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中國在海外的文化「飛地」
唐人街:中國在海外的文化「飛地」 |
唐人街是海外華人遷徙和歸化歷史的見證者,很多人離開了,更多的人正在進來。或許,唐人街最終的盛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作為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唐人街名稱由「唐人」而來,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皇朝之一,威令行於亞洲海域,因此,海外諸國稱中國為唐,稱華人為唐人。如同漢朝鼎盛時期開疆拓土於西域,西域諸國從此稱中國為「漢」,稱中國人為「漢人」。以「唐」為名號,既寄託了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一縷眷念,又何嘗不是華人對中國歷史的一份自豪。
唐人街的出現首先是中國海外貿易發展的結果。據說早在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756年),印尼的北加里曼丹就出現了福建海商水手定居於當地的村落。雖然我們不能斷定最早的唐人街出現在什麼年代,但根據確鑿的史料記載,至少在明朝初年(14世紀後期),唐人街就出現在東南亞的爪哇和蘇門答臘。隨著中國海外貿易和海外移民的發展,到17世紀中期,東南亞和日本的主要港口商埠,都出現規模不等的唐人街,約有20來個。
早期唐人街的形成模式如出一轍,先是中國海商水手暫時的棲身之處,久居成肆。小則食檔商鋪三兩間,是各地來的華人的小聚之處。大則市肆成列,街區縱橫,蔚為華埠。來者日多以後,華人就建造諸如媽祖廟、土地宮等故鄉引來的廟宇。當聚居的規模更大以後,會館、私塾、學堂等也逐漸出現,較大的唐人街實際上成為功能基本完備、相對獨立於僑居地的華人小社會。新來的移民到了唐人街,猶如生活在中國本土。
華人聚集唐人街,首先是由於移民在異國他鄉時能守望相助,互通鄉情,也是當地政府為了管理方便的刻意安排。19世紀以前的唐人街主要在日本和東南亞,當地統治者通常劃地為界,讓能為當地工商繁榮作貢獻的華商華工集中居住,自我管理,以華治華。然而,華人久聚日多,又多集中居住在唐人街,當其實力壯大到當地統治者難以控制的時候,常被當地統治者壓制和排斥,甚至大開殺戒。
然而,唐人街的生命力如同中華民族的生命力一樣,總是能劫後重生。無論是17世紀初菲律賓的西班牙統治者盡屠華人,或18世紀中葉印尼的荷蘭殖民者血洗唐人街,數十年以後,華人又在唐人街的廢墟上重建家園,規模猶勝當年。20世紀70年代越南和柬埔寨的唐人街雖然傾巢覆滅,但今天西貢和金邊,唐人街的繁華程度讓當時慘狀的目睹者目瞪口呆,雖然昔日的受創痕迹仍然歷歷在目。
唐人街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一是來自唐人街的特定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炎黃子孫表現出對當地社會的價值。華人多定居於處於商貿要道的城市,老唐人街則通常位於該城交通便利的地點,多半靠近碼頭、車站或舊商業區。東南亞規模較大的唐人街,大多數是在貿易航道上的重要城市,如新加坡、馬六甲、檳城、雅加達、泗水、馬尼拉等港口城市,而唐人街則靠近這些港口城市的碼頭。因為前往東南亞的中國移民多為經商而來,尤其是從事與海外貿易相關的行業,早期的唐人街自然形成於靠近碼頭的港口城市。隨著移民網路延伸到內陸地區,形成於內陸城鎮的唐人街也多在交通便利之處,以便經商或務工。美洲和歐洲的唐人街位置也大體如此。舊金山和紐約的唐人街靠近碼頭,波士頓、洛杉磯的唐人街靠近車站;倫敦早期的唐人街靠近碼頭,巴黎的唐人街則位於靠近火車站的巴黎12區。也正是處於交通便利的地方,儘管唐人街看似雜亂無章,卻給華人謀生帶來種種便利。
華人本身的經商才幹和勤勉平和的本性,更是唐人街生命力的源泉。在東南亞,華人長袖善賈,當地社會商貿的發展多仰仗華人,唐人街的活力,通常是當地社會商貿發展程度的標誌。在歐洲和北美,華人的吃苦耐勞、聰敏能幹和與世無爭,使他們能勝任白人不屑從事的艱苦工作和難以壟斷的高科技行業。因此,儘管世界各地多次發生排華活動,唐人街幾經興衰,但當地社會仍留有唐人街存在和發展的空間。
唐人街是初出國門者的棲身地和庇護所。初來乍到的華人面臨語言不通、環境不諳、謀生乏術的處境,唐人街的中國氛圍,總能讓新來者感受到一份溫馨。對大多數新移民而言,唐人街可能是提供給他們第一份工作的地方。對急於了解當地社會的新來者,其信息資源首先來自唐人街中的各種諮詢機構和同鄉社團。對創業者而言,第一間店面或作坊可能就在唐人街。對煩惱者而言,在唐人街廟宇小坐,可能暫時解脫其鬱郁心境。都在異鄉為異客,同是天涯淪落人,唐人街是他們相識相聚、進而攜手相助的地方。唐人街還是炎黃子孫心靈溝通的場所。共同的文化淵源和生活習俗希望保持,相似的心理感受和價值追求需要交流,家愁鄉思需要排解。唐人街琳琅滿目的中文標識和不絕於耳的鄉音、各式各樣的家鄉菜肴、來自中國的百貨書刊影視,耳聞目染,點點滴滴在心頭,都在激發華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而在中國傳統節慶期間,唐人街的濃郁中國氛圍,更讓海外遊子得以放肆宣洩其鄉思情懷。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城市節慶時已基本絕跡的舞獅子、踩高蹺、耍龍燈、走旱船等傳統慶祝方式,在唐人街卻仍然廣受歡迎的原因。保持傳統,是唐人街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
同時,唐人街還是海外遊子與故土聯繫的紐帶。與中國聯繫交往的行業,絕大多數設在唐人街。舉凡到中國的匯款、郵寄、電訊、飛機輪船等業務,都首先開辦在唐人街。
雖然一些地方的唐人街因當地產業轉移而衰落了,如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金礦區、日本的平戶、越南的河內和印度的加爾各答,但大部分老唐人街則生存下來,並有程度不同的發展,而且新的唐人街不斷出現。這不但由於唐人街的基本功能仍在發揮作用,如作為新移民的棲身地和當地華人活動的中心,而且由於華人社會的發展、新移民的激增和中國的崛起,唐人街被賦予新的功能,如:作為全國或區域華人社會的中心、中國商品集散地、華人社會新興產業區、與中國交往的行業聚集區和當地的觀光旅遊區。雖然很多第二代華人搬出唐人街,但源源不斷的新移民湧入唐人街,其數量遠超過離開者。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近300萬中國人從中國大陸湧向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中國香港和台灣各有數十萬人通過留學、投資、務工等方式移居海外;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東南亞華人再移民者也近百萬。近30年華人新移民熱潮給唐人街注入新的活力。相比於大都是身無長物、目不識丁的老移民,華人新移民中有眾多的留學生和投資者,唐人街也因此得到人才和資金的甘霖。唐人街不僅是炎黃子孫棲息生聚之地,也是傳統中華文化的支柱和海外擴展中心。(作者庄國土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來源加拿大《大中報》)
《華聲報》2004年3月15日
推薦閱讀:
※看過嚴歌苓《扶桑》的進來說下感受吧。或者你覺得該怎樣認識評價扶桑。?
※手機看電影:唐人街探案!
※最美中國風 -- 唐人街
※海外唐人街的憂與喜
※精日都混進《唐人街探案2》劇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