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涼州詞·溯源
武威,古稱涼州。公元前121年,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漢朝為彰顯其武功軍威,武威由此得名。又因「金行其地,是故寒涼」,所以又名涼州。從漢到唐,武威是我國西北地區僅次於長安的最大古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於此,以後為歷代郡、州、府治。 在唐代,武威因戰事頻繁、地域風情獨特,當時不少文人墨客來到武威,留下了以著名的《涼州詞》(行、曲、詩、歌)為代表的詠涼州的詩歌,成為唐朝邊塞詩歌中一個可觀而又特殊的詩歌現象。
古代邊塞詩歌中的武威
武威,自古就是諸夷入貢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東西通衢之要衝,軍事邊防之重鎮,無數戍邊之人與武威割捨不開,眾多文人墨客在武威留下足跡,他們創作的許多佳作,至今熠熠生輝——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唐 ·王之渙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唐·王昌齡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
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又名《出塞》。古代所指的涼州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
武威邊塞詩歌形成的原因
千百年來,武威邊塞詩歌以其意境蒼涼慷慨、雄渾壯闊,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和好評。那麼武威邊塞詩歌是怎麼形成的?且讓我們打開厚重的歷史,去尋找武威邊塞文化的淵源。 唐朝初年,武威是河西的軍政中心和區域性古都、商貿經濟和交通網路中心、文化整合和民族匯聚中心,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發展。然而唐王朝建立後不久,覬覦中原多年的北方的突厥、契丹,西方的吐蕃勢力不斷強大,且不斷侵擾河西,對新興的政權構成了較大的威脅。為抵禦外敵入侵,解除邊患,唐睿宗景雲二年,唐王朝對西北防務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整合,並於這年四月,「為諸將節度,以定其亂」,設立河西節度使,駐武威。
河西節度使的設立,使唐朝穩固了西部邊防,大大減少了邊患,使唐朝在河西地區軍事上一直保持優勢。 這一時期,雖然軍事上唐王朝與西域各民族之間時戰時合,但投身邊塞與渴望和平的美好願望卻促成了武威邊塞文化的不斷繁榮,邊塞詩歌就是這一時期出類拔萃的產物。
唐王朝統治者極為重視邊功,當時有不少「出將入相」的人才,這些人才紛紛熱衷於「邊功取寵,謀取重賞」。因而,社會上出現了重武輕文、從軍為榮的風氣,再加上軍威四震,國威遠揚的邊塞戰爭,也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尚武精神,增強了人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多本來就以「濟蒼生」、「安社稷」為理想的知識分子,便把從軍邊塞看作是仕途的終極捷徑。一時間形成了嚮往邊塞、嚮往軍功的潮流,能人志士紛紛投身邊塞、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博取功名。因此,在唐王朝來到武威這個邊塞小城的許多詩人,都留下諸多詠涼州的詩篇。
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翰、李益、張籍、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留下了讚美涼州膾炙人口的詩篇翰墨。
可觀的詠涼州詩歌現象
唐朝初年,河西走廊一度被突厥和吐蕃族、吐谷渾割據。唐王朝與之發生了多次戰爭。據《資治通鑒》載,唐開元年間僅二十九年,在涼州一帶就進行了二十四次大的戰役。長期的戰爭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據《樂府詩集·樂苑》記載,就在開元年間,常年駐守西部邊關的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將搜集到的《涼州曲》進獻給精通並酷愛音樂的唐玄宗,玄宗讓教坊翻成中原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所配的歌詞自然便稱為《涼州詞》。
從此,《涼州詞》以歌曲形式出現在唐代宮廷,併流傳至民間。唐代許多詩人如王之渙、王翰、張籍等,都曾為《涼州曲》填寫新詞,抒發一腔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涼州詞》從而風行天下。 冠有「涼州詞」或以涼州為背景的唐詩有一百多首。其中,王翰《涼州詞》寫景狀物抒情極為優美,慷慨悲壯,廣為流傳。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全詩寫武威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徵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像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
詩中的酒,是武威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製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濃郁的武威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高適與岑參的武威邊塞詩
大詩人高適與岑參也先後來到武威。高適與岑參,大家都知道,他們是盛唐邊塞詩的傑出代表。他們二人之所以創作出大量與邊塞有關的名篇佳作,與他們自身的出塞經歷有關。而就在他們出塞的經歷中,高適與岑參都與武威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作。 唐王朝在涼州設置了河西節度使,並在河西、隴右布駐重兵。高適與岑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入邊塞幕府,並駐足武威。剛來到武威,高適精神很是振奮,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詩中說: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大有一種壯志滿懷,雄心勃發之豪情。但在艱苦的武威邊塞生活一段時間後,他在豪情之外又多了一層悲涼。 公元754年秋天,朝廷派竇侍御一行人前來邊塞武威視察軍情民生。河西節度使派高適陪同,公務之餘,高適陪竇侍御遊覽武威美景。他在陪同竇侍御泛舟武威靈雲池(武威古靈雲池,又名靈淵池)中時,便揮手寫下《陪竇侍御泛靈雲池》一詩:
白露時先降,清川思不窮。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軍中。
舞換臨津樹,歌饒向迥風。
夕陽連積水,邊色滿秋空。
乘興宜投轄,邀歡莫避驄。
誰憐持弱羽,猶欲伴鵷鴻。
既寫出了武威秋日優美獨特的風光,又借邊塞秋景抒發自己的情懷,隱隱道出自己渴望得到薦賞和重用之情。
幾天後,他又陪同竇侍御攀登武威西郊蓮花山,並成功登頂。蓮花山峰頂之上,有一七級浮圖磚塔,巍然屹立,雄偉壯觀。高適在向竇侍御介紹完景點之後,欣然賦詩一首,即《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躋。
鐵冠雄賞眺,金界寵招攜。
空色在軒戶,邊聲連鼓鼙。
天寒萬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興揖才彥,峻風和端倪。
始知陽春後,具物皆筌蹄。
借景抒情,流露了自己不甘寂寞、急於用世的雄心。 歲月蹉跎,隨著自己在武威停留的時間一天天延長,高適心中也不時流露出一種英雄遲暮、廉頗老矣的悲涼,在武威每次送友人的時候,就不禁閃現出這種心態。在《河西送李十七》一詩中,詩人寫道:
邊城多遠別,此去莫徒然。
問禮知才子,登科及少年。
出門看落日,驅馬向秋天。
高價人爭重,行當早著鞭。
而幾乎和高適同時來到武威的,還有和他在邊塞詩壇齊名的大詩人岑參。公元751年舊曆三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調任河西節度使。在安西節度幕府盤桓了近兩年之久的岑參,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隨高仙芝來到春光初臨的武威,在武威度過了近半年的軍旅生活。
那時的武威,雖處於邊塞,但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繁榮,民風淳樸,景色優美,深受岑參喜愛,他不僅愛上了武威,也在這裡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歌。如他在三月與朋友登涼州尹台寺後寫的《登涼州尹台寺》(尹台,指涼州沮渠蒙遜尹夫人台)便流露出對武威景緻與眾不同的感受: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開。
因從老僧飯,更上夫人台。
清唱雲不去,彈弦風颯來。
應須一倒載,還似山公回。
而在更多的時候,在武威的岑參,面對邊塞風景,勾起了他對家鄉的無盡思念。他是年春寫的《河西春暮憶秦中》一詩:
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歸。
邊城細草出,客館梨花飛。
別後鄉夢數,昨來家信稀。
涼州三月半,猶未脫寒衣。
既寫出了武威三月的景色,又透出了對家鄉的牽掛。 岑參第二次來到武威,他看到武威的繁華與熱鬧,禁不住豪氣迸發,寫下了許多描寫武威景色瑰麗的句子,如《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一詩: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此詩寫出了武威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情景和一片繁榮昌盛、和平安定的氣象。 高適與岑參把武威當做他們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驛站之一,以他們自己的精神力量,為武威的自然景物與人文氣象注入了獨特的美。古城武威,也因高適與岑參的到來而在文化上顯得更加厚重,更加熠熠生輝。
其他一些詠涼州詩歌
由於唐代統治者推行有利於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安邊政策,武威人民摻雜居住,一些帶有民族色彩的民俗,自然也出現在詩人們的筆下,詩人以最熱情的詩筆,謳歌豐富多彩、獨特的民俗風情。
涼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頭望虜塵。
健人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樂越騎神。
——王維《涼州賽神》
詩中描寫軍中健兒塞上祭祀酬神的活動,反映出涼州獨有的賽越騎神,大約是主騎射之神。當時涼州有敵來犯,才有賽越騎神之舉的民情風俗。
野老才三戶,邊樹少四鄰。
婆娑依里社,蕭鼓賽田神。
灑酒燒芻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
——王維《涼州郊外游望》
詩中反映的是漢羌居地的風俗民情。由於吐蕃連年犯邊,涼州郊外人煙稀少,而涼州巫風盛行,「賽田神、燒芻狗、拜木人」,焚香祭祀的場面熱鬧而神秘。 還有一些武威邊塞詩是反映武威邊塞民生疾苦,關切時事,反思歷史,補敘歷史的作品。
隴頭已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
漢家處處格鬥死,一朝盡沒隴西地。
驅我邊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張籍《隴頭水》
涼州四邊沙皓皓,漢家無人開舊道。
邊頭州縣盡胡兵,將軍別築防秋城。
萬里人家皆已沒,年年旌節發西京。
——王建《涼州行》
來時高堂上,父母親結束。
回面不見家,風吹破衣服。
金瘡在肢節,相與拔箭鏃。
聞道西涼州,家家婦女哭。
——王建《涼州行》
描繪的都是涼州戰事頻繁,給邊地人民帶來的痛苦,人民祈求和平生活,也反映了百姓厭戰希求和平的思想感情。
也有一些詠涼州詩是反思歷史、戰爭的詩作。
都護今年破武威,胡沙萬里鳥空飛。
旄竿翰海掃雲出,氈騎天山踏雪歸。
——皎然《塞下曲》
描寫的是沙州都督張儀於公元933年擊敗吐蕃,收復涼州的時事。白居易的《西涼伎》「遺民斷腸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天子每恩常痛惜,將軍欲說合慚羞。奈何仍看西涼伎,取笑資歡無所愧?縱無智力未能收,忍取西涼弄為戲」,這首「刺封疆之臣」的詩作深刻揭露唐朝邊關將領不思收復舊地,嚴厲抨擊將相大吏,同情人民的苦難。 唐代邊塞詩是唐代民族關係的一面鏡子,它不僅反映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戰爭,也反映了民族間的友好往來與和睦相處。岑參在詩中說: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事實上,歷史上的民族關係並非如此單一,邊塞戰爭具有時戰時合,打打停停的特點,雙方並不是始終處於敵對狀態,唐王朝對待各少數民族政權,除了刀兵相加,也採取了和親政策,籠絡交好,厚加封賞,與之和平共處。在民族和睦的基礎上,唐王朝也大力支援幫助各兄弟民族發展生產,發展邊疆,創造富足興旺的生活,表現在詠涼州詩中,就有元稹的《西涼伎》:
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樂,紅艷青旗朱粉樓。
——元稹《西涼伎》
描繪的就是昔日的古涼州,經過胡漢民族的開發,呈現出土沃物繁的興旺局面,描繪了人民過上了安寧和樂的幸福生活場景。 唐代的詠涼州詩歌現象是唐代邊塞詩的一個縮影,也是武威人文歷史在邊塞詩歌中的集中體現,後人觀唐代詠涼州詩,便如觀唐時的武威。
文章來源:小樓看景
推薦閱讀:
※一味何止是禪茶----溯源澧水之卅
※【追本溯源】天下陳氏出義門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河圖洛書天文地理學溯源
※追根溯源 解密腕上復古小三針的前世今生
※納音五行溯源及其在命理學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