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聊太極拳55 】答初學弟子問的練功習拳(一)
《和美太極》中國專業太極微刊
陳雄老師聊太極
一、傳統太極拳究竟是容易學還是很難學?
答:有人說傳統太極拳容易學練,想是只看形易,並無「奇、難、險」的姿勢動作。有人說傳統太極拳很難學練,是因為以拳證道難,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難。比如以「用意不用力」、「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來說,你真的做到了用意不用力嗎?你真的做到了「太極不動手」嗎?練出拳的層次有多高啊?確實是難倒不少太極拳愛好者。怎樣對待學練太極拳呢?用恭敬心學拳,用真誠心學拳,用清凈心悟拳,用平常心練拳,還要有知難而上的決心和堅持練下去的恆心。只要具備了信願行,踏踏實實的一步一步的練。對於這些人不難。只要一步一步真實的學練,難也在心,易也在心。
二、有人說「沉肩墜肘」,另有人說「松肩墜肘」,哪種說法準確一點?
答:老練家說:鬆了能沉,乃是真松;鬆了不能沉,則是假松。從「松是手段,沉是目的」來說,「沉肩墜肘」是明說的表述,沒錯。但實際問題是:有些太極拳初學者聽了「沉肩墜肘」,被「沉」字影響而練意過重,有硬壓肩膀落下的姿勢動作,這是不夠好的練法。我認為,太極拳初學者還是在「松肩墜肘」體悟較好,從自然放鬆肩胛骨和肩關節入手,逐漸過渡到肩胛骨鬆開往下沉。
三、究竟虛腳抬起離地多高才能進步或退步?
答:其實不要想得太精準,腰胯帶動虛腳抬起腳尖離開地面時就可以進步或退步了,可以參考老練家所說的「腳離地約一拳之距」。行拳走架和活步推手時不宜離地過高,因為離地過高的動作會引發腰、胯、膝僵滯一點,也耗費落地時間,對養生練拳和技擊訓練都不夠好。
四、實腿屈膝彎多少度為標準?
答:諸如開立步、半馬步、虛步、弓步等實腿應以練感覺為要,在沒有找到勁路之前,不宜貿然屈膝蹲低。因為站樁姿勢如不自然,承載體重的下肢蹲低時,過多的拙力蠻勁使肌肉變硬、筋骨變僵,影響了松沉,也影響了松活。站樁姿勢如自然,則沒有不自然姿勢那麼多的拙力蠻勁,肌肉沒有不自然姿勢那麼硬,筋骨沒有不自然姿勢那麼僵。所以說,實腿屈膝彎多少度是沒有統一標準的說法,視各人腰胯能松沉多少而定。比如腰胯鬆開往下沉2毫米,實腿就屈膝給腰胯松沉讓出2毫米的空間位置;再如腰胯鬆開往下沉3毫米,實腿就屈膝給腰胯松沉讓出3毫米的空間位置。如果屈膝彎角較大而讓位空間過少,則使腰胯沉不了2毫米或3毫米,沒達到預期的松沉度;如果屈膝彎角較小而讓位空間過多,則使腰胯松沉斷勁,膝蓋又僵緊,沒達到預期的松沉功效。對此「圓膝」的練法較好,何謂「圓膝」?就是膝關節微微松沉的以讓後腿腘窩微微彎曲成圓弧狀,不宜彎曲過度的下蹲,因為這樣容易以大腿小腿的肌肉使出拙力來支撐身體的重量,下肢的肌肉和筋骨僵硬起來,甚至會膝痛,影響了松沉,也造成了勁路不暢。
五、有名師說:松腰要命門後撐腰後突。得撐多少突多少才夠標準?
答:有一篇題目叫《命門與尾閭(再當祖傳秘方掖著,中華魂就沒了)》的網文講解松腰練法時指出:用意把「命門」後撐腰後突。我認為:練功習拳松腰時確實有命門往後松的意念和動作,不過「撐」和「突」字的用意過重了,在練時又不好掌握,「命門」後撐多少才合適?腰後突多少才合適?因此造成有些人松腰時命門後撐腰後突練出彎腰駝背的拳式姿勢。練拳實踐表明,「填腰」練法的可操作性較強又較好。相對於腰椎前曲的生理習慣狀態而言,命門往後松至把凹處「填」平就行了,用手對比摸一下腰椎部位,很容易觸覺凹處是否「填」平。不過不是消極的「填腰」,而是積極的沉頂對拔鬆開伸直的「填腰」。其實尾閭向前、命門自然會後凸,身體上下對拉拔長,感覺很舒服的。
六、初學者邁腳出去盡量大步一點能長功夫,是嗎?
答:邁腳出去盡量大步一點,形成了低架拳式姿勢,粗看起來是有點好看,像有功夫的樣子。不過這樣練法長出的未必是真太極功夫。對於初學者而言,由於腰腿的功夫層次較低,松沉和虛實轉換都不夠好,如果邁腳出去盡量大步一點,就可能會引發下盤不穩、下肢拙力較大,不是落地搶步砸腳的拙力動作,就是定式不協調又費力的僵緊動作,這樣練法與太極之「松」背道而馳。所以說:步子大、架式低不是初學者追求的首要目標,追求的第一個「硬性」指標應是實腳松沉有根、虛腳輕靈的進退自如,「落地如貓行」的功夫是不好練的。如果腰腿功夫不夠好,就練步小一點、架高一點也行,反正是朝著太極之「松」的練拳方向前進的。待有了一定的腰腿功夫之後,再看自己的身體和年齡優勢,如行就適當提高行拳走架的練拳難度和運動量,邁腳出去可以大步一點,這樣練法長功力是自然的過程。
七、是弓步後腿完全蹬直的練法為好還是弓步後腿稍微彎曲的練法為好?
答、這是當前太極拳界相當大範圍的人有爭議與困惑的一個問題。有部分人以為太極拳的什麼都應該是弧形的、曲的,是沒有直的;以為直的就是不符合太極拳。另有些人認為弓步後腿完全蹬直是正確的。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看待。有一次我問學拳幾個月的姓曾徒弟:「你打拳為啥弓步後腿稍微彎曲的?」他回答說:「我如果弓步後腿完全蹬直了,下肢松沉就不好;後腳蹬地頂高了架勢,造成前腿松腰落胯、後腿松腰塌胯不到位。」我是有意藉機會考一考他對練拳的領悟,他的回答是不錯的。對於初學者而言,他把松沉列為弓步的第一個「硬性」指標,挺實際。如果為了姿勢好看,弓步後腿完全蹬直,松不開、沉不下去,哪有何用?到此難道說弓步後腿完全蹬直不對嗎?不是。後腿完全蹬直有利於勁力的傳遞,是較好的選擇,無可置疑,但問題在於是松沉到位的後腿蹬直才是最好。一層功夫一層理,弓步也需要分階段練習。第一階段是把松腰沉胯的勢穩放在首位,允許過渡動作和定式姿勢都可以後腿稍微彎曲。在此指出:後腿稍微彎曲不是消極的懈跪斷勁之式,而是積極的松膝接勁之勢。第二階段是過渡動作後腿稍微彎曲,這是虛實轉換的需要;接近定式姿勢時後腿蹬出大約百分之九十的直,定式姿勢時後腿才蹬出百分之百的直,這是拳勢傳遞勁力的需要。定勢時意念後腳的勁力貫通到手,而這種勁力的貫通也只有在後腿完全蹬直「到位」時才是最佳的。在此指出:第二階段從後腿稍微彎曲到完全蹬直,是始終處於松沉到位的狀態。所以說,如果沒有松腰松胯進階功夫的保障和支持,那是練不下去的。
八、「倒攆猴」、「翻身撇身捶」的前腳,是腳尖直向朝前還是內扣一點的練法較好?
答:「倒攆猴」的下盤是側身半馬步,「翻身撇身捶」的下盤是正身弓步。前腳尖微內扣約30度和後腳橫向外擺約45度,是不丁不八側身半馬步的技術要求,不少有傳承的拳師都知道,這樣練法有利於開胯圓襠傳遞勁力。「翻身撇身捶」不同於「摟膝拗步掌」、「搬攔捶」等拳式正弓步的前腳尖是直向朝前的,「翻身撇身捶」的正弓步前腳尖也是微內扣約30度,是似丁非八弓步的技術要求,為啥這樣練呢?我認為是與「翻身撇身捶」的打法和勁路有關係。「翻身撇身捶」的右拳沉著抽回腰間的同時左手以老陰掌指向右,斜橫勢平面向右西方打去。足夠沉穩的下盤才好使用這種打法。弓步前腳尖微內扣約15度是有利於內收胯根而提高松腰沉胯(前腿落胯、後腿塌胯的合稱)的功效。大家不妨對比驗證一下,就會感覺到確實比前腳是直向的練法要沉穩一點,氣勢好一點。
九、有人把分腳、蹬腳、踢腳練得較高,另有人把分腳、蹬腳、踢腳練得不高,哪人練得對?
答:其實,衡量一個人太極拳的水平的高低,不在於你的腿抬得高證明拳就練的好,只有競賽中才按要求把腿登高,國標競賽套路比賽中要求,腳後跟超過肩膀,追求的是姿勢好看。傳統拳架的要求是與腰齊,蹬腳、分腳是不需要抬很高的,因為抬高後反倒給人可乘之機的概率較大,拳界有句話說:起腳三分險。畢竟是單腿支撐,穩定性不夠好,如果一旦踢出的腳被對方抓到,後果不堪設想;再有不好松沉,所以有蹬腳不過膝、分腳不過腰之說,追求的是動作實用。
十、在不增加松沉難度的前提之下,練什麼輔助基本功能使分腳、蹬腳、踢腳自然的抬高一點?
答:除了練習站樁、松腰功、松胯功、松膝功之外,如再有時間,可加練以下輔助熱身功:1、一腿獨立,雙手抱住另一腿,盡量將它抱起貼近胸部,常練有助於腿能抬高。2、手扶牆側太抬腿的效果較好,練法是:手扶牆,腿抬起,保持側踢姿勢,能抬多高抬多高,保持一至三分鐘。3、還要踢幾下腿,俗話講,三分壓七分踢。相傳武功精湛的太極拳名家田兆麟先生在給門內徒弟傳授踢腿式子時,其中要求踢高、踢快、要有彈性,說出了靈活的腰腿取決於肌腱、韌帶的彈性和伸縮性,楊家原本就有伸筋拔骨拉韌帶的基本功和訓練要求,既能健身,又可練出一定的功力。
十一、「單鞭掌」的後勾手有啥用?
答:對於初學者而言,明眼看出掌可以用於推按,拳可以用來擊打,但勾手怎樣用法,不是很多人都完全知道。拳式用法是行拳走架的拳意之一,打拳不知一點用法,算是有些遺憾。勾手用法是這樣的:1、勾手的腕關節與掌根相交部位,可以用來橫打對方肋骨,稱之為「勾掛」打法。2、勾手的五指合攏處,可以用來叼擊對方的鼻孔和眼睛,稱之為「勾叼」打法。3、勾手可以勾摟對方來拳的腕根內側或小臂內側往外側橫去,改變來力方向,稱之為「勾摟」打法。
十二、太極拳與瑜伽的練習都講放鬆,有什麼差別嗎?
答:1、瑜伽的松是縱向的,太極拳的松是立體的。2、瑜伽的松是肌肉和筋骨的松透,而太極拳的松是為了去掉身體肌肉的僵力與骨骼的惰性,而貫通人體的筋膜是對拔鬆開或伸或抻的。3、瑜伽的松為了身體的柔軟,為了讓體內能量流過。太極拳的松,是為了沉,是為了緊,鬆柔松沉之後為了發勁的緊繃爆發,爆發之後又回復鬆柔松沉,以待時機;太極拳的松是為了身體的緊緻和彈性,更是為了整體協調和周身一家。
十三、怎樣用地心力打拳?
答:對於初學者而言,聽起來似乎有點玄,其實講清楚了就不難明白。用地心力打拳就是利用松沉到腳底的上傳勁與地面反座力進行打拳。首要條件是能松腰、松胯、松膝、松踝的沉到腳底,其中松腰、松胯最為關鍵,當然松膝也重要;倘若因胯或因膝僵緊堵住了松沉不到腳底或是沉勁反傳上不了,哪能產生上傳勁與地面反座力啊?其二是要自然的松腰、松胯、松膝,不宜練意過重,倘若松沉的意念過重了,則會可能因此壓死(「死」是僵硬、緊滯的意思)胯或壓死膝、壓死腳。如果或胯或膝或腳壓死了,僵硬到不能順著地面反座力站起的話,那隻能耗拙力緊滯站起了。其中關鍵要弄明白「松沉」是怎麼回事,太極拳所練的「松沉」是個不停運動的態勢,不是靜止不動的滯重東西。體悟「沉中彈」、「沉中輕」是用地心力打拳的重要環節。
十四、有人說「根在腳」,有人說「根在丹田」,有人說「根在腎臟」,哪種說法是對?
答:對技擊訓練而言,「根在腳」和「根在丹田」是兩種不同層次的練法,如說「根在腳」是練入門功夫,那麼「根在丹田」則是練進階功夫了。「根在腳」說法語出太極拳宗師武禹襄的「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當然不錯。「根在丹田」說法來自許宣平《三十七心會論》中有「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和「丹田為第一之賓輔」之語,腰與丹田共同作用,成一太極體,而此太極體以腰為主宰,以丹田為賓輔。顯然是腰腹為根,也沒有錯。相傳太極拳名家李經悟晚年前列腺手術後行動不便,坐於椅上猶能發放。也聽說晚年的太極拳名師董虎嶺因糖尿病截肢而做在輪椅上,油燈耗盡的樣子,但一搭手,仍能把人打飛。如果斷然說根在足上,李經悟、董虎嶺的雙腳懸空於地面而坐在椅上,足根本未著力也,是體現「渾身無處不丹田」的功夫。太極拳的功夫和技藝有層次之分,不同層次要求有異,自煉與對待其心法也不一樣,正所謂「一層功夫一層理」。所以我認為:對於初學者而言,著重體悟「根在腳」的說法,以松沉到腳底為入門功夫的第一個重要目標。「根在丹田」是太極拳愛好者的進階練法,太極拳的松沉,實質是意氣鬆了的下沉。
動寓靜之內,靜寓動之中。練拳必須保持意念上的清靜,排除一切內外干擾,只有這樣才利於收斂內氣,引動鼓盪。所以有「靜養靈根氣養神」之說。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意指腎臟。這是太極拳家引進中醫學「腎為先天之根」而得出的說法,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靜則養根」,重在培元固本的養生,這樣一是只有在意識清凈的條件下,才能有助於腎氣的旺盛與收藏,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所養,動作矯健。二是能使精神安定,可以減少腦細胞混元氣的消耗,使神氣充足。以氣養神,使意元體靈明度提高,功能得到強化。
十五、行雲流水的打拳,是否體現了打拳的較高水平?
行拳走架時的行雲流水是在表演方面的體現,是為了增加觀賞性而採取的一種練習方法,在練時更多注重的是動作的幅度,要求舒展大方,重心左右轉換明顯,以那樣美感給人享受,這是屬於演法。倘若是沒有多少拳意和脫離勁道的行雲流水,對於體用結合的追求來說,那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看演練似乎連綿不斷,但過渡動作的內在轉關處已勁斷意斷了,或是神相連不上。如把內在的勁與意連接起來,綿綿不斷,如長江大河一般,就得在轉關處有接勁、傳勁的訓練才能做到,那樣屬於練法。倘若在練時候刻意地去追求行雲流水,反而不得其法,因為自己的思想已在關注形了,意必然不能到位啊。有個太極拳明師說:「行雲流水只是修練的結果,而不是追求的目的。」這句話還是有意思的。真正的行雲流水打拳,得有腰胯帶動四肢、輕沉兼備、以內帶外、意氣勁合一功夫的支持。
十六、怎麼辨別拳勢是否有勁斷停頓、神意僵滯之病?
答:有人對內動外微動的拳架定式看作是犯有勁斷停頓、神意僵滯之病,也許不一定看得對,殊不知這種內動外微動的拳式正處於化勁、發勁、蓄勁的狀態,是忽隱忽現的連貫變化。比如「摟膝拗步」、「搬攔捶」的定勢,對初級階段的練法而言,出現短時間形似停頓的定勢是正常的練習過程,那是為了松沉盡量到位。我在練時曾讓有些弟子一邊看姿勢一邊手摸我的胸、肩、肘、腰、腹、臀等部位,那樣可以既直觀又感覺清楚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氣沉丹田等微小的變化動作和精神貫注的程度。有一些老師出於教學的需要,在定式稍作停頓,是為了讓學生看得更清楚,這就另當別論了。
怎麼看出人家或感覺自己盤架的定式是有勁斷停頓、神意僵滯之病呢?從「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這句話的意思,就能學會如何辨別了。比如在小成階段的「左摟膝拗步」的定勢,「松肩墜肘」會使右手的肩關節、肩胛骨、肘尖下沉一點,「松肩垂手」會使左手的肩關節、肩胛骨下沉一點,手臂也跟隨下垂。「含胸拔背」會使胸膛、腰背稍有圓弧形的變化,「松腰塌胯」會使臀部下墜一點,「氣沉丹田」會使帶脈微微向外鼓脹,能明顯看出身勢下沉和眼神的跟蹤(不要太刻意哦)。如果人家或自己肢體沒有松沉勢的動態變化,眼神沒有與拳意有關的相應變化,那就可以看作是勁斷停頓、神意僵滯的拳式了。
陳雄
整理於2018年5月25日
推薦閱讀:
※tjboyue的【太極】7
※致柔拳社太極長拳漫談
※tjboyue的【太極】2
※太極拳推手功夫提高的途徑和方法
※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