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公案集錦(之五)
日本永平寺道元禪師在中國天童寺時,看到一位八十多歲駝著背的老禪師,在大太陽下曬海苔,道元禪師忍不住地說:「長老!您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吃力勞苦地做這種事呢?請老人家不必這麼辛苦!可以找個人為您老人家代勞呀!」 老禪師毫不猶豫地道:「別人並不是我!」 道元:「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的時候呀!」 老禪師:「大太陽天不曬海苔,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 禪者的生活,無論什麼,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別人不是我」、「現在不做,更待何時。」這是現代人應該深思的問題。 |
53、聽與不聽摘要: 聽到無言無說的開示法語,那他已真正聽到禪語的法音了。
青林師虔禪師初參洞山禪師時,洞山禪師問道:「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青林禪師回答道:「武陵!」 洞山禪師再問道:「武陵的佛法與我這裡的有什麼不同?」 青林禪師道:「如在蠻荒的沙石上開放著燦爛的鮮花。」 洞山禪師聽後,回頭吩咐弟子道:「特別做一些好飯菜供養這個人!」 青林禪師聽後反而拂袖而出。 洞山禪師對大眾道:「這個人以後必然使全天下的學僧,都爭先恐後地聚集在他的門下!」 有一天,青林禪師向洞山禪師辭行時,洞山禪師問道:「你準備到哪裡里去?」 青林禪師道:「太陽是不會隱藏而不讓人看見的,因為既是太陽,它必然是遍界絕紅塵。」 洞山禪師印可道:「你要多多保重,好自為之!」 於是洞山禪師就送青林禪師走出山門,分手時,洞山禪師忽然說道:「你能不能用一句話,說出你此番遠遊的心情?」 青林禪師不假思索地道:「步步踏紅塵,通身無影像。」 洞山禪師沉思了許久。青林禪師問道:「老師!您為什麼不說話呢?」 洞山禪師以問代答道:「我對你說了那麼多的話,你為什麼誣賴我不說話呢?」 青林禪師跪下說道:「你說的弟子沒有聽到,你沒有說的,弟子都聽到了。」 洞山禪師扶起青林師虔禪師道:「你去吧!你可以走到無說無示的地方去了。」 禪師們非常認真,他們不是說謊,明明別人說的話,他說沒有聽到,別人沒有說,他說他聽了,這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禪境,其實,聽到無言無說的開示法語,那他已真正聽到禪語的法音了。 |
54、化人說法摘要: 「物無虛應,此乃開啟陛下信心。《法華經》云:『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今菩薩現身,乃為皇上說法!」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眾總是不斷地捕捉蛤蜊進貢朝廷。有一次御廚在烹調時,一打開蛤蜊的硬殼,見殼內一尊酷似觀音菩薩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莊嚴,文宗就以美錦寶盒供奉在興善寺,讓大家瞻禮。水產的蛤蜊,其中現出菩薩聖像,太過稀奇,因此唐文宗在上朝時,問群臣道: 「眾卿之中,不知有誰知道蛤蜊內出現菩薩聖像,是象徵什麼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說道:「此乃超凡入聖之事,非一般學者凡人能知,聖上如必須探究此事,在太一山有葯山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強記,可以詔來詢問。」 惟政禪師到達宮中後,便告訴唐文宗道: 「物無虛應,此乃開啟陛下信心。《法華經》云:『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今菩薩現身,乃為皇上說法!」 文宗道:「菩薩雖已現身,但未聞其說法?」 惟政禪師立即解釋道:「陛下認為此蛤蜊中現觀音聖像,能否啟發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說道:「這種稀奇的靈異之事,是我目睹,當然相信。」 惟政禪師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薩已為您說法說好了。」 葯山惟政禪師對唐文宗的說法,極盡巧妙,此種靈慧均由禪心中得來,所謂有了禪心,真是信口說來,皆成妙諦。吾人對佛法禪道能有體悟,則世間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無不是道。你如懂得:那青青楊柳,鬱郁黃花,都是諸佛如來的法身;你能明白:那江海濤聲,檐邊水滴,都是諸佛如來說法的聲音。哪裡里一定要觀音現身呢?哪裡里一定要觀音說法呢? |
55、從心流出摘要: 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
雪峰禪師和岩頭禪師同行至湖南鰲山時,遇雪不能前進。岩頭整天不是閑散,便是睡覺。雪峰總是坐禪,他責備岩頭不該只管睡覺,岩頭責備他不該每天只管坐禪。雪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這裡還不夠穩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頭很是驚奇,兩眼一直注視著雪峰。 雪峰道:「實在說,參禪以來,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頭禪師覺得機緣成熟,就慈悲地指導道:「果真如此,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經過說了一遍。岩頭聽了雪峰的話後,便喝道:「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說:「我以後該怎麼辦呢?」 岩頭禪師又再放低聲音道:「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一切言行,必須都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雪峰聞言,當即徹悟。 世間的知識,甚至科學,都是從外界現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則是從內心本體上去證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羅萬象,在心上還沒有獲得統一平等,「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要能「從心流出,才是本性。」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 |
56、肯定自己
2010-7-29 13:23| 發布者: 慧蓮| 查看數: 36| 評論數: 1
摘要: 「肯定自己」這是禪者的一大課題!真正的禪者,「不向如來行處行」。世間上能改變人的東西太多了,金錢可以改變人,感情可以改變人,思想可以改變人,威力可以改變人。而今仰山禪師的禪,超越信仰,超越對待,「一 ...溈山靈佑禪師正在打坐,弟子仰山禪師走了進來,溈山對仰山道:「喂!你快點說啊,不要等死了以後,想說也無法說了。」 仰山回答道:「我連信仰都不要,還有什麼說不說?」 溈山加重語氣問道:「你是相信了之後不要呢?還是因為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除了我自己以外,還能信個什麼?」 溈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只是一個講究禪定的小乘人罷了。」 仰山:「小乘就小乘,我連佛也不要見。」 溈山:「四十卷《涅槃經》中,有多少是佛說的?有多少是魔說的?現在你所說,是如佛說?還是如魔說?」 仰山:「都是魔說的!」 溈山老師聽了弟子這番話,滿意地點頭道: 「今後,沒人能奈何你了。」 「肯定自己」這是禪者的一大課題!真正的禪者,「不向如來行處行」。世間上能改變人的東西太多了,金錢可以改變人,感情可以改變人,思想可以改變人,威力可以改變人。而今仰山禪師的禪,超越信仰,超越對待,「一切都是魔說的」,如此肯定自己,還有什麼能奈何他呢? |
57、寸絲不掛摘要: 略
凈居寺的比丘尼玄機,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參禪,有一天忽然興起一個念頭,心想:「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沒有來去之相,我這樣厭惡喧嘩而趨於定寂,算不得是通達法性的人。」 於是他立刻動身往訪雪峰禪師。 雪峰初見時問道:「從什麼地方來?」 玄機回答道:「大日山。」 雪峰用機鋒語問道:「太陽出來了沒有?」 玄機不甘示弱道:「假如太陽出來的話,會把雪峰給融化了。」 雪峰見其出語不凡,再問:「你叫什麼名字?」 「玄機。」 「一天能織多少?」 「寸絲不掛!」 當玄機禮拜而退時,才走了三五步,雪峰道:「你的袈裟拖在地下!」 玄機聽後,趕快回頭看一下袈裟的衣角。雪峰哈哈笑道:「好一個寸絲不掛!」 玄機和雪峰的對話,可以看出禪的不同境界,玄機的話是捷辯,不是禪;雪峰禪師的一句「好一個寸絲不掛」,那才是禪機! |
58、深不可測摘要: 禪,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是動,也不是靜;變而不變,不變而變;此即是彼,彼即是此;這不是一筆胡塗帳,這是禪的一統天下!
有一位研究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問大珠慧海禪師道:「請問吾人本性真如到底變異與否?」 大珠禪師:「會變異!」 三藏法師:「您錯了。」 大珠禪師:「你有沒有真如?」 三藏法師:「當然有。」 大珠禪師:「如果你說真如不變動,那麼你一定是個平凡的僧人。你難道沒有聽過真的修道者,可以轉三毒貪瞋痴為三學戒定慧,轉六識成六種神通嗎?轉煩惱成菩提,轉無明為佛智嗎?如果你說真如無變異,你就是外道!」 三藏法師語塞,認輸說道:「這麼說來,真如就有變動了。」 大珠禪師:「如果說真如有變動也是外道。」 三藏法師:「您剛才說真如有變動,怎麼現在又說不變?」 大珠禪師:「如果您清清楚楚地見到自性,就會知道真如和萬物的關係,您說變也是,不變也是。如果你沒有見性的話,說變也不是,說不變也不是,如今一聽人說真如會變動就做變的解釋,又聽說不變就做不變的解釋。你怎能稱為傑出的三藏法師?」 三藏法師聽後非常慚愧地說:「禪,真是深不可測!」 禪,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是動,也不是靜;變而不變,不變而變;此即是彼,彼即是此;這不是一筆胡塗帳,這是禪的一統天下! |
59、畸 形摘要: 世間上有人過分貪財,有人過分施捨,均非佛教中道之義。
有位信徒向默仙禪師說道:「我的妻子慳貪吝嗇,對於好事,一財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開示,行些善事好嗎?」 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 當默仙到達信徒家時,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但一杯茶水都捨不得端出來供養,禪師就握著一個拳頭說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這個樣子,這是有毛病,畸形呀!」 「這樣子是畸形!」接著默仙禪師把手伸張成一個手掌,問道: 「假如天天這樣子呢?」 夫人:「這樣子也是畸形!」 默仙禪師立刻道:「夫人!不錯,這都是畸形,錢只知道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儲蓄,也是畸形。錢要流通,要能進能出,要量入為出。」 這位夫人在默仙禪師巧妙比喻之下,對做人處事和經濟觀念,用財之道,瞭然於心了! 世間上有人過分貪財,有人過分施捨,均非佛教中道之義。慳貪之人應知喜舍結緣乃發財順利之因,不播種,怎有收成?布施之人應在不自苦不自惱情形下為之,否則即為不凈之施。默仙禪師以掌為喻,實有至理。 |
60、快樂與痛苦摘要: 人生有苦樂的兩面,太苦了,當然要提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也應該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得無味;人生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曇照禪師每日與信徒開示,都離不開:「快樂呀!快樂呀!人生好快樂呀!」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中不時叫說:「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就來責備他:「喂!一個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曇照:「健康快樂,生病痛苦,這是當然的事,為什麼不能叫苦呢?」 住持:「記得當初你有一次,掉進水裡,快要淹死時,你還面不改色,那種無畏的樣子,視死如歸,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時都講快樂、快樂,為什麼到生病的時候,要講痛苦、痛苦呢?」 曇照禪師對住持和尚道:「你來,你來,你到我床前來!」 住持到了他床邊,曇照禪師輕輕地問道:「住持大和尚!你剛才說我以前講快樂呀、快樂呀!現在都是說痛苦呀、痛苦呀!請你告訴我,究竟是講快樂對呢?還是講痛苦對呢?」 人生有苦樂的兩面,太苦了,當然要提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也應該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得無味;人生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
61、衣服吃飯摘要: 一般人只講究「金玉其外」,不管「敗絮其中」,一休禪師把飯菜給衣服吃,給今日的社會人心,真是一針見血的諷刺呀!
一休禪師有一位將軍弟子,有一天將軍請師父吃齋,一休禪師到達時,守衛的人不准他進去,因他穿著破爛的衣服。一休禪師沒有辦法,只好回去換了一件海青(大袍)袈裟,再去赴宴。 當用齋的時候,一休把菜一直往衣袖裡裝,將軍看見了很詫異,就說道:「師父!是不是家中有老母?或寺里有大眾?等一會兒我令人再煮菜送去,現在請您先用啊!」 一休禪師道:「你今天是請衣服吃飯,並不是請我吃飯,所以我就給衣服吃!」 將軍聽不懂禪師的話中之意,一休禪師只得解釋道:「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因為穿了一件破舊法衣,你的守衛不准我進門,我只好回去換了這身新的袈裟,他才放我進來,既然以穿衣服新舊做賓客的標準,所以我以為你是請衣服吃飯,我就給衣服吃嘛!」 從一休這一段禪話里,可以看出社會上的勢利虛榮,人,有時不以人格品德論高低,而以衣服新舊做標準,所以一般人只講究「金玉其外」,不管「敗絮其中」,一休禪師把飯菜給衣服吃,給今日的社會人心,真是一針見血的諷刺呀! 62、放下!放下! 摘要: 我們想明心見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來。在懸崖的地方,把手放下來才能得救,否則拚命執著,怎好救你脫離險境呢?
|
63、反主為賓摘要: 略
年關將屆,在外雲遊行腳的佛光禪師,除夕夜裡終於趕回弟子平遂住的北海道場過年。禪師風塵僕僕地回到寺前,只見寺內暗黑一片,舉手敲門沒有迴響,心想大概是平遂外出未歸,不得已只好盤腿禪坐寺前等候。等了一會,同行的侍者不耐煩地在寺院四處探望,終於發現一扇窗戶沒有上鎖。侍者身手矯健爬牆而入,並且開門請禪師進去。佛光禪師進去之後,轉身交待侍者說:「把所有的門窗都反鎖起來。」 大約過了兩炷香之久,平遂終於回到了寺中,掏出懷中的鑰匙,試了又試,就是無法把門打開,平遂納悶地自言自語道:「咦!真奇怪,這鑰匙明明沒有帶錯,怎麼打不開呢?莫非是這扇門太久沒有使用,所以生鏽打不開。」平遂不死心地再開,那扇門卻頑強地關得緊緊的,不得已只好也撩起衣裾從廁所邊的一個小窗子破窗而入,哪裡知頭才剛剛伸入室內,突然從黑暗中傳來一聲低沉渾厚的聲音:「你是什麼人?爬窗做什麼?」平遂一驚,跌了下來,莫非自己走錯了人家?還是寺內遭了宵小? 佛光禪師唯恐弟子平遂過度驚嚇,命令侍者趕快開門,把平遂迎了進來。平遂一看是師父回來了,趕忙上前禮座道:「師父!剛才弟子著實被嚇壞了,師父那一聲輕喝,如同獅子吼聲,讓弟子真不知道誰是主?誰是客了。」 常有人說:慈悲實在不易奉行,其實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實踐慈悲了。平遂的賓主互易,實在也不知道我是誰了?明明自己是寺主,但給屋內的輕輕一問,頓然使自己有反主為賓的感覺。平常執著的自我,也有這麼忘失的時刻。這種忘失仍不離對待和分別執著,假如從禪觀中悟道,從無分別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
64、無言句摘要: 當下見道!
有一次臨濟禪師行腳到翠峰山時,就順道去參訪翠峰禪師,初見面時,翠峰禪師就問臨濟禪師道:「您從什麼地方來?」 臨濟回答道:「從黃檗禪師處來。」 翠峰禪師聽到黃檗禪師的名字,非常高興,因此問道:「平常黃檗禪師如何教導學生呢?」 臨濟:「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都不是真理,黃檗禪師是從來不用言語教導學生的。」 翠峰:「什麼都不言說,什麼都不教導,那學生如何參學?」 臨濟道:「教導是有的,只是不同於一般言說,有時揚眉瞬目,有時棒喝打罵,若論教授,一字也無。」
翠峰:「能否舉個例子?」 臨濟:「我是舉不出例子的,因那是足跡所不能到達的境地,就如一箭射過西天。」 翠峰:「足跡不能到達,心念總可到達。」 臨濟:「如果一定要心念到達,那就有所偏差了。因為有到達的地方,也就有不到達的地方。」 翠峰:「如果完全封閉語言意念,那我們如何見道呢?」 臨濟:「當下見道!」 禪,一再強調言語道斷,心緣滅絕。因為滅絕你我對待,滅絕時空限制,滅絕生死流轉,那不是言語可教的,也不是足跡所到的,甚至也不是心念能想的。禪,超越有與無,超越內與外,超越知與不知,但禪是無處不遍,無處不在的。正如詩云:「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65、什麼冤讎 摘要: 塔主終於言下大悟。
66、活得快樂 2010-7-28 16:53| 發布者: 慧蓮| 查看數: 34| 評論數: 0 摘要: 禪的境界是自主、解脫、安靜、快樂,但禪也是促進快樂的泉源,錢少沒有關係,只要有禪,禪里的寶藏很多;沒有愛情,禪里有更多美化的愛情;沒有名位,禪里的名位更高,只是禪者,重要的是改變觀念。
|
推薦閱讀:
※禪宗公案漫議-- 假我與真我1
※菩薩本行經白話:公案(二)
※第十五課教言教證公案
※禪宗公案略解(五):一指禪
※龔自珍風流事:丁香花公案
TAG: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