、二百五十戒、女人五百戒。又令一歲中之正月、五月、九月,謂之三長月齋。又每月六齋—初一、初八、十五、二十八、二十九日謂之四天王齋。又每月十直齋—初一日念無量太華天尊,免火車地獄之苦。初八日念玄上玉宸天尊,免冥冷地獄之苦。十四日念度仙上聖天尊,免鑊湯地獄之苦。十五日念玉寶皇上天尊,免風雷地獄之苦。十八日念好生慶命天尊,免銅柱地獄之苦。二十三日念玄真萬福天尊,免火翳地獄之苦。二十四日念太靈虛皇天尊,免屠割地獄之苦。二十八日念大妙至極天尊,免金剛地獄之苦。二十九日念真皇洞神天尊,免普掠地獄之苦。三十日念玉虛明皇天尊,免三界冤報之苦。上述各日,十方諸天下降,觀人善惡,常素食誦經,可免九獄之苦及三界冤報之罪,不能齋者,准許食用已死之肉。

老子傳戒畢,謂四眾曰:「王今已得受度,我將行化諸國,遠離貴處,你們好好修持吧!」

王聞言,復再拜啟曰:「天尊大聖,今將遠遊,今後相見甚難,舉國受恩,慨戀無所,欲請天尊及我師無上真人稍停聖駕,在此行道三十日,然後送別,未知尊意如何?」

老子曰:「善!」王遂與世子臣民,大建道場,廣陳供養,歌唱詠贊,轉瞬之間,行道三十日屆滿,猶欲延留。

尹喜真人曰:「善哉!善哉!謝謝你們供養,吾將侍師行化諸國,不能再留了。」

於是胡王攝衣而起,跪行而進,再拜長跪,合掌稟道:「我師將舍我而去!無所諮請,願受要旨,終身奉行。」

尹喜真人曰:「吾語子,戒律雖非至道,誠為入道之階,如能堅持不懈,泰定從此而生,智慧從此而起!要知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汝國風俗獷戾,阿修羅之兇殘習氣未除,故我師立教,柔弱處下,汝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汝能無爭三昧,則於現在世,當為人中第一;未來世當證善果。」

王受教已,稽首禮謝,尹喜真人重又告王曰:「子前來,子知身相虛假,萬有非實?汝欲求寂滅之樂,當除垢止念,不見可欲,一塵有染,則累汝性!」

王於言下開悟,叩頭拜謝,尹喜真人遂偕諸仙眾侍,護從老子辭別罽賓國境。國王即率眾入山修道,遞相訓導,因此罽賓國得度了。

老子離境之後,下一個要去的國家,便是條支國了!此國國王奉侍外道魔師,魔師徒眾,皆由國家俸祿供養,至今已十有餘年,在此十餘年間,廣行幻術,國王敬信有加。

一日國王謂魔師曰:「國中大山當道,妨害交通,壅阻河流,時遭洪水之災,未知師能施法把此山移開否?」

魔師曰:「可!明日為王移開。」

次日魔師率徒施法,適老子坐于山旁樹下,觀諸魔師各作奇術,兩手作訣,口中念念有詞,這座大山漸漸微動。

老子知此國國王可化,謂尹喜真人曰:「魔師作法,欲除此山,山若果除,王必信謂神聖,王若信服魔師,則此國難以度化矣!你看如何?」

尹喜真人聞言,即以神通制之,山遂不動。

魔師面面相視,不知所以,其中一人說道:「方纔此山已動,現在反而不動,想必有異術之人,從中破壞,施法禁制?」說罷,諸人登山四望,加以尋覓,遙見真人,乃急向前,將尹真人提送國王之前。

國王見尹喜真人,不是本國人氏,和顏問道:「汝是何人?」

尹真人亦笑著答道:「太上弟子。」

國王曰:「太上是何人?」

尹真應曰:「太上是聖人。」

國王曰:「汝之太上,現在何處?」

尹真人曰:「自罽賓國行化至此,近在山下。」

國王令左右往迎太上老子,進入王宮,坐定後問道:「人言老翁是聖人,吾國有一座大山妨路,萬民患之,無人能把它除去,願聖者願我除之如何?」

老子應諾。

國王曰:「不知須要多少人力相助?」

老子曰:「這乃小事,不須人力!」

魔師見狀,深恐國王不再信用,急向國王曰:「區區小事,還是交付我們辦吧!何必麻煩外人。」

國王曰:「善!」

於是魔師動用三千餘人,一齊作法,聲嘶力竭,此山仍是巍巍不動。

國王見魔師已無能為力,顧謂大眾曰:「還是請老翁辦理吧!」

老子即以九節手杖,舉在空中,順手將大山撥去,輕輕一甩,如撥塊土,這座大山,移在一旁,河水馬上順流,土地亦歸於平正。

王叩首再拜,求為弟子,不復奉侍魔師,舉國臣民,倍加敬仰,咸願皈依受化。

老子還於樹下,國王請老子入館王宮,老子不從,國王益加信仰,於是匍匐膝行,叩頭請問曰:「竊聞聖者不違人心,伏願為我說法。」

老子點頭告曰:「吾聞王者,悉作常人,德陰萬物,行合乾坤,開化人天,為國之君,君能行道,國土長全,寢甲休兵,安濟萬民。如果於世無道,國土傾淪,多嬰災難,毒及臣民。王宜盡心,奉道求真,身無災害,嗣續詵詵,鄰國畏服,奸惡不侵,命壽長久,與天相傾,月不夜蝕,日不畫昏,父不哭子,臣不背君,王宜體之,遵道敬天。」

國王曰:「願乞哀憫,留神賜教,示以道要。」

老子曰:「恐王驕蹇,易生退心,未可輕付!」

國王於是召集百民,七日七夜,修齋供養,各持彩繪黃金以為信誓,手持香花,叩頭百拜,殷懃三請,然後說道:「伏聞大聖開化罽賓,遠近諸國,咸受正真,我今劣弱,未蒙垂慈,願剖大道,開示愚民,使舉國人民,終世奉行。」

老子見其真心奉道,乃謂曰:「吾已令弟子無上真人,與諸國王為師,演說經戒,刳心制形,生得安穩,無有夭橫,死得滅度,不墮惡趣,王能敬奉,獲福無量。

國王唯唯聽命,老子曰:「請回宮吧!可焚香作念,等待無上真人的到達。」

尹喜真人,應念化身倐到宮殿之上,坐寶蓮花,為國王講授十八戒法,國王合掌歡喜禮拜,願棄國家,不顧身世,持如是戒,不敢有違。

尹真人又為國王及群臣初發心之人,說三戒;為已伏心者,說五戒。

國王向尹真人問道:「敢問尊師,太上聖人,先下東方,不知以何法度教化,莫非亦如師尊今日所授?」

尹真答道:「我師隨世隱顯,方便說教,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

國王曰:「浮屠與神仙,有何差別?」

尹真人曰:「浮屠,回心向道,剪滅六根,以空寂為宗,如能神悟性靈,得證正果,然命過形亡,終歸寂滅,永為陰靈而已。(後世丹經云:「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刧陰靈雖入聖!」)神仙者,修真證道,形神俱妙,顯化飛升,出有入無,長生不滅。」

國王曰:「何不以此教我,外國之人,可否也修此道?」

尹真人曰:「生道至重,上天所秘,非夙植道本,安得易聞。」

國王禮謝,遂建精舍,造像供養。

老子弘化此國,任務完成,下一站便到了于闐國。

于闐國王,聞老子將至,即率群臣迎於國內南渠山之上,營造精舍,恭請老子居住,老子居定之後,不飲不食,宴然自得。

國王及近臣,朝夕諮問,求乞度化,老子授以齋戒七法。

一日王問老子曰:「聖師所言,止有齋戒,不知還有他法施以教導否?」

老子曰:「吾道無量無邊,順俗通時,因機立化,在中華時,行無上正真無極大道,修習之者,度世延年,功行圓滿,克登仙果,乘龍馭炁,白日升天,說三洞真經,三十六部大乘,次法萬八千篇,上至帝王,下及凡庶,修奉之者,隨其深淺,受報登仙,或為上聖,或證高真,品秩三十七等,飛行自在,變化莫測。又有金液神丹,導引之法,三奔五煉嗽御之經,及采餌靈芝神草柔金水玉之方,至於隱天藏月,變景鍊形,役使鬼神,制御天地,符圖寶篆,玉璽金書,萬術千經,開化後學,皆因宿根清凈,稟氣淳和,好道樂真,精誠不退,身心相應,方堪付授!」

「——如汝國人,積生剛勁,宜以浮屠之法,制煉身心,如能精勤不懈,命終之後,受福生天,道法玄妙深微,縱教於汝,亦難了解,並非吾慳惜道法,不予傳授!良由眾生,自無始以來,慳貪嗜欲,啖食無厭,養其膿血,彌益罪根,生老病死,惡夙毒氣,百病來侵,受生稟質,各個不同,日夜循環,萬生萬死,或居母腹,不得出生;或至分娩,即便死亡;或一歲二歲,念念改張,一日之中,無少安樂,良由廣食穢濁,骨肉烹煮,損傷臟腑,金玉之質,逐日化銷,身形難以長久,吾今不飲不食,抱道自然,變化無方,長生不死,常說經教,開度眾生,凡夫愚迷,不能信用,吾常憂憫無已,故在茲持齋,使人習法,減其病苦,能行之者,獲福無量。」

國王曰:「聞有聖人,近在罽賓出世,傳法度人,莫非是聖師否?」

老子曰:「此浮屠教法,西域諸國,國王人民,咸已歸依,止殺除淫,調柔其性,當得果報,常生人天,今汝奉行,不得懈怠,內外清凈,心照圓明,罪既不生,福亦自長,歷刧之中,常得快樂!」

國王信服,敬禮受命。

是時老子在於闐國,謂尹真人曰:「吾此次行化,意欲遍此西方,攝服外道,令歸正法,其諸國土,已得度者,及未得度者,我於此時,咸令集會,俾得開悟,歸入法門。」

老子作是語已,即有九色神光,遍照西方無極國界,光所及處,無有遠近,俄傾之際,毗摩城中,自然寬平,地化金色,建大法座,百寶莊嚴,三界眾真,諸天靈神,乘雲控鶴,集至於闐。

時于闐國王,及罽賓國、條支國、安息國、大月氏國、朱俱半國、湯叛陁國、護密多國、骨咄陀國、俱密國、解蘇國、技污那國、久越得健國、悒恆國、烏拉喝國、失范延國、護時犍國、訶達羅支國、焉耆國、波斯國、疎勒國、碎葉國、魚茲國、佛林國、弓月國、瑟匿國、康國、史國、采國、似沒盤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護國、烏那舀國、尋勿國、大尋國、西安國、大秦國、波羅奈國、帝那忽國、伽摩路國、干陀羅國、烏萇國、曇陵國、多勒建國、大食國、殖賦國、數漫國、迦羅國、恆沒國、俱葯國、嵯骨國、迦葉彌羅國、不路羅國、泥婆羅國、獅子國、拘屍那揭羅國、毗舍離國、劫毗陀國、室羅伐國、瞻波羅國、三摩恆吒國、嗚茶國、蘇刺吒國、信度國、烏利屍國、扈利國、色加栗國、漫土漫國、尼拔國、越底延國、賒彌國、小人國、軒渠國、陀羅伊羅國、狼揭羅國、舍衛摩竭提國、隘倪國、史國、米國、天竺國等八十餘國國王及諸羗酉部落,見此光相,妙麗希有,圍繞瞻仰,欷喜讃嘆,願聽法音。

老子運妙有神通,悉皆攝受,鄭重告諸胡王等人曰:「汝等肆五毒心,唯嗜血肉,殺害無厭,斷眾生命,我今為汝說浮屠經,一切萬有,非實際應當屠者,勿復殺害生靈,不能戒者,可食自死肉,而汝鬚髮拳鞠,身體膻腥,至於氈裘,積諸垢穢,當祝鬚髮,洗滌身心,常習慈悲,以滅煩惱,依我立齋月日,及所說戒律,常須齋奉戒,絕諸邪想,歸依大道。」

時舍衛國王、摩竭提國王,出班拜請曰:「敢問皈依大道,其法如何?」

老子曰:「奉吾法者,當作凈舍,恭肅無疑,朝夕焚香,經授經教,念念相續,自悟悟他,興建福田,齋講開悟,親近明師,憐愍後學,厭離俗纏,不矜功德,常思濟物,願見明時,念施法葯,願道流行,不妄興利,不慕榮觀,不欺卑賤,一切恭敬,恤老矜孤,親疎平等,不妄殺戮,永斷諸業,常與道合,(慈悲忘我的運作),能如是者,現世獲福,過後生天,慶流後嗣。」

時舍衛國王、烏萇國王、摩竭國王等皆願舍位,歸心修道。會中無鞅數眾,悉發善心,稽首唯唯,信受奉行。

老子點頭稱許,指著關尹子告訴大家說:「這是我首座弟子無上真人,他道法精湛,善巧方便,他隨吾來到西方,仍面常東向,以我從東方來,示不忘本,從今日起,可作為你們的老師,汝等禮拜供養,不得退轉,自獲成果。」眾人聞言,又向尹真人稽首為禮。

尹喜在此期間,頻為諸胡王說法,並侍從老子。老子謂尹真人曰:「此西方現存九十六種外道,這九十六種外道是——郁遮羅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倮形外道、熱灰身外道、少子騫外道、賓頭外道、遮護神外道、見到外道、信行外道、邊見外道、見到外道、空見外道、虛空外道、不遮護外道、首羅外道、空亂音外道、梵缽賒外道、洪照外道、普安外道、張世外道、無相外道、真諦外道、梵音外道、宗明外道、大拔外道、廣學外道、清修外道、講論外道、顯極外道、阿修羅外道、舍依獅子王外道、神憩駕女外道、慧意外道、鳩魔毛那外道、梵摩闍羅外道、綱旃拖羅外道、那羅延外道、千炭外道、毱拔魔外道、○魔外道、魔○首羅外道、跋折羅神外道、拔闍羅外道、遮文茶外道、尼藍外道、商揭羅外道、央拘施外道、摩利支外道、阿吒薄俱外道、彌施河外道、摩底外道、那俱跋羅外道、趙神鬼外道、缽健提外道、鳩留伽闍外道、光照外道、威嚴外道、洪廣外道、迴向外道、毗曇修多羅外道、振威外道、藏楊自外道、自在廣博嚴凈外道、伎毛道外道、求那拔那外道、依真外道、得爽外道、明煉外道、葛壞衣外道、尼利外道、高望提外道、阿求那外道、騰空道畏外道、佛沙莫沙外道、那健陁外道、婆摩智那外道、尼連旃外道、頗梨頗外道、道利逍外道、阿扇旃帝外道、空解大道外道、姤神外道、道堅外道、到行外道、梵意外道、大豐外道、超空外道、善女天外道、元通太虛外道、我角外道、曠賢外道、燈分化外道、阿羅啰吒外道、阿虛至外道、照明五瞿外道、殷阿拖利外道、此諸外道,凡九十六種,或男或女,若人非人,能為魔事,亦祝鬚髮,鳥衣跣足,說種種三味,種種觀法,等不等法,作諸變怪,種種行像,令人墮落邪道,無有休息,吾去之後,此外道偏行於世,將至於東夏,所行之法,亦復如前,轉更於人利養,甚則邪淫,使人捨身命財,及諸男女,雲過去未來,得諸果報,復令國王帝王,傾心信向,迷懼政事,不歸清凈。著此外道,則生我慢,矯誑百端,惑亂大道,汝宜於此化以浮屠,令入不二法門,斷除邪障。」

尹真人以法度化,諸外道悉來稽首,不復為幻。

尹真人將侍老子,復還東方,群胡得知,留戀不舍,不忍辭決,請求尹真人常留此土,教化眾生,祈戀再三,尹真曰:「汝等如以法相見我,我本無動,寧有去來;汝必欲以身相見我者,可用五色土木,金玉彩石,置像吾身,禮拜供養,吾當應現,為汝說法。」復又告之曰:「汝等同受天地一元之炁而生,皆具足真常之性,於未來世,究竟當得無上正真,至於至道,善自護持,無犯戒律,過中勿食,食已欲起,先作念言:『處世界,如蓮花,不著水,心清凈,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念已即起。」時與會諸眾,聞之悉皆歡喜,頂禮信受。

老子將行,與群胡辭別,諸胡王及臣民依依不捨,老子見其善意綿綿,乃作臨別贈言,說道:「我暫歸天上,簡定人鬼之祿,尋當下降,百年之外,當有佛陀降生汝國,施教後人。」言訖,老子駕八景雲輿,尹真人乘白鹿,群仙跨鶴,仙眾滿空,天神導從,升天而去。

群胡仰望,再拜哀泣,倐忽之間,無復影響,乃各還本國,惟罽賓國國王煩陀,入山居精舍,積修苦行,堅持戒律,化其國人,舍惡從善,死後上生梵天,生梵天后,能知宿命,每念前因,願聞大道,老子復命尹真人授以真空常寂之道,神仙解脫之法。

孔子問禮學道

老子升天后,至周穆王四年甲申,降游東海;至扶桑,會大帝,校集諸天品位高下後至敬王時還於東土。

敬王十七年戊戍,孔子聞老子道風高逸,一日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談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是吾師也,今將前往問道。」

南宮敬叔言於魯君,君供給了車一輛,馬二匹,僮僕一人,孔子去周,參訪老子。

老子見孔子到來,坐定後,問孔子曰:「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也。」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求的怎樣?)

孔子曰:「求之十幾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向什麼方面去求)

孔子曰:「求之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原來如此,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其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不立(心中沒有誠信的主宰,不能不動不搖,站穩立定),外無正而不行(外行不端,無法通行運作),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人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

孔子聞言,唯唯拜退。

過不多久,又去拜見老子,問道:「敢問大道。」

老子曰:「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驕盈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告子,若此而已。」

孔子聞言,禮謝而去。他日,孔子又見老子,向老子暢談仁義。

老子曰:「請問仁義之性?」

孔子曰:「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則人之性也。」

老子曰:「請問何謂仁義?」

孔子對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仁義之情也。」

老子曰:「意,幾乎後言,兼愛不亦跡乎。無私焉,乃私也。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夕不寐矣,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朴,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因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物植固有立矣!吾子欲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手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吾子其亂人之性也。夫鵠不日浴而白,鳥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為辨,名譽之觀,不足為廣,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請你仔細想想吧!」

孔子歸,三日不開口說話,孔子弟子子貢怪而問道:「老師!你拜訪老子,您對他有何規勸?」

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飛者吾可以矰,游者吾可以綸,走者吾可以綱,至於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上天,吾所不能測也。今見老聃,其猶龍乎!他使我口張而不能嗋,神錯而無所居,吾又如何能對他加以規勸呢!」

有一天孔子帶領了四位弟子去見老子,在門前不遠之處與老子相遇,老子問孔子曰:「他們是誰?」孔子指著說:「他叫仲由,是個勇而有力之人;他叫曾參,是事親最孝的人;他叫顏回,是位很有仁德的人;最後這個叫顓孫師,他是個武人。」

老子一個個看過之後,向孔子說道:「吾聞南方有鳥,其名曰鳳,鳳鳥的一身,戴聖纓仁,左信右賢,力在足而勇在前,不知與你們比較起來,是否不相上下呢?(指示孔子五人合而為一之道)。」孔子及諸弟子,聞後,各有所悟。

一天, 孔子又去拜見老子,問道:「聞古代的祀天,有五帝之神,是否?」

老子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時化育,協佐上帝,生成萬物。」

孔子曰:「請問何謂五帝?」

老子曰:「東方青帝名威靈仰,執規以司春;南方赤帝名赤熛弩,執衡以司夏;西方白帝名曰昭矩,執矩以司秋;北方黑帝名葉光紀,執權以司冬;中央黃帝名含樞紐,執繩以司四季。故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五德,更始終及終始相生,因之;古代明王,死後配享於五行,是以太皥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皥配金,顓頊配水。」孔子唯唯。

孔子有一次去見老子,慨嘆說道:「行道很難!我執大道周遊各國,而當時各國之君,沒人能肯接受,真是道之難行!」

老子答道:「說者流於辯,聽者亂於辭,知此二者,則大道不可委矣!況子之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詩書禮樂,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夫跡、覆之所出,而跡豈覆哉!夫白鶂相視,眸子不運(不轉睛)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由氣傳其神精而育下一代),自為雄雌(陰陽)而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其道者,無自而不可(任何時間地方皆可與大道合一),失焉者,無自而可(失掉神氣而不能與大道合一的人,在任何時地都無法修持)。」

孔子聽到老子這番深切的指導之後,回到自己的住所,沒有出門,沉靜細參了三個月,復見老子請益,向老子報道:「丘得之矣(上次所示,其中真理,我得到了)!鳥鵲孺魚傳沫(老鳥捉到魚咬碎連同口水去喂小鳥),細腰者化(魚肉變成細肉進入小鳥腹內化作小鳥的一部分),有弟則兄啼(只喂弟弟,哥哥吃不到則叫),久矣夫,丘不與化(我不知、也不曾啐嚼造化,如老鳥的含魚,為期已久),為人不與化,為人安得化人(做人不去斡旋造化,先度自我,如何能去度化他人)!」

老子點頭示可,說道:「你得道了。」

孔子得到老子的印可,心中無限怡悅,一天又去參拜老子,適逢老子沐浴方畢,正在披髮,等待水干,看來長發散垂,不像人形,孔子見狀,不敢驚動,待在一旁,過了一回,拜見老子說道:「丘也眩歟?其信然歟?方才看到先生形骸,真像個槁木遺物,離開人群而立於幽獨之處?」

老子曰:「是呀!吾游於物之初。」

孔子問曰:「請問何謂物之初?」

老子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嘗為議(精思化育),其將至陰肅肅,肅肅出乎天;至陽赫赫,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成物之紀,莫見其形,消息盈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是非(善惡之根)也,且孰為之宗。」

孔子曰:「物之初,既蒙指導矣,請問如何游於物之初的先天境界?」

老子曰:「得游於是,乃是至美至樂之事,得至美而游乎至樂,那是至人(無己忘我)的境界。」

孔子曰:「什麼方法才可以做到?」

老子曰:「食草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夫天下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肢百體,將化為塵垢;死生終始,將為畫夜,而莫之能汨(亂也),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耶!棄隸者(把隸屬之物拋棄),若棄泥塗之身!貴於隸者,貴在於我而不失其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是以患心哉!?為道者,解乎此矣!」

孔子聽了老子的「小變大常」暨「得一同萬」以及「塵視有形」、不再置心迷於輪迴旋轉圈子之內的道法,深感受益不淺,良久又問道:「大人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老子告之曰:「不然。水之於汋(擊水聲)也,無為(不擊)而才自然,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夫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能離物者,本體即返無為,而自成其本來的博厚高明。)。」

孔子聽了老子這番開示之後,出來遇見顏回,鄭重的告訴顏回道:「丘之於道,其猶醯(醋)雞歟?微夫子之發吾覆(沒有老子的啟迪),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孔子將回返魯國,老子送行,臨別時,謂孔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既不能富貴,竊仁者之號,今送子以言——凡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發人之惡者也。勿以有已為人子者也!勿以有已為人臣者也(為人臣子者,更不可公開犯上)。」

離別依依之際,孔子又聽了老子大德海涵之旨的教誨之後,敬謝說:「當奉教誨。」

孔子大徹大覺返回魯國之後,其道彌高,四面八方從孔子求學的弟子,增加到三千人,而後著書立說,教化後世,建立了萬世師表的楷模,足見聖聖傳心,何等可貴,見文知事,更應體悟。

作者: 東華門生 發布爾日期: 2006-4-12

唐宋時代對老子的尊崇

大唐得了天下,自唐高祖李淵至哀帝李祝,先後二十位皇帝,享祚二百九十年,在整個唐朝時代里,太上老子被尊為聖祖,而太上老子的顯化,以及受到朝廷及王公大臣的尊重和推崇,堪稱自老子的晦跡人間後,泱泱乎成為歷代之所未有。迨至宋朝,宋真宗皇帝,仰慕太上道風,經出動聖駕躬臨渦水之濱,恭謁太上出生聖地——太清宮,以表欽崇。諸多事迹,擇要敬敘如後:

唐朝初得天下,土地遼廓,尚未完全平定,這時絳州曲沃縣,有一位名叫吉善行的人,此人忠厚老誠,從不說謊,適逢地方有賊兵來侵,善行逃難到了晉州臨汾縣,該縣有個羊角山,逃難之人眾多,編組自衛,這天輪由善行登山瞭望,察看賊兵行蹤,這時倐見北面山坡上,有一人,乘白馬來,狀甚奇異,善行迎向前去,與之相遇。

此人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上下素衣,戴鳥冠,乘白馬,此馬四蹄皆赤,至為希有,左右有年約十三、四歲的童子二人侍立,一人執巾,一人執紅拂子,神光射人。

老者告善行道:「為我傳言告知大唐天子,要想以聖道治理天下,社稷延長,應當在長安城東建築一個道廟名叫安化宮,設置道像,天下就會太平了!」老者言訖,乃騰空而去。

善行見狀,無限驚奇,過了兩個多月,忽然有一天夜晚,聞扣門之聲,善行開門,有一素不相識之人告曰:「明天請到與白衣老人相遇之處,老人有話問你。」

次日,善行至,老者乘馬如前,著白衣,戴金冠,謂善行曰:「吾前先告訴你的話,還記得嗎?」

善行答道:「老人家,我還記得。」

老人曰:「很好!很好!你可以快去奏明天子吧,不必再等待了。」

善行稟道:「您老人家沒有文字書信給我,作為憑據,教我如何敢奏?」

老人曰:「莫怕!前程自有。」

善行道:「去見天子,不是一件小事,我不知道到了京城,人家能如何相信我說的話。」

老人曰:「你到京城,遇到有一位以石龜進獻的人,那時人家就會相信你了。」言訖,老者轉瞬不見。

善行次日即整裝出發,到了晉州,找到他做官的朋友名叫史賀若的人,史在州府中工作,善行言明此事,請他幫忙,君便帶著善行,晉見秦王,具言神人顯現及所言一切,秦王差都督杜昂率同善行回到羊角山老人顯現之處,設奠祭拜,拜祭間,倐見老人現於高空紫雲之中,容貌服裝,一如善行所言,老人舉著馬鞭詰問杜昂說道:「你是何人?」

杜昂恭恭敬敬應道:「秦王使者杜昂,奉命來此拜供。」

老人曰:「不飲不食,何用拜供!」旋又指著善行問道:「吾所言者,此人悉知。」言訖老人倐即隱去。

杜昂回稟秦王,言明所見所聞,秦王聞言大喜,即者人漏夜寫表,表成著杜昂及善行馳驛入奏。

至京,到了朝門之外,站立未定,果有邛州張達者,入京呈獻石龜,龜身有天然石文,其文曰:「天下安。子孫興,千萬葉,千萬歲。」乃同入奏,高祖皇帝大悅,詔授善行朝散大夫,勑立廟於羊角山老人顯現之處。

廟成,老人遣人召善行謁廟,善行於廟旁林中,遇見老人,老人問曰:「天子歡喜否?」

善行對曰:「歡喜是歡喜,但不像太歡喜的樣子。」

老人曰:「所為何事?」

善行對曰:「唯不知聖者姓名。」

老人曰:「我是無上神仙——姓李字伯陽號曰老君,即帝祖也。史記中亳州、谷陽縣有株枯檜,不久可以再生為驗。又今年平賊之後,天下太平,享國永久。」言訖,忽然不見。

善行又入奏,高祖大喜,未幾賊亂平安,亳州城內已萎枯多年的老檜樹,果然死而復生,朝廷因此下詔改羊角山為龍角山,前建之廟更名為慶唐觀。

唐太宗正觀十一年詔告天下,詔文曰:

「原夫老君垂範,義在清虛,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跡殊途;窮其宗也,洪益之風齊致。」然則大道之行,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理,返樸還淳,至於佛教之興,基於西域,源自東漢,方被中土,神變之事多方,報應之理匪一,洎乎近代,崇信茲深,人翼當年之福,家懼來生之禍,由於滯俗者,聞幽宗而大笑;好異者,望真諦而爭歸,始波涌於閭里,終風靡於朝廷,遂使殊俗之典,郁為眾妙之先,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後!流遯忘返,於茲累歲。眹夙夜寅長,緬惟至道,思革前弊,納諸軌物,況眹之本系,出自柱下,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真化,自今已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其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庶敦末俗,暢於九土,尊祖之風,貽諸萬葉,告報天下,主者施行。」

大唐第三世皇帝,唐高宗,龍翔二年,帝在洛陽宮,忽然有感,問近側有何古迹,老臣奏曰:「皇城北山,有老子祠,每祈請,立有感應。」高宗聞奏,勑洛州長史譙國公許力士督建清廟,掘土得一石案,長四尺,廣二尺,厚二寸,高八寸,兩頭各有四腳,上刻「太上老君」字樣,廟成,立殿畢,帝勑內侍監官闈令權大方及道士郭行真、黃元頤、劉道合等人夜建道場,慶贊設醮,纔訖,有白光徧照層壇,老君現於光中,鬚髮皆白,身著白衣,侍者二人,良久乃隱,洛州錄事參軍楊護師等一十三人同見,以狀奏聞,有旨令依狀繪圖,號為老君瑞像。

像成呈閱,百官上表慶賀,文曰:

「老君越在皇世,驟表休祥,皇帝陛下,垂裳多暇,鍾想妙門,逐乃申摸聖像,托構崇椒,騫風甍於鳥路,抗蚪檐於雲表,茲焉鑒牖,爰申上祥,俾夫柱下靈姿,散奇光於壇宇;棟間仙侍,流異景於庭階,允應致誠,宜符睿德,揚七廟之遐慶,保億載之宏規,豈可與虞致榮光,漢延嘉氣,靈禽降祀、膚葉興封者同年而語哉!」

高宗皇帝於干封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帝東封岱嶽,禮畢回駕亳州,朝謁太上太清宮,尊封太上為真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太后,文曰:

「大道混成,先二儀以立稱,至人虛已,妙萬物以為信,粵若老君,眹之本系,爰自伏義之始,暨乎姬周之末,靈應無像,變化多方,游元氣以上升,感日精而下降,或從容宇宙,吐納風雲;或師友帝王,丹青妙化,譬陰陽而不測,與日月而俱懸,屬文喪在辰,晦跡柱下,大洪雅訓,垂範將來,雖心齊於太虛,而理歸於真宰。若夫絕聖棄智,安神寡慾,寂爾無為,宛然自得,酌之不竭,用之不盈,執大象以還淳,滌元覽而遣累,邀乾坤以長久,跨陶鈞而亭育,至矣哉!固無得而名也。況夫大聖所資,克昌寶祚;上德所覆,允屬休期,眹嗣膺靈命,俯臨億兆,仰三光之明,而夙宵寅長;居四大之重,而寢興袛惕,盡孝敬於宗祧,罄懷萎於幽顯,行清靜之化,承太平之業,登介丘而展禮,坐明坐而受記。飛煙結慶,重輪降祥,鶴應九歌,山呼萬歲,越振古而會休徵;冠帝先而為稱首,大禮雲畢,回輿上京,肅駕瀨鄉,躬奠椒醑,仰瑞柏而延佇,挹神泉而永歌,如在之思既深,敬始之情彌切,宜昭元本之奧,以彰玄聖之功,可追上尊號為玄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太后,仍改谷陽縣為真源縣,當家宗姓,特給復一年,翼展敦遠之情,用申尊祖之義,告報天下,主者施行。」

唐玄宗奉道至篤,為太宗皇帝文德皇后興建東明觀,極土木之勝,金碧輝煌,宏壯冠於一時,觀成,帝偕後親幸設齋,在場官員臣民,咸呼萬歲,儀鳳四年四月四日,勑道士鄭元隱、冠義、羅務光等二十四人行道,大做法會,至五月一日丑時,見老君乘朱駿白馬,並青衣童子,空中降下,壇上祥光映照,洞徹內外,老君曰:「我孫享祚長久。」言訖不見。

百官中孫瑞具表奏賀,文曰:

「臣聞混元皇帝現於廟所,金相玉毫,光奪夜明之景;白駒丹鬣,跡流天駟之衢,青童晚引,應瑤鍾而降節;紫雲霄布,籠銀漢而高升,固以克昌厥續,惟新景命,恢我皇度,冠乎兆人,自非聖德冥通,其孰能與於此耶!所謂道冠百王,慶隆萬葉,永綏寶祚,克享無期者也。」

明皇開元三年,勑天下置開元觀,御制混元贊曰:「爰有上德,生而長年,白髮垂相,紫氣浮天,函谷關右,經留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帝親筆御書,掛於大聖祖殿寶帳額上,至十一年,又勑五嶽各置真君廟,又勑諸道置紫極宮。十三年,又勑上都置太清宮,東都置太微宮,北都置紫微宮,潞州潛龍故宮置啟聖宮,並給袞冕絳紗帷帳,交龍門戟,一如宮闕之狀。

開元十七年已已四月十五日,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張敬忠奏——大聖祖真元皇帝,應現於該管蜀州新縣之新興尼寺佛殿柱上,自然隱起木文,為一老君聖像,頂上有華蓋,足下前後左右各有雲葉天花一十三處,經派員實地查明,檢具地方官吏及道士僧尼等一百三十人共同具狀,上奏朝廷,狀云:

「自然木文,真容隱起,神跡殊妙,灑洗愈明,非攻刻所能成,非雕鎪所能及,伏以太上老君,先天大聖,越古垂休,變化不常,潛龍難測,軒轅時,應廣成之號;周文日,居柱下之秩,龍德初親,現於羊角;今開元歲,降瑞於新興,兆此嘉祥,掩映三五者也。所以縣有新津之名,寺有新興之號,瑞花旁,纔知芳輝之不歇;華蓋上,浮明魄寶之常貴。現於殿柱,杳疑柱下之年,照彼佛祠,緬若化胡之日,雖鳳巢軒閣,麟伏周庭,豈若仙祖降靈,聖孫膺運,伏望冊歡九廟,昭配兩儀;詳依古典,加儀尊號,然後編付史官,布告天下。」

五月十四日,宮中差內侍林昭陽,宣取像柱入內,於大同殿供養,又令兩街諸宮觀,各供養七日,卻進入內,勑曰:

「道體無方,幽宗有應,形標柱史,名葉新興,宗廟垂休,生靈蒙福,宜付史館,宜示四方。」

明皇帝將幸渭北,忽夢真元曰:「汝享國久矣,今北神不在,汝不可行,宜速罷之!」中夜,宜罷渭北之行,次日天降大雨,注入涇渭水,泛濫成災。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明皇御注道德經,並制序,下詔士庶之家,各藏一本,兩街競列幢幡音樂,自大內迎經歸太清宮,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七日,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于丹鳳門外,忽見紫雲自西北映樓,又見混元乘白馬,侍從二人,童子二人,謂秀曰:「我昔與尹喜將入流沙之日,藏一金匱靈符,在桃林故關—尹喜舊宅,汝可請帝取之。

同秀具事奏聞:勑差內使李志忠監同秀往陜州桃林縣南十二里故函谷關墟求訪之,俄有紫雲白兔,現於枯桑之下,遂穿掘下至水際,得石函金匱玉版朱書細篆,帝聞奏大悅,即令京師列十部樂,歌舞鼓吹,自通化門迎入,其文於寶輿中放五色光,洞照天地,帝于丹鳳樓上,身披龍袞,手執金爐,六宮繽采,競於樓上焚香散花,遙拜作禮,帝令散金錢於樓下,令士庶分取,以為祝賀,斯須;山呼之聲,震動京邑,於是置寶符於靈昌殿,是夜樓閣林木之上,皆有神燈顯現,次年帝令將開元三十年改為天寶元年,以記盛事。

天寶元年閏四月庚子,帝夢混元謂曰:「吾在城西南久矣,當與汝於興慶相見,可速迎我。」

帝夢醒後,謂宰相李林甫、道士牛仙客曰:「眹臨御海內三十年,未嘗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禮謁真容,為蒼生祈福,昨因假寐,夢見真元。」遂差使偕道門威儀蕭元裕,赴城西南尋訪數日,忽於棲觀山谷間,有紫雲盤繞,白光燭天,於其下掘得老君像,高三尺余,奉迎還京,是日上在興慶宮大同殿躬自迎謁,果符興慶之言,將玉像奉置於內殿供養,仍令所司,恭繪真容,分送諸道觀,並大赦天下。

天寶元年十二月戊戍,帝幸華清宮,其月四日,日未出,忽見驪山頂上,祥雲擁蔽,須臾大散,帝親見混元聖祖現於朝元閣上,帝於侍從,瞻謁良久乃隱,遂改會昌縣為昭應縣。

甲午二月,帝朝太清宮,又上混元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混元天皇帝。

肅宗至德二載丁酉三月十八日,通化郡雲龍嚴,郡人為國祈福,建大齋會,忽有煙霧異香,氤氳不散,自卯至辰時,始漸漸開霽,神光照天,因見混元真像,立於山前,自天接地,通身皆白,左手垂下,右手執五明寶扇,儀相炳然,眾盡瞻禮,其山雖高,亦不及肘,良久乃隱,遂具奏上聞宮廷。

未幾,大內出圖本太上皇制贊並序,編付國史,昭告天下,序曰:

「我大聖祖,誕敷眾妙,光宅上清,貽厥孫謀,屢彰幽贊,今載三月十八日,復現於通化縣雲龍嚴,晝現殊相,空浮瑞色,七耀五光之服,玉童金媛之儀,道釋人天,作禮瞻奉,昔真告傳於羊角,寶祚無疆;今宸儀炳於龍嚴,妖氛將沴,豈惟歷代師授,前王得一;斯乃宗社降祥,後昆惟萬,申命藻繪,示諸郡國,若對陽寥之宇,如臨太極之庭。」贊曰:

「猗我列祖,闡教乘時,理身理國,曰希曰夷,上開仙洞,俯視靈姿,昭融至道,葉贊無為。嚴谷增麗,丹青罔遺,神光灼灼,淑景遲遲,當朝稱慶,列群來思,福祚流洐,千齡在茲。」

唐武宗會昌元年,勑以二月十五日大聖祖降誕之日為降聖節。

迨至宋朝第三世真宗皇帝,仰慕太上道風,曾率群臣蒞臨真源縣(現在的渦陽縣),恭謁太上出生聖地太清宮,謁畢返京,御制頌序如後:

御制朝謁太清宮頌並序

若夫先二儀,生庶物,是謂之至道;首三神,敷元命,是謂之高天,若乃居道之大,侔天之崇,跡處於範圍,可思而莫可測;功逾於陶冶,可知而莫可言,其應期也,無為而無不為;其隱景也,無往而無不往,是以存靈躅,運神遊,或惚恍而來同,或杳冥而高踏,九清宴處,與元始而均尊;億世仰瞻,稱太上而垂裕。洪惟老氏,實曰其人,所以綿區,靡不攸賴,況夫昭昭福地,寔載誕之鄉,奕奕仙祠,蓋炳靈之域,宜乎積精之所屬,平佑之所祈,徇輿誦以來思,揆元辰而袛若者也。

太清宮者,介譙都之列壤,濱渦水之鴻州,因降聖之名區,成集真之靖館,成湯之國,疆理相望,太昊之墟,次舍密邇,土風純因,地利膏腴,高阜層岡,總形勢於千里,茂林嘉樹,呈蔥鬱於四時,足以為曲密之庭,靈仙之宇者焉。

矧惟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稟混茫之炁,含杳冥之精,挺元化而無垠。冠懷生而資始,故能先太極而有,後太極而生,先來禩而終,後來禩而在,若乃感星而受娠,指李而辨宗,始育而能言,未孩而皓首,此至靈之兆也。晦跡於柱下,遠涉於流沙,答禮於仲尼,授經於尹喜,此垂教之跡也。肇自羲昊,以迄商周,代為至人,世存奇躅,此神變之德也。言秉飆馭,往陟清都,總治群仙,宣布和炁,此裁成之功也。至於希夷之指,清靜之宗,本於自然,臻於至妙,用之為政,政協於大中;用之治身,身躋於難老,施於天下,天下可以還淳,漸於生民,生民由其介福,所謂萬物之祖,眾教之先,漢尚其言,措於刑辟,唐宗其道,致乎昇平,宜余跡之誕敷,傳億年而靡絕,國家膺延洪之寶命,啟累盛之璇圖,惟醇治之攸基,自妙道而斯始,太祖皇帝,神武不殺,舞干戚而賓九圍,太宗皇帝,清明在躬,垂衣裳而宣五教,增修俊德,冠列辟之丕聲,茂著鴻靈,詒沖人之纘服,敢不寶慈儉、持恭默,遵五千之訓,安億兆之民,書軌所通,期登於仁壽,日月所照,庶洽於穆清,由至誠之感通,果祥征之昭格,暨乎神明告瑞,諜頒大禮成純,禧集九霄之馭,偕降於宸闈,百世之祥,縷聞於帝緒,欽承於錫類,祗答於降康,故將擇吉壤於神○,伸大報於春序,載念至教之父,始妙用於三才,景亳之郊,峙靈區於九井,躬修欵謁,方在於詢謀,旅貢輿言,遽形於徯望,顧茲協契,深慰予衷,乃議省巡,用諧人慾,由是發明,詔戒攸司,擇元辰於攝提,詣殊庭於譙左,爾乃千車萬騎,九斿八鑾,按轡乎皇衛,彌蓋乎真館,百執措事,萬國充庭,先時洗心,徇乃齊之訓,質明酌獻,勵如在之恭,鍾罄以諧,簠簋斯潔,預奉寶冊,所以增崇名也。次禐壇墠,所以待雲遊也。若乃星漢杳杳,宮殿忱忱,期飆歘之來思,相蓬壺而則邇,盛節無數,介祉有孚,復將格太室,就陽位,奠圭幣,奉牲牲,升侑於祖宗,合祭於穹厚,以成邦家之純懿,以荅神祗之鴻佑,載惟眇質,獲纘睿圖,恭佩聖言,肅遵道秘,非敢溺方術,求神仙,蓋以宗希夷,化區宇,緬追於淳古,大庇於蒸人,而六廟降衷,三靈流貺,故能齊天錫,交神歡,曠代之儀,以之屢舉,景鑠之事,罔不章明,由合宮之齋居,成峒山之順拜,既遵道而闡化,復尚德而教人,警蹕言旋,顧禮容而斯備,琬琰攸刻,庶風聲而靡渝。頌曰:

譙都之壤 渦水之濱 是為福地 寔誕聖真 含茲眾妙 佑彼蒸民 藏室問道

尼父依仁 函谷望氣 尹喜知神 飆駕雖往 鴻應常新 福壤斯在 風烈無垠

緬瞻恭館 俯徇輿人 羽旄欲謁 舊典遐遵 蕭鄉肅薦 清意虔伸

孝聲明兮大備 期昭感兮交臻 祝威靈兮不昧 冀介福兮相因

將述宜兮茂則 聊刻鏤兮貞珉 序凝貞兮三檜 昭邁德兮萬春

宋仁宗推崇老子,親撰御贊,文曰:

大哉至道 無為自然 刧終刧始 先地後天 今光點點 永刧綿綿 東訓尼父

西化金仙 百王取則 累聖攸傳 眾教之祖 玄之又玄

宋徽宗御注道德真經解義,流傳後世。

老子的道法傳統

我們這個世界——地球的誕生,是從大宇宙中一團雲氣的變化而來,首章已加敘述,但這團氣變化而成的大地河山,天地萬物,飛潛動植,會萃而成的花花世界,使我們歷代祖先和未來子孫,皆生於斯!長於斯!休息於斯!代代相續,皆視此世界是我們唯一的故鄉。

智慧低的人,只觀察一身一家的短暫生活;智慧較高的人,則留意一鄉一邑的事務;立於廟堂之上的大人先生們,則放眼天下,謀求一國的福祉;治世的聖人,則有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觀察及思想;至於能勘破這個世界,視此世界之渺小,可藏一粒黍米之中,視此世界的生滅無常,無異大海中一個小水泡的出沒,感嘆眾生在此小水泡中幻生幻滅,而思永恆拯救出此困境,同登於天地來生之前的上界,那便是不求名利默默耕耘的上聖仙真了。

萬物之靈秀者曰人,默默參贊化育者曰聖曰仙曰真,而上聖仙真所居之鄉,乃是物質氣體未蒙之先,亦即地球雲氣未形成之前的荘嚴上界,這個荘嚴上界的層面,譬如天上的月亮,這個月亮,在人類未登月以前,誰都不相信可以攀登上去。

這團雲氣化天地萬物之後,地球的自轉公轉,日月水火風雷山澤的運作,氣血神髓的運行,凡有生命者他的命脈的旋轉循環,無一不是大道氣脈的運作,這種無形大道帶動有形萬物生命的輪轉,如同東流之水,滔滔不息,但是此水能生萬物也能殺萬物,試看秋風可以掃去樹葉,黑洞可以吞沒星球,易言之,被此滔滔之水滅沒的處處皆是,要想跳出此水登上覺岸,只有靠上聖仙真,援之以手(道)了。

我們的仙源道統,以太上老子為神仙宗伯,太者乃神氣未形之初,上者乃萬物未蒙之始,因為它高居於天地未生之前的覺岸,所以它能步入這個渾水之中救人濟世,它的去來,如同泳者下海一般,所謂姓氏不同,不過有如泳者每次入水所穿帶的裝備不同而已。

依據古書記轉,中國自有人類以後,太上老君頻頻降世,作帝王之師,教導人類生存進步脫刧出苦之道,這種神奇的顯化,人類是無法以此模式加以學習的,但吾人寧可信其有;至於老子經由人道兩次降生李氏之家,成為人中老子之身後,他的言行,吾人是可以學習的,我們不能信其無。基此;則研求身心輕凈,精神團結,逆流溯源,由末返本,書云:「一人元良,萬國以貞。」諺云:「人定可以勝天」,乃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者。

甲、世傳老子降生以前歷代的顯現乃是前身太上老君的化身:  

一、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龍紀、攝提紀、合熊紀、連遙紀、肆姓紀共八十二萬五百三十年,在此時期中,老君時下降,號玄中法師,又號古大先生,亦號盤先生。

二、伏義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老君時降,號郁華子。

三、祝融子孫相承共五百三十年,老君降世號廣壽子。

四、神農乃祝融之裔,老君降世號大成子。

五、黃帝子孫相承共一千五百二十年,老君降世號廣成子,居於崆峒,帝膝行問道,授黃帝陰符經。

六、少皥氏子孫相承共四百年,老子降世號隨應子,授荘敬經。

七、顓頊氏在位七十八年,老君號赤精子。

八、高辛氏在位七十年,老君號錄圖子,授黃庭經。

九、唐堯時老君號務成子。

十、虞舜時老君號尹壽子。

十一、夏禹時老君號真行子授靈寶五符治水真文。

十二、商湯時老君號錫則子,授長生經。

乙、老子降世及晦跡後的道統流傳:

一、老子西出函谷關時,傳道給關尹子,賜號無上真人,關尹子大道修成後,著文始真經,茲後道脈下傳,世稱文始派。

文始派下傳有兩個系統:

(一) 無上真人——麻衣(姓李、名和、號初陽、內鄉人、隱於安徽歙縣黃山,人號黃山隱者)——陳希夷(姓陳名搏字圖南,號扶搖子,安徽真源人,隱於華山,史稱華山隱士)——火龍(隱其姓名身世,隱居終南,故稱終南隱仙)——張三丰(遼陽懿州人,姓張名通字君實,隱於武當山)。

(二) 無上真人——尹軌(太和真人)——杜沖(太極真人)——彭宗(太清真人)——宋掄(太漢真人)——馮長(西嶽真人)——姚坦(玄洲真人)——周亮(八素真人)——尹登(大微真人)——王探(黃庭真人)——李翼(西嶽仙卿)——河上丈人——安期生——馬鳴生——陰長生——徐從事——魏伯陽——張道陵(正一天師)——王長(玄都真人)——趙升(鹿台真人)——李亞(華陽真人)。

二、少陽派的傳統:

東漢間,青州王成字玄甫,道號東華,遇崑崙西母王啟珠,珠喜其同姓,賜號白雲上真,授以老子青符正篆,金科靈文,玄甫服習三年,勤而不懈,老子感而下降,即以黃庭內景刪為一卷,名曰外景,授玄甫修持,並傳九轉八瓊丹火侯,玄甫乃韜光晦跡,結庵靜煉,功成理東方少陽之氣,因號東華帝君,道脈下傳,世稱少陽派,少陽派的源流:

(一) 少陽帝君——鍾離權(雲房)——呂純陽(洞濱)——劉海蟾。

(二) 劉海蟾——張紫陽(伯端)——石翠玄(泰)、薛紫賢(道光)、陳翠虛(楠),白玉蟾(海瓊)、彭鶴林、世稱南派南五祖。

(三) 劉海蟾——王重陽——王玉陽(處一)、郝太古(大通)、劉長生(處玄)、馬丹陽(鈺)、譚長真(處端)、丘長春(處機)、孫不二(清凈)世稱北派北七真。

(四) 呂純陽——陸西星(潛虛)世稱東派。

(五) 呂純陽——李西月(涵虛號團陽)——吳天秩——汪東亭——徐海印——李仲強——君確(修真)世稱大江西派。

以上文始、少陽兩大支系,皆是老子道法下傳的正統(另有老子單傳的散仙,於此不列),世稱文始派最高,少陽派最廣,其實皆是老子薪傳的法嗣,上列諸真,多有丹經流傳後世,且道脈綿延,以清凈無為隱逸為尚,得者皆淡薄名利,於人事俯仰無愧之後,從事密修密證,以冀精神團結,得之天地者,不再散歸天地;得之陰陽者,不再化為陰陰,性而心也,以靈之中炯;命而身也,一炁之周流,終至心境朗徹,道全德備,做到一刧造成,重返天地未形之初,有志於仙道者,可尋此參訪真師,執經問難,先求通經以明理,後求道法以修真,莫再歧路徘徊自絕登真之路也。而有志弘揚中華大道者,亦應將上述仙真之正統丹經,印行推廣,濟度時賢與後昆,使道法綿延光大,人性與氣質雙雙升華,臻於永恆幸福,竊以為如此之為善,實屬無上之功德也。

期待中的祖庭振興

太上老子是中國最偉大的聖人,他將大道的本體及應用,普運慈悲救世度人的婆心,以身教、言教留給我們芸芸眾生,教導我們如何自度度人,如何法天則地,如何塵視六合,如何人定勝天,這種「道通天地」「連貫萬有」「知常返本」的教化,絲毫不屬於迷信神話之流,人能獲致其道統真傳修而得之,不特可以用作修、齊、治、平,並且可以變化氣質成為靈質,回到先天元始的上界故鄉(因為人之性靈乃大道的賦予,其形骸亦是先天的蛻變),是以歷代帝王(尤以唐宋為最)及大臣庶民無不對老子敬崇有加。

現代歐美國家大部分的政經顯要及工商巨子,多置老子道德經一冊,探求經中隱奧,傳聞他們認為道德經勝於耶酥聖經,因為聖經強調不主張崇拜偶像,但聖經中所載的人名地名,多如天上星星;而道德經五千言中,沒有一個人名和地名,但言簡義博,真理涵蓋之廣,他們嘆為人間第一巨著。

至於日本企業界,近聞多在其辦公處所,設置靜室,命令其高級幹部,每日定時至靜室中靜坐養神,精思圖強,亦是學習老子清靜、無為之道,希望於無為之中能產生大智慧,研究發展,蔚為富強之用,並益壽延年,作為健康的憑藉。

老子為世界宗教中閃爍無比的上聖,它東訓尼父,西化金仙,在唐宋時代,太上出生的聖地—安徽省渦陽縣(古名—苦縣、毫縣、真源縣)太清宮,殿宇巍峨荘嚴,為帝王臣民朝聖參拜之所,亦是人民精神嚮往的聖地(當時盛過山東曲阜孔廟),不料元朝之後,到達今日,被尊為太上道祖的祖庭,已成為宮殿毀圯不堪入目的小廟!荒煙蔓草里標明了我們中國人忘本忘祖的莫大恥辱!請試思聖道不彰,人民歸宿管道破損,人心不得安寧清靜,如何能長治久安?如何能獲致真正幸福?因此希望愛國、愛世、愛人的有識之士,回顧大唐澄平之治的由來,同展巨眼;以及海內外尊道重德的仁人君子,注意及之!匯心集力,重建祖庭,使祖庭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將老子經典,勒巨石立於祖庭之中,留傳於千秋萬世,君當可逆料祖庭恢復鼎盛之時,必是中國國運最鼎盛之日,亦必是中華文化最鼎盛之期,更必是世界同沐道風臻於太平安樂的盛世時代來臨了!(中華民國道教會前故理事長趙家焯大師,於多年前在台北市六張犁卧龍崗價購土地一筆,策劃建設道教世界總廟,惜志未酬,現任理事長高忠信居士聞將承其遺業,深盼眾擎同舉,共振祖庭。)

作者: 東華門生 發布爾日期: 2006-4-12

瞻仰道德與管窺聖教後的感想

大江西派李涵虛真人作「老子真傳」,其中有云:「孔子見老子而語仁義,老子曰:播糠眯目,而四方易位;蚊虻眶膏,則通夕不寐;今仁義慘然,乃憤吾心志,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朴,放風而動,總德而立,同歸自然可也。」

師吳君確(科學家、習礦冶,曾留學法國獲博士學位)著書云:「老子之學,世人類皆目之為玄學或哲學,而不知此乃實實在在之一科學也。因其主要目的在修鍊,使人壽促者可以長生,性之迷昧不靈者可以圓明,其所憑藉者為精氣神,其入手方法亦無非神與氣相凝,此種修鍊,有理論、有方法、有憑藉、有步驟、有結果,完全腳踏實地;按法煉去,工夫愈深,體內所生之變化即所謂法象者亦愈明顯,直至壽能長生,性能圓明,最後達到羽化登仙之一步,此豈非實實在在道地道地之生理衛生之科學乎,何玄之有哉!……此種可以長生不老與羽化登仙之學問,我中華民族於三四千年前業已成熟見效,惜乎後代子孫,未能將其發揚廣大,而常沉溺在若隱若現之間,豈不愧對古人乎?更有若干不肖子孫,既不加研究,亦不知保存,反妄自詆毀,目之為荒誕不稽,不亦哀哉!」

基於上述文字二則,試作老子所提倡的道德二字及其身教、言教加以探討,這種探討,雖然屬於管窺蠡測,但筆者舉出數十年研修的一得之愚,希望能提供君子的觸類旁通之悟,同悟大道,咸證聖德,以符合老子濟人救世的心愿。

就道而言,吾人試看一個鐘錶,有了運動的能力及條件之後,它一秒一分一刻一時日夜不停、風雨無阻的運轉;如果運動的能力或運動的條件消失時,則立刻停擺,不再轉動!此一例也。吾人再看一棵樹木,根植土中,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枝葉樹榦高出地面,吸收陽光、空氣、雨露,日就月將,此樹從根到葉,一個整體,其中脈胳聯運,無阻無滯,此樹才能欣欣向榮,如果遭受砍伐,則此樹立見枯萎!此一例也。至於有生命的動物,他的個體之內,氣血的運行,不可有絲毫停滯損傷,小則必病,大則必死,此一例也。至於地球,本體不停的自轉公轉,而地球周匝,風雲雨露隨著大氣不停的運作,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澤通氣,此中命脈,皆是相關聯的一體運行,此一例也。擴而大之,所有星球之運轉,皆是隨著天體運轉而運轉,這種運轉之力,乃是大道道力的推動者也。由於上述各例,統合觀之,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所說的道,不是一一相符嗎?此種大道的運作,無形中如風之入林撼木,入水揚波,此又豈非老子所說「放風而動」的涵義嗎?此乃老子所說可道之道也。(不可道之道,更精深難名)

至於「德」字的詮釋,德是大道之用,舉例言之,一個鐘錶、一棵樹、一個動物、一個地球,在它未成形之先,本無形相的,它所以能成為各個美好的形相,乃是撮合大道所生不同的氣質變化而成(古仙云:天賦人以氣,地賦人以質),現成的單獨個體,必有其生生不息造福眾生的功能而發揮其效用,因此;古人說:「大德曰生」,又曰:「立德」,這與老子所說「總德而立」,豈不是若合符節嗎?

天地萬物,皆是一團氣包所化,這個氣包,產於無形無名的大自然之中,易言之,人類皆是從大自然中化生而來,大自然中有靈有氣,人之本性,即是大道之靈,人之氣質,即是大道之氣。人既然出現於這個世界,應當具有大道及天地人三才一體的觀念,遵守大道的道範及德范,素位而行,一任隱現,存圓融高明之德性,做太和博愛之行為,先學天之無所不包,地之無所不載,利濟群生;最後不計功,不圖名,與大道組合為一,再歸到大自然本體之內,使身心具安。如此,則小我自然融化而為大我!假我自然煅煉成為上真了!此即老子教人「無失其朴,同歸自然」者也。

至於老子的聖教,茲分身教及言教敘明如後:

身教——老子亦是從母胎而生,從人道中示範天下後世的——是人人皆可學道成聖成真者也。至於七十二相、八十一好,乃系顯示聖者得自先天大道所賦之精華,確與常人不同,人能修鍊成聖,與道合真,亦可隨心所欲,顯現荘嚴尊崇之法像也。老子出生之後,接受慈母無上君之教誨者,是顯示大道無盡,淵不可測,雖證聖位,亦應虛誠學習;且母之教子,慈之顯也,子受母教,孝之徵也。小試徐甲者,教人不可背信,迷於色相,得道則生,失道則死,得失後果之可畏也。化及西域顯現神通者,因有道聖人,喻如廚師,萬物如同菜肴,可以任意烹調,以饗需者,此聖人不得已因救世而顯露者也。大唐時代,頻顯聖跡,並非無據之神話,乃是聖者,高居萬相之先,已為神氣之主,它的組氣成形,和光為體,乃是遊戲三昧;至於變化木石,亦是易如反掌,有如陶者可以任意調和水土製造諸器者也。

言教——西升經、道德經、太上戒經、清靜經,以及對關尹子、孔子、西域諸國之教言,皆是教導人類勿為物質私慾所困,而沉沒於名利、生死殺戮、災害、報對之中,應在塵出塵,使人間化為清凈安樂國土,再返本還元,回升於天地未形之初,同登覺岸而達真常永恆之地也。

天地生我,不能使我不死,父母育我,不能使我長年,唯有得道,方能超出塵劫之外而獲致永恆幸福,欲學道得道,必以老子為宗師,以老子道法為根本,而老子道法,流傳迄今之傳統支流,已如前述,有心人可以從流尋源,如能獲得任何一個支流之心傳,貫通老子經典毫無疑義,則今生在此世界,必可同流而不合污,晉而水源木本,再作跳出化生地球的大氣包圈圈而努力奮鬥,以冀到達彼岸,便是羽化飛升了!羽者,羽翼也,鳥之雙翅也,鳥賴翅以飛,人賴有形物質以生,亦因困於有形物質以死,人慾修人道,必須從修身的格致誠正做起,以求物質之翅的真誠無偽,方能妥適應用,無災無難;至於輔翼人類的物質之翅,其根深蒂固置於人心者,如欲飛升上界,必須將此翅絲毫不留的化除凈盡,能如此,方能人慾不存;能做到人慾凈盡,自然天理流行,屆時順理而行,則入天入淵,必然「所欲不逾矩」了!此即羽化飛升之義也。

筆者黍生於太上老子故里,畢生追尋老子道法,苦心參訪,到處求師,幸於三十八年前得遇吳翁修真,叨蒙師恩,始悉道德經旨,旋即入山試靜,茲後迭蒙高真加被,粗通三清經典,竊以為大道是天地萬物之共同根源,人人皆應明道修道與道組合為一,先求氣質之高尚,再求靈質之凝結,最後銷融靈質而合大道,百鍊功成,重返元始,系人類唯一上進上達之正路,為求太上大道之昌明於天下,數年前曾將老子西升、道德二經淺釋問世,茲應海內外友好敦促,齋戒沐浴,敬將太上老子事略為文立傳,傳中所述事迹,系多年來廣搜諸書彙集編撰而成,毫無個人杜撰之筆,良因學疏修淺,深恐違誤,尚祈前輩道長海內外高明有以正之。


推薦閱讀:

老子四道-第四章-王道:絕聖棄知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老子説五廚經註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學習筆記
《老子想爾注》下
老子通譯(1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