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應分開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
06-15
鄭永年今天我想講一個中國模式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大,但是我覺得今天來講,金融危機以後來講中國模式更有意義。經過剛才張老師說的,中國政府成功地應對了一個金融危機,當然其實中國沒有金融危機,溫家寶總理說過,中國是受西方金融危機的影響,只能說中國政府有效地抵禦了金融危機的影響。現在來回顧一下金融危機之前、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一些發展模式的變化,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未來怎麼走,我覺得主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我們討論中國模式,當然也有其它的模式,美國模式、日本模式、亞洲四小龍模式,我們要比較哪一個好、哪一個壞沒有多大意義,蘋果跟橘子各有各的特點,每一個模式都有它的優勢,也有優勢,世界上從來沒有產生一個沒有危機的模式,很完美的模式是沒有的。我們應當看到中國模式的優勢,更重要的我覺得要看到中國模式的劣勢在哪裡,你要改革和改善你這個模式,要面向未來的話,就是要總結你的歷史在哪裡。講金融危機之前和之後的中國變化,我覺得金融危機之前的中國模式可以用六個字概括:改革、發展、穩定,通過改革得到發展,通過發展得到穩定,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那麼金融危機之前,1978年、1979年改革開始,先是經濟改革,農村改革、城市改革,再到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我覺得進展得不錯,那麼政治上也是有變化的,鄧小平先生我是覺得做了很多的事情。90年代儘管沒有政治改革,但是實質性的東西也是有的,講1997年十五大法制建設,村民選舉也是做的。我覺得金融危機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可以用九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無改革,高發展,不穩定。無改革,不是說領導人不想改革,而是沒有實施下去,所以客觀的現狀是沒有改革,所以這方面可以看,經濟改革,我想金融危機之前基本上停止了,中國基本的市場經濟制度就是90年代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建立起來的,尤其是朱鎔基當總理的時候,加入WTO那個時候解決的。改革一點,但是沒有突破,當然十二五規劃說了要有突破,但是能不能有突破不知道。它是無改革的,但是它有一個非常快的發展,高發展。沒有改革怎麼會發展呢?我想今天有很多的經濟學家的,我覺得中國這些年沒有改革的情況下高增長有幾個根源:第一個就是加入WTO,這幾年中國的出口增長非常快,主要是WTO的效應,還有一個就是私營企業的發展,主要是朱鎔基當總理的時候抓大放小的發展。這是前面改革的收穫。第二個經濟增長的根源就是國家動員,國家動員體制就是中國所說的舉國體制,我們這些年有很多,有奧運經濟,去年的世博經濟,這些都是,甚至汶川地震重建,這些國家動員機制,當然動員也不是改革。我覺得更大的國家動員機制就是剛才幾位提出來的,就是金融危機以後中央政府出台4萬億,這4萬億大部分的錢都跑到國有企業裡面去了,國有企業大擴張,我剛剛去美國,跟美國的學者交流,中國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現在是普天之下莫非央土,浙江是我老家,是中國的民營經濟發展最好的,最近這個情況也不妙,很多的民營企業依附於央企,放棄了自己的企業。更重要的經濟增長的根源,中國依靠的是破壞社會而得到的高經濟增長,這個是最嚴重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光大集團重組改革方案獲批 將改製為股份制
※韓和元:秦國改革啟示錄
※布希嘆國會中期選舉前移民改革法案難通過
※中國實現土地私有化是否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
※從10億到百億 產業化改革打造中國「電影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