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祁連最大的格魯寺院阿柔大寺

祁連縣內最大的格魯寺院:阿柔大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藏族人。

對於藏族,很多人都感嘆於這個民族對於自己信仰的堅貞與執著,我也常常自嘆莫如。在我的家鄉祁連,藏傳佛教活動比較集中的就在縣城東25公里處的阿柔鄉,即所屬的阿柔大寺。同時作為一個旅遊工作者,我經常會帶著慕名而來的遊客走進這個神聖的院落,腳步伴著思緒共同徜徉在宗教的海洋中。

在2007年的首屆祁連山風情文化旅遊節期間,我又一次來到了阿柔大寺。寺院坐落在縣城東21公里的阿柔鄉政府東側,海拔約2900米,坐北朝南,前臨八寶河,後靠貢白加隆山,藏語法名「尕日登群派林」,意為「阿柔具喜宏法洲」,亦稱阿力克大寺,信仰者除了阿柔鄉的群眾以外,也有峨堡、扎麻什、野牛溝鄉的部分群眾。是祁連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阿柔大寺為阿柔部落的寺院。

阿柔大寺的建寺歷史非常曲折,據該寺現世活佛嘉措所寫《阿柔大寺簡志》,阿柔部落原駐牧於今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曲什安河流域至瑪卿雪山一帶,初有阿柔完德扎巴旺秀的九子繁衍的九個族份,另有阿柔德芝和阿柔芒拉木兩個族份,合計11個部落組成阿柔部落。明萬曆年間,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來青海傳教,該部落頭人請三世達賴到自己駐地,獻上大批供奉,三世達賴在這裡曾講經傳法,為今後建立寺院奠定了基礎。清順治年間,五世達賴羅桑嘉措進京途經青海,阿柔部落頭人又迎請五世達賴到部落,請求建立寺院,後經五世達賴允准,夏扎活佛等主持,於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具喜宏法洲」,但最初不過是一座靜房。約在清道光年間,部落內部不和,常遭其他部落的劫掠,阿柔部落一部分離開原籍,途經海南一帶遷到剛察,先後在剛察居住近7年,而後北遷至祁連境內,因牧民流動游牧,寺院也隨之多次搬遷。直到1946年前夕,在阿柔貢白加龍地方定居下來,當時有僧侶150人左右,其中活佛16人。藏傳佛教寺院所在地的總體布局是多功能的,是政教合一的,寺院內部建築組成有殿堂、佛寺、扎倉(學院)、喇嘛塔、吉哇(辦公處)、扎康(一般喇嘛住居)、倉庫、糧倉、馬廄、雜院等,佔地面積270平方米,擁有草場150畝,耕地80畝。1822年,阿柔部落北遷祁連後,初無固定寺院,隨部落搬遷後在現址建成帳房寺院,有帳篷70餘頂及少量蒙古包,僧侶200餘人。20世紀40年代,在千戶南木卡才項和百戶阿多的支持下,寺院發展很快,成為縣境最大的格魯派寺院。

回顧歷史的痕迹,當我們今天走進這個神聖的院落,去感受神秘、博大的同時,最能吸引我們眼球的便是它的建築風格。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大都不同程度的受西藏藏傳佛教寺院傳統藝術的影響和漢式殿宇建築藝術的影響,多為藏、漢建築藝術結合的建築形式,一般稱之為藏漢式建築。值得注意的是,藏式建築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鞭麻層的利用。平頂的藏式建築是和青藏高原乾旱少雨的氣候相適應的,典型的藏式建築外牆大面積採用鞭麻層做藏窗的做法,既有實用性又具有裝飾性,怎麼說呢?蓖麻是高原常見的一種多年生灌木,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將蓖麻草晒乾、切段,上色之後,運用在建築物中,蓖麻具有減壓、吸濕、抗震的作用,是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築時就地取材的一個典型。

在寺院建築的造型方面,多採用漢式歇山頂和藏式平頂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在坡頂正脊之上安裝寶塔、火焰掌、四角安套獸、銅鈴、筒瓦或琉璃瓦屋面,斗拱懸挑,飛櫞出檐,四角起翹,明快輕盈,平頂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輪、寶塔、寶傘、布幡等裝飾,琳琅滿目,光彩耀人。

另外在這裡還要著重提到的是寺院的選址。除了個別寺院有一定的宗教意義之外,大多選在安靜幽雅的山坡或依山的叢林之中,依山就勢,靠水臨壑,高低錯落、重迭而上、突出重點,不強調群體軸線對稱,建築疏密結合,平坡交替,因地制宜,藉助自然,形成多種空間,具有地方自然景色。

大多藏傳佛教寺院的殿內布置都是大同小異,各色幡、幃、綢緞、哈達、天花布陣藻井,廊坊精雕細刻,陳設豐富多彩,牆面做有梯形磚腿和棕色嵌框的藏窗,有的以鞭麻層突出銅鏡,殿堂之前多設前廊,做楞八楞柱或曼八楞柱飾,其上托掌塔、魚掌等,有的再向上托以斗拱等等。布置中最特別的就是內部精美的壁畫,更加豐富了宗教建築藝術。壁畫多採用青海黃南「熱貢」藝術的手法和技巧,別具一格。壁畫多表現釋迦牟尼、黃教始祖宗喀巴、四大天王、菩薩、度母、護法神等形象,以佛的活動、佛教故事為主要內容,表現出了人物活動、高原自然風光、河流山川、飛禽走獸、亭台樓閣、草原風貌、花卉彩雲等,景物豐富多彩、栩栩如生。

阿柔大寺在祁連地區是規模最大的、也是影響最大的黃教格魯派寺院,它主要由護法神殿、八寶如意塔、大經堂、住寺活佛府邸、僧舍等組成。

進入寺院看到得最多的便是嘛呢經筒,也叫轉經輪。這寫經筒大多用木頭或金屬製成,筒內裝滿了佛教經咒。在藏傳佛教信徒中,尤其是老年者幾乎人人手中都持有這樣一個這樣的嘛呢小經輪,不停地從左向右順時針搖轉著,叫做轉嘛呢經輪,每轉一次等同於念了一遍筒內的經文。一般念的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哄。是藏傳佛教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經咒,深得僧眾信徒的尊崇和信仰。每次我所帶領的遊客,都會在我的指引下,轉動經輪,試著默念六字真言,雖然聽起來他們口中道出的六字真言,讓人感覺不是很正確,但是看到他們虔誠的臉,我常常在心中祈禱:祝願好人身體健康,一生平安。

走過轉經筒,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護法神殿。護法神殿,藏語稱「贊康欽莫」,意為「大護法神殿」,是專門供奉保護全寺僧眾和殿堂安寧的中護法神的殿宇。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兩層主殿。主殿內陳列有野牛、黑熊、石羊等野獸的標本,象徵著佛法無邊,是被佛教征服的邪魔外道。

阿柔大寺的塔(圖片來源:資料圖)

其實在每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中,我們都能看到的就是八寶如意塔了,八寶如意塔,也叫善逝如來八塔,它記載了佛祖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涅槃的業績,佛祖一生功德無量,八塔只是就主要的事迹作了概述。從東到西依次是善逝塔、菩提塔、轉法輪塔、天降塔、神變塔、和平塔、尊勝塔、涅槃塔。轉塔的人很多,每天都是絡繹不絕,以老者居多。

善逝塔:紀念佛祖誕生。

最初在釋迦牟尼誕生處迦毗羅城龍鬚爾園中所建佛塔,塔身圓形,蓮瓣為飾,四式七級相互重疊,以表佛祖誕生;

佛祖誕生在印度的加毗羅衛國,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出生後佛祖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所謂「步步生蓮花」,亦叫「蓮聚塔」。

菩提塔:是紀念佛祖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獲得大徹大悟,修成正果,即身得道成佛;

轉法輪塔:又叫「四諦塔」。為宣講佛教「四諦」教義而建造的塔;

天降塔:據說釋迦牟尼成佛後,曾往33層天為生他7天命終而升天的母親說法,他重返人間化渡眾生,回來時踏著祥雲化作的寶梯自天而降,故稱天降塔;

神變塔:又叫降伏外道塔或降魔塔,是紀念佛祖施展「大神通」,運用法力降伏外道魔怪時顯示各種奇蹟的;

和平塔:又叫息諍塔或調和塔,是紀念佛祖平息佛教僧侶內部爭論而造的塔;

尊勝塔:又稱「祝壽塔」,是紀念佛祖在廣嚴城測算自己的壽數其弟子和信民們祝願他長壽,佛法永駐而修建的;

涅槃塔:為紀念佛祖向眾生顯示萬物無常而入於涅槃的塔。

最後的一座涅槃塔,是八塔中較為特殊的。有些細心的遊客常常會問我這個問題:為什麼其他的佛塔上刻有經文,而這座塔卻沒有呢?這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無法用語言來詳盡的敘述,也無法用語言來代替他不朽的功德,所以,「千言萬語說不盡,一切盡在不言中。」這也就是這座塔之所以沒有文字的原因。

最後的足跡,我們將要留在寺院的學習場所,也就是大經堂。大經堂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是僧人集體頌經學習進修的地方,更是僧眾聆聽佛法的地方。主要可供參觀的有堆綉、藏式稜柱以及彌勒佛像、觀世音佛像等等。

參觀結束的時候,有些遊客還在感嘆於寺院的點點滴滴,在回顧我的講解內容,我的遊客中有一位年老的婦人,走進我,請我向她介紹關於藏傳佛教的淵源,她說,她是一位虔誠的教徒,但是總覺得自己對於藏傳佛教的認識不夠,說到這裡,我便把大家集中到一起,介紹了藏傳佛教的主要內容: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發源於古印度的佛教傳入西藏之後形成的一個佛教支派,由於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稱為喇嘛,所以喇嘛教這個稱呼就傳開了。「格魯」是藏語譯音,意為善規。佛教自7世紀傳入西藏到最後形成藏傳佛教,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變遷和改革,格魯派是15世紀才出現的佛教的一支派別。因為它的教規對僧人要求十分嚴格,故得名「善規」,又因該派僧人做法事時戴黃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稱它為「黃教」。雖然黃教在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但是由於教規最嚴,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規模越來越大,在藏族地區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黃教寺廟更是隨處可見。

走了一圈,我力爭將大家所能看到的和所能領悟的關於阿柔大寺的情況,就我所知道的全部娓娓道來,大家很滿意,我自己也很愜意,每次走進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新的收穫,每次都覺得自己很充實,離開它的時候也很輕鬆,總是期待著再一次走進。


推薦閱讀:

祝聖寺日記(2)
祝聖寺日記(3)
【恆傳信箱】去寺院幾天,為什麼腦梗還不好?
他用短短十年,將一座廢棄古寺打造成中國最牛寺院

TAG: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