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知科普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近因效應

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心理學者洛欽斯做了這樣的實驗。分別向兩組被試者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先介紹這個人的外傾特點,然後介紹內傾特點;對乙組則相反,先介紹內傾特點,後介紹外傾特點。最後考察這兩組被試者留下的印象。結果與首因效應相同。洛欽斯把上述實驗方式加以改變,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後,插入其它作業,如做一些數字演算、聽歷史故事之類不相干的事,之後再介紹第二部分。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組的被試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應明顯。

與朋友交

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續期還生疏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重要;而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也同樣重要。比如: 張林與李萌是小學的同學,從那時起,兩個人就是好朋友,對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鬧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時張林與他說話,動不動就發火,而且一個偶然的因素的影響,李萌捲入了一宗盜竊案。張林認為李萌過去一直在欺騙自己,於是與他斷絕了友誼。其實這就是近因效應在起負作用。

於面試中

最後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沖淡在此之前產生的各種因素,這就是近因效應。有這樣一個例子:面試過程中,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近因效應又叫住他,對他說,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其實,考官做出這麼一種設置,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藉此考察一下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如果這一道題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此前面試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由於這最後的關鍵性試題而使應聘者前功盡棄。

於歷史中

據說,清朝未年,曾國藩在外帶兵打仗,需要定期向朝廷彙報戰果。有一段時期他總打敗仗,不知該如何寫奏章,又不敢謊報軍情落個欺君之罪。師爺無奈在奏章中替曾國藩代寫道:臣屢戰屢敗……洋洋洒洒,細細敘述打仗的千辛萬苦,以求皇帝諒解。奏章長達萬言有餘,寫完後請曾國藩過目。曾國藩看過,只把句中的「臣屢戰屢敗」改為「臣屢敗屢戰」,其他隻字未動。皇帝讀後,非但沒有懲罰敗軍之將,反而嘉獎鼓勵一番。可見「敗」與「戰」的前後次序一變,意思就有天壤之別。「屢戰屢敗」寫出的是一個常敗將軍、無能之輩的頹然窘樣;「屢敗屢戰」讓一個頑強勇敢、浴血奮戰的忠誠將領的形象躍然紙上其實,這兩個字次序的變化引起的表達效果的不同,正是應用了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心理學實驗表明: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的最後一句話,往往決定了整段話的基調,最後一個詞往往決定了整個句子的基調。

怎麼辦呢?

在人際交往中,在與陌生人接觸過程中,第一印象起重要作用,而熟悉的人在行為上表現出某種新異的動作,常常會影響或者改變別人對這個人的根本看法。」此人原來很好,怎麼他現在會這樣無情無義?「或者是聽了一次報告,對報告人生動有力的結束辭感到很新穎,或有新鮮感,就會對這個人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逢人便會介紹「某某的報告真有感染力,下次有他的報告還想去聽」。這表現了近因效應有莫大的魅力。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不論是首因效應還是近因效應,都會產生很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們之間增進了解,互相加深認識,可以獲得愉快的合作。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心理效應的作用。當然也要注意到它們的副作用,在人們相處中常常看到別人的缺點,對別人的某些品質或者某種新異性,用固定不變的眼光去看。去評價,就會不利於人際的和睦相處。不利於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今天的心知科普就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說句題外話,祝美麗的女生們節日快樂!

傳遞微笑傳遞愛

心理健康與你同在

心理健康發展中心 曾立制

成都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主辦


推薦閱讀:

蝴蝶效應:娶小老婆與明朝滅亡的關係
愛的狄德羅效應
越要越想要、越要越多的心理學效應:狄德羅效應
丁蟹效應

TAG:科普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