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人相互依賴,就等於相互傷害

1.

一位女兒帶著爸爸媽媽來我的諮詢室里諮詢,女兒說她的媽媽患了抑鬱症。

這位女兒的父親剛剛退休一年,因為未能順利接受退休,而不願意在老家生活,去了距家不遠的另外一個城市。他們在那個城市也有自己的房產。女兒也在這一年遠嫁北京,離開了父母。

母親多年來一直在盼望著丈夫退休、女兒成家,這樣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伴自己。然而,生活的現狀和她期待的相差太遠。於是母親漸漸地神情落寞,最終患了抑鬱症。

2.

表面上看,母親患病的原因,是無法接受家庭成員的變化(因為那些變化並不符合自己的情感期待)。

但從深層心理學分析,這位母親的抑鬱狀態和情感依賴有著很大的關係。

需要注意的是:原本母親已經過了很多年自己退休的生活,已經建立了自己在個人狀態下平靜生活的平衡,即便丈夫退休和女兒結婚對她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也不足以打破她的平衡狀態。

這位母親在治療過程中對我說了一句話:「如果不是我今天病了,他們還都是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生活,根本沒人關心我,沒人在乎我!我倒要看看他們是不是連我死活都不管!」

她的潛意識動機在這句話當中表露得一覽無餘。

母親患抑鬱症並不是裝的,但她的抑鬱也的確是她獲得情感的一種手段。初患病的母親感受到自己丈夫、女兒更多的情感投注,於是她逐步加深了自己的癥狀體現。

在心理學當中,每一個心理疾病癥狀背後都是會有獲得的,我們稱之為「附帶獲益」。

如果說這位母親是一名依賴者,那麼她的丈夫、女兒就是被依賴者。

在我對父親、女兒諮詢的過程中發現,兩個人對母親的病患也有自己獨特的解讀。

3.

丈夫對妻子生病表現的狀態原本應是焦急、恐懼、無助,我卻從他的神態和表述中看到了更多的情緒,其中一個很主要的情緒是興奮。

我對此有一些不理解。詢問之後,他很坦誠地告訴我,妻子生病的確讓他有興奮的感覺,因為他每天不用再煩惱自己退休時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不用面對自己從領導崗位上下來後的那種失落情緒。每天他在網上查一些有關抑鬱的資料,帶著妻子奔波在他從網上查到的很多真有名的和偽有名的心理治療機構當中。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如此被需要過,雖然他為妻子患病的事情生氣,但他感到自己因為退休而產生的苦惱情緒消失了。

女兒對母親生病的看法也很有意思。

我對女兒說:「我從你對媽媽的態度當中 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情緒,就是誇張的關懷。這種誇張好像並不來源於你對母親健康的擔心,更多的好像是一種表演,是為了表現緊張而緊張。」

女兒對此也並不避諱。她說,自己很感謝母親的這次患病。原來,女兒選擇的結婚對象是與母親的心愿相悖的,女兒對這件事其實有很深的愧疚。她覺得自己辜負了媽媽的期待,也傷害了媽媽的情感。而當媽媽生病的事情出現後,她感到上天給了她一個償還的機會。所以她會放下新婚丈夫,陪伴母親輾轉於不同的心理治療機構。在陪伴母親看病的過程中,她覺得自己內心的愧疚感在逐漸地減少。

4.

如果說,母親潛意識中對家人情感的依賴造成了她自己的抑鬱狀態,那麼丈夫、女兒在這種依賴中獲得的情感滿足就成為母親抑鬱狀態日趨嚴重的推動力。

依賴與被依賴,從來都是相互糾纏在一起的。

很多家長會用示弱的方式來控制成年子女,他們會生病,會對子女故意流露委屈、痛苦的情緒,這樣一來,子女對父母的責任感就被調動起來,對父母的照顧陪伴、情感的分配也會隨之增加。

這就是很多父母呼喚孩子的「詭計」(雖然很多父母在意識層面並沒有察覺自己的狡猾)。

5.

在這裡,我想著重指出的是,與一般意義上的暴力比起來,「愛暴力」的關係中,沒有真正的無辜者。

與孩子依賴父母不同,在「愛暴力」中,發生了角色對換,成年的孩子成為被依賴者。這種關係並不能帶給依賴的雙方任何好處,反而只會讓他們身心疲憊,遠離真正的生活和幸福。

對根深蒂固的依賴關係,鬆綁是困難的。

因為,處在這種關係中的雙方,往往都不能正確地表述這樣的關係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面對這樣的諮詢對象,我通常會使用「確定靶目標」的方式,來幫助她對問題進行認知。確定靶目標,意味著來訪者自己必須找到家庭關係當中真正的要害。

親子關係的問題往往是自己無法知曉的,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組成了我們的認識世界基礎,這就需要藉助外界力量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這裡有一些心理測試題推薦給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柏燕誼,回復「測試」獲取免費的心理測試題。


推薦閱讀:

名店志┃一家人的小店
家中有生肖雞的,2018年非比尋常,全家人跟著沾光
劉邦最恨的人是誰?為何劉邦當皇帝後還對老家人耿耿於懷?
親人得了重病,是繼續治療還是坦然放棄
親情 | 一家人,什麼最重要

TAG:傷害 | 家人 | 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