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100多個品種簡介
目前發現的壽山石種己達100多種,這裡對這100多個品種進行一一簡介。 黃田石 產於壽山溪坂,顏色為黃者,都可稱為黃田石或田黃石。其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清澈,且有細密清晰的蘿蔔紋。其中黃金黃、桔皮黃為上佳,尤罕見;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石中的下品。田黃石中的田黃凍石,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鮮蛋黃,產於壽山中板,是罕見的稀世珍品,歷史上列為貢品。此外,還有一種「銀裹金田黃」,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為純黃色,酷似蛋黃的熟雞蛋,也產於中坂,更為稀貴。 坑頭凍石 坑頭洞所出的晶凍各石,除歸入以上各類外統稱坑凍石其石溫潤可愛、純潔通靈,呈透明或半透明狀。常見的有黃、紅、灰、白、赭、藍各色,還有非晶凍的坑頭石,統稱為坑頭石,也屬於壽山石質地較好的品種。 白高山石 通體純白高山石的統稱。產量高於各種高山石、以色、相、質的不同,分為藕尖白高山石、豬油白高山石、象牙白高山石、磁白高山石等,其中以藕尖白高山石、豬油白高山石為最佳。 黃高山石 指純黃色的高山石,石質凝膩純潔如蜜臘、蜜果。品質佳者可與田黃石、都成杭石相比美。 蛇背青石(又稱為黑高山石) 色如淡墨,空靈溫潤。 巧色高山石 系二色、三色以及多色相間高山石的統稱。石中色澤明麗,色層由濃化淡,逐一過渡,是壽山石多色藝術品的最佳原料,如花果籃、海鮮盤等雕品,非它莫屬。 高山凍石 梵谷山出的凍石,都稱高山凍石。質如凝脂,通靈,微透明,肌理隱含棉花細紋。因色澤不同,分為白高山凍石、黃高山凍石、紅高山凍石、高山硃砂凍石等。產量稍多可補水坑凍石之不足。 高山環凍石 高山凍石體中隱有環暈者。環多呈粉白色,大小不一,情趣比其它高山凍石更勝一籌。 高山晶石 高山石中晶瑩透明、潔凈無瑕者的統稱。肌理時含細紋,或黑斑點,或團簇狀砂。上等的高山晶石亦似水坑凍石,惹人喜愛。掘性高山石 系高山各礦床中,遊離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獨石,成因類似田黃石,質地瑩膩通澈,肌理含蘿蔔紋,外表亦有石皮。有月白、黃色、紅色之分,頗似田石。因久埋山中砂土裡,而缺乏田石的滋潤水靈。石難覓,較罕見。 高山桃花凍石 質微透明,色多白、黃,中帶細密的紅點,深淺大小不一,似三月桃花散落水上,凝而視之,似動非動,如花飄靜水。質佳,量少。 高山牛角凍石 色如黑牛角,肌理隱含灰色或灰黑色的棉花紋,質近水坑牛角凍石,細膩、凝結、微透明、產量少。 高山魚腦凍石 色潔白,質溫潤,中泛黃彩,肌理有團簇狀的棉花紋,或如煮熟的魚腦狀紋。質近水坑魚腦凍。 和尚洞高山石 產於高山頂上的和尚洞。相傳此洞為一個名叫和尚的石農所開,又傳系由壽山古禪寺的明代僧侶開鑿。洞極古老,石也絕產多年。今日所見的和尚洞石,石性細膩,微透明,色多紅中帶灰或土紅。 大洞高山石 亦產於古洞,位於和尚洞尾部下方,或叫系明代僧侶所鑿。因洞深且廣,石脈寬闊,故稱大洞。所出石材,性堅質硬,有紅、白、黃等色,以諸色相間者為多。時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凍出現,分別稱為大洞晶石、大洞凍石。 瑪瑙洞高山石 洞居於大洞的尾部,相傳亦為明代僧侶所開。石質純潔多光澤,似瑪瑙石,偶有黑中透紅者。石中常隱現紅、黃、黑、白各色條紋和圈點。近年來石農常在高山各洞採到色質與瑪瑙石相似的石材,也稱為瑪瑙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 在大健洞後方有世元洞,為清時的礦洞,張世元所鑿。石性稍堅,色澤鮮活,常見者有紅、白兩色。 四股四高山石 石洞鄰近嫩嫩洞,因石農合股開採故名。石質比高各石都堅實,透明度好,色澤豐富,有黃、紅、白、灰各單色或雜色,是高山石中的優質石。 太極頭高山石 洞位於高山峰北之小山崗上,因小山似太極,故名。始采於20世紀30年代,曾出現一批晶石、凍石,可與水坑石比美。石性晶瑩靈潔,有紅、黃、白色或諸色相間者,是高山石中的優質石種,惜己絕產。 雞母窩高山石 洞處高山北麓,太極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雞母窩而名。自1990年8月開採以來,己開鑿了3洞。石質近太極頭石,晶瑩通靈,性微堅,有紅、黃、黑各色。在黃色石中偶見極細的蘿蔔紋,並有石皮,極似田黃石。黑色石中,質佳者,頗似坑頭牛角凍石。 小高山石 洞位於高山峰東側,因石中多含雜質,如淚痕點點,故又稱「啼嘛石」。有黃、紅、白或各色相雜。 白水黃石 產於高山東南面的白水黃洞,質堅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見層疊紋,間有各色斑點,外表有黑色或赭黃色的石皮。石因肌理顏色有黃、有白,故分為水黃石、水白石兩種。水黃石,又分為純黃石、干黃石,前者色鮮質細,後者色暗質粗。水白石,多白中帶黃,質潤靈,微透明,似月洋系的芙蓉石。 都成坑石( 又稱杜棱石) 產於高山東北2千米都成山澗中,明末清初時發現,清道光年間開始大量開採。石質結實、晶瑩,色彩豐富,有紅、黃、白、灰、紫等色。表裡如一,永不變色。 月尾石 又名牛尾石 洞在都成坑北部的月尾溪旁。石質細嫩,石表多光澤,主要有月尾紫石、月尾綠石兩種。前者性潔,富有光彩,以色濃如鮮豬肝者為佳;後者以通明翠綠者為貴,但多裂痕,油浸則泯。該洞亦出晶石、凍石,稱月尾晶石、月尾凍石。 艾葉綠石 在綠色月尾石中,有色濃如老艾葉者,稱為艾葉綠石,淡綠者稱艾背綠石。石質松,易乾裂,需油養。 栲栳山石(又稱富老山石) 洞位於壽山村裡洋、外洋交界處的栲栳山上。石質粗松且脆,色有濃黃、淡黃、硃砂、暗紫、深紅等,多諸色相間,並有雜色斑點或條痕,俗稱「鷓鴣斑」。經磨礪加工,並以油潤澤,頓然光彩煥發,恍如佳石。 鐵頭嶺石 洞位於壽山村裡洋、外洋交界處的鐵頭嶺山。石質粗糙,有砂丁,多雜質,色多紅、白、黃。 花坑石(又名獅頭石) 產於栲栳山右。色彩豐富,常有紅、黃、白、灰、綠諸色交錯於石中。肌理有條痕和層紋。性堅,質粗,雕刀落處,碎片散落。亦有少量色佳質靈者,稱為坑晶石、花坑凍石。台灣石界人士稱花坑凍石為虎皮凍石。 虎崗石(俗稱虎頭崗石) 洞位於壽山村裡洋、外洋交界的虎崗山。石質粗,性堅脆,肌理多呈虎皮斑紋。色有黃、藍、灰,以黃色居多,俗稱老虎黃。1936年前後曾出過一批佳石,質似碓下田石。近年也偶有所獲。 芙蓉石 「印石三寶」之一。洞在月洋山頂峰。石質極為溫潤、凝脂、細膩,雖不甚透明,然嫻雅盡在其中。芙蓉石開採於明末清初,以其「似玉而非玉」的特質,備受文人雅士寵愛。 紅芙蓉石 色紅,而非純紅,多是在白、黃、青色地的芙蓉石上呈現片片紅塊,濃者艷若牡丹,亦現水痕和黃筋,嬌艷作態,光彩四射,但紅石少見,尤為難得。 黃芙蓉石 色黃,濃淡深淺似枇杷、桂花黃、米黃、牙黃。石質若凝脂通透。黃芙蓉石比紅芙蓉更為罕見。 芙蓉青石 為白里透青或淡青色的芙蓉石,色如鴨蛋殼,時有極細黑點隱於肌理。 白芙蓉石 為白色的芙蓉石,質溫雅柔嫩,有豬油白芙蓉石、白玉白芙蓉石、藕尖白芙蓉石之分。豬油白芙蓉石凝膩如凝固的豬油。白玉白芙蓉石滋潤如羊脂玉。藕尖白芙蓉石色嫩通靈,白中微帶青氣。 紅花凍芙蓉石 在白芙蓉石中偶見一種紅花點點散落其間的凍芙蓉石,質通靈,韻別緻,稱為紅花凍芙蓉石,為芙蓉石,為芙蓉石中的神品,難以覓得。 將軍洞芙蓉石 將軍洞為芙蓉石的主要產洞,原名天峰洞,位於加良山頂。此洞所出之石,質地極純,柔潔通靈,為芙蓉石上品。後洞塌,絕產。當今世上藏品,都是白色,多為數百年前的舊物,價值不遜於田黃石。 上洞芙蓉石 上洞又稱天面洞,與將軍洞為鄰,亦是芙蓉石的主產洞。石質溫潤凝嫩,但稍遜於將軍洞芙蓉石。有白、黃、紅色,色地較暗,少神采。 半山石 因產洞位於加良山半山腰,故得名。石質較芙蓉石堅實,微透明,但滋潤不足,有裂紋、砂丁。色有白、黃、紅。純白者,稱半山白石,以黃為主色者,稱黃半山石;石中泛紅斑點,艷如桃花、瑪瑙者,稱為紅半山石;二色以上相間者,稱為花半山石。半山石中質佳者極似芙蓉石,易與芙蓉石相混。 竹頭窩石(又名竹頭青石) 產於月洋村竹頭窩洞。質細嫩,與芙蓉石洞有相似之處,但潔凈不如芙蓉洞,故難與芙蓉石爭寵。色多淡綠或黃,灰中帶綠,如竹皮色。肌理常有竹紋。質有純且含砂礫的竹頭窩石,稱為竹頭粗石。 旗降石 產於壽山村北面之旗降山。石質結實、溫潤、堅細、凝膩,微透明或不透明,富有光澤,年久不變。色彩豐富,以紅、黃、紫、白,或兩色及多色相間者常見。主要以色相來細分其右,品種較多,是壽山石中的一大家族。
黃旗降石 色黃如蜜蠟,根據其濃淡深淺,稱為「秋葵蜜蠟「、「柑黃蜜蠟」和「蜜楊梅」等。偶見黃中帶紅、白各色,色界分明,是巧色石雕的首選石材之一。 紅旗降石 以其色的濃、淡分為李紅旗降石、橘紅旗降石、瑪瑙紅旗降石、珊瑚紅旗降石和赭紅旗降石數種。顏色艷麗照人,光彩奪目。 紫旗降石 俗稱紫旗石,多為紫色愈濃愈佳。也有紫色中帶紅、黑色花紋或小白點者,更富石韻。另有紫白相間如織錦者,稱紫白錦旗降石。紫旗降石 白色紫旗石,多白中帶淡青、淺綠、微黃。但同為白旗降石,石質卻不一樣。佳者脂潤如玉,酷似白芙蓉石,性燥粗者,則似焓紅石。 彩虹旗降石 為旗降石的新品種。此石石相奇特,在黃旗降石材上環繞著紅色、濃黃色等條紋,酷似彩虹繞穹,實為艷麗奇觀。 銀裹金旗降石 旗降石中有白皮黃心者,稱銀裹金旗降石。佳者,皮如白高山凍石之凝膩,心似田黃石之細潤,色界分明,溫柔有加。 金裹銀旗降石 枇杷黃皮白心的旗降石。皮薄心實,色層分明。石質有優劣。 焓紅旗降石 「焓」是福州方言,意為火燒。旗降石中,凡質粗頑,多含石英砂粒,色多灰白、黃赭,不堪雕刻者,統稱為焓紅石。石農為改變其質,將其埋於火堆中煅燒。石經煅後,色變鮮紅,遂稱焓紅石。未經煅燒的粗質旗降石,時人也將其稱為焓紅石。 老嶺石 產於高山北面約4千米處的老嶺山,儲量大,體積大,但質粗,多用以雕刻大件陳設品、器皿和規格化印章。 虎嘴老嶺石 產於老嶺山虎嘴岩。石質純凈、透明度高。色地佳者,屬晶石,稱「虎嘴老嶺晶」石。 大山石 產於老嶺之大山。產量大,石質粗,多做為耐火材料。也有少量好石,綠色或黃綠、紫綠相間者常見。其中質純而潔凈通靈者,稱為「大山通」石;晶凍者稱為「大山晶」石,只是較為罕見。 豆葉青石 產地近猴柴山,質溫潤凝膩,微透明。色多青豆綠,濃淡不一,肌理有紅筋黃紋。質近老嶺通石,是旗山石中的佳品。 圭背石(又名雞背石) 屬於老嶺礦脈,接近豆葉青石產地。色多綠,近青田石之封門青石。質潔凈,微堅,肌理常見黃筋和白塊。 九茶岩石 洞位於離高山3千米處的猴柴覃山上,石質稍松,微透明,有紅、綠、黃、白、灰等色,以黃、綠常見。似高山石,但多含砂粒。肌理多有粉黃塊狀或象檳榔芋般的紋斑,故俗稱檳榔九茶岩石。另有白中泛豆青色者,稱白九茶石;肌理隱現點點如豹皮紋者,稱豹皮凍石。九茶岩石儲量雖多,但宜用於雕刻的極少。 連江黃石 產於高山東北的金山頂,因地界臨近連江縣,且色多藤黃或土黃,故稱連江黃石。該石質脆,多裂紋。經油浸,色可轉暗赭,裂紋也暫消失。肌里隱現不規則的網紋,或多條層紋,俗稱九重紋,通靈有紋者初看頗似田黃,故石諺稱「連江黃,偽田黃」。 山仔瀨石 產於金山頂附近的瓦坪,鄰近連江黃石產地。石質較粗,多砂,易崩,有黃、白、紅、黑等色,多見黃色,易與連江黃石相混。 無頭佛坑石 洞在猴柴覃山東南麓。相傳洞址附近,古有女媧廟,後廢。清時有位石農在此掘石時,發現一無頭佛,遂以無頭佛坑為此洞名。該石性堅,雜有花斑和裂紋。今老洞已不出石。 吊筧石 產於高山東北面之吊筧山。石材儲量豐富,質硬,含粗砂粒。少數透明,多數不透明,色以黑為主,也有黑中帶灰白,或帶黃、紅、白的。肌理呈黃色虎皮紋且結晶者。稱為「虎皮吊筧」石、或「虎皮凍」石。 柳坪石 產於高山北面約5千米處的柳坪村。儲量豐,石材大,質粗色暗,不透明,多含雜質。近年大量開採,做為耐火材料,其中偶有少量質佳者供藝術雕刻之用。如雜色有花斑者,為花柳坪石;紫紅者,稱柳坪紫石,質細,微透明。也有晶凍石,稱柳坪晶石,但體積小,量不多。 雞角嶺石 產於吊筧山附近的雞角嶺,質堅脆,有雜質,肌理含有雞爪紋。各色皆有,以紅、黃、白多見。品質佳者,與高山石相似。 金獅峰石 洞於高山東北3千米處的金獅公山。性堅,質粗,多砂丁,多呈黃、紅、灰、赭或多色相間。品質佳者似鹿目格石。近年新采之石,質益佳,有黑皮黃心及黃皮黃心者,易與田黃石混雜,唯一的區別是,其質潤膩不足。 房櫳岩石(又稱飯桶石) 因出產的山形酷似飯桶,故得名.產地與金獅公山相近,石質堅實微脆,間雜砂丁,紅、黃、白、灰各色俱備。色黃者,似都成坑石;紅紫者,似月尾紫石。 鬼洞石 產地位於房櫳岩附近。質堅硬,多砂,屬粗石。色有褐黃、灰白兩種。產量少,能做雕刻材料的更少。 野竹桁石 石洞位於房櫳岩旁。質粗劣,色有黃、白、紫、灰,肌理混雜白色塊、粉白點。偶有與高山石的佳石,但不多見。 水蓮花石 產於旗山附近。質粗糙,不透明。色多灰白、灰黃,或灰、黃、赭相間。肌里充滿色塊,純凈者極少。 水洞灣石(又名水桶灣石) 產於旗山,近馬頭崗下方。肌理布滿裂紋。色多黃、白、紅、花紅、花黃,以黃色為佳,似虎崗岩。 大洞黃石 產於旗山旁,多為粗石,質硬脆、易裂。石中常雜有散狀白渣,色呈赭黃或粗黃或暗黃。品質差。 馬頭崗石(又稱馬頭艮石,俗稱旗山磚) 產於旗山馬頭崗。質硬,不透明,多含砂丁,為旗山系粗石。色有黃、綠、灰等。 松柏嶺石 洞位於壽山北面,屬老嶺礦脈,與旗山相鄰,山坡多松柏,故名。石質堅脆,有紅、青、綠、白等色。 二號礦凍石 產於壽山鄉黨洋村二號葉蠟石礦。在開採葉臘石時偶然獲取結晶體團狀凍石,質地瑩潔通靈,有紅、黃、白、綠等色,以黃色為最佳。 山秀園石 產於壽山鄉山秀園村,與黨洋二號礦相近,其質與芙蓉石相似,堅且溫潤,肌理多隱含粒狀黃色砂丁。 汶洋石 產於汶洋村漏嶺,石質相似芙蓉石,有白、紅、黃色相兼,脂潤膩滑。1997年新發現,1999年開採,名揚海內外。 |
推薦閱讀:
※單身狗居然分為12個品種,來看看你是哪種?
※【錦鯉系列--part2 錦鯉品種詳解】 - 錦鯉專版 - 魚友之家-觀賞魚之家論壇 -水...
※拳獅犬狗狗品種大全及圖片
※玉石市場:新興品種佔據半壁江山 玉髓細膩年漲四成 - 頭條網(toutiao.com)
※尖晶石常見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