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髓易筋秘功「易筋、洗髓」精解與養骨及經絡之關係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易筋和洗髓功夫,是內固精神氣魂魄,外強形體的至尊秘法,不但是修行家們的主要經典,同時也是倍受武林人士們推崇的兩套武學秘法。世間所流傳的《洗髓易筋秘功》和《洗髓經》著述,形成各俱特色理論的專門修習功法,並且是收藏者均將之視作枕中秘寶,從不輕易示之於人。然而,有練了一輩子洗髓易筋秘功者,雖然已完成和收效「易筋洗髓」之功能,但是要他講解什麼是易筋洗髓?以及為什麼要易筋洗髓時,或許他自己也弄不明白其詳細理論;即使是專門修鍊《洗髓易筋秘功》的部分人中,對其理法根系也是人云亦云而已。 筆者早些年也為其所迷,為探究理,查閱歷代武學典籍,洗髓易筋秘功著述,從中醫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洗髓易筋秘功的練法上進行探索試驗領悟,集十數年之努力,方將這一理法弄得明白。為正訛傳,今將敝人的認識觀點作一詳述,權供洗髓易筋秘功愛好者參考研習。本文或許有所遺漏及偏頗之處,誠望賢明聖哲加以斧正之。 所謂易筋功夫的筋,是聯結肌肉,骨和關節的一種堅韌剛勁的組織,為大筋、小筋、筋膜的統稱。附於骨節者為筋,筋之較粗大者為大筋,較細小者為小筋,包於肌健外者稱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連結骨節和協助運動,筋附於骨而聚於關節,筋連結骨節肌肉,不僅加強了關節的穩固性,而且還有保護和輔助肌肉活動的作用。人體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的,筋附著於骨節間,起到了骨連結的作用,維持著肢體關節的屈伸轉側,運動自如。肢體關節的運動,除肌肉的舒縮外,筋在肌肉骨節之間的協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素問·痿論》),「機關縱緩,筋脈不收,故四肢不用也」(《聖濟總錄·諸風門》)。 筋,由於幾乎是沿著十二經脈的路線行走,所以被稱為」十二經筋」,名稱也與十二經脈相同。其接續的部位也與十二經脈大體相似。但是,十二經脈有順逆之不同,而經筋走向皆起子四肢指爪之間,在踝、膽、膝、臀、腕、肘、腋、髀、頸結聚,終結於頭面等處,沿行於體表,不入內臟,而與他經相結。下面我們先來認識和了解十二經筋的循行。 1、手太陰之筋:手太陰經筋,起始於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結於魚際,行寸口外側,上行沿前臂,結於肘中,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腋下,出缺盒部,結於肩髃前方,其上方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從下方結於胸里,散佈於膈,與手厥陰之筋在膈下會合,結於季脅處。 2、陽明之筋:手陽明經筋,起始於第二手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上,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部。分出支經繞肩胛、夾脊,直行的經筋從肩上走頸,分支走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陽經筋之前,上左側額角者,結絡於頭部,向下至右側下頷。 3、足陽明之筋;足陽明經筋,起始於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於足背,斜向外行加附於腓骨,上結於脛骨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又向上沿脅部,屬於脊。其直行者,上沿脛骨,而結於膝,分支之筋,結於外輔骨部,與足少陽經筋相合。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結於大腿面,而會聚於陰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處結集,再向上至頸,夾口兩旁,合於鼻旁顴部,相繼下結於鼻,從鼻旁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經筋散絡於目上,為目上綱:陽明經筋散絡目下,為目下綱。另一分支之筋,從面頰而結於耳前部。 4、足太陰之筋;足太陰經筋,起始於大趾內側端,上行結於內踝,直行向上結於膝內輔骨(脛骨內髁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於股前,會聚於陰器部,向上到腹部,結於臍,沿著腹內,結於肋骨,散於胸中,其內的經筋則附著於脊旁。 5、手少陰之筋:手少陰經筋,起於小指內側,結於腕後豆骨處,向上結於肘內側,上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循行於乳的內側,而結於胸部,沿膈向下,聯繫於臍部。 6、手太陽之筋:手太陽經筋,起始於小指之上,結於腕背,上沿前臂內側,結於肱骨內上踝後,進入後,結於腋下。其分支走肘後側,向上繞肩胛部,沿頸旁出走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部,分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出於耳上,向下結於頷,上方的連屬於眼外角。 7、足太陽之筋:足太陽經筋,起始於足小趾,上行結於踝,斜上結於膝,下方沿外側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胭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上向胭內側,與朋部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挾脊旁,上後頸;分支入結於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向頭項,由頭的前方下行到顏面,結於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綱」,下邊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位,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結於耳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來,斜上結於鼻旁部。 8、足少陰之筋:足少陰經筋,起始於小趾之下,入足心部,同足太陰經筋,斜走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上行,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夾脊,上後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筋會合。 9、手厥陰之筋:手厥陰經筋,起始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部內側,上經上臂的內側,結於腋下,分支進入腋內,散佈於胸中,結於膈部。 10、手少陽之筋:手少陽經筋,起始於無名指端,結於腕背,走向臂外側,結於肘尖部,向上繞行上臂外側,上循肩部,走到頸部會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繫舌根,一支上下頜處沿耳前,屬目外眥,上達顳部,結於額角。 11、足少陽之筋: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趾,上結外踝,再向上沿脛外側結於膝外側,其分支另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面結於伏兔(股四頭肌部),後面的結於骶部,其直行的,經側腹季脅,上走腋前方,聯繫胸側和口乳部,結於缺盆;其直行的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走向足太陽經筋的前方,沿耳後繞額角,交會於頭項,向下走向下頜,上方結於鼻旁,分支結於外眥,為眼的外維。 12、足厥陰之筋:足厥陰經筋,起始於足大趾的上邊,向上結於內踝前方,向上沿脛骨內側,結於脛骨內踝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器部位而與諸筋相聯絡。 十二經筋的所行部位,雖與十二經脈大致相同,但作用各異。十二經脈運行氣血,循環灌注,出入臟腑肢體;而十二經筋則連綴百骸,維絡周身。由於「肝主筋,其華在爪」,「諸筋者皆屬於節」,故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臂骨輔骨,結於肘腕膝腘,連於肌肉,上至頸項,終於頭面。 筋有剛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著於骨之筋都堅硬而大,胸腹頭面之別橫行之筋柔軟而細。手足三陽行於外側,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側,其筋多柔。足之三陰及陽明之筋結聚於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經筋大部分都結於關節部,相互間有密切的聯繫,一般規律是:手三陽之筋結於頭部,手三陰之筋結於賁(胸)部,足三陰之筋結於陰器,足三陽之筋結於顴部。前陰部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陰與足陽明之筋都在該處相結。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已經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體的循環線路位置,同時,我們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稟賦所造成。所以,筋絡紊亂者,筋絡細弱者,筋絡屈縮者,筋絡強壯者,筋絡舒暢者,筋絡剛勁者,筋絡柔和者等種種不一,都與在娘胎里先天稟賦有關。而在後天生命過程中,筋絡松馳則會生病,筋絡搖顫則顯瘦弱,經絡紊亂則生畸型,經絡細弱則軟弱無力,經絡屈縮則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經絡強壯人則剛強,經絡舒暢人則發育良好,經絡剛勁人則勇猛有力,經絡柔和人則健康長壽。如果一個人在先天稟賦較弱以及內心思想不能清虛,處處有阻障,則外在形體不能堅固,每每有疾病纏身,四肢乏力等。 武術的本身就是讓人由弱變強的學問,首先通過易筋的功夫以堅固其身體,強壯內臟以輔助在外的形體。否則,空有般的武術技術而沒有強健的身體和勁力,又怎能克敵制勝,以抵制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侵襲呢? 為什麼說筋要用「易」字而不用「煉」字呢?其實「易」是受到《周易》之說的啟發,表示陰陽交合,運變無窮。易者,即所有發生變化的現象都叫作易。易的變化,雖然存在於陰陽變化之中,然而陰陽的變化,人卻可以調節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撥弄體內的日月,可以在雙手中調節陰陽。因此可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無不可以易去。人們可以看到自然現象中,「易」的作用是多麼大,虛的可易為實,實的可易為虛;剛的可易為柔,柔的可易為剛;靜的可易為動。動的可易為靜,易的作用無非就是過高過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過先過後地使用或緩或急的方式,過正過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險的使它易為安全,混亂的使它易為治理,災禍使它易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為存在,氣數將盡的可以易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使它反覆,哪一樣不是「易」的功勞作用。天地間事物均可「易」之,何況說小小之人身筋骨。 天地萬物之「易」,乃其自然運化之「易」,其「易」而無常。武術中的「易筋」則是挽回調整的方法,幫助筋搖顫的易之為平舒,筋細弱的易之為強壯,筋松馳的易之為柔和,筋屈縮的易之為伸長,筋紊亂的易之為暢壯。即是一個癱如綿泥之人,能夠做好易筋功夫,身體也可以堅如鐵石,並且內外均無障礙。
洗髓易筋秘功「易筋、洗髓」精解
由於經筋走向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沿行於體表,不入內臟,靠四肢手足之鍛煉,即可獲得勁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將「易筋」稱之為外壯和外功。因為筋與臟腑有著密切關係的僅肝和脾胃,《素問·痿論》曰:「肝主身之筋膜」。筋束骨,繫於關節,維持正常的屈伸運動,須賴肝血的濡養,肝血充足則筋力勁強,關節屈伸有力而靈活;肝血虛衰則筋力疲憊,屈伸困難。肝體陰而用陽,故筋的功能與肝血的關係尤為密切。肝血充盛,使肢體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養。維持其堅韌剛強之性,肢體關節才能運動靈活,強健有力。若肝的陰血虧損,不能供給筋和筋膜以充足的營養,則筋的活動能力就會減退。當年老體衰,肝血衰少時,筋膜失其所養,故動作遲鈍,運動失靈。在病理情況下,許多筋的病變都與肝的功能有關。如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可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筋脈拘急,手足震顫等癥狀。若熱邪熾盛,燔灼肝之陰血,則可發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顫,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之症。《素問·經脈別論》中又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人以谷為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氣血充盈,則肝有所滋,筋有所養。所以,筋與脾胃也有密切關係。若脾被濕困,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筋失所養,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則痿廢不用。 筋是靠五臟所養,「易筋」功夫僅能換勁,也即練於四肢手口;內壯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練於五臟六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曰:「腎生骨髓,髓生肝」。筋靠肝血所養,而肝又靠髓生成,五臟六腑及氣、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轉化的;所以,易筋與洗髓是相輔相存同時並進的,易筋為短期性顯效,而洗髓是長期方能入境;通過洗髓後,自然能補充易筋之功效。武林界通常稱「易筋容易,洗髓難」,故世人多煉外壯之易筋,而少於練內壯之洗髓!其實,易筋可有時間界限,而洗髓是長期性、永久性的。武林中的諸多拳種門派將此二者硬性地分作兩事,確為捨本逐末矣。易筋洗髓均為同時進行的,哪來的先後次第,只不過易筋見效快而易顯,洗髓隱藏而已!又因歷代的武學著述出於時代之局限,他們是很難將易筋洗髓功夫講得太具體太細微的,留下的疑問只有靠我們自己去探索研究,尋覓出正確的答案了。 前面已將易筋之內含基本講明,下面我們不妨先認識一下髓的生理功能作用,繼而便可知道為什麼要「洗」,又需怎樣去洗髓了,以及洗髓易筋秘功中是如何進行易筋與洗髓並行的。 髓,是骨腔中一種膏樣物質。髓因其在人體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稱之異,髓有骨髓、脊髓和腦髓之分。髓藏於一般骨者為骨髓。藏於脊椎管內者為脊髓,脊髓經項後復骨(指第六頸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於腦。匯藏於腦的髓稱為腦髓。故曰:「腦為髓海……乃聚髓處,非生髓之處。究其本源,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成……緣督脈上升而貫注於腦」(《醫學衷中參西錄·腦氣筋辨》)。脊髓和腦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稱為腦脊髓。 髓的生理功能是充養腦髓,滋養骨骼,化生血液。髓以先天之精為主要物質基礎,賴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腦,成為腦髓。故曰腦為髓海,腦得髓養,腦髓充盈,腦力充沛,則元神之功旺盛,耳聰目明,體健身強。故而在《醫經玉屑》中曰:「內腎之命門,由項貫督入脊,旁絡全體」。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以至腎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可以導致髓海空虛,出現頭暈耳鳴,兩目昏花,腰脛酸軟,記憶減退等。髓藏骨中,骨賴以充養。精能生髓,髓能養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則生長發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堅剛之性。所以說:「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若腎精虧虛,骨髓失養,就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或發育不良等。又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素問》中有「腎生骨髓,髓生肝」,「骨髓堅固,氣血皆從」之論。可見,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為化血之源。髓由腎精所化生,腎中精氣的盛衰與髓的盈虧有密切的關係。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外益腦髓」(《靈樞·五癱津液別論》)。水谷精微化而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故髓的盈虧與脾胃有關。氣、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與五臟皆相關,其中以腎為最。 知道髓的意義後,即可明白歷代的養生家們重視修髓補髓的原因。「洗髓」之功法就是歷代的儒、佛、道三家修鍊之精華結晶,明確一點的說,是一部「性命雙修」的功法,是益智健腦,開發潛能,使人獲取大智慧的至尊秘法,是人類生命再造工程達到至善至美的法卷。 為什麼要以「洗髓」來命名呢?因為「洗髓」二字內涵著很深奧而又相當全面的內容,是其它任何詞語都無法代替,也不可能代替的。 「洗」字的用義,其內涵有廣義和狹義兩面,但其廣義狹義又是不可分割的。此「洗」字乃取自於《周易·繫辭》之「聖人以道洗心,使後天人心消滅到找不到的地方」。這種「洗」,則為「修鍊」和「修養」講,這是哲學及倫理境界,是廣義的「性功」方面的用義。而用在狹義命功方面時,這個「洗」則為充足、補充、保養、修復等之意來講了。 「髓」字的第一用義是指人的思維、心性。通常說的思想、意識和意念。因為,腦為髓之海,腦乃思之官也,人體的一切思維都出自於大腦神經。這個「髓」則屬「性功」的範疇,「洗髓」二字合起來就可作為「修鍊心性」或「修養心神」來解釋了。這也就是道家的修真養性,佛家的明心見性,儒家的盡心知性。 人類為什麼要去「修鍊心性」呢? 《三字經》中曰:「性相近,習相遠」。人是社會之成員,不可能不接觸社會,不產生思慮。維持正常生活工作的思維是必要的,而為了貪求額外之名利而產生機巧之貪慾,七情六慾,酒色財氣的衝激污染,則會使思維活動重重激蕩,七情六慾紛動不息,從而導致人體場的失調而產生疾病,危及壽命。 人類大部分疾病的根本原因都無非是由陰陽失調所產生的,也就是人體各部細胞佔有「元氣」的失調所導致的變態反應。所以,善於修養者,每天都抽一定的時間去清洗清洗自己的心神,使之保持一段時間的虛靜中和態,這樣整個人體場就得到了一次調整,精神有寄託,達到「心無其心,身無其身」之時,亦是極大的舒適和樂趣,也是對身體、精神最大的補益。身心舒暢,就能排除煩惱,豁達處世,以至老而不衰,能有所為,行動自如,神思清晰,既不病苦,又不累人,活到人類應有的天年。這樣不論對社會、對家庭,不增負擔,就受尊敬,自然生活美滿,身家幸福,最後能無病而終,樂享天年了。 「髓」字的另一用義則是指實際性的腦和脊髓。此屬「命功」範疇,這時的「洗髓」二字則可解釋為「充足和保養精髓」。但這仍與前面的「性功」是相依相隨而不能截然分割的。 人體一切器官和組織,都是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領導和指揮下發揮其功能,並保持完整性。如果神經中樞機能受到損害或紊亂(缺乏營養),便會造成疾病。因為許多病症主要的發生原因,均歸結於神經系統的失調,也就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間失掉平衡,興奮與抑制兩種作用失去調和,所以疾病就發生了。調整這種神經紊亂現象,只有通過「洗髓」的方式,吐納運氣,鍛煉陽精化為真元氣體(即內丹)後,沿尾閭逆行於髓管之中,上達於腦,滋資中樞神經(補充足夠的營養),調整大腦細胞,恢復腦細胞活力,提高其細胞的工作能力,使興奮過度現象受到抑制,調節其平衡,恢復各神經的聯繫,使脊髓中樞神經的反射作用增強,各神經末梢也連帶振奮起來。全身各細胞組織得到滋養,使退化衰老的神經細胞煥發青春,而白髮返黑,齒落更生,達到返老還童之境;從而超越一般人不能達到的大智慧,以及壽命的極限境界。
要更詳細的認識「髓」的生化關係,我們可以從中醫學的角度上去了解。《素問·五臟生成論》曰:「諸髓者,皆屬於腦。」《醫學入門·天地人物氣候相應圖》中曰:「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髓則腎主之」。 臟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於心,稱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歸屬於心、肝、肺、脾、腎五臟,所謂「五神臟」。神雖分屬於五臟,但與心、肝、腎的關係更為密切,尤以腎為最。因為心主神志,雖然五臟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統令下而發揮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謀慮,調節精神情志。腎藏精,精生髓,髓聚於腦,故腦的生理與腎的關係尤為密切。腎精充盈,髓海得養,腦的發育健全,則精力充沛,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動作靈巧。若腎精虧少,髓海失養,腦髓不足,可見頭暈、健忘、耳鳴,甚則記憶減退,思維遲鈍等。 腦的功能隸屬於五臟,五臟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陽升發,竅系通暢,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 1、心腦相通:「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醫學入門·臟腑》),實質為腦。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於腦,血足則腦髓充盈,故心與腦相通。 2、腦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則氣充血足,髓海有餘,故腦與肺有關密切關係。 3、腦脾相關: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穀,化源充足,五臟安和,五竅通利,則清陽出上竅而上達於腦。脾胃虛衰則九竅不通,清陽之氣不能上行達腦而腦失所養。所以,從脾胃入手益氣昇陽是治療腦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東垣倡「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開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以治腦病的先河。 4、肝腦相維: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則腦清神聰。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調,或清竅閉塞,或血溢於腦,即「血之與氣並走於上而為大厥」;若肝失藏血,腦失所主,或神物為兩,或變生他疾。 5、腦腎相濟:腦為髓海,精生髓,腎藏精,「在下為腎,在上為腦,虛則皆虛(《醫碥·卷四》),故腎精充盛則腦髓充盈,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而變生諸症。「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醫參》)。 總之,臟象學說認為,五臟是一系統整體,人的神志活動雖分屬於五臟,但以心為主導。腦雖為元神之府,但腦隸屬於五臟,腦的生理病理與五臟休戚相關。故腦之為病亦從臟腑論治,其關乎於腎又獨責於腎。對於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異常的精神情志病症,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心藏神的病變,而與其它四臟無關。對於腦的病變,也不能簡單地僅僅責之於腎,而與其他四臟無關(《中醫學基礎理論·臟象》)。 洗髓功夫正是在調和五臟,修復和補充保養五髒的基礎上完成「洗髓」這項工程程序。 洗髓的功夫不但要在日常的煉習中獲取,而且在平時生活中都得時時刻刻注意調養。於行、住、立、坐、卧之中都必須保持動態要求;因為「洗髓」這項人類生命再造工程是相當的漫長,相當的艱巨,稍不留意便會爐塌鼎翻,全功盡棄。所以,平時在「行走」中需要保持「行如意無杖,自然依本分,緩步保平安」。於「停住」時要保持「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認取頓足處;分離於當念,存心勿外務;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於「站立」時要保持「立定勿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隨心靜,止水與明鏡;事物任紛紛,見在皆究竟」。於「坐」的時候要保持「坐如印上重,端直肅儀容;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浹骨並洽髓,都外別傳的」。於「卧」時要保持「卧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鉅,兩手常在腹,捫擠摸下體;睾丸時掙制,如龍戲珠勢;倦則側身睡,睡中自不迷;醒來方伸足,仰面亦不拘;夢覺詳無異,九載見奇功;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 洗髓之法除此之外,為了讓習者於平時練養有規可循,現錄《洗髓真經》以供參考,此可於洗髓易筋秘功訓練之後作輔助性的保養作用。
《洗髓真經》 總義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晚夕功課畢,將息臨卧具。大眾咸鼾睡,忘卻生與死。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撫體嘆今夕,過去少一日。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默視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見離,得了涅意?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蝸角大千界,焦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須侯《易筋》後,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子午守靜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余。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隨意任所之。一切無掛礙,圓通觀自在。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待報四重恩,永減三途苫。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無始鍾氣篇第一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造①石,水火可與並。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四大假合篇第二元氣久氤氳,化作水火土,水發崑崙巔,四達坑阱注。靜坐生暖氣,水中有火具,濕熱乃蒸騰,為雨又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滿人世。水久澄為土,火乃氣之燠②。人身小天地,萬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質,總是氣之餘。本來非我有,解散還太虛。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時留,垂老後天地。假藉以合真,超脫離凡類。參透《洗髓經》,長生無盡期。無假不顯真,真假渾無際。應作如是觀,真與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誰能分別此。凡聖同歸篇第三凡夫假作真,美衣為體飾,徒務他人觀。美食日復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計生死。總被名利牽,一朝神氣散。油盡而燈滅,身屍埋壙野。驚魂一夢攝,萬苦與千辛,幻境無休歇。聖人獨認真,布衣而蔬食,不貪以持己,豈為身口累。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體雖有巨細;靈活原無異。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日月有晦明,星與燈相繼。縱或星燈滅,見性終不沒。縱成瞽目人,伸手摸著鼻。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心若能清凈,不為嗜欲逼。自知原來處,歸向原來去。凡夫與聖人,眼橫鼻長直。同來不同歸,因彼多外馳。若能收放心,提念生與死。趁此健身驅,精進用心力。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物我一致篇第四萬物非萬物,與我同一體。幻出諸形相,輔助成生意。有人須有物,用作衣與食。藥餌及器皿,缺一即不備。飛潛與動植,萬類為人使。造化思何鴻,妄殺即暴戾。蜉蝣與蚊蠅,朝生暮死類。龜鶴糜與鹿,食少而服氣,竟得多歷年,人何不如物,只貪衣與食,忘卻生與死。苟能絕嗜欲。物我皆一致。行住坐卧篇第五行如盲無杖,內觀照性分,舉足低且饅,踏實方更進。步步皆如此,時時戒急行。世路忙中錯,緩步保平安。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認取頓足處。不離於當念,存心勿外務。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隨心靜,止水與明鏡。事物任紛紛,現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鉅。兩手常在腹,捫臍摸下體。睾丸時掙搓,如龍戲珠勢。倦則側身睡,睡中自不迷。醒來方伸腳,仰面亦不拘。夢覺渾不異,九載徵實際。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諦。洗髓還原篇第六易筋功已畢,便成金剛體。外感不能侵,飲食不為積。猶恐七情傷,元神不自持。雖具金剛相,猶是血肉驅。須照《洗髓經》,食少多進氣。搓摩干沫浴,按眼復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數拘。閉眼常觀鼻,合口任鼻息。度數暗調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濁納清熙。開眼即抽解,切勿貪酣睡。厚褥趺跏坐,寬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調息舌抵齶。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肚。分合按且舉,握固按雙膝。鼻中出入綿,綿綿入海底。有津續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鳴天鼓,兩手俱掩臍。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兩手按摩竟,良久方盤膝。直身頓兩足,洗髓功已畢,徐徐方站起,行穩步方移。忙中恐有錯,緩步為定例。三年並九載,息心並滌慮。浹骨更洽髓,脫殼飛 身去。漸幾渾化天,末後究竟地。即說偈曰: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長生可了。
註:①燠(yu郁),暖。註:②造,《洗髓經》作"透。
洗髓易筋秘功與經絡系統
兩千多年前,中國的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經絡的概念貫穿於全書。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對這種結構的總括性概念。其中提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 ;這是對經絡系統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說明了經絡系統是人體臟腑器官之間的聯絡系統,是傳遞信息、運行氣血營養周身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網路系統。。「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逐漸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例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所記載的經脈循行路線、區域、與臟腑的聯繫以及經脈之間的聯繫均校粗陋,且缺手厥陰心包經,尚未名明確「陰經屬於臟絡於腑、陽經屬於腑絡於臟」的相互關係。由此說明,當時的十二經系統尚不完善;十二經還差一經。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中國醫學中處處可見的經絡系統,進而闡述在臨床中所起到的指導作用。
經絡簡述: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兩個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絡主要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是主幹,猶如網路,它們內絡臟腑,外絡支節,溝通內外,貫通上下,將內部臟腑及外部各組織器官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使人體各部分活動保持著相對協調與平衡。在這個網路系統中,有氣血和能量運行,以維持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共有12條,即手、足三陽經和手、足三陰經,合稱「十二正經」,是人體內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有8條,稱「奇經八脈」,其中任脈走行於人體前正中線,統管全身各陰脈;督脈走行於人體後正中線,統管全身的陽脈。「十二正經」加上任督兩脈合稱「十四經脈」。這十四條經脈對人體全身起著重要的調控和主導作用。
「十二正經」有一定的起點和止點,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走向,各經之間通過別絡交接,每一條經脈分別屬於一個臟或一個腑,與體內的五臟六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手、足三陰經與手、足三陽經互為表裡關係。手經行自上肢;足經行自下肢。陰經走行於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走行於四肢外側,屬腑。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氣血流動不息,向各處灌注的意思。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而十二經脈則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氣血在十二經脈內流動不息,循環灌注,分布於全身內外上下,構成了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又名十二經脈的流注。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人體十二經絡經氣在體內的循行次序為: 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循環往複.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規律是:
凡屬六臟(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經絡系統錯綜複雜,除了十二正經以五臟六腑為主之外,猶如水庫、湖泊調節十二正經功用的奇經八脈,為人體最主要的經絡系統,其餘還有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在洗髓易筋秘功鍛煉系統中十二經筋表現的最為重要。
筋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少林醫學當中人體周身除了骨頭,軟的部分都屬於筋的範疇,相當於我們通常所說的「軟組織」少林寺醫學認為人身共有485道大筋,包括現代醫學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腱鞘、滑囊、關節囊、神經和血管,甚至關節軟骨、關節盂緣等。我們就靠這麼多的大筋維護著,完成各種活動。筋的最基本功能是伸縮,牽引關節做出各種動作。筋需要經常活動,也就是抻拉,保持伸縮力、彈性。在少林功夫搏擊當中有一種方法叫做擒拿術,除了對人體關節的控制外,高明的少林武僧主要是抓筋拿脈,控制血頭。筋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指肌腱和韌帶。《靈樞·九針十二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名所宜,各不同形。」第二種指的是經筋。經筋隸屬十二經脈,循行於體表筋肉間,起於四肢末端的爪甲,結於關節,終於頭面,不與內臟相聯。例如《靈樞·經筋》曰:「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
十二經筋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形式上類似於十二經脈,但本質上,經筋與經脈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由於形成兩者概念的基礎不同,經筋重點在「筋」,而非在「脈」,因而在功能上與經脈幾乎完全不同。《靈樞·經脈》中所謂「脈為營,筋為剛」說明了兩者的根本區別。經脈理論以循環流注運行血氣、聯絡臟腑為主,而經筋理論則是說明機體的部分組織構成。通常所稱的「筋」,僅是指解剖學上單一的形態,而所謂的「筋肉系統」則是概括了若干單一形態的筋肉,由於經筋受經脈與絡脈氣血的濡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因此在生理功能上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繫。
《靈樞·經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論述經筋的專著,詳細記載了十二經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療。探討分析經筋理論,有助於對經絡的進一步研究,對養生保健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十二經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臟,有剛筋、柔筋之分。剛(陽)筋分布於項背和四肢外側,以手足陽經經筋為主;柔(陰)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以手足陰經經筋為主。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順(面);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
其生理功能首先是聯絡周身百骸:十二經筋縱橫交錯,結聚散絡,廣泛分布於四肢、頭面、軀幹等全身各部,維繫聯絡各組織器官,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素問·五臟生成》曰:「諸筋者皆屬於節。」十二經筋在全身各關節部位結聚,從而使周身百骸相互聯結,或支撐人體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協同以產生運動。其次是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素問·痿論》謂:「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經筋附著、連屬於骨骼,結聚於關節,通過對骨骼的約束和連綴,使整個軀體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態和位置。在次是固護體表,抵禦外邪:《靈樞·經脈》曰:「筋為剛,肉為牆。」人體筋肉組織以其剛勁柔韌之性充實於體表與四肢,形成抗禦外邪和保護機體各組織器官及臟腑經絡的外周組織體系。最後是維絡器官,固定七竅:十二經筋不僅連綴百骸,還分布於眼、耳、口、鼻、舌、陰器等部位, 對這些器官功能活動起著維繫作用。
在經筋疾病方面,《靈樞·經筋》說:「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這就是十二經筋病候的主要特點,也決定了經筋病候的病理變化不外乎筋急與筋縱兩個方面。
明代大醫家張介賓提出:「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盛之處,則唯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關節,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
經筋是龐大的軟組織結構平衡體,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是一個大系統。經筋內著藏經絡、神經、血管、淋巴等系統(經筋系統內部是一個大循環,由多系活性的、協控的微循環系統所組合成的大系統。與骨骼系統、臟腑器官等形成人體有機活性態整體巨系統結構。);其功能運作良好,身體就能保持健康。古人有云:「有諸內,必行於外」、「病藏於內,證形於外」。薛己《正體類要。序》指出:「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說明形體內外之間,在生理上是相互連繫,相互協調;在病理上是相互轉變,互以影響。經筋性病症會影響內臟功能活動,內臟病變也會反應到體表經筋之上。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氣血是依靠經絡來完成運行的,進而濡潤四肢百骸,經絡通暢則氣血調和,身體健康。反之,則氣血瘀阻,百病叢生。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的外周聯屬部分,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十二經脈循行於十二經筋之中,對十二經筋起著營養和主導作用。所謂的《洗髓易筋秘功》之筋,指的就是經筋。「易」是改變、改善,「易筋」就是改善十二經筋。《洗髓易筋秘功》就是改善十二經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改善十二經脈,進而調整身體內部的臟腑功能。練習具體動作時整條經絡系統處於一種調動狀態,從而加強了循行於經筋之中的經脈的傳導性。這裡的關鍵是要姿勢準確,因為每一個姿勢都是針對所練經筋(經絡)而設定的,如果有的動作姿勢剛開始做不準確,也要清楚標準姿勢,盡量向準確方向發展。洗髓易筋秘功區別於一般的肢體活動,一般的肢體活動也鍛煉十二經筋,但不是系統對某一條經筋進行修鍊,所以很難很快暢通十二經脈。而洗髓易筋秘功的神奇之處,就是通過特定的姿勢,使整條經筋處於一種高度激髮狀態,從而刺激了所對應的整條經脈,使整條經脈處於有序的良性態勢,加強了經脈的通導性,進一步促使氣血通暢,增強人體的原動力,從而起到健身療疾的作用。
洗髓易筋秘功的招式練習與十二經筋和十四正經息息相關,呼吸和意念需配合經脈運行,並以伸拔關節、強化肌肉骨骼來訓練周身筋骨;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末端,即手指頭與腳趾頭,其分布與十二經脈基本相同只是不深入體內臟腑,十二經脈之氣濡養十二經筋筋肉骨節;而洗髓易筋秘功有強化人體真氣、運動肌肉、骨骼增強的功能,進而促進十二正經經脈能量運送,同時帶動十二經筋活絡健壯,最後使五臟六腑、四肢筋骨、周身經絡達到良好的保健功效。
洗髓易筋秘功通過姿勢、動作、呼吸、意識的調整,刺激經絡能量,借著身體特有的姿勢動作來調整經筋,進一步調整人體相應經絡系統,進而調整人體內部的臟腑,從而來啟動身體的自療機制,讓身體自己醫治自己,打破疾病的惡性循環秩序,重建健康的身心。總之練習洗髓易筋秘功可以刺激經絡,調節臟腑,加速氣血循環,激發體內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力,提高了防病治病能力。
談洗髓易筋秘功與養骨一. 讓人體的脊椎之樹長青
樹的主幹將會長成粗壯的樹榦,支撐大樹在風雨中屹立不倒,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並且運送到全身;而人的主幹則長成上至頭顱、下至骨盆的脊椎,成為全身的支撐。脊椎如果出了問題,個人健康勢必受到重大影響,甚至危及生命。當脊椎發生異常時,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器官;同樣的,當我們的器官有病時,也可以從脊椎骨上找到病相。
自古以來,人們便把那些生命力旺盛、長生不老的植物奉為吉祥的象徵,希望自己的生命也能如它們一樣長久而且有活力。我們驚嘆於蒼天古樹頑強的生命力,因此常常用"生命之樹常青"來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其實,人與樹有著非常相似的成長曆程。
人的胚胎,也就是我們生命之初的樣子,它的形狀與一顆剛發芽的種子別無二致。它們不僅僅外形相似,而且同樣擁有可以支撐起整個生命的主幹!樹的主幹將會長成粗壯的樹榦,支撐大樹在風雨中屹立不倒,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並且運送到全身;而人的主幹則長成上至頭顱、下至骨盆的脊椎,成為全身的支撐。脊椎如果出了問題,個人健康勢必受到重大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脊椎越好,壽命越長
人之所以能夠自由活動,正常地做任何事情,主要就是靠體內各器官和組織的分工與協調合作,只要一個器官出現異常,就會影響到其他器官,進而影響到整個人體的機能。但為什麼說脊椎有問題會造成身體器官和組織受疾病威脅呢?因為人體內把各個器官和組織協調起來的中樞就是脊椎,它裡面布滿了重要的神經,這些神經向四周延伸,與身體的各個器官緊密相連。脊椎就像控制所有器官的伺服器,按照大腦的指令調配整個身體的資源,讓五臟六腑有條不紊地配合工作。
沿著脊椎有31對神經,分別從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椎間孔伸出,且貫穿整個脊椎。由上至下依次為:頸椎神經8對,胸椎神經12對,腰椎神經5對,骶椎神經5對,尾椎神經1對。每一對神經又可以分為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軀體神經掌管肌肉、皮膚、骨骼和韌帶等,內臟神經則負責管制全身器官。所有的脊神經都負責傳遞大腦與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的訊息。因此,當脊椎發生異常時,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器官;同樣的,當我們的器官有病時,也可以從脊椎骨上找到病相。
內髒的功能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兩套神經系統配合控制的。內臟好比一個孩子,而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就好比嚴父與慈母,內臟在父親的嚴厲督促下不得不打起精神奮力工作;副交感神經則如母親般溫柔可親,內臟在她的臂彎里會感到無比放鬆,利用一切機會充分玩耍、休息。任何一方在進出脊椎的過程中受到壓迫,那就像是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發生了分歧或者矛盾,孩子(臟器)肯定無所適從,各種疾病也就可能隨之而來了。
另外,我們的神經傳導、血液走向,都是隨著脊椎的變化而變化的。一旦脊椎偏離了正常的位置,所有的神經、血管、經絡就都會隨之移位,引起五臟不協調,這種不協調本身就是許多疾病的根源。隨著脊椎的移位,還會壓迫神經,久而久之,體內與受壓迫神經相連接、接受該神經管理的某個器官就受到一定的影響。例如有的人感到心臟不舒服、有的人會覺得自己總是胃脹、有的人時不時就頭暈噁心或者手臂麻木,但是到醫院接受專項檢查時,卻發現該器官沒有任何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呢?罪魁禍首其實隱藏在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之中,只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它就是脊椎。人從坐姿到站姿、睡姿,與人常常接觸的工具,例如靠背椅、汽車座椅、沙發床等等,每時每刻都在通過與人之間的作用力而給我們的脊椎乃至全身的骨骼造成影響,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要想身體健康,首要任務就在於維護好生命的主幹--脊椎。
人體也有龍骨
脊椎古時候稱作"龍骨",它如同一條長龍,從上到下,由一段段的體節(脊椎骨)串接而成。具體而言,它有7塊頸椎骨、12塊胸椎骨、5塊腰椎骨、1塊骶椎、1塊尾椎(骶椎和尾椎分別是由出生時的4~5塊骨頭融合而成一塊)。為了更穩定地兩兩連接,這些脊椎骨並非整齊劃一的光滑圓柱體,甚至連一個光滑的平面都找不到。它們就像異形的積木一樣,通過各種表面突起與凹陷,形成關節,再輔以韌帶、椎間盤,使得脊椎環環相扣、緊密相連。
每一節椎骨與相鄰的椎骨之間都是通過複雜的關節、韌帶以及椎間盤相互連接的。椎間盤就彷彿是脊椎緩衝壓力不可缺少的"海綿墊",它的秘密其實埋在中央,那裡有一種彈性極強的膠狀物。這種膠狀物中,水分佔了80%,所以它像果凍一樣可以隨著外界的壓力而改變位置和形狀。為了不讓"果凍"四處滑動,在它的四周,還環繞著厚厚一層纖維,纖維環就像桶箍一樣牢牢地把"果凍"鎖在最裡層--因為一旦這顆"果凍"溜出纖維環,就會壓迫到從椎骨中央穿行的脊髓神經,產生各種痛苦的癥狀,也就是常見的"椎間盤突出症"的一種類型。椎骨之間的其他小關節、韌帶也同樣有可能在我們每天的行動中發生各種損傷。
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只是很微小的細節,不足為奇,實際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破壞脊椎整體,乃至影響全身的健康。例如,某一節頸椎錯位,極有可能壓迫到與之相連的脊神經,導致其下方臟器功能的失調,因為穿過頸部的脊神經往往要通往全身各處,所以全身功能都會因此而受牽連,高位截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當某一節腰椎間盤突出,則有可能導致位於它上方整個脊椎生理彎曲發生改變,繼而壓迫椎管里的脊神經,不但引發劇痛,還影響臟器功能。
我們的頭、頸、肩膀,如同樹枝一樣,它們與脊椎這根主幹是不能分開的整體。嚴格來說,頭部甚至可以認為是脊椎的延伸,因為頭和脊椎從我們還是胚胎那麼小的時候就已經連為一體、共同生長了。所以脊椎的姿勢會直接影響頭部,而頭部的活動也直接影響脊椎,影響全身功能。連接頭與脊椎的是我們的頸部,如果您姿勢不當,例如習慣頭部向前傾、下巴過分內縮、肩膀聳起等,都會造成頸部肌肉緊張與僵硬,長此以往不但肩膀會感到疼痛、麻木,整個背部甚至都會感到不適,乃至全身健康水平下降。
那麼骨盆呢?骨盆牽制著脊椎基底,影響它的自然曲度,如果骨盆過於往後、過於往前或者兩邊骨盆一高一低,都會導致長短腿現象的發生,進而使脊椎側彎、脊髓受到壓迫,最終使得與脊神經相連的臟器功能下降。
二. 欲善其身,先利骨盆
骨盆不正導致左右腿長短不同。左腿長的人容易在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發生疾病;而右腿長的人則比較常見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疾患。這與脊椎向左或者右彎曲時壓迫不同的內臟神經有著直接的關聯。
脊椎不是一根筆直的骨頭,它由一節節椎骨連接而成的。正是由於椎骨之間連接處的靈活延展和收縮才使人可以順利彎腰和伸展。當脊椎的下段傾斜,上段就會由於可以靈活彎曲而自動地向對側平衡,這讓我們不需時刻小心也能不跌倒。身體的這種自我保護功能雖然必不可少,但也帶來了長期的隱患,那就是脊椎容易彎曲變形。
如同穩定的根基確保大樹挺拔,骨盆的位置正常與否直接決定了脊椎的挺拔與否。人體在不活動的時候,地心引力也照常對它起著作用,這就是身體的重量,即體重。站立的時候,整個人的重量都壓在腿上,為了支撐身體,兩腿不得不付出與體重相等的支撐力。骨盆上方只與單獨的一根脊椎相連、下方則與兩側腿骨相連,所以人在站立的時候,任何來自雙腿的力量都會通過骨盆傳遞到腰椎,當兩腿力量不平均(例如我們站成"稍息"姿勢時)腰椎就會被力量更大的一側推向另一側,於是整個脊椎就歪了。處於腰與腿之間的骨盆,則成為一個過渡,它的位置不但反應雙腿的長短,而且還體現脊椎的曲度。例如左腿長的人,肯定骨盆是左邊高、右邊低,因為更長的左腿不得不將骨盆頂得更高。骨盆一旦左高右低,那麼必然連帶脊椎末端向右邊傾斜,為了保證身體平衡,整個脊椎從正面看起來就不再筆直,從而導致臟腑疾病的發生。根據調查統計,左腿長的人容易在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發生疾病;而右腿長的人則比較常見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疾患。這與脊椎向左或者右彎曲時壓迫不同的內臟神經有著直接的關聯。
所以,只要從骨盆就可以對一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態做出最基本的判斷。只要我們把骨盆的位置重新調整好,且保持合理的坐、立、行姿勢,維持好骨盆的生理位置,不但腰酸背痛就會馬上消失,就連困擾了病人多年的慢性病也會好轉。
三. 骨肉相連新奧義
脊椎是整個人體的中軸骨,而脊椎周圍的肌肉就是人體中軸的穩定裝置,負責維護脊椎豎直,讓脊椎不輕易受傷,被稱為"核心肌肉群"。強健核心肌肉群是養護骨骼的最好方法。
骨骼的外圍裹著富有彈性的肌肉,就像骨骼的保護墊,能緩衝來自外界的壓力;肌肉同時也是牢牢束在骨骼表面的"彈力繃帶",可以讓骨骼更加有力,配合骨骼支撐人體。
脊椎是整個人體的中軸骨,而脊椎周圍的肌肉就是人體中軸的穩定裝置,負責維護脊椎豎直,讓脊椎不輕易受傷,被稱為"核心肌肉群"。核心肌肉群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所熟悉的,通過按壓就能輕易感受到的大塊肌肉群,它們並沒有直接與脊椎骨接觸,而是從肋骨連接到骨盆,或從腰椎連接到大腿上緣,當它們收縮時,主要的功能是讓軀幹可以彎曲、伸直以及旋轉。另一種肌肉則是直接附著在脊椎骨上的,它們既不容易在身體表面被觸及,也不容易通過鍛煉變得特別發達,但它們直接關係整個脊椎的穩定。
當深層的核心肌肉群正常收縮,它可以很好地維持脊椎的穩定、增加脊椎支撐身體的力量、分散脊椎所受到的傷害力、減少椎間盤受到的壓力,使我們在彎腰、拖地、拾重物時,脊椎能夠隨時保持穩定不移動、不滑動,不會造成背痛,更不會影響內臟功能。然而,如果我們習慣於手托下巴想事情、看電視時把腳放在茶几上或是睡覺時習慣轉向同一側,都會扭曲脊椎,從而導致連接在脊椎骨之間的深層肌肉受到不正常的拉扯,老化、鬆弛,日久之後肌肉失去了對脊椎的保護功能,您就會發現自己的腰容易扭傷、背部開始長期酸痛,椎間盤突出可能也找上門來了。
表層的大塊肌肉可以通過運動很快地發達起來,而深層肌肉只能依靠長期保持最佳的姿勢才能維持很好的功能與力量狀態。而且,如果表層肌肉過於僵硬,把脊椎緊緊地束縛住,使它不能輕易動彈,也同樣會破壞深層肌肉的功能,繼而加重脊椎的失衡。
但是,您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洗髓易筋秘功練習方法,不但可以緩解表層肌肉群的僵硬,讓它們放鬆下來,給脊椎一個喘息的空間,還能夠更直接地鍛煉到比較深層的肌肉,促進它們功能的恢復。一句話,洗髓易筋秘功是養護骨骼的最好辦法。
練習洗髓易筋秘功一方面能夠促進骨骼吸收更多新鮮的血液、養分;另一方面還能夠放鬆肌肉,緩解因為僵硬肌肉的牽拉而導致骨骼失衡,影響健康。最重要的是,與其他的治療和保健方法相比,練習洗髓易筋秘功無疑是最安全、最不易產生任何副作用的。
骨是我們成長、生存的基礎,是我們的"主心骨",既然如此,您要想健康,首先就要養護骨骼。養骨是我們養生的頭等大事。
養骨最好的方法,就是練習洗髓易筋秘功。練習洗髓易筋秘功一方面能夠促進骨骼吸收更多新鮮的血液、養分;另一方面還能夠放鬆肌肉,緩解因為僵硬肌肉的牽拉而導致骨骼失衡,影響健康。最重要的是,與其他的治療和保健方法相比,練習洗髓易筋秘功無疑是最安全、最不易產生任何副作用的。
如果每天清晨照鏡子的時候,您用1分鐘的時間,靜下心來仔細端詳自己:左右眉毛是否一樣高、頭是不是習慣倒向一邊、左右肩膀是否一樣高……通過這些最簡單的觀察,您就能發現自己骨架的問題所在。您只需要面對穿衣鏡,平心靜氣地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自己的骨架是不是偏向了一側;您也只需要循著最直接的疼痛感,就能夠找到出現問題的骨骼。
骨是全身的支架,骨是否"四平八穩"、是否平均分配了全身的重力,正是它是否存在問題的最明顯表現。洗髓易筋秘功要求練習時立身中正的原則對骨骼健康的意義就在於此。立身中正的本質就是要養成保持自身骨架平衡的習慣。
"平衡"二字是養骨乃至整個養生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的理念。平衡不僅是說骨骼平衡乃人體健康之本,平衡還包含著養骨與養臟腑之間的平衡、飲食和運動平衡、養生與養心的平衡等等。平衡是養生的根本,只有真正平衡的養生法,才能夠讓人體正氣自下而上地提升起來、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才能夠讓整個人維持最健康的狀態。
通過練習洗髓易筋秘功發現自身骨架的問題所在並進行自我修復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好方法,通過練習洗髓易筋秘功可以養成立身中正的習慣,坐得直、站得正。洗髓易筋秘功對於放鬆的追求結合用意不用力的原則能夠放鬆肌肉,緩解因為僵硬肌肉的牽拉而導致骨骼失衡,促進血液循環讓骨骼吸收更多新鮮的血液、養分;這樣過一段時間以後,您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既然許多身體里的不良反應都源於脊椎,那麼我們只需要讓脊椎回到健康狀態,就是釜底抽薪,從根源上防止了疾病的發生。
/*0324 BlogMore*/img{ border:none}.moreArticles {margin-top:50px; font-size:14px;}.moreArticles ul{ list-style:disc;}.moreArticles ul li{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font-size:14px;}.moreArticles h2 { margin:0px; padding:0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height:30px; }.moreArticles h2 a{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nBg_oth{ position:absolute; left:505px; top:505px; width:644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6d6b6a; z-index:900; background:#fff;}.editMya{ width:642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a8bac1;font-size:12px;}.editTop{ background:url(../images/box_top_bg.jpg) repeat-x; height:22px; padding-top:3px; padding-left:12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color:#4e7786;}.editTop span{ float:right; padding-right:6px; padding-top:2px;}.editLeft{ width:396px; float:left; padding-left:12px; padding-top:12px; font-size:12px;}.f000{ color:#000;}.selectAticle{ height:25px;}.selectAticle .fright{ float:right}/*0324 BlogMore*/標籤: 關係
精解
經絡
養骨
洗髓易筋秘功
.
推薦閱讀:
※林中雨露的文件夾【活用經絡】
※十二時辰與時間對照表,十二經絡時辰表
※10月26日百科全說 嚴蔚冰 疏通經絡 易筋經導引術(3)
※支撐生命的「能量線」,這兩條經絡你必須知道!
※十二正經每條經絡的9個要穴原、井、滎、輸、經、合、絡、郄、募的新編總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