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通解講義》今日開講之八(行書)

第一講 漢字和中國書法的起源與遞變過程

第七節 行 書

  行書 是在楷書的基礎上櫱生而來的,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 。行書中的「行」字,是「快走」的意思,寓意書寫速度要比楷書快些,故稱行書。行書在書寫時,淡化或省略了楷書中折、鉤、撇、捺的提按和橫、豎的逆鋒起筆、藏鋒收筆的動作。此外,行書還彌補了草書因潦草而導致難於辨認的不足。 據傳說:行書是東漢書法家劉德升首創。

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就是一代行書大家,世稱「二王」。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虞世南、李邕、徐浩、褚遂良、李世民等,他們不但擅長楷書,而且也都是行書高手。五代時期的楊凝式,他的行書打破了「唐法」的模式,而自成面目。到了宋代出現了四位行書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世稱「宋四家」。明代行書大家中,當屬董其昌、張瑞圖和王鐸的藝術成就最高。上述幾代書法家對後世書法的影響極其深遠。

東晉·王羲之行書《日月帖》局部

唐.李世民行書《兩度帖》局部

唐 歐陽詢行書《五月帖》局部

唐 李邕行書《晴熱帖》局部

五代 楊凝式行書《韭花帖》局部

宋 蘇軾行書《正議帖》局部

 宋·黃庭堅《經伏波神祠帖》局部

宋 米芾行書《苕溪帖》局部

明 董其昌行書《神仙起居法帖》局部

漢字和中國書法,從甲骨文起,經由金文、大篆、小篆、古隸、今隸、章草、今草、楷書到行書,經歷了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到東晉,歷時一千八百餘年,完成了它們的遞變和完善過程。  現在,我們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統稱為「篆書」,將其劃入「古文字」範疇;把古隸(秦隸)、漢隸(今隸)統稱為「隸書」;章草、今草統稱為「草書」;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劃入「今文字」範疇。於是,漢字書法歸納成了: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種書體,也就是「中國書法五體」。按照漢字形成與遞變順序排列為:篆書(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古隸、今隸)、草書(章草、今草)、楷書(魏碑、唐楷)、行書。

作者張慶濤書法創作視頻:橫披 行書「閑雲野鶴」。

第一講 漢字和中國書法的起源與遞變過程(共七節)已結束。


推薦閱讀:

書法: 楊慎臨江仙
這書法,寫得有味!
硬毛書法 聽雨軒sjh
孩子怎麼才能把字寫好?
吳少蘭書法作品欣賞

TAG:中國 | 書法 | 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