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類臉譜:張之洞力保,段祺瑞興兵,袁世凱得以逃過一劫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一零零):放虎歸山。
光緒三十四年,在瀛台幽禁中掙扎了十年的光緒逝世,慈禧在二十多個小時後亦駕崩,背後是撲朔迷離的廟堂爭鋒。袁世凱捏了一把汗,畢竟光緒先於慈禧逝世是他最願意看到的結局。維新變法期間的諸多間隙,身不由己的袁世凱成為光緒最記恨的那個人,臨終所書的那個「斬」字,自然有後來人銘記於心,這個人就是光緒的弟弟,大清新任的攝政王載灃。
作為晚清最後三年的實際掌舵人,正值青年的載灃雖然性格軟弱,但是有足夠的精力與幹勁,處心積慮地謀劃著除掉袁世凱,一切只是時間問題。載灃清楚地記得當年的御前改制會議上,有恃無恐的袁世凱,即使自己拔槍相向仍然面不改色,這個繼任李鴻章的北洋大臣已經具備了可以撼動清廷皇室的實力,他必須果斷出手,慈禧臨終前的意思也很明確,此人不可留。
但是為何袁世凱得以逃過一劫,有一位晚清老臣可以稱之為袁世凱的救命恩人,這個人就是南洋集團的首領張之洞。作為與北洋軍齊名的自強軍的創始人,南洋新軍也是清末舉足輕重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張之洞卻並無袁世凱那般擁兵自重,這位兢兢業業的老臣在慈禧生前應詔入京,雖說是虎落平陽,但是兩江、湖廣地區的督撫卻唯其馬首是瞻,在廟堂之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所以當載灃與慶親王奕劻商議關於袁世凱的事宜時,奕劻直言此事關係重大,不可僅由皇室宗親做主,應該和張之洞商議。
載灃隨即召見張之洞,這位為大清江山操勞了一生的一代名臣,不由嘆息起來,大有兔死狐悲之感。雖然張之洞在處事時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此時仍然在沉思半響後坦言:「主上年幼,應以穩定大局為重,懲辦重臣,後患無窮。」載灃雖已面露難色,張之洞仍接著直言:「王道坦平,願攝政王深思,開缺回籍即可。」瞻前顧後的載灃,最終對於張之洞的表態表示認同。雖說與袁世凱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密切,但是在最後關頭,張之洞卻成了袁世凱的救命恩人。
最終在宣統元年的冬天,東躲西藏的袁世凱等到了可靠的消息:「罪不至死。」逃過一劫的袁世凱,此時還帶著一絲沾沾自喜,他本以為是心腹段祺瑞在駐地興兵,麾下的第三鎮北洋軍在南苑嘩變的原因,清廷忌憚北洋軍所以對其網開一面,但是真正的救命恩人卻是行將就木的老臣張之洞,張之洞也不會知道,自己究竟是保下了匡扶天下的良將,還是養虎為患後的一代梟雄。
推薦閱讀:
※袁世凱的詩真寫得不同凡響
※袁世凱十房妻妾外的「樓外樓」
※【獨家】袁世凱遺脈:風流散盡還自強
※晚清官制改革中慈禧反對袁世凱廢除軍機處
※揭秘袁世凱的三位朝鮮姨太太--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