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

通感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認知現象。從修辭的視角來看,通感也可叫做「移就」,即五種感官感覺的相通。也就是說,通感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它是指我們在思考或交流時用屬於一種感官範疇的事物現象去表達屬於另一種感官範疇的事物現象,以期達到新奇、生動的表達效果。近年來,通感現象受到了語言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學者們更願意從認知角度來審視通感,即通感是一種特殊的隱喻形式,因此我們還可稱其為「通感隱喻」。要想更好地理解通感隱喻,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隱喻。大體上來說,隱喻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它通常也被認為是一種比喻,即把一種事物比喻成另一種事物,以方便人們的理解。傳統隱喻理論把隱喻看成是一種修辭格,在語言中起修飾作用。而語言深深紮根於認知結構中,所以隱喻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是新的語言意義產生的根源。在認知語言學中,萊考夫也曾經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指出:「隱喻的本質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於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域。其心理基礎是抽象的意象圖式。」基於以上對隱喻的解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通感隱喻也是人類普遍的一種認知方式,即從某一感官範疇的認知域引向另一感官範疇的認知域,形成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表達思想的一種重要手段,成為人類語言的普遍現象。   學者們對隱喻的研究已經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了,它是經歷了一個由修辭到認知的跨域發展過程。國外的哲學家們關注通感這一現象則始於更早。西方通感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紀的古希臘,比如亞里士多德在《靈魂論》中就曾經提到過通感。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康德、黑格爾等人用「想像」這個概念來論述通感現象。事實上,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到的有關「崇高」「比喻」的藝術事例實際上都是通感。然而,康德的論述更為充分,更具影響。他的《判斷力批判》中關於通感的論述,對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通感有借鑒作用。在國內,自錢鍾書先生的《通感》一文發表近40年來,學者們便圍繞著通感從各個側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大量的討論,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感的語言呈現特徵;第二、作為辭格的通感及其修辭功能;第三、通感的心理特徵;第四、通感的生理學共性。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認識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國內外學者開始從認知層面來分析隱喻,通感隱喻作為一種特殊的隱喻形式,也開始從認知角度來被研究與探討。   自從萊考夫和約翰遜創建了「概念隱喻理論」以來,不少學者和語言學家開始對傳統的修辭理論進行批判和反思,這一理論對於通感隱喻的認知研究也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而本文正是以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為理論基礎來探討通感隱喻在具體的語篇中的認知構建與解讀。對於通感隱喻來說,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生理、心理和神經學基礎。但是,本文著重在對通感隱喻的認知研究。我們都知道,通感隱喻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以很有必要對其進行一次細緻的分類。人類有著最基本的五種感官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在一般情況下,這五種感官各司其職,並不逾越各自的許可權。然而,現代心理學特別是近幾年來的研究證明,「在人腦的前額葉部分,各感官之間在很大程度上視為相互關聯並連成一體的」。因此人的各個感官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相通的。本文正是結合了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對通感隱喻進行了分類,並簡要的介紹了每一種通感隱喻的認知結構和語義特徵,即「味覺隱喻化」、「視覺隱喻化」「聽覺隱喻化」「嗅覺隱喻化」和「觸覺隱喻化」的認知結構和語義特徵。基於以上的分類細訴,我們可以深刻地理解為什麼說通感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修辭手段,它是基於一定的認知心理基礎的語言現象,它深深紮根於認知結構中,源於日常經驗的認知體系構成了通感隱喻運用和推理的心理基礎。」通感隱喻正是以其特有的五種感官感受感知客觀世界的手段,從而成為人們重要的認知方式。此外,在這一分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通感隱喻的構成並不是隨意的,而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的。通感隱喻一般呈等級分布,即感覺移動方向呈現由較低級向較高級感官、由較簡單向較複雜感官移動的趨勢。其中「視覺」和「聽覺」屬於較高級的感官感受,而嗅覺「、味覺」和「觸覺」則屬於較低級的感官感受。   事實上,通感隱喻大量存在於文學作品和日常語言中,尤其是廣告語篇。由於涉及到人體的五種感官和內心感受,最初的通感主要是應用於文學創作中的,主要是為了給文學作品營造出一種較高的審美價值,通感隱喻使文學語言表達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趣味性,詩意化,增加其表達的深刻性,尤其是在詩文創作中,作者正是用語言來再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的,來表達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社會與人生,增強了表達的形象性。比如說羅伯特·彭斯的詩作《一朵紅紅的玫瑰》,正是運用味覺與聽覺的通感隱喻的表達形式來說明詩人寫這首詩是為了送給他的戀人即少女琪恩,並且詩人在詩中歌頌了戀人的美麗,表達了內心熾熱的感情和對愛情的堅定決心。後來隨著人類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人們對語言的認識也變得更為深刻,他們甚至已經開始從認知方面來思考語言的形成和發展規律,於是通感隱喻便突破了只在文學語篇中顯現的局限性,開始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愈來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其中最具代表性語篇的便是廣告語篇了。我們都知道:好的廣告詞總是會給人以一種親切,舒服之感,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在廣告語篇中運用通感可以化虛為實,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同時還可以化實為虛,營造意境,塑造品牌形象,宣傳企業理念;另外還可以增強廣告文案的原創性和衝擊力,加深廣大人民群眾對商品的印象;最後,廣告語篇中使用通感隱喻更是增強其美學價值,讓人記憶深刻,通過一種感官感受來獲得另外一種感官感受,從而達到多種感官相通的至高境界。比如說下面這一則廣告詞:「香艷甜蜜,無限浪漫!」這一則廣告語篇用視覺、味覺寫嗅覺,用色彩的艷麗,寫紫羅蘭香水香味的濃烈,突出商品的個性與品味;以味覺的「甜蜜」給予受眾美好生活的祝願,同時也精心營造了一種完美生活的氛圍.   本文的研究透過像上面提到過的文學語篇和廣告語篇這兩種較為典型的語篇形式揭示了通感隱喻這一特殊的隱喻形式是如何進行認知構建與解讀的。並且本文主要是採用描述性和對比性的分析方法對搜集到的語料進行研究。首先針對文學語篇,本文從詩歌,散文和小說中各自選取一兩句帶有通感隱喻的句子來對其進行分析,並挖掘出其構建與解讀的共有規律性。對文學語篇的具體分析,可以驗證上文提到過的一個結論:那就是通感隱喻的構建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有其內部規律的,即一般來說要從由較低級向較高級感官、由較簡單向較複雜感官移動。本文著重對廣告語篇中的通感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進行歸類與總結。本文從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或是服務中選取有些有代表性的廣告詞,經過對比分析後得出,廣告詞中的通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一種感官對一種感官,一類是一種感官對兩種感官,最後一類便是兩種感官對一種感官。對於通感隱喻在這兩種語篇中的認知解讀,我們可以得出:受喻者在解讀通感隱喻及其意義的過程中,要涉及到三個維度,即物質,概念和語言。同時,通感隱喻的正確解讀還需要施喻者與受喻者兩者經驗的交融和合流。另外,這種含有通感隱喻的廣告語篇也體現了高度的美學價值,以及對社會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實際意義。總之,對通感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問題的深入研究,有助於豐富修辭學的內容,進一步解釋通感隱喻在語言中的功能和應用原理。
推薦閱讀:

腳氣病人四大認知誤區
鐘義明對玄空六法的認知
這幾張圖,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男人30,我也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TAG:認知 | 解讀 | 隱喻 | 通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