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辯證
慢性咽炎屬中醫學「喉痹」範疇。喉痹一詞,始見於《內經》,如《素問·陰陽別論》說:「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但未載明病狀。《內經》論述「喉痹」病因病理及其針灸治療的原文計有十五條,同時還論述了可能與慢性咽炎有關的嗌腫、嗌痛、咽干、咽燥等病症。歷代醫家對喉痹的病狀或概念有多種不同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其一,從喉痛解釋。如漢·張仲景《傷寒論》第334條說:「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傷寒論》中關於少陰咽痛諸證,所論豬膚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及湯、通脈四逆湯、大承氣湯等方,以及《金匱要略》中「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等論述,對後世關於喉痹的病因病理與辨證論治的認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程國彭《醫學心悟》卷四則指出:「喉痹,痹者痛也。」其二,指咽喉危急重症。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十指出:「喉痹者,喉里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也......七八日不治則死。」又如明·薛己《口齒類要》指出:「喉痹謂喉中呼吸不通,語言不出,而天氣閉塞也。」前者指咽,後者指喉的危急重症。其三,為咽喉牙舌諸病的總稱。如清·林佩琴《類證治裁》卷六說:「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其症喉痹為總名,有纏喉風、乳蛾、喉癬、喉癰、喉菌、喉閉、插舌、喉杵等。」
辨證論治
1、陰虛咽喉失養證(陰虛喉痹、虛火喉痹)
咽喉司飲食、發聲音、行呼吸,其正常功能的維持,有賴於肺腎陰液濡養。若素體虛弱,久病勞損或熱病傷陰,陰液虧耗,不能濡潤咽喉,甚或虛火上炎而為病。證見咽干微痛,梗塞不利,焮癢不適,午後癥狀較明顯,易乾嘔噁心,喉底濾泡增生,粒小緊束高突。舌質紅瘦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或細數。
腎陰虛證,腰膝酸軟,治以滋陰降火,清利咽喉,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常用藥物,熟地黃20g,玄參、淮山藥各15g,山茱萸、茯苓各12g,澤瀉、牛膝、牡丹皮各10g。手足心熱,加知母10g,黃柏6g。
加減:葯後癥狀不減,加附片3g,肉桂1g(兌服),冷服,常可收功。頭暈耳鳴眼花,肝腎陰虛,加枸杞12g,菊花10g。
肺陰虛證,咽癢乾咳,治以養陰潤燥,清利咽喉,用養陰清肺湯加減。常用藥物,生地黃、麥門冬各20g,白芍藥、牡丹皮、浙貝母各10g,玄參15g,薄荷、甘草各6。
肺腎陰虛證,治宜滋補肺腎,百合固金湯加減。常用藥物,熟地黃20g,麥門冬、生地黃各15g,玄參、百合、白芍藥、當歸、桔梗、川貝母各10g,生甘草6g。
肺胃陰虛證,舌質干紅少苔,中心光裂,治宜養陰益胃,用沙參麥門冬飲加減。常用藥物,沙參、麥門冬、玉竹、天花粉各15g,白扁豆12g,桔梗10g,甘草6g,麥芽10g。
陰虛肝鬱,口苦咽干,太息,脅肋不適,治宜養陰疏肝,一貫煎加減。常用藥物,北沙參、麥門冬、乾地黃各15g,牡丹皮、枸杞子、川楝子各10g,香附子、當歸各6g。
陰虛挾濕,舌苔黃膩,治宜養陰利咽,清熱化濕,甘露飲加減。常用藥物,生地黃、玄參、石斛、天門冬、麥門冬各12g,茵陳15g,薏苡仁20g,黃芩、枇杷葉、桔梗各10g,枳殼、甘草各6g。方中用玄參易熟地黃,以防滋膩礙脾。
2、鬱熱熏咽證(鬱火喉痹)
因素體陽旺,或煙酒過度,偏食辛辣等,致肺脾鬱熱化火,循經上熏,清道不利。常見咽喉乾燥,灼熱,隱痛,異物感,「吭喀」有黏痰,容易引起乾噦作嘔。檢查見咽部黏膜肥厚暗紅,脈絡曲張,喉底小瘰增生,顆粒飽滿,喉底有少許黃白分泌物黏附。口微干欲飲,小便黃,大便乾結,舌紅胖,苔微黃或膩,脈緩有力。
治宜清肺脾,利咽喉,用清金利咽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芩、梔子、牛蒡子、桔梗各10g,玄參12g,浙貝母、麥門冬各15g,薄荷、甘草、木通各6g。
加減:易乾噦,加法夏10g;脈絡曲張紆曲,加牡丹皮、赤芍藥各12g;新近咽痛加重者,酌加荊芥、僵蠶各10g。
3、氣虛咽喉失煦證(氣虛喉痹)
咽喉位置居上,為肺胃之關,賴肺氣的衛護宣化,脾氣之升清降濁而功能健旺。若勞傷過度或久病失養,致肺脾虧虛,清陽不升,氣血津液難以上承,咽喉失養,或濁陰不降,邪濁滯留,清道不利。患者咽部微痛,乾燥不適,午前為甚,咽部黏膜色淡,或有微腫、肥厚,脈絡清細,喉底小瘰增生,粒大扁平色嫩,甚或融合成片,或喉底表面附有少許黏白分泌物,倦怠乏力,言語聲低,大便時溏,舌淡,脈緩無力。
肺脾氣虛證,舌淡,脈虛,宜補中益氣,升清利咽,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芪20g,党參、白朮、葛根各12g,當歸、桔梗各10g,陳皮、升麻、炙甘草各6g。
加減:脈沉,腹中寒,肢涼,加附子或乾薑;咽干,心中微煩,或舌質不淡,少佐黃芩(酒炒)、梔子(酒炒);舌根苔微黃膩,或小便微黃,少佐酒炒知、柏;偶感風邪,或因煙、酒,咽喉疼痛增加,喉關潮紅,加荊芥、牛蒡子、桔梗;咽喉乾燥疼痛,或微有灼熱感,或先用補中益氣湯有效,續用效果漸減或無效,乃氣陰兩虛,加玄參、麥門冬、五味子;食慾差,加神曲,麥芽;淋巴濾泡增生明顯,加丹參、鬱金。
脾虛濕郁證,納差,舌淡胖,有齒痕,治宜益氣健脾,化濁利咽,用參苓白朮散或六君子湯加減。常用藥物,黃芪20g,党參、白朮、茯苓、淮山藥各12g,桔梗、神曲、陳皮、砂仁各10g,薏苡仁30g,炙甘草6g。
4、陽虛咽喉失煦證(陽虛喉痹,格陽喉痹)
因腎陽虧虛,咽喉失於溫養,命門火衰,虛陽上浮,無根之火客於咽喉,清道不利所致。常見咽部微干微癢不適,不欲飲或欲熱飲而量不多。咽部微痛,或有異物梗阻感。上午癥狀較明顯。檢查見咽部色淡微腫,或顯肥厚,喉底小瘰增生,色淡嫩,大而微腫,周圍色澤不紅。並見面色晄白,或浮紅游移不定,耳鳴眼花,腰膝酸軟,畏冷肢涼,脛骨或足跟酸痛,小便清長,夜尿頻。舌淡胖嫩,苔白潤,脈沉遲或虛大無力。
陽虛證,咽部色淡,舌淡脈沉,治宜溫陽利水,升清降濁,用真武湯加減。常用藥物,附片6g,白朮、茯苓各12g,白芍藥15g,生薑3片。本方對慢性咽炎陽虛證療效確切,如桴應鼓。方中注意重用芍藥,以防附子溫陽太過;兼氣虛證,臨證可酌加黃芪、党參,以仿芪附湯、術附湯之意;或更加玄參、桔梗、炙甘草,以強利咽之效。
腎陽虛證,腰膝酸軟,治宜溫補腎陽,引火歸原,用附桂八味湯加減。常用藥物,熟地黃20g,淮山藥15g,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白芍藥、玄參、桔梗各10g,附片6g,肉桂3g(兌服),炙甘草6g。
5、痰濕凝結咽喉證(痰濕喉痹)
痰濕之生,或由肺脾腎三臟失調,或由肝鬱化火煎灼津液,或由過食酒肉肥甘,濕聚不化而成。痰濕上泛或蘊而化熱,痰熱膠結不化,滯於咽喉。證見咽梗不利,如物黏著,焮癢不適,咯痰不爽,咽後壁濾泡增多成片,舌苔膩。張景岳所云:「治痰當知求本,則痰無不清。」治當酌情選方。
肝脾不和,痰氣膠著,可用逍遙散佐以化痰之品,舒肝解郁化痰。常用藥秀,當歸、白芍藥、柴胡、法夏、枳殼各10g,白朮、茯苓各12g,薄荷、炙甘草各6g,生薑3片。
脾虛痰濕上泛,可用二陳湯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常用藥物,法夏、桔梗、陳皮各10g,茯苓12g,炙甘草6g。
加減:時「吭喀」,加前胡、白前宣肺;咽癢咳嗽,更加荊芥、僵蠶祛風止咳,化痰利咽;夜晚咳嗽重,更加百部、紫菀以助止咳。
濕熱不化,可選用三仁湯或甘露消毒丹。常用藥物,白蔻仁、茵陳、黃芩、連翹、射干各10g,浙貝母12g,滑石20g(包),木通、石菖蒲、陳皮、薄荷各6g。
痰熱互結,可用溫膽湯;虛火灼津為痰者,應滋陰降火兼以化痰。常用藥物,法半夏10g,茯苓12g,竹茹、陳皮、桔梗、射干、枳實各10g,生薑3片,甘草6g,大棗5枚。
臨證時,慢性咽炎有痰濕或痰熱者,無論選用何方,均可合以《傷寒論》之桔梗湯。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桔梗含桔梗皂甙、桔梗酸等,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甘草之甘草甜素,可刺激氣管黏膜分泌增加,均具祛痰作用。二者合用,確有化痰利咽之效。
6、瘀血痹阻咽喉證(瘀血喉痹)
所謂「瘀血喉痹」者,乃瘀血痹阻於咽喉,氣機不暢,以致咽喉梗梗不利。《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咽干」;又《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亦云:「病人胸滿,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為有瘀血」。瘀血喉痹在臨床常有咽部干痛或刺痛,痛處不移,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口渴喜熱飲而不多,胸滿脹悶,喉底暗紅或濾泡增生突起,甚則成片,咽部脈絡紆曲明顯,如秋海棠葉背,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或舌下血管怒張色暗,脈弦澀。
治當以活血化瘀為主,方如桃紅四物湯,並視屬寒屬熱,氣虛氣滯之兼證而加減。常用藥物,當歸、川芎、赤芍藥、桃仁、射干各10g,紅花6g,生地黃、丹參各20g,浙貝母15g,桔梗、威靈仙、路路通各10g。
慢性咽喉病,凡舌質有瘀點,皆屬兼瘀,均宜於主方中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桃仁、赤芍藥、牡丹皮之類。
按語
1、對慢性咽炎辨證施治的落腳點,應在一「慢」字上,臨證切不可操之過急,驟用重劑傷陰損陽,也不可倚其病淺證輕而掉以輕心。因久病多虛,須時時兼顧正氣,益氣養血,平調陰陽,以收全功。病久每易致郁,病人多疑多慮,尚需耐心開導,增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本病最易反覆發作,「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待臨床癥狀控制之後,視病人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予以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玉屏風散之類扶正固本。對小兒則囑其常用黃芪精肉湯(見鼻竇炎之「驗方」),以培後天之本。
2、《素問·通評虛實論》云:「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咽喉之病,最忌大便乾結不行,胃腸以通為順,若燥屎滯留腸間,可阻礙脾胃氣機升降,以致濁氣上逆於咽喉而為病,故保持大便通暢為治咽喉病之要法。治療本病時,對通下一法的具體應用,應靈活善用。臨證若屬實熱(鬱熱)之邪,當以輕劑大黃斬關奪將,可參前文急性咽病之辨證論治;若陰虛津少,宜用玄參、麥門冬之類增液行舟,或以生何首烏等養血潤腸,或以麻子仁丸等潤腸緩下,瀉鬱結之熱,救耗傷之陰。常用藥物有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杏仁、何首烏、熟地黃、玄參、麥門冬、瓜蔞之類,可酌選1~2味即可,不應,加枳殼。全瓜蔞一味,以其既能潤腸通便,又可蕩滌上焦鬱火,清化咽部痰熱。若配伍得當,可屢試不爽。若便秘見於氣虛證者,當在益氣之法的基礎上,加枳殼以行氣通便,不應,加火麻仁、郁李仁。
3、中醫學認為「久病入絡」,慢性咽炎其病程纏綿,無論證為陰虛陽虛,屬寒屬熱,病久都會影響到咽喉部氣血運行成瘀,而檢視咽喉,若見喉底暗紅,絡脈積血增粗,則為明證。故處方常佐以丹參、赤芍藥、牡丹皮、牛膝、鬱金等活血祛瘀通絡之品,驗之臨床,確有流通氣血,消腫止痛之效。
局部癥狀的辨治
慢性咽炎在臨床上一般以局部癥狀為主訴,全身癥狀有時並不明顯。因此,對慢性咽炎局部癥狀的辨證認識在全身癥狀不明顯時就顯得更為重要。
耳鼻咽喉疾病的辨證一般以整體癥候辨證為主,結合局部癥候的辨證。慢性咽炎的整體辨證一般以臟腑辨證為綱,局部辨證一般以氣血痰火辨證為主。
1、咽干:慢性咽炎病人多有口咽乾燥之感,其特點為口乾不甚,或雖渴而不欲飲,或飲而不多。其病機多歸於津液之變。
慢性咽炎口咽乾燥一般以陰虛證、鬱熱證較明顯,乃陰虛津虧或鬱熱傷津,咽失潤養所致。常伴欲飲水而量不多,咽部黏膜偏干、暗紅、少津。若肺胃傷津,肝腎陰虧,陰液不能上潤咽喉而致者,可擇用沙參麥門冬飲、一貫煎、六味地黃湯之類滋養陰液;若肺腎陰虛不能制火,虛火上炎而成,當選用養陰清肺湯、知柏地黃湯滋陰清熱;如屬氣陰兩傷,可酌選西洋參、太子參、五味子、玄參等益氣養陰生津;如屬鬱熱內蘊,宜用清金利咽湯,酌加大黃、天花粉之類清熱生津。
見於氣、陽虛證者,乃清陽不升,津不上承,常不欲飲,咽部黏膜無明顯乾燥征。若肺脾氣虛,津不上承,而致口乾咽燥者,當用補中益氣湯之類補肺脾之氣,酌加葛根鼓舞津液上行,則咽干可自解。腎為水火之宅,腎陽虛不能蒸騰陰液上潤咽喉而致口乾咽燥者,以附桂八味丸溫補元陽,火足水自升。若膀胱氣化失司,津液失布而致口咽乾燥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咽干自解。
凡陰液不足或陽氣虧虛所致口咽乾燥,證治無誤,咽干之症始有好轉,終難消失,甚或反轉加重者,若見於陰虛、鬱熱證者,乃藥用寒涼、滋膩太過,反致氣機滯礙,津不上承,宜佐理氣、昇陽之品,以陳皮、葛根(或黃芪)為佳;見於氣虛陽虛證者,乃藥用甘溫、辛熱太過,反耗津液,宜佐清降、斂陰之品,一般情況下,益氣方中宜加黃芩,補陽方中宜加白芍藥,並各選玄參、麥門冬、五味等葯為佐,效果甚佳。
此外,慢性咽炎尚有屬瘀血者,因其瘀在絡脈之中,有礙津液布散,甚或瘀久化熱,亦有口乾咽燥之感。當詳查脈證,以桃紅四物湯之類化瘀通絡而治之。
2、異物感:異物感是慢性咽炎的常見癥狀之一,表現為自覺咽中梗梗不利,似有異物、痰黏著感,然不礙飲食吞咽,檢視咽喉並無異物可見。多因氣、痰、濕、熱、瘀滯,清道不利所致。
若情志不遂,內傷於肝,疏泄失常,肝氣上逆,致咽喉中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當疏肝理氣,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若肝氣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凝氣滯,痰氣交阻於咽喉,咽中梗梗,時輕時重,痰白而黏,應解郁行氣化痰,用半夏厚朴湯。
若痰濕滯於咽喉間,有礙清虛之地而致咽喉梗梗不利者,治當化濕祛痰。應結合痰之成因,全身脈證及痰色而治有側重。肺脾氣虛,痰濕上泛,痰色白而量多,可用二陳湯健脾化痰;肺經燥痰不解,痰少而黏,難以咯出,咽中似有毛刺者,以清燥救肺湯清肺潤燥化痰;陰虧虛火灼津為痰者,治當重滋陰降火之品;陽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又當以溫陽為法;痰熱膠結不化,痰色黃而成塊者,可用溫膽湯清熱燥濕化痰;濕郁化熱,痰熱交阻,咽中如物黏著感,可選用三仁湯或甘露消毒丹。《醫林繩墨》說:「痰因火動,宜以治火為先;痰因氣滯,宜以行氣為要;痰生於脾胃,宜以實脾行濕;痰隨氣結,宜以理氣化痰;痰郁於肺肝,宜開郁以行氣......大凡痰之為症,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吐之。」慢性咽炎屬陰虛者多,如需佐以化痰之葯,貝母較半夏為好,因半夏味辛性溫,有化燥助火之弊;用舒肝開郁之品,香附較柴胡為優,香附氣味俱厚,開六郁,行結滯,消痰涎,為氣滯不行之要葯;柴胡則氣味俱輕,升中有散,有耗氣傷陰之嫌。
3、咽痛:慢性咽炎的咽部疼痛感多不甚重,一般描述為「微痛」,主訴可能為干痛、脹痛、隱痛,往往時痛時止,時輕時重,時有時無。中醫學認為「不通則痛」,因而在臨床上,氣滯血瘀,引起經脈不暢,不通則痛,是其基本病機,但慢性咽炎的常見病因病機如陰血虧虛、陽氣虧虛、氣血不足、痰濁凝結,鬱熱久稽等,皆可影響咽部經脈或脈絡的氣血運行不暢而致咽喉疼痛感。在辨識時,仍應根據其主要病機進行辨證論治處理。
慢性咽炎之陰虛證、鬱熱證所致之咽喉疼痛,應注意選用射干、橄欖、牛膝、桔梗之類以利咽止痛。
咽痛診法,前人有「上午痛者屬氣虛,午後痛者屬陰虛」之說。中氣不足,脾氣不能中護,虛火易於上炎,宜補中益氣兼清陰火,用補中益氣湯加知母、黃柏、玄參、麥門冬之類;陽氣虛衰,咽喉失於溫煦,寒凝於咽或陰盛格陽,無根之虛火上越者,應溫陽散寒,用理中湯、附桂八味丸加玄參、麥門冬、五味子;陰虛咽失濡養或虛火熏灼肌膜而致者,除上述養陰潤燥、滋陰降火之方外,可選加黃柏、知母、桔梗、玄參之類。不效,少加桂附冷服以為引導之用,常可收功。
丹溪有咽痛屬血虛之說。血虛咽失所養,梗梗不利而咽微痛者,可用四物湯加桔梗、荊芥為治。
因於痰熱痼結,燥痰黏附等致咽部梗脹而痛,除可參用前述清熱潤燥化痰方外,均可合以《傷寒論》桔梗湯。《證治要訣》「咽痛宜甘桔湯」,甘草之甘,可緩咽痛之急,桔梗可祛痰下氣,能增強祛痰利咽,解毒止痛之效。
屬於瘀血者,多干痛或刺痛,痛有定處,按之亦痛,可用桃紅四物湯,視其屬寒屬熱,氣虛氣滯之兼證加減治之。
若慢性咽炎有急性複發之情勢,咽喉疼痛加重,紅腫加劇,又當按急性咽炎疏風宣肺利咽為治,用六味湯、疏風清熱湯之類加減化裁。
4、咽癢:《靈樞·刺節真邪》以虛邪賊風之中人,「氣往來行,則為癢」,劉河間遵《內經》之旨,以「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以「癢為火化」。故諸癢皆屬標症,病機以風、火(熱)居多,以火能生風,風勝則癢。咽癢一症,有如蟲行蟻爬,微微而癢,乃咽喉病所常見。咽喉為清虛之地,不容絲毫濁物,否則癢而不利,其病機亦以風邪、火熱(虛火,燥熱、鬱熱)居多,亦有痰濁為患者。
外感新病咽癢,以及咽喉久病,略兼新感而咽癢加重,多屬風邪。新病者疏風利咽為主,久病者,疏風利咽為佐,均宜酌用荊芥、防風、僵蠶、牛蒡子、薄荷之類2~3味。
陰虛血虧,虛火上炎,燥熱內生,鬱熱久稽,煎煉津液為痰,黏附於咽喉,有礙清虛,則咽癢乾咳,越咳越癢,宜滋陰清熱,利咽化燥,於主方酌佐祛風、化痰、利咽之品;
痰濕結滯清道,有如異物,則咽癢不利,宜化痰利咽,桔梗、僵蠶、瓜蔞、前胡、貝母之類;亦有肝氣鬱結,痰氣交阻於喉間,則咽癢而似有蟲行蟻爬;肝經鬱火灼津為痰,結於咽喉而癢,多伴喉底紅腫,從全身癥狀亦易辨識,皆宜治病求本,酌佐祛風、化痰之品。
5、「吭喀」清嗓與「半聲咳」:「吭喀」為象聲詞,指患者有意識地用力清嗓的聲音;半聲咳指患者無意識地清嗓的聲音,一般為短促的單聲咳而無痰,二者皆因咽喉癢感或異物感所致,若時間久者可形成習慣性動作。在治療時,應注意選用化痰利咽之品,對病程較長者,尚須囑患者注意克服習慣性動作。
6、咽中灼熱感:少陰少陽君相二火循經燔灼於咽喉而成喉痹,可致咽喉中有灼熱不舒或火熱之氣上冒感。
咽中灼熱感主要見於陰虛證、鬱熱證,其持續時間較長,如火辣感,多伴咽中乾燥感明顯,乃虛火上炎或鬱熱熏蒸所致,正治以滋陰、清熱、降火法,容易消失。或虛火上炎之證,亦有難消者,誠如《石室秘錄》所說:「然徒補腎水,雖水能制火,可以少差,而火熱太盛,未易制伏,又宜於水中補火,則引火歸原,而火勢頓消,亡於頃刻矣。」對此,宜反佐桂附,以同氣相求,引陽入陰,其症必消。陰虧火炎於上者,易致腸管幹澀,便秘於下。腸腑不通,鬱熱不得下泄,每多加重咽部灼熱干痛之症。當上病下取,潤腸通便以瀉在上之熱。全瓜蔞一味,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清上焦之熱,可為首選之品。它如火麻仁、何首烏、生地黃、蜂蜜等亦可隨證選用。
「火氣上冒感」主要見於陽虛、氣虛患者,部分患者覺咽中如有熱氣上冒,但持續時間短,可不伴明顯的咽喉乾燥感。此乃命門火衰,虛陽浮越,誠如李東垣所謂脾胃虛,「陽道不行,陰火上乘」之故,溫陽益氣,「火熱」自降。如不效,溫腎壯陽之劑反佐知柏(宜酒炒,量少),或補中益氣湯反佐芩、梔(或黃連),使陰陽調,升降順,「火熱」自除。
7、乾噦:噦者,嘔而無物。在慢性咽炎患者,常表現為在咳嗽、漱口刷牙時,甚至進食時引起乾噦作嘔,在陽虛證中較少見。病機多屬氣機升降失調,濁氣上逆。無論見於何證,均可適當選用法半夏、竹茹、代赭石之類降逆化濁止嘔,尤以選用法半夏療效確切。
8、咽部肌膜異常:咽部肌膜異常是診斷慢性咽炎最重要的體征之一。咽部肌膜異常在慢性咽炎的表現主要有:
軟齶邊緣或舌齶弓處黏膜暗紅充血,故稍顯肥厚改變,多屬火熱(虛火或鬱熱)之邪,宜據證用藥。
懸雍垂水腫延長,色淡紫多屬新感風寒侵襲,潮紅多屬新感風熱侵襲;增粗暗紅多屬鬱熱熏蒸,宜據證用藥。
咽部肌膜少津或光亮少津,多屬陰虛或氣虛,宜酌用生津之品,如西洋參、玄參、麥門冬、玉竹、五味子之類。
9、濾泡與咽側索增生:濾泡,中醫稱「小瘰」,或稱「氣子」,呈點狀凸出於喉底,甚則融合成片,其色或紅或淡,以其突出喉底瘰瘰如串珠,亦稱「簾珠濾泡」。咽側索,古稱「喉間紅筋」。
由虛火炎上,或鬱熱熏蒸,灼津成痰,其淋巴濾泡多色紅,粒小高突;氣虛痰凝所致淋巴濾泡、咽側索增生者,多粒大飽滿而色偏淡;肝氣鬱而不達,痰氣交阻,結於咽喉而成者,其形較大而色淡暗;陽虛之證,其淋巴濾泡一般不明顯。臨床上,凡有淋巴濾泡增生者,可酌用化痰散結之品,如瓜蔞皮、玄參、浙貝母、牡蠣、夏枯草、昆布之類,或用疏導療法(刺血療法),以及局部注射法,對消除異物感效果較好。各種療法對慢性咽炎之淋巴濾泡增生往往難以使之迅速消退,而在門診體格檢查中,亦發現有不少體檢者雖有淋巴濾泡增生,但並無慢性咽炎自覺癥狀(如咽干、咽痛、異物不適感,等),故淋巴濾泡形態可以作為診斷慢性咽炎的參考指標之一,但不宜作為療效評價標準,特別是在科研觀察時尤其如此。
10、咽部絡脈異常:如果以有無咽部自覺癥狀為依據來診斷慢性咽炎,則咽部脈絡異常不宜作為慢性咽炎的診斷與療效評價指標,因為在正常人群中(無慢性咽炎癥狀者),其咽部黏膜脈絡也可能呈現出擴張狀態,而有慢性咽炎癥狀的患者,其咽部脈絡也可能並無擴張體征。但在有咽部脈絡異常的慢性咽炎患者中,其咽部脈絡異常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咽部脈絡擴張呈暗紅增粗如網路狀,即古醫書中所謂如「哥窯紋」,或如「海裳葉背」,多屬血瘀喉痹的體征,治宜活血化瘀為主,用桃紅四物湯,酌加丹參、乾地龍,甚者加水蛭、土鱉活血化瘀,或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其二,少數脈絡擴張、增粗,多屬鬱熱熏蒸咽喉,氣血凝滯,宜清金利咽湯加活血化瘀之品。
其三,咽部色淡,脈絡清細,多屬陽氣虧虛之證,屬氣虛血滯之徵,用補中益氣湯或真武湯加減,不必專用活血化瘀之法。
以上分列了慢性咽炎乾燥感、異物感、疼痛、咽癢、灼熱感、「吭喀」清嗓與「半聲咳」、灼熱、乾噦、咽部肌膜異常、濾泡與側索增生、咽部脈絡異常等局部癥狀、體征的目的,是為了較全面細緻的分析其病機與辨證施治。慢性咽炎的臨床表現複雜多變,每可見上述全部或數症並存,故治療時要抓住主症,突出重點,不可將上述諸症分割孤立。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慢性咽炎的局部體征(咽部肌膜異常、濾泡與咽側索增生、咽部絡脈異常)等,只是標證,在一些情況下,可能與整體辨證並不一致,如咽部暗紅充血可能見於陰虛、鬱熱、氣虛等證,若見於氣虛證,則顯然與本證不一致。辨證要點是,有全身症可辨時,當以整體辨證為依據,結合局部癥狀(兼證)的辨識,用藥時適當考慮於主方中加入治療兼證之葯;全身癥候不明顯時,則以局部辨證為主,鼻部癥狀與體征的辨證認識方面,也存在類似情況。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論大醫精誠》說:「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相同的病機可表現出不同的癥狀,相同的癥狀又可出自不同的病機。只有謹守病機,求其所屬,方能如《靈樞·外揣》所云:「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
驗方
清金利咽湯
組成:黃芩10g 梔子10g 薄荷6g 玄參12g 浙貝母15g 麥門冬15g 牛蒡子10g 桔梗10g 甘草6g 木通6g
功能主治:清金利咽。用於慢性咽炎肺金鬱熱熏咽證。
方解:方中黃芩、梔子清肺熱以治病求本;薄荷、牛蒡子疏風清熱,利咽止痛;玄參、麥門冬養陰生津以利咽;浙貝母、桔梗、甘草化痰利咽;佐木通清熱利尿,使鬱熱從小便而除,取上病下治之意。
玄參咽喉片
組成:玄參 桔梗 陳皮 法半夏 浙貝母 訶子 甘草
制用法:藥物經提取,加賦形劑,製成片劑。每片生葯含量0.5g,,含服,2片/次,每天3~5次。
功能主治:滋陰潤喉,清熱化痰,散結利咽。用於慢性咽炎陰虛證、鬱熱證、痰濁凝結證。
方解:玄參為君,滋陰生津,清潤咽喉;法半夏、浙貝母、桔梗、訶子為臣,清熱化痰,散結利咽;佐以陳皮,制君葯之滋陰礙脾,助臣藥行氣散結;使以甘草,調和諸葯與口味。全方合用,共奏滋陰潤喉,清熱化痰,散結利咽之功。
玄參僵蠶散
組成:玄參 僵蠶各3g 烏梅1.5g 天花粉 蒲黃 桔梗 青黛 甘草 薄荷 硼砂各1g 冰片0.6g
制用法:研粉和勻,含服。
功能主治:養陰利咽,清熱化痰。治陰虛喉痹,咽喉乾燥,微痛微癢,吭喀有痰,咽部黏膜暗紅光亮,或有少許小瘰增生。
蒲黃僵蠶散
組成:蒲黃 僵蠶 薄荷各3g 赤芍藥 天花粉 人中黃各2.5g 牡丹皮 膽南星 硼砂各2g 山豆根 乳香 沒藥 田三七 玄明粉 硼砂 冰片各1.5g
制用法:研粉,取適量含服。每天4~5次。
功能主治:清熱除痰,化瘀散結。治慢喉痹、慢乳蛾,咽喉疼痛,咽異物感,吭喀有痰,小瘰增生、咽側索紅腫,喉核暗紅腫大。
柴胡僵蠶散
組成:柴胡 香附 陳皮各1.5g 僵蠶 薄荷葉 甘草 桔梗各3g 石菖蒲1g 法半夏2.5g 冰片0.6g 硼砂1.5g
制用法:研粉,含服,每日4~5次。有熱加黃芩3g,咽干加天花粉或玄參3g,有痰加貝母2g,有瘀加大黃1.5g、三七1g。
功能主治:理氣化痰,疏風利咽。治氣虛喉痹,咽喉不利,微干微癢,異物感,或吭喀有痰,時欲乾噦,咽部色淡,或有小瘰增生,色淡扁平。
青白散
組成:青黛 人中白各2g 生蒲黃 硼砂各1.5g 甘草1g 冰片0.5g
制用法:研粉,吹患處,每日3~5次。
功能主治:清熱除痰,利咽止痛。用於慢喉痹、慢乳蛾,咽部疼痛、紅腫明顯。
銅鎖匙
組成:肉桂 法半夏 陳皮各10g 薄荷 桔梗 甘草各6g 石菖蒲3g 冰片1.5g
制用法:研粉,每次含服適量,每日3~5次。
功能主治:溫陽化濁,疏風利咽。用於風寒喉痹,或寒邪直中少陰,咽喉微痛,哽哽不利,或作乾噦,咽部黏膜色淡微腫。
醫案
例1
趙某,男,35歲,教師。1981年12月3日初診:咽干刺癢,異物感,已一年余,平日易疲勞,多夢,便結,時有咯痰,量少而黃。
檢查:咽後壁乾燥,濾泡增生,色淡紅。舌質淡紅稍胖,苔少,脈細數無力。證屬氣陰兩虛,津不上承。
治療:擬益氣養陰,生津潤燥。養陰清肺湯加減:太子參20g,生地黃、熟地黃、玄參各15g,黃芪12g,麥門冬、牡丹皮、赤芍藥、枸杞子、百部各10g,五味子、甘草各5g。
12月10日複診:服藥五劑後,咽部癥狀減輕,咽後壁變化不大,仍以原方出入並仿張錫純「咀華清喉丹」之意,囑其以玄參30g沾冰片、硼砂少許,徐徐嚼咽,共進十三劑而愈。
例2
劉某某,女,34歲,營業員。1979年5月20日初診:咽中不適,脘腹脹悶不適半月,咽中似有痰梗,然咯之無物,喉中有燥熱感,口乾不欲飲,納食減少,倦怠乏力。
檢查:咽後壁覆少量稠黏分泌物,有少許濾泡,咽側索肥厚暗紅。舌淡苔薄白,脈濡。證屬中氣不足,清濁升降失司。
治療:擬益氣昇陽,健脾化濁。補中益氣湯加減:炙黃芪15g,党參、白朮、當歸、枳殼、白芍藥各10g,陳皮6g,柴胡、升麻各5g。五劑。
5月30日複診;咽喉不適減輕,咽後壁黏膜淡紅濕潤,咽側索肥厚不明顯。自覺頭目昏眩,心悸不安,仍倦怠乏力,納可,舌淡,苔薄白,脈弦細無力。為氣血兩虛,以原方合四物湯加減續服十五劑而安。
例3
嚴某,男,44歲,教師,1979年7月27日診:訴咽喉部疼痛已半年余,吞咽不適,納差,小腹冷痛,便溏,小便清白而多,口乾喜飲但飲而不多,腰膝酸痛。
檢查:咽後壁色微紅,少許濾泡,左會厭溪和梨狀窩入口處微紅腫。舌淡苔薄稍膩,脈沉細無力。證屬腎陽不足,虛陽上擾。
治療:擬溫陽暖腎為治。處方:熟地黃15g,枸杞子12g,茯苓、澤瀉、牡丹皮、附片、玄參、麥門冬各10g,淮山藥20g,肉桂粉3g(吞)。五劑。複診時咽痛減,小腹冷痛消失,惟口鼻乾燥,耳部烘熱。下寒漸化,上熱未除,原方去肉桂加黃連、牛膝等,續服十五劑而愈。隨訪至82年3月,咽痛一直未發。
例4
周某,男,48歲,電工,1979年5月22日初診:患咽炎一年余,咽喉梗梗不利,似有痰黏著,咯痰白而稠黏,虛煩不得眠,胃納不振,噁心乾噦,大便二日未行。
檢查:咽後壁黏膜慢性充血,淋巴濾泡增生成塊,色暗紅,舌質淡胖,苔膩微黃,脈滑。證屬脾虛痰熱上擾。治療:擬清熱燥濕,化痰利咽。溫膽湯合桔梗湯加減:玄參15g,茯苓、枳實、竹茹、桔梗各10g,陳皮、法半夏、甘草各6g,生薑三片,赤芍藥12g,加減出入八劑而愈。
例5
肖某某,女,43歲,工人,1982年10月25日來診。訴左喉刺痛年余,咽干,喜熱飲而量不多,經中西醫治療不愈。並見咽喉梗梗不利,呃逆。納可,二便調。
檢查:左咽齶弓中段有一米粒大小之瘀點(紫藍色),喉結向左偏開一指處,明顯壓痛。舌質淡紅,左邊有瘀點,脈沉澀。診斷為瘀血喉痹,屬氣滯血瘀證。治以行氣活血,方用桃紅四物湯加味:當歸10g,川芎6g,赤芍藥10g,生地黃12g,桃仁10g,紅花6g,丹參15g,玄胡6g,川楝子6g,厚朴10g,服四劑,諸症悉除。
1983年5月24日因服紅參後喉病複發,左咽干痛,喜熱飲而量不多,呃逆,左乳房脹及閉經二月余,大便時結。舌質淡紅,左邊有瘀點,脈沉澀。檢視咽喉,見左齶咽中段仍有半粒米大小之瘀點。因其病證與前相同,按上方加代赭石20g,以降胃氣之沖逆,連進五劑而安。
例6
周某,女59歲。咽部不適,乾燥感、隱痛三年,納差。
檢查:咽部視診見廣泛輕微充血,哥窯紋清細,咽後壁淋巴濾泡大而扁平,色淡紅。舌淡胖,苔薄,脈細緩。診斷為慢性咽炎,辨證屬清氣不升,咽喉失養。
治療:擬益氣升清,清潤咽喉。處方:党參、黃芪、白朮、葛根、麥門冬各10g,當歸6g,升麻、五味子各5g,陳皮、酒炒知母、黃柏各3g,甘草4g。四劑後癥狀消失。二月後複查咽部正常,隨訪年余未複發。
推薦閱讀:
※消滅咽炎!對症了才好治療!
※老中醫絕世古方,治癒了爺爺30年的慢性咽炎,太神了!
※慢性咽炎,最常見的類型,中醫的治療思路!
※想問問學醫的朋友們,慢性咽炎該怎麼治,打針吃藥一直沒好,困擾我好久,怎麼辦啊???
※慢性咽炎影響唱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