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題材長篇小說:期待「高峰」

  在以長篇小說為主體的純文學閱讀危機似乎越來越嚴峻的時候,以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為主題價值,以血性、人性為敘事倫理的軍事題材長篇小說,總是以其鐵血情懷和鋼鐵旋律佔有穩定的閱讀市場,並因此在文學界贏得值得肯定的名聲。但不容置疑的是,2014年軍事題材長篇小說同樣與近年的景象大致相同,獲得文學界和讀者共同叫好又暢銷的作品似乎還沒有浮出水面,軍事文學的「高原」上依然期待「高峰」。

  因為閱讀的有限和視野的局限,筆者認為,2014年相對比較重要的軍事題材長篇小說有軍旅作家苗長水的《夢焰》、鄭方南的《藍軍出擊》、劉克中的《英雄地》、靳大鷹的《385高地》、衣向東的《向日葵》、韓麗敏的《七九河開》和地方作家何頓的《來生再見》、海飛的《回家》、范穩的《吾血吾土》、郝偉的《雪崩》、常芳的《第五戰區》、周慧的《母親行動》等。以上述作品為代表的軍事題材長篇小說,作家們大多把文學的目光投向歷史,投向20世紀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苦難和屈辱的抗日戰爭,而現實軍事題材的長篇作品依然嚴重缺失。

  在現實題材方面,獲得第十三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長篇小說《夢焰》,是作家苗長水植根軍隊基層,以中國夢、強軍夢為基底,把軍隊放置到數字化戰爭背景下,關注當下現實軍旅生活,直面軍事變革實踐,濃墨重彩地展示人民軍隊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和當代中國軍人奮鬥「強軍目標」的長篇小說,是一部讓中國人長精神長志氣的陽剛之作。小說塑造了新時期我軍官兵的英雄群像——國際特種兵比武尖子的旅長魏建東、被北約特種部隊授予「水下蛙人」榮譽稱號的連長庄雷、愛好鑽研軍事理論的指導員劉曉光、在國外參加過獵人集訓的班長陳輝龍、百發百中的狙擊手副班長馬超等等。這群官兵學歷高,熟悉現代科技知識,有著全新的軍事知識,智慧機敏、勇武剛毅,他們誓死捍衛祖國主權和尊嚴的意志堅不可摧,用青春和熱血築成了新的鋼鐵長城。《夢焰》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部隊、貼近現實,同時有機地將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作品不僅將現代戰爭的宏大場面呈現在讀者面前,還對新時期我軍和諧、團結的新型官兵關係作了生動真實的描寫,將軍事題材小說的表現空間和寫作維度作了進一步拓展。在這個主題上,鄭方南的《藍軍出擊》是一部影視小說,從紅軍和藍軍對抗的實戰化訓練角度,對當下軍事訓練的改革和官兵觀念的更新作了比較深入的文學表達,揭露了部隊訓練改革中的利弊問題。劉克中的《英雄地》寫了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主題,那就是關於承諾——當戰場上生死訣別的兄弟彼此承諾「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讓死去的人死得有價值」,5個貼上了「軍人」這一特殊標籤的家庭,就開始了一段「信與不信」的價值和情義拷問。小說從男性視角敘事,主要圍繞5個男人在「要情義還是功名,要兄弟還是女人,要反哺還是忘恩」中的情感糾葛,「透徹隱忍而充滿辛酸剜中了世人的情感軟肋」。誠如作者所說:「男人之間的情感有冰峰亦有火焰,男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有硬漢鐵血,有橫刀相向,也有惺惺相惜」。於是,一群歃血為盟的鐵血硬漢,一個不離不棄的戰爭承諾,一段生死情義的拷問救贖,一曲關於戰爭、英雄、兄弟、女人的血性傳奇,在《英雄地》中鋪陳展開。在「英雄娛樂化」的今天,尋求英雄主義的當下書寫是當代作家面臨的一個時代課題,《英雄地》蘊藏著底氣、彰顯著骨氣、升騰著勇氣、張揚著正氣,是對英雄主義進行時代化書寫的較好範例。

  不可否認,關於抗日戰爭,長篇小說創作在主題、結構、文本等方面,至今仍然沒有取得與戰爭的苦難相匹配的作品。過於陳舊的思維模式、過於單一的人物情節、過於逼仄的創作空間,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蝕著這一題材的文學創作力。應該說,2014年中國作家在這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努力。何頓的《來生再見》、海飛的《回家》和范穩的《吾血吾土》,把戰爭的目光投向了小人物,既沒有受意識形態的拘束,也沒有重複塑造「另類英雄」,而是共同觀照了正面戰場中底層官兵的人生命運,為軍事題材長篇小說創作帶來了新的氣象。

  獲得《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大獎的長篇小說《來生再見》,是作家何頓又一部抗日題材的長篇力作,講述了主人公黃抗日那一代人歷經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反右」、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的傳奇經歷。這是一部抗日題材的精緻之作,大題材上作出了精細文章,還原歷史,再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主人公黃抗日的傳奇經歷和生存智慧映射出一代人的生存狀態,不僅關注了戰爭中的人性,也開始正視國民黨抗戰的歷史。作品情節跌宕奇妙,故事蕩氣迴腸,筆墨酣暢飽滿。海飛的長篇小說《回家》是一部向抗日老兵致敬的作品,通過對新四軍老兵陳嶺北、國民黨軍的小號手蟈蟈、連長黃燦燦、團長遺孀柳春芽、日本兵俘虜何正男等一系列小人物的描寫,書寫了在特殊年代的歷史背景下,人在面對不可抗拒的外因面前的細膩心理和內心世界的矛盾、變化、選擇。小說中每個人對「回家」的期待更是對和平的期待,對溫暖人性的期待。作家表現出了不偏不倚的歷史觀,進入戰爭時大多並未直接寫戰場,而是寫戰爭中人的生存狀態和方式。士兵們渴望回家的精神訴求,就是在人性層面上對歷史和戰爭進行的思考。海飛在駕馭這一主題時表現出了一個青年作家的分寸感,而這種創作也值得思考,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該如何去認識戰爭,並在文藝作品中對戰爭作出具有當代性的表達。在這部小說中,海飛不僅寫戰爭、寫故事、寫江南,他對人性的深刻洞悉讓殘酷的戰爭也顯出溫情。范穩的長篇小說《吾血吾土》以西南聯大號稱「三劍客」的三個學生趙廣陵、劉蒼璧、廖志弘的抗戰生活和人生遭際為經緯,講述了一代知識分子投筆從戎禦敵救亡,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落沉浮的故事。作者「希望能通過一個人面對歷史與現實碰撞中的無奈與堅守、妥協與抗爭,來還原我們整個民族的一段歷史」。作品著眼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與文化靈魂,敘述了一代知識精英的家國情懷、民族尊嚴、歷史擔當。

  抗日戰爭是軍事文學創作的富礦。民間抗戰的書寫是2014年軍事題材長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現象。比如郝煒的《雪崩》、常芳的《第五戰區》、周慧的《母親行動》、韓麗敏的《七九河開》等作品,無論從寫前線還是寫後方,無論是寫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游擊,無論是寫英雄人物還是普通百姓,無論是寫軍人還是寫婦女兒童,戰爭的故事總是蕩氣迴腸,慷慨悲歌。郝煒的《雪崩》以一個抗聯老戰士的自述為線索,娓娓道來「我」青少年時代在東北抗聯非同尋常的經歷。衣向東的《向日葵》講述了膠東抗戰中八路軍兵工廠英勇卓絕的戰鬥歷程和參加者們的英雄氣概。作品從一支沒有多少戰鬥力的工廠員工製造武器、發展實力的角度入手,從一個有特別技術而自由散漫的民間高人加入並為兵工廠生存解決重要技術難題展開,寫這支隊伍和這類人物對抗戰歷史的影響,從側面揭示了宏大歷史的一角。常芳的《第五戰區》以1938年春天台兒庄大捷之前的臨沂阻擊戰為背景,通過沂蒙山區一個村莊的抗戰,再現了一曲家國蒙難、民族危亡之時慷慨赴死的激昂悲歌。周慧的《母親行動》則真實再現了1938年「保育運動」,講述國共合作挫敗了日本侵略者迫害和屠殺中國兒童的計劃,寫出了中國婦女為拯救民族後代而付出的巨大犧牲,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滅絕人性的侵華罪行。這些作品從不同視角,對民間抗戰進行還原,實虛結合,在平靜的敘述中,以世界一隅反映時代大勢,通過戰事點染折射人性深度,真實再現了抗戰時期普通人的生活圖景,觸摸了人性的幽微隱秘,並在紛繁複雜的矛盾中升華出捨生取義的人性光輝與家國情懷,讓讀者更為切實地從小說藝術中獲得源自生活的真實感受。

  此外,靳大鷹的長篇小說《385高地》以富有哲理的簡潔筆觸,講述了一個頗具寓言色彩的戰爭故事。小說以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連長李東方的後代記述他的爺爺在385高地與對峙的美軍連長維特·哈里斯上尉從仇殺到爭執到相擁取暖而成為相互的救命者,以及戰後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為線索,突出戰爭對個體命運的影響,揭示了戰爭與人性的矛盾。作者吸取電影和戲劇的表現手法,採用多線索、多視角並進以及意識流、跳接等小說技巧,虛構人物與真實人物交織,將現實與歷史、夢境與真實融為一體。作品既真實描寫了殘酷骯髒的戰鬥場面、親人生離死別的撕肝裂膽、戰士從容赴死的凜然,也展現了兩個敵人的後代相愛相戀的浪漫熱烈以及年輕一代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2014年,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講,軍事題材的長篇小說都明顯地走了下坡路,而軍旅作家的長篇作品比重更是存在明顯的下滑趨勢,尤其是專業作家隊伍的創作活力明顯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與「50後」、「60後」軍旅作家在中國文壇形成「集團衝鋒」的壯美圖景相比,「70後」和「80後」軍旅作家的長篇小說創作,與地方青年作家相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此,筆者認為,創作隊伍和作品數量的下降並不是什麼壞事,我們有理由相信群體越來越少的青年軍旅作家在知識完善、經驗積累和思想沉澱之後,必將出現躍進之作的可能。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軍事題材長篇小說如何突破歷史和現實的困境,如何強化英雄話語的現代化語境建構,如何把控宏大敘事和微觀敘事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大我」與「小我」,如何完成正面講述和民間演義的共同使命,都需要從事軍事題材文學創作的作家們在建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價值觀和軍事倫理的基礎上,對民族圖強精神、軍人職業精神和世界新軍事變革進行準確把握,尤其對「70後」的軍旅作家而言,不僅是責任,也是使命。


推薦閱讀:

【長篇小說】十方(10)
《失之城》第三幕 可可(1)
《失之城》第二幕 骨玉(2)
《失之城》開場(1)
《失之城》開場(2)

TAG:軍事 | 小說 | 高峰 | 期待 | 長篇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