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君子之道(一)

君子之道(一)

「君子之道者三:仁而不佞、貧而不濫、貞而不涼。仁以德、不佞以言、易矣,窮而不濫,難矣,貞而不涼以信,益難矣。信而不拘泥於信,孔子君子之變通之道也,故誅少正茂、稱管仲以仁是也。——提要

仁是君子的內核,也是君子之道的本質特徵之一;離開了仁,談君子之道只能紙上談兵。不佞從說話角度審視的,說話只有不佞,才能容易說到做到;否則夸夸其談、華而不實,絕非君子也。貧而不濫是君子生活之道的最大的根本,貧而無怨、貧而樂是孔子所倡導的。貞而不涼雖從信的角度論道,信要變通,不能拘泥於小信,推而廣之,任何事情都要善於變通,此君子行事之變通之道也。

要弄清《論語》中的君子之道,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君子以及孔子眼中的君子。

一、何謂君子

《辭源》是這樣界定君子的。君子:(1)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常與被統治的所謂小人或野人對舉。如《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2)泛指稱有才德的人。《論語·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3)妻稱夫。《詩·王鳳·君子於役》:「君子於役,不知其期。」

《辭海》上則是這樣解釋君子的。君子:(1)西周、春秋時對貴族的通稱。《國語·魯語上》:「君子務治,小人務力。」君子指當時的統治者,小人指當時的被統治者。春秋末年以後,「君子」與「小人」逐漸成為「有德者」與「無德者」的稱謂。(2)古時妻對夫的敬稱。《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對君子的闡述,《辭海》和《辭源》差不多,但後者比前者更具體,特別在時間的界定上,更有價值。西周、春秋時指地位高的人,春秋末年以後,指品德高尚的人。

1、「四書」(除《論語》外)中的君子

先看曾參的《大學》是怎樣界定君子的?

曾參在《大學》中對君子闡述道:「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真意。」意思是財富能潤飾房屋,道德卻可以潤飾身心,心胸寬廣,而身體自然安適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曾參認為君子必須道德高尚,心胸寬廣,意念真誠。這當然符合《大學》明確提出的「三綱領」,即「明明德」(弘揚光明正大的道德)、「新民」(使人棄舊向新)、「止於至善」(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又有「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則。這「三綱八條」是規範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核心,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曾參對君子的要求是更側重倫理道德層面上的。

再審視《中庸》對君子的要求。

子思在《中庸》中對君子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簡直近乎聖人。「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竄。」意思為:因此,君子尊崇道德而又追求學問,既達到廣博的地位而又窮盡精微之處,既達到文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敦實篤厚而又崇尚禮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在低位而不悖逆。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這近乎聖人,在孔子年代中這樣的活人是不存在的!

孟子《論語》筆下的君子與大人意思相近。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意思是說:「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都講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果斷,只看是否合乎義。」正像孟子指責「春秋無義戰」一樣,孟子把要合乎義當作君子最主要的標準。所以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就是不喪失嬰兒的天真,有純樸之心的人」,而「赤子之心」是義之所在,義之所源也。所以孟子認為君子就是有德行的人,即大人,因為孟子處於戰國時代,道德嚴重淪喪;所以他現實多了,因而他對君子的要求低多了。

2、孔子眼中的君子

仁而不佞、文質彬彬、眾器合一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在孔子看來,君子必須具備四個特質:義、禮、遜、信。這四個特質的核心是「仁」。君子光「仁」不行,還要「不佞」。「不佞」就是「訥」的意思,指不善於說話,老實巴交,少言寡語。在孔門弟子「四科十哲」中,孔子對「不佞」的德行科的四位學生: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讚賞有加,特別是對顏淵,很少讚美弟子的孔子從不吝嗇讚美;而對善於「佞」的能說會道的言語科的宰我、子貢大家批評。因此仁而不佞是君子的準則之一(後面還會涉及到,所以這裡僅作簡要陳述)。這是孔子從品質修養層面界定君子的!

孔子質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是先實踐所要說的話,然後再把話說出來。在孔子看來,說必須建立在已經做了,並且做得很好的基礎上,否則就什麼也別說,更不能放空炮,這既是從言行關係上界定君子,又是從品質、修養層面界定的。因此孔子認為君子首先必須是一個有修養、有品質的人。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質樸超過文采,就顯得粗俗,文采超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樸搭配得當,這樣才可以成為君子。

在孔子看來,君子光質樸不行,光有文采也不行,只有把質樸和文采結合得恰到好處才能算得上君子。因此君子是有修養、有品質、有才華的人。

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單一的用途。在孔子看來,君子的用途非常廣泛,因此其作用也必須十分巨大。假如給君子以施展才華機會的話,他一定能不負眾望。君子如水缸,他不僅能盛水,而且能盛油、麵粉甚至盛空氣等,無所不能。在適當而有必要的情況下君子還能把自己的水缸隔成許多塊,這裡盛油,那裡盛水,上面盛飯等等。所以君子必須要學會在合乎禮義的前提下恰如其分的變通,以適應正當的合理的需求的能力。

因此在孔子看來君子是品德高尚,修養高深,才華洋溢,能力非凡的人。所以孔子的教育以培養君子為最高目標。他說:「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孔子生活的時代禮壞樂崩,在現實生活中孔子已經見不到聖人了,能夠看得見君子就可以了。確實孔子提到的「聖人」有堯舜、文武、湯、周公都是死人。

3、進步乎?倒退乎?

西周、春秋的君子是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這是從地位角度定義的。所以那時的君子只不過是地位高的貴族的專利品而已。有的貴族道德品質低下,也堂而皇之地忝列為君子,這些人只能稱為偽君子,這樣君子就大大貶值了;所以春秋末年之後君子泛稱品德高尚的人,這是從品德角度加以闡述的。那時人們意識到君子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品,這是文明進步的標誌,反映當時人們對道德修養的崇尚,那時的君子是品德的楷模,具有相當的社會價值。孔子又進一步豐富君子的內涵,他認為君子除了修養卓越、品德高尚外,還必須很有才華、很有社會價值,他從才學以及社會學角度解讀君子。這又是文明的一大進步,昭示君子的社會價值!因為孔子眼中的君子不僅要獨善其身,而且要能從各個方面對社會起楷模作用,因此君子必須是才華洋溢的人。歷史進入現代,君子意思又有所變化,現在人們對君子的要求更側重其道德品質。《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君子。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如正人君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現在的君子是與小人相對應的,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因為受金錢的衝擊、現在社會的社會道德下滑速度極快,底線很難保住;因此在君子的各種素質中,道德品質越來越重要。無論從現實還是從理想角度看,道德高尚是君子的首要必備素質,是最主要的素質!因為文化素質越高、越有才華,如果其心術不正,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這是文化的悲哀,時代的悲哀,假如孔子在世,一定會感慨:「君子,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士人者,斯可矣。」

所以筆者以為,現在真正的君子,是以品質高尚、修養深厚為內涵,而才華橫溢、能力超強對社會貢獻大的人。也許真正的君子僅僅活在現代人的理想之中。


推薦閱讀:

感悟:君子成名小人成事 項羽為何敗在劉邦手
「君子」與「小人」的分界
《論語》7.30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
6.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人生——擇善人而交,擇君子而處

TAG: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