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京劇未來命運的猜測

從前的中國戲曲,有將近400個劇種,其中最大的兩個,是京劇和崑曲;戲曲界的人多半把京劇和崑曲合稱為「京昆」。可是現今,崑曲已經是遺產了,京劇會不會成為遺產?成為遺產的日子還有多遠?

2008年9月14日下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我所供職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成立暨揭牌儀式。崑曲是這個遺產中心裡的重要「客人」,是需要保護的重要「成員」。

京劇,未來的命運將是怎樣的?會不會緊步崑曲之後塵,進入這個「中心」?進入之後又會命運如何?我們只能做一些大膽的猜測。

中國戲曲在當今文化格局中的狀況和位置

據有關資料顯示:1980年之前,中國戲曲有近400個地方劇種,到了今天,只有260多個,而目前尚能經常演出的不到200種;當時的劇院劇團約3000個,而目前能堅持演出的只有1000多個;

數十萬藝術家流失,其中有大量的身懷絕技的老藝術家或離開人世或淡出舞台。中國戲曲文化正在迅速走向萎縮。今天的中國戲曲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衝擊和威脅。有些劇種已經消亡了;現有的劇種也有被顛覆、消解而走向衰亡的危險。如戲曲大省山西,1983年編纂《中國戲曲志》時調查統計,有49個戲曲劇種,20年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和山西戲劇研究所聯合調查組

經過調查統計,目前存活在戲曲舞台上的劇種僅存28個,有21個已經消亡。漢調二簧是陝西的第二大劇種,這是一個歷史悠久、藝術遺產極為豐富的古老劇種,對京劇的形成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20世紀60年代,漢調二簧的專業劇團還有20多個,經「文革」的掃蕩,1982年仍有6個,但是到了2004年,僅存一個,且瀕臨解體。

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大眾文化,——使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方式改變了,中國戲曲及其它類型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衝擊:生態惡化、資源破壞、結構失衡、劇種消亡、劇團倒閉、演員失業、編導改行、創作枯萎、技術絕活失傳、藝術水平下降……

在大城市,文化市場幾乎被五花八門的大眾通俗文化和現代傳媒全面佔領,戲曲(及其它劇場藝術)被擠到邊緣和角落,難有立椎之地;戲曲藝術(及院團)的生存和生產舉步維艱。中小城市的專業劇團倒閉或解體後,一些藝術家散落在餐館茶館中賣藝謀生。在廣大農村,戲曲雖然仍頑強地生存並活躍著,但其功能多半已被改變,或為富人祝壽助興,或為婚喪嫁娶獻樂獻藝。鄉村的戲曲演出,很少有整本戲,多為段落和唱腔,且多粗糙。急速的社會轉型使原有的藝術生存方式和生產方式解體,但新型的藝術生產方式、組織、體制還沒有及時建立起來,這就使戲曲文化——原先好比一個龐大的軍團被打散了被衝垮了——散落在全國各地,自生自滅,隨風而去。

2003年,在「當代戲劇之命運」的討論中,我曾經撰文說到:當代戲劇的困境遠不是「危機」一詞所能了得。確實到了該討論「命運」的時刻了。非要用「危機」這個詞,它和20年前所說的「危機」,內涵已經大不相同!20年前說危機只是說它存在一些「問題」。似乎是局部的,還有很多辦法,好像很快就能解決就能度過,「危機」里還帶有機會和機遇的意味;它原本很強大,它的位置還很顯赫,只是有些問題,短期內克服就復興復甦了,就柳暗花明了。今天戲劇的處境比「危機」要嚴重嚴峻得多;如果還要用危機這個詞,那它恰當的表述應該是:今天的戲劇危機是一種全面的、普遍的、深重的、短期內難以克服的整體行業危機。這種危機的降臨和形成,主要有戲劇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外部,是指時代大變遷、社會大轉型時期,大眾文化對戲劇文化的擠壓,迫使戲劇走向邊緣;這是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伴隨著現代化過程和全球化過程而出現的必然的文化碰撞、文化變遷、文化整合、文化選擇的結果。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在全球化語境下被大眾文化包圍了的時代,這是一個「拒絕經典、拒絕深刻、拒絕意義、拒絕獨創、拒絕不朽」的時代;「戲劇的命運」從根本上說,是掌握在「時代需求」(或「時代意志」)這隻看不見的手中;如果是時代不需求、不怎麼需求、很少需求、少部分人需求、大部分人不需求,戲劇自身再努力,也難以走出困境;我只是「從根本上說」或說是「根本的原因」。這根本的原因,也可以換成另一種說法,那就是,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不需求或不怎麼需求「真正的藝術」的時代,是一個背離了藝術精神更背離戲劇精神(尤其是悲劇精神!)時代。當然,戲劇經過努力是可以部分地改變自身狀況的。內部,也有兩點原因,一是我們的文化政策和藝術理論的失誤,一是我們戲劇自身的低能。我今天仍然堅持這種看法。

京劇由主流走向邊緣但短期內不會衰亡

中國戲曲曾經有過她輝煌的過去,她曾經獨霸藝壇幾百年。但是今天,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戲劇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中國戲曲的全面的整體危機,也影響著京劇;今天的京劇,也已經被邊緣化了,小眾化了。

京劇雖然不景氣,但是和一些已經衰亡及走向衰亡的地方劇種相比,她的狀況要好一些。就目前的生存和發展狀況而言,我並不同意一些人認為的,說京劇在短期內可能會走向衰亡,會成為「博物館藝術」。主要理由有以下兩點:

第一,京劇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京劇,作為一種聲腔劇種,大約形成於1840前後的北京。因形成地域而得名,故而當時也稱之為京班、京腔大戲、京調、京戲、京劇;1928年國民政府由北京遷都南京,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改稱平劇;1949年新中國成立,定都北京,恢復京劇名稱。20世紀30年代,梅蘭芳曾多次率團走出國門,使京劇飲譽中外,此後又有「國劇」之稱。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京劇,是中國戲曲劇種里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是一個具有全國意義的劇種。

人類有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另外兩種也早已消亡或失傳了,只有中國戲曲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在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億萬子民里,有幾人不懂戲曲?有誰沒有受過戲曲的影響和熏陶?而其中,京劇又集戲曲各劇種之精華精粹,影響最大。在京劇藝術里,凝聚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交流方式、表達方式及道德情操、喜怒哀樂、追求理想等深層價值系統。京劇藝術,不只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她更是一種民族基因,是一種文化血脈,流淌在華夏子民的肌體里,融化在海內外同胞的靈魂中。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看來,假如沒有中國京劇,中國的民族形象將大打折扣,民族文化將大為失色,中國的文化風格、藝術體系和美學體系也將殘缺不全。一個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這個民族全部歷史、全部文化積澱之所在。它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誌,它是維繫民族大家庭生存繁衍的生命線;它是解釋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身份、心靈歷程,顯示文化個性的依據;它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自尊、自信的精神歸宿;它更是一個民族進步與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每當一個民族和國家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她都會從自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力量。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具有不可再生性。它們一旦遭到破壞和毀滅,就將永久失去;其傳統的紐帶就被割斷,文化基因譜系就會紊亂,文化多樣性就會消失——這個民族和國家即將面臨滅頂之災。如果中國京劇在短期內消亡,中華民族,也就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第二,京劇在全國各地方劇種中,仍然是適應能力最強、藝術實力最強的劇種。

京劇在北京形成之後,很快就向外流布。到清朝末年,全國的大城市幾乎都有了京劇,稍後,中等城市甚至農村鄉鎮里也有了京劇,京劇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流向全國。京劇之所以在全國遍地開花,大致上有三個原因:首先,京劇既是經過充分(北京)地方化了的劇種,又是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劇種;因此可以說,京劇既是地方的,又是全國的。由於京劇在它形成的過程中,吸收融匯綜合了各種地方戲的優長,因此在成熟了的京劇中也保留了各種地方戲(地方文化和地方風格)的元素與印記,這使得各個地方的觀眾對京劇都不會很陌生。其次,和各種地方戲「長期互相融合交流,形成了比較統一的藝術風格,為北京群眾所喜聞樂見。北京曾是幾代帝都,全國欣賞水平較高的觀眾大都彙集在這裡,這就使得它在藝術上成熟、提高快,又容易傳播到全國各地,若干年來,就逐漸超出地方範圍,成為具有全國意義的劇種」。再次,成熟時期的京劇,藝術成就

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的各種地方戲劇種;就其自身而言,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出現了一大批堪稱藝術史上大師級的里程碑式的藝術家。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出現,是基於地域幅員的廣大和古代交通通訊的阻隔,不同的方言形成了不同的聲腔,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近400個戲曲劇種。但是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通訊交通的發達和普通話的全面推廣,以地方語言和聲腔為基礎的地方劇種的藝術欣賞和交流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越來越明顯。有些地方戲曲劇種走向消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藝術的適應性越來越狹窄。

京劇具有廣泛的藝術適應性這一點,使她具有相當廣泛的愛好者和觀眾群,使她與其他一些地方戲劇種區別開來。因此,她不會在短期內消亡。

從中國戲曲史的經驗看京劇今天的問題

和崑曲相比,京劇有著不同於崑曲的形成發展道路,她的藝術表現能力還沒有完全枯竭,還沒有僵化到足以走向消亡的程度,因此便也不會有如崑曲一樣的命運和歸宿。但是這並不等於發展到今天的京劇沒有危機和問題。

一部戲曲發展史,總是蘊含有「興」與「衰」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這些經驗給後世戲曲(乃至藝術)的發展帶來諸多啟示。當年,作為雅部的崑曲,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時代的不可抗拒的因素,例如崑曲本來誕生於太平之世,生長於富貴之鄉,但是「到了明末清初,戲曲藝術十分繁榮的江南一隅,也淪為戰場,崑劇的根據地被破壞了。其時,崑劇的支持者的江南地主已經無心欣賞藝術,其中有不少人已經毀家紆難,還有人則起而抗清。這一社會的大動蕩,

對崑劇的打擊是不小的」。但是地方戲的「興」和崑曲的「衰」,其根本原因卻在於它們自身生命力的興和衰。首先,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崑曲已經高度成熟,已經充分地流瀉並耗盡了自己的生命,藝術史上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輝煌萬世風領百代。其次,這種藝術形式又太圓滿、太文雅、太高貴、太繁難,演出又太精巧太刻板、太嚴格、太緩慢,這使它不但曲高和寡,它的作家隊伍也後繼乏人。「文人傳奇」,它的作者本來就是一些大文人和大知識分子,但康、雍、乾

時代,文字獄大興之時,文化專制使這些文人全都變成了驚弓之鳥,「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文人傳奇到此終結。第三,由於高度成熟而趨於僵硬僵化,不能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需求變革創新,脫離時代脫離大眾。

對於花雅之爭時期地方戲和崑曲的各自特點和演出狀況,清中葉學者焦循在其《花部農譚》中有很精彩的描述和評價:「『花部』者,其曲文俚質,共稱為『亂彈』者也,乃余獨好之。」所謂花部,所謂亂彈,確實是既「花」又「亂」,既不精緻也不夠成熟,有些紛雜有些粗糙,但是它紮根於民間廣闊的沃土上,就像一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生猛、野性、活潑、靈動、強健、新鮮,精力充沛,意氣風發。地方戲的這種旺盛的生命力,是經歷過考驗的:儘管清政府對其進行了長期的連續的壓制、扼殺、迫害、封鎖、分化、瓦解,手段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但它最終還是破土而出,所向披靡。相反,崑曲雖經政府的大力提倡、扶持、獎勵,最終仍是敗下陣來。地方戲的「興」,其原因正好與崑劇的「衰」形成鮮明的正反對比。關鍵在於地方戲有著極強的生命力。

歷史的發展往往有著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及巧合性。元雜劇的由盛而衰,南戲起而代之,崑曲的由盛而衰,地方戲起而代之。除了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可以不論,其藝術本體自身的原因大致是相似的。花雅之爭的興衰啟示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還是有著巨大意義的。今天的中國戲曲遭遇了有史以來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危機,於是歷史的「啟示」就變成了現實的「警示」。

發展到今天的京劇,會不會重蹈當年崑曲之覆轍?很難說。但總感到她今天的狀態和境遇和當年崑曲有很多相似之處。對京劇今天的問題,這裡主要談兩點:

第一,表現形式遠離時代。在《中國戲劇》2003年討論的文章中,很多同志已經分析了戲曲與通俗文化與流行歌曲的不同處境,戲曲的受歡迎的程度遠遠低於後者。黃森林認為,戲曲「唱時一詠三嘆、反反覆復、沒完沒了,做時搖頭晃腦、裝腔作勢,念時咿咿呀呀,拿捏造作,打時對照程式、死搬硬套。這些都與現代觀眾的思維方式、直感視覺格格不入」。郝昭慶認為,戲曲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產物,她的一些語彙和程式,如起霸、趟馬、抬轎、划船、登樓、圓場、走邊、開打等,或是手工藝時代的身段動作,或是冷兵器時代的舞刀弄棒,已經很難表現今天的時代生活了,觀眾遠離戲曲是必然的。這些看法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以上弊端在京劇中的表現尤甚。就舞蹈程式動作而言,京劇在表現現代生活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我曾對一些青年人進行過局部的調查。他們說,戲曲是老人們的事,只有那些沒事幹的老人才去欣賞。戲曲離我們太遙遠,它不能進入青年人的心靈。

第二,戲劇文學的衰落。幾乎所有的戲劇同行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今天我們沒有(或者罕有)優秀的戲劇文學。「一流舞美,二流導演,三流劇本」,這句很多人熟知的名言,是對當今戲劇現狀的準確概括。京劇,表面上看,新創作的劇目不少,但新創劇目,除了為獲獎,幾乎沒有一部可以成為保留劇目,幾乎沒有一部可以真正地走向市場,幾乎沒有一部可以廣為流傳。劇本問題成了制約戲劇發展的瓶頸。藺海波經過認真研究,在《中國話劇十年》一書中說,上個世紀最後十年,我們創作了幾百部話劇,但是真正可以流傳下來的不超過兩部。再往前追溯,曾經被譽為大師的曹禺,他的劇作成就主要也在解放前。曹禺在逝世前曾經和吳祖光有過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他承認,他寫不出好作品的原因是,他再也找不到真正的「藝術」的和「戲劇」的思維和觀念了。這就好比大豆種子和豆腐乾的區別:大豆種子是有生命的,落地就會生根發芽,

而經過粉碎、攪拌、過濾、高溫、熏蒸,再經模具高壓製成的豆腐乾,就沒有任何生命力了。我們的思想思維都變成豆腐乾了,已經沒有生命力了,還怎麼寫戲。

前些時,讀上海文廣局藝術創作中心主任毛時安的《我們的戲劇缺失了什麼》深受啟發。毛先生認為,我們的戲劇缺血,缺鈣,缺想像;缺生活,缺思想,缺精神。我們還應該進一步追問探究,我們為什麼「缺」?我想,在這些「缺失」的背後,我們缺少的是先進的或正確的藝術觀念。戲劇的危機,就其內部來說,首先是戲劇文學的危機,戲劇文學的危機,來自於藝術思想的平庸和藝術觀念的陳舊與落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到人的時候說:人具有無限的豐富性、無限的複雜性、無限的可能性;世界上最大的發現是對人和人性的發現,最大的無知是對人和人性的無知。而對人和人性的發現,除了藝術,別無他途。因此,藝術作品的最大發現便是對人的發現,藝術作品的最高高度便是人性的高度,藝術作品的最大失敗,便是對人和人性的無知。一部曠世之作的誕生,它的意義和價值要遠遠大於「神六」。

今天的中國京劇,如果不能隨著快速變革的時代而改變自身,如果不能拉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如果不向世俗人情、世俗人性、世俗的文化形式靠攏,如果不注重生活的現實感、親近感、熟悉感,如果不注重平民大眾的當下生活體驗和日常生活體驗,如果創造不出令人感嘆唏噓耳熱心酸的優秀劇本,如果創造不出具有當代生活質感的和大眾容易接受的藝術表達形式和藝術語彙,京劇就會像當年崑曲那樣,無法獲取藝術表現現實生活的感性形式,喪失了藝術表現當代生活的能力——它的前途和命運就是堪憂的。短期內不會走向消亡,不等於真的不會消亡。


推薦閱讀:

天生異象奇人,算命做法善人,看生死,算命運,保平安!
有」痣「人生,從痣來看命運好壞
痣的位置與命運圖解
解析三命通會————乙亥日不同時辰生人的命運
要改變命運,就要積陰德

TAG:中國 | 未來 | 京劇 | 命運 | 猜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