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進駐韓國,對中國威脅有多大?
一直以來被中俄兩國堅決反對的「薩德」(THAAD)系統,這次終於要來了。
「薩德」全稱為「末段高層區域防禦系統」,是美國全球導彈防禦體系的子系統,名氣本來遠沒有愛國者PAC-3防空反導系統來得響亮,但近年來,隨著美國尋求在韓國境內部署「薩德」,引起中方的高度警覺和關注。
據韓國《中央日報》7月8日報道,受朝鮮第四次核試驗以及即將發射遠程導彈的刺激,韓國國防部正式宣布接受美軍將「薩德」系統帶進韓國,只是在部署方式有所限制,即要求配套的X波段雷達只能以「末段部署」(TBR)而非「前沿部署」(FBR)模式工作,保證它只能探測朝鮮而不是其他國家的彈道導彈。
然而,這種「進兩步,退一步」的外交策略,顯然無法說服鄰國。
該消息一出,中國外交部網站迅速在首頁顯著位置刊發「外交部聲明」,標題僅有這五個字。聲明批評美韓此舉不利於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將嚴重損害包括中國在內本地區國家的戰略安全利益和地區戰略平衡。中方強烈敦促美韓停止「薩德」反導系統部署進程。
俄羅斯外交部則在稍後回應稱,韓美部署「薩德」將會破壞地區穩定,「我們希望我們的夥伴能夠避免任何帶來不可挽回影響的行為。」
中國火箭軍面臨「威力貶值」從美韓公布的時間點來看,讓不少人聯繫到7月12日應菲律賓單方面請求成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將作出所謂的最終裁決。因而,不少人猜測這或是美國精心安排的「夾擊」行為。
一位了解內情的韓方人士說,其實韓方本是打算8-9月才宣布的,但美方一直強烈要求儘早宣布。這個時間點應該是美方選擇的。「南海議題上,韓方一直沒有明確表態,所以美國在部署『薩德』一事上應該是狠狠push韓國了吧。」
從整個美國導彈防禦系統(MD)的作戰方式看,它分三個階段來攔截敵方(主要指來自俄羅斯和中國)來襲的洲際導彈,即敵方導彈飛行的助推段、中段和末段,「薩德」恰好處於中段防禦和愛國者PAC-3末段攔截防禦之間,實現二者的無縫銜接。
更重要的是,「薩德」本身是一種車載可機動部署的、作用距離達500公里可獨立作戰的反導系統,既可在大氣層內4萬米以上的高空、也可在大氣層外18萬米以下的高度對來襲彈道導彈進行攔截,是當今世界上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系統,而這一高度正好是射程在3500公里以上的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的末段飛行階段,以及射程在3500公里以下的中近程導彈的中段飛行階段。此外,「薩德」還能在大氣層內外對目標實施多次攔截,並為低層末段攔截系統提供目標指示信息。
客觀而言,「薩德」進入朝鮮半島,受影響的當然不止是朝鮮,中國乃至俄羅斯遠東地區部署的戰略戰役導彈也將面臨「威力貶值」的風險。
特別是中國,新組建的火箭軍尚缺乏足夠數量的先進洲際彈道導彈(ICBM),海軍核潛艇的有限安靜性限制了它們離開海岸,而中國空軍的遠程轟炸機完全是空白。
據美國原子能科學家聯盟(FAS)學者漢斯·克里斯滕森估計,中國基本洲際核打擊力量包括十餘枚固定井下發射的東風-5導彈和數量不詳的機動發射東風-31/31A導彈,至於新公開的東風-41導彈還沒有形成戰鬥力。從「射程範圍」勾勒,適合東風-31攻擊美國本土的「發射陣地」僅有東北、華北等有限國土,均距韓國不遠,如果「薩德」系統特別是配套的X波段AN/TPY-2雷達能在此紮根,既可獨立對處於助推段飛行的洲際導彈進行預警探測,又可在美國國防支援計劃衛星(DSP)或天基紅外系統衛星(SBIRS)衛星實施助推段預警後,對來襲導彈繼續進行接力預警探測,是對天基反導早期預警系統功能的補充和完善。
另外,位於韓國的X波段雷達理論上也能對中國在東部沿海機動發射的東風-21D、東風-26系列反艦彈道導彈構成「提前曝光」的危險。要知道,美國已考慮在菲律賓部署X波段雷達,再結合日本已有的兩部雷達,將形成完善的「態勢感知網」。
名為「防禦」,實為「進攻」為了平息中國的疑慮,韓國國內傳聞總統府青瓦台方面將要求「薩德」系統的雷達只能是「末段部署」版本,即探測距離維持在600-800公里,只能探測到朝鮮境內,而不是選擇「前沿部署」版本的雷達,後者探測距離達到2000公里。
但問題是,美國在海外部署反導系統慣於採取「漸進路線」,像它在波蘭、羅馬尼亞部署的「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也是宣稱主要針對伊朗中程彈道導彈,可是考慮反導系統在情報、指揮和攔截功能方面的升級進步,最終仍將具備初步的洲際導彈防禦能力,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公開警告中東歐國家,出現美國反導系統的地方,就是(俄戰略火箭部隊)「合法打擊對象」。
此外,未來韓國如何讓中國了解在其境內部署的「薩德」系統雷達究竟是「末段部署」還是「前沿部署」模式,難道要讓中國軍事觀察員進入駐韓美軍基地一窺究竟?顯然,這種無法監督的「釋疑措施」難以落實。
按照美國導彈防禦局公開的信息,「薩德」系統的整個作戰過程分為偵察、威脅評估、武器分配、交戰控制、導彈攔截等步驟。實戰時,當預警衛星對敵方發射導彈發出預警後,先用陸基雷達在遠距離搜索並跟蹤目標,並把跟蹤數據傳送給指揮控制系統(C2BMC)。在與其他跟蹤數據進行相關處理後,C2BMC制訂出交戰計劃,確定攔截和分配攔截目標,把目標數據傳輸到準備發射的導彈上,並下達發射命令。
導彈發射後,先按慣性制導飛行,隨後C2BMC指揮陸基雷達向攔截彈傳送修正的目標數據,對攔截彈進行中段飛行制導。攔截彈在飛向目標的過程中,可以接收一次或多次目標修正數據。攔截彈飛行16秒後助推器關機,動能殺傷器與助推器分離併到達攔截目標的位置。之後,動能殺傷器進行主動尋的飛行,適時拋掉防護罩,殺傷器上導引頭開始搜索和捕捉目標,導引頭和姿軌控系統把殺傷器引導到目標附近。在攔截目標前,導引頭處理目標圖像、確定瞄準點、通過直接碰撞攔截並摧毀目標。
作為「THAAD之眼」,工作在X波段的AN/TPY-2陸基雷達要觀測整個攔截過程,並把觀測數據提供給C2BMC,以便評估攔截彈是否攔截到目標。這樣一套系統部署在韓國境內的話,比起部署在日本,大約又能向西、向北推進300公里的探測距離,從而能更方便地監視中國東北、華北、東南沿海大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大部分的中遠程導彈發射活動。
韓國為難取捨的背後
據韓媒報道,美韓最快有望在7月中旬發布「薩德」系統部署地點。目前候選地點包括京畿道平澤、江原道原州、忠清北道陰城和慶尚北道漆谷,預計「薩德」系統會部署在中部地區或者京畿地區。
不過,回溯韓國部署「薩德」事件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出美國的「推銷熱情」遠勝韓國的「笑納興趣」。
2014年6月3日,在第50屆首爾國防研究院國防論壇上,駐韓美軍司令兼美韓聯合司令部司令斯卡帕羅蒂公開呼籲韓國政府接受「薩德」,並透露自己曾向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提議在韓國部署該系統。2015年4月16日,斯卡帕羅蒂在出席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再次提出用「薩德」加強韓國現有的愛國者PAC-2反導系統,以便「更有效地攔截朝鮮導彈」。
對於斯卡帕羅蒂的言論,韓國政府和軍方頗為糾結矛盾。韓國政府先是聲明不考慮引進「薩德」,接著又強調美韓聯合防務的重要性,「對任何有意義的防禦性武器持開放態度」,韓國國防部長韓民求則稱,不排除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
關鍵的節點則是今年2月7日,由於朝鮮發射遠程火箭,韓國的態度終於開始鬆動,並宣布將與美國磋商在朝鮮半島部署「薩德」系統。半個月內,中美韓三方也在不同場合喊話。3月,韓美兩國組建聯合工作組,研究部署時間、地點和費用問題至今。
目前,美軍在韓國部署了兩個連的愛國者PAC-3防空反導系統,由於「薩德」系統射高最大15萬米,射程最遠200公里,因此「薩德」一旦與愛國者PAC-3協同作戰,將使駐韓美軍的現有陸基末段反導的縱向高度與橫向射程以及保護的地面範圍半徑均擴大10倍,也意味著在末段對一枚來襲的導彈至少有三次攔截機會。
不少分析指出,美國要求韓國引進和部署「薩德」的實質,是進一步拼湊亞太軍事同盟,打造一條從阿拉斯加經日本、韓國到澳大利亞的「反導弧」,屆時不僅是朝鮮、俄羅斯乃至中國的遠程及洲際導彈的發射活動都將進一步受到抵近偵察與威脅。
正因為「薩德」容易引發地區軍備競賽和局勢緊張,早在2015年3月19日,韓國部分市民團體在首爾舉行記者會,反對美國在半島部署「薩德」。民眾手持的標語牌寫道:「朴槿惠政權想讓韓中關係破裂嗎?」但韓國外長尹炳世表示,韓國政府將根據事情的本質綜合分析國家利益,然後自主判斷並作出決定。同時還有傳達韓國官方的聲音要求:「第三方國家尊重韓國外交部立場。」
有韓國輿論認為,由於中美在「薩德」問題上持有截然相反的態度,韓國「兩面受氣」。但實際上,加上俄羅斯和日本,韓國應該算是「四面受氣」。對於「薩德」的部署,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荻生田光一在7月8日回應,日本政府支持美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第三國不應該對此做出評價。
韓聯社分析稱,日本此前一直向美國散布「韓國傾向中國論」,其意在牽制中韓兩國在歷史問題上聯手應對日本。問題是,韓國選擇跳進這個「禍亂之坑」,接下去所遇到的波折,它也將自行承受。
《鳳凰周刊》特約撰稿/田聿 編輯/嘉沐
推薦閱讀:
※普京:任何威脅到俄羅斯的目標都將被立即摧毀|俄羅斯|普京
※停車強收費,被收費的威脅,投訴無門,政府部門推脫責任,怎麼辦?
※連籃球三威脅都不懂,你還敢說你會打籃球?
※學者稱除非蘇聯威脅再現 否則美台軍售不會停
※親密次數少會給男女健康帶來4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