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悲咒經》第三十七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威神第一、威德第一、靈驗第一、感應第一、加持第一的《大悲心陀羅尼經》。《陀羅尼經》共分三分。現在我們在講流通分,流通分就是廣贊功德利益,來勸人踴躍歡喜地信受奉行,並且廣泛地傳播弘揚,就叫作「流通分」。

昨天觀世音菩薩為我們說了一個消除災障的清涼的偈頌。這個偈頌中講到的內容,就是消除我們內心中種種的恐懼、乃至種種的煩惱。也就是說無論是由外在的這個外境引起的內心的恐懼、不安、憂惱,乃至內在的這種貪嗔等煩惱,這些來誦持大悲神咒,都會像飲用了清涼的甘露一樣,會寂滅掉心中的熱惱,消除掉心中的熱惱,獲得一份清涼。是這樣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稱為「清涼地菩薩」。就是能夠以大悲水,大悲的甘露息滅眾生心中的這種煩惱,或者苦惱憂愁之火。最後就是總結來講,這個咒的功德、咒的威力、咒的效力是無可言說的、不可思議的、無窮無盡的。

經中說:「我若廣贊咒功力,一劫稱揚無盡期。」

也就是說,上面我只是約略地宣說、扼要地宣說、大概地宣說咒的功德和威力,如果我要廣泛地宣說,大說特說的話,那麼這個咒的功德力,即使用一劫的時間來稱述他,如實地來描述他,他在過去千光王靜住如來,乃至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當時說了,他出現了什麼樣的效果,以及說完之後,四眾弟子受持出現的如何的效應。乃至我用了達一切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真實面目、真實規律的這種智慧眼來看這個大悲咒他的功德、他的利益、他的分量……那麼這些來稱述,「稱」,就是稱述,描述,這個就是不會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的,而是如實地來描述他。「揚」,就是傳揚、宣揚、讚揚的意思。我來稱述,並且來讚揚他的話,那麼,一個劫都宣說不完,叫「一劫稱揚無盡期」。

這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大悲咒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他的威力、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在後面,也講了一些功德。觀世音菩薩也是這樣說。今天接著講大悲咒,從後面就講大悲咒他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這些也是特別特別地重要。這些方法在過去很少有人這樣來使用,我們此次講解之後大家明白了,就競相地傳頌,互相地傳告。明白之後,就如法地去做,讓更多的人,更大限度地得到這個利益,發揮大悲咒不可思議的威神力,給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的種種苦難,能夠消除這個世界種種苦難。給這個世界添一份吉祥,添一份善妙,給這個世界帶來利樂。所以大家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經中說:「爾時觀世音菩薩告梵天言,誦此咒五遍,取五色線作索,咒二十一遍,結作二十一結系項。此陀羅尼是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說。

「爾時」,就是說完上面清涼偈頌之後,在這個時刻,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告訴當機者梵天,以及所有與會大眾說。

在這裡講了一個製作護身鎖,又稱之為金剛結、金剛帶的方法。這個金剛結、金剛帶,其實從過去的民間,乃至陰陽道士,還有就是印度、西藏、漢地、泰國、緬甸等等這些國家都有。就像我們看到古代乃至現代的民間,有這個鎖。小孩子戴的這個鎖,金鎖、銀鎖,這種長壽鎖、長命鎖、吉祥鎖,其實這和金剛結、金剛帶的作用是一樣的。

但是那些是一般的,或者有福德的人,或者這個物品比如說金、玉、銀,這些它很希貴、很珍貴、很昂貴,那麼能夠給這個人帶來一些福報,帶來一些吉祥。但是在這裡所說的這個金剛帶是通過佛菩薩,通過咒語,通過念誦人的慈悲心、觀想力而成。如果有禪定的話,安住在禪定三摩地中,迎請諸佛菩薩念誦真言咒語,就像我們說「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或者說以我發心的意樂、我的發心、我的福德、諸佛的加被、發心的力量,這樣把這些力量,按照現在的講法,就是這種好的磁場、好的能量給他匯聚到這個場上。

我們知道萬法唯心,我們知道緣起就是這樣,境隨心變的。那麼通過這些咒語、三摩地,以及發心、佛菩薩的加被,就能夠在這個線上或者金剛繩、金剛帶上,注入了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就能給系戴的人帶來吉祥,能夠保護他,能夠護佑他,能夠加披他,能夠讓他長壽,能夠化解他的災難。

這點在《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經》中也講過,如果得病的話要解一個繩子,寫上十二葯叉大將的名字。是吧?是金剛手的咒語還是?好像十二葯叉大將的名字,那麼系在這個胳膊上,這樣也可以處理。

所以有些法門主要是沒有廣泛地弘揚,我們就感覺只有藏傳佛教有這個金剛繩、金剛帶。其實你看我們現在到處掛中國結,他這種特殊的結法,就是能夠凝結、凝聚吉祥,能夠凝聚力量。那麼何況剛才我們說念咒、觀想,如果有禪定的,再有佛菩薩的願力、咒力、發心力,那麼加持這個金剛繩,決定會有很大的力量。所以在這裡其實就講了金剛繩的做法。「誦此咒五遍」,就是誦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念這個陀羅尼念五遍,「取五色線作索」,「索」就是繩子的意思。就是取白黃紅橙藍這五色,取這五色搓成繩子。這個繩子好像在成都武侯祠賣的挺多,或者自己搓這個繩子也是可以。

那麼為什麼要五色線呢?我們知道在密教中講五方佛,這五方佛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說五方只有五個佛,而是我們明白,我們現在沒有成佛,我們有五蘊。這個五蘊按照唯識也好,按照密教也好,你修修修,最後轉依的時候就清凈了。轉依,那麼你的色受想行識現在是不清凈的,是苦諦和煩惱所攝。當你轉依之後,變成佛地清凈的功德,就會成就五方佛。這是一種講法。

還有就說我們現在的有情,有八識或者九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有的時候把阿賴耶和阿賴耶識分開來講,兩個不同的側面。一個是種種習氣阿賴耶,一個就是異熟阿賴耶。那麼這兩個不同的側面給他轉依,這樣就說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然後,阿賴耶和阿賴耶識分別轉為大圓鏡智和法界體性智。這樣就轉八識為五智。而這個五方佛,其實真正的佛是什麼呢?就是法身智慧。這五種智慧只是因為有八個識,每一個轉的時候側面不同,所以轉成了五種智。其實在佛陀的相續之中,五種智慧是一味的。雖然是一味的,但是可以從不同的側面成為五種智慧。所以由五種智慧安立了五部如來。所以這五部如來不是僅僅是一個形象,而是代表一切浩瀚無邊的諸佛的本體。諸佛離不開這五種智慧,一切諸佛都是以智慧金剛身作為自性、作為本體的。是這樣的。

還有我們在凡夫地的時候,我們有五毒。在《維摩詰經》、《圓覺經》、《法華經》、《華嚴經》中,都有這樣的一個觀點:「煩惱即菩提」。這個菩提,剛才就講到佛陀的五智,五智菩提。這個五毒的煩惱就是成為五種智慧。貪、嗔、痴、慢、疑、嫉妒,那麼這就代表了轉依之後,轉五毒變為五種智慧。所以會有五方佛,這個五方佛他又用五種顏色來代表。什麼呢?就是東方的白色的不動佛,或者稱為金剛薩埵佛。或者說有的時候,不同的密宗經典續部講法不同,有的中間的毗盧遮那佛是白色的。然後,東方的不動佛是藍色的,有這樣的講法。有的時候,這兩尊佛的位置顏色會調換一下。然後,南方的寶生佛,是黃色的;西方的阿彌陀佛是紅色的;北方的不空成就佛有的時候是綠色或者墨綠色,有的時候是藍色。

中間的毗盧遮那佛,是屬於佛部的如來,他代表的智慧主要是法界體性智;然後,東方的不動佛或者金剛薩埵佛,他代表的智慧屬於大圓鏡智;然後,南方的寶生佛,他代表的智慧是平等性智;西方的阿彌陀佛代表的是妙觀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佛是成所作智。這個智慧雖然沒有形象,但是用五種顏色來代表五方佛,象徵五種智慧。

所以就會在這裡五色的線作索。這象徵著五部如來,象徵著五大智慧,這五部如來不僅僅是五,他是擴展開來由這五大智慧展現了一切十方法界的三寶。也就是說,所有的佛菩薩都是智慧的展現,智慧的遊戲,是這樣。所以五色線代表五部如來,代表了五種智慧。

也就是說,你在取這個線的時候,取每一種線相當於要念一遍咒,那麼給它搓成繩子的時候,要念五遍咒語。之後,咒二十一遍,計是一共念二十六遍。前面搓繩子的時候念五遍,每種顏色代表一方佛,一種智慧,五種就念五遍。這代表跟五種智慧相應,跟五部如來相應。

所以這個大悲咒其實代表五方佛,代表浩瀚無邊的一切賢聖眾。那麼再咒二十一遍,這就是要打結了,結作二十一結。就是打一遍的時候打一個疙瘩,這個結結一般有很多結法。開始我們結這個吉祥結,那麼這個結就是一般比較普通的這種結。普通的這種就是叫作長壽結或吉祥結,過來,就看起來像8一樣的,這樣的一個結,給它結住,那麼念一遍的時候就結一個,這個結法就是這樣結了。要結緊,結緊之後就觀想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乃至千光王靜住如來,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以及金剛力士還有八十四個本尊,都賜予加持,把他們的加持融入到這個結中。所以這個結以後會讓人戴了就是一種護身符,就可以消災,就可以免難,就可以除障,就可以增壽、增福、增慧。那麼在前面也講了這個要加持,這個持咒要穿清凈衣,受持齋戒,然後禁止葷腥酒肉等等。然後就說是觀想剛才說的這些觀想,並且念這個咒去吹氣。這樣就結成金剛結了,二十一個結每一個都是這樣觀想。

當然這個金剛結也可以提前打,提前先結好。最好是前面做五色線的時候要念五遍,之後就說結好之後比如說大眾共修打這個大悲七、拜大悲懺,這個時候有很多的僧眾修行人一塊,在法會即將結束這個時候,功德圓滿的時候,把這個結好的金剛結請僧眾們吹氣加持,這叫「咒二十一遍,結作二十一結,系項。」系在這個脖子上,戴在脖子上。

這點尤其,很多小孩子不好養,夜哭郎,或者容易得病,容易受驚,或者昏昏迷迷。確實是像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也好,還有大悲咒、《大悲陀羅尼經》,還有就很多中講小孩子他就是還沒成長起來,那麼就會有往昔世的冤家債主,以及《地藏經》中講到的,種種的惡鬼、惡神,主病、主殃、主禍等等這些,來給這個小孩子作障礙,而這個孩子又不會說,只能在那哭啊鬧啊,很難受。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很多民間也搞一些迷信的方法,但是你看我們念念大悲咒,給這個小孩子戴上,他夜哭的病也好,或者容易受驚也好,容易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也好,這些統統會消除掉。而且這又相當於是長壽鎖、長壽結、長壽金剛帶,又是一個護身符。這裡觀世音菩薩說,這樣肯定可以消災,可以滅罪,可以增福,可以增慧,可以成為護身符。因為這個陀羅尼是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說,諸佛是真實語、諦實語,諸佛有大慈悲、大威德、大雄、大勢力,所以加持這個金剛帶,決定會有極大的力量。

那麼希望大家發清凈的心,發慈悲心,不是為了搞名搞利,以這個金剛繩、金剛帶來掙錢,賺錢。不是這樣。而完全是以利益、饒益他人的心,然後精進地按照前面所講的如法地誦持,如法地去修持,加持這個金剛繩,加持金剛米,加持這個大悲水來饒益眾生。這也是功德無量的。

然後經中說,「若諸眾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羅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種子法芽增長」。

又說「彼等諸佛,為諸行人,修行六度未滿足者,速令滿足故」。

也就是說,彼等諸佛就是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那麼九十九億這個數量非常之多,再乘以一個恆河沙。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又叫殑伽河,這個河是很大的一個河,所以裡面河沙很多。並且這個河很特殊,是印度的母親河,印度的聖河。這個河裡面的沙子很細,所以一般河裡面的沙子你握一把,它的數量已經很多了,但是恆河的沙子由於很細,它的一把沙子比其它河的沙子數量會多出很多倍。

所以佛經常在經中說法,就用恆河沙描述很大的數量,這不僅僅是一個比喻,佛眼真實照見了恆河有多少沙子,只不過這個數量太大了,說出來我們沒辦法用人間的這個數字去衡量,沒概念。所以佛乾脆就說「恆河沙數」。總的來講,大家都知道恆河的沙子是有量的,這個量就叫「恆河沙」。九十九億恆河沙的這麼多的世尊諸佛宣說大悲神咒。這些諸佛宣說這個大悲神咒的目的又何在?下面就講,「為諸行人」,就是為了一切的修行人。「修行六度未滿足者」,「滿」是圓滿,「足」是具足的意思。也就是說,圓滿具足。速令滿足,修六度沒有圓滿的,讓快速地圓滿。

如果靠一般的方法,像釋尊傳記中講,布施過妻子兒女,內財、外財等等這樣,那麼這個六度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在這裡陀羅尼是一個大寶藏,讓修行的菩薩快速地圓滿六度。

六度又叫六波羅蜜。波羅蜜翻譯事究竟或者到彼岸。那我們就首先要想明白到彼岸,就想彼岸是什麼呢?此岸是什麼呢?

此岸就是生死輪迴,彼岸就是寂滅涅槃,無上大涅槃。那要從此岸到彼岸,中間有煩惱的河流,叫中流,所以我們每個眾生滯留在生死的此岸,感受著三苦八苦等無量的痛苦,很想到達遠離一切憂患、苦惱、苦厄的寂靜涅槃彼岸,但是怎麼到達呢?必須要乘上六度的船筏。六度像船一樣的,我們乘著六度的船,才能夠從此岸把我們運載到彼岸。

所以,明白了此岸和彼岸,我們就知道,這個六度就是能夠讓我們到達彼岸的。所以經中又說,「六到彼岸法」,就是六度。那麼這個六度又有世間的六波羅蜜,就是用菩提心攝持而修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世間的波羅蜜。因為他還有三輪和二取的分別執著,有執著心。

那麼第二種是用三輪體空般若智慧攝持的,像《金剛經》中講的「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其實那是出世間的六波羅蜜,有這兩種。

有些人講,前面一種為什麼叫「六波羅蜜」呢?就因為菩提心是因,佛果是果。因生果這是一個規律,所以你修持的六波羅蜜,用世俗菩提心攝持的六波羅蜜雖然有分別執著,但是終將能夠帶我們到佛果彼岸。

那麼第二種是當下就到彼岸的。因為諸佛安住的就是實相的空性,而你用觀照的般若智慧來照見,施者、受者、施物等空,當下遠離了分別執著,這就已經到彼岸。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掉了叫什麼呢?就叫涅槃。涅槃就是寂滅、寂靜的意思。

那麼這個六度就是第一布施度,梵語「檀那度」。這個布施有兩種,一種是財施,就是飲食、衣服、田宅、珍寶,以及一切資身之具。這些菩薩以慈悲菩提心為了饒益一切眾生,慷慨、無慳吝、大方地施捨於眾生。這是「布施度」。

第二個是法施,法施就是從諸佛菩薩善知識那裡聽到的世出世間的善法,以清凈心、慈悲菩提心施捨給眾生。那麼有些經論中還講,第三種施叫無畏施。就是當眾生有怖畏、急難、災難、痛苦、憂惱的時候,我們能夠用慈悲心幫助他們化解這一切,解決他們的這些怖畏憂愁,這就叫作無畏施與眾生。觀世音菩薩就是生生世世賜予眾生無畏,所以十方世界稱他為「施無畏者」。

第二個持戒度,梵語叫「屍羅度」。屍羅翻譯過來叫性善,自性是善的。也就是說喜歡行持善法,不放逸,能夠約束自己的身行,這是從意義上。那麼正確的翻譯就叫作「止」或者調伏。就是斷掉了惡業,斷掉了惡法,才能夠成就善法。又叫作戒,戒就是能夠防範身口所做的惡。這個屍羅,菩薩屍羅分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就是佛給我們制定的種種的戒律,主要遮止的這些戒。那麼攝善法戒主要菩薩修六波羅蜜多,依靠六度攝集無量的善法。饒益有情戒主要是四攝法來攝受眾生、饒益眾生。這是「屍羅」。

要修這些是相當不容易的,尤其在末法時代,我們要修持布施,修持持戒。尤其持戒的話相當相當地困難。那麼這個時候大悲咒就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僅僅念大悲咒,布施度圓滿,僅僅念大悲咒,屍羅會清凈、會圓滿。

第三個是「忍辱」,又叫安忍,梵語「羼提波羅蜜」。那麼忍辱又叫安忍,就是遇到了種種讓我們鬧心、煩心的事情,能夠安然不動,心不被擾動,叫安忍。就是安然不動,安然忍受。是這樣的。「辱」就是別人的這種傷害、侮辱;「忍」就是我們能夠接受,不起嗔恨,不發脾氣就叫作忍。

這個安忍度他又分兩種或者三種。第一種就是生忍,生忍按照《大智度論》中講,一種就是有情對我們恭敬承事,我們不生起這種貪慾的,這叫作「軟境」。這種柔軟的、可愛的境我們不生起貪慾執著心,這也是一個安忍。所以我們說,有些人能夠辭親割愛,出家的時候,心裡一硬,忍下了對妻兒的這種貪念掛礙。那叫什麼呢?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啊!他也有情,但是能夠剋制,能夠忍住。是這樣的。否則的話,我們無論出家在家,總會有一些關係好的人。那你關係好,你不忍,你就像世間人,結成了很深的感情,無論朋友也好,道友也好,師徒也好,之間結成了很深的感情,這就是一種執著,這就是一種染著。那到你放命,你死的時候,他離不開你,你離不開他,這樣就相牽入火坑了,墮落到輪迴中。所以「軟境」也需要忍。

第二種就是「害境」,惱害的境,就是嗔恨我們,打罵我們,陷害我們,欺負我們,侮辱我們的境,這些不生怨恨,安然忍受。大家必須要搞清楚,沒有細緻學過這些佛法的法相,吃不準的人就認為忍,就是世間人的忍受、壓制。不是這樣!安忍,安然忍受而內心不受擾動。你已經在裡面憋得不得了了,心臟都快氣炸了,只不過沒有發作,這不叫安忍。如果這種叫安忍,世間人都修了六波羅蜜了,都修了安忍度了。所以安忍不是這樣的。也就是說,你遇到種種境,你內心能夠處理好,能夠化解掉,讓自己的心保持平靜,這才叫安忍。

所以現在講有些法的時候就發覺,我們現在的人很不務實,就喜歡離開了經文,講法的也是漫天的發揮,聽法的也是認為:我們不能咬文嚼字,要抓裡面的核心意思,要抓內涵。但是,事實來證明,很多離開文句,要抓住所謂的內涵,其實已經是離題千里、離題萬里了!

我剛才講的「忍辱」,就是《瑜伽師地論》、《入行論》中講的,不用引用教證,大家聽了就會明白的。遇到種種違逆的對境,我們內心通過佛法的安忍的智慧,能夠解決掉內心的嗔恨,能夠化解掉內心的仇恨,能夠讓內心歸於平靜,安住在慈悲歡喜之中,這才叫「安忍」。否則,強行地去克制和控制,自己忍耐,這根本不是菩薩行。我們看有些奴隸、奴才,有些低賤的人,上面的人怎麼罵,怎麼打,怎麼收拾他們,他照樣忍。他就成就安忍波羅蜜了嗎?不是的。

這是生忍。

第二種叫「安受苦忍」。我們生活在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界,無論是自然的、環境的、氣候的,還有外在的有情,動物、豺狼虎豹、獅子、蚊子、蒼蠅等,以及非人鬼怪,這些都會給我們帶來身心上的損害,以及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熱了、渴了、病了,對於這些時候遇到的痛苦,都能夠安然忍受內心不受到痛苦。這也是「安忍」。這叫「安受苦忍」。就受苦的時候不發脾氣。

我們有些人肚子一餓,就摔鍋、摔碗、摔門。或者天冷的時候也發脾氣,天熱的時候也發脾氣,煩躁不安,這些都會讓自己的心失去平靜,失去喜樂。這樣的一個不健康的心態,你怎麼來饒益眾生?這個時候正好來一個眾生,向你求法,或者找你幫忙,你本來就煩躁不堪,結果他一來,火上澆油,「嘭」的一下把你內心的嗔恨引起來。所以「安受苦忍」也是需要修的。

那麼第三種叫作「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對於甚深的空性,無我的空性內心完全地接受,而不會像經論中說的生起恐懼的心。所以,佛菩薩在經論中都說般若能度兩種人,一種就是有善根的,有緣分的人;一種沒善根沒緣分的。有善根有緣分的人聽了內心數數發歡喜。沒有善根的人內心中生起極大的恐懼。所以《金剛經》中也說了「不驚,不怖,不畏」,這樣是有善根的人。有些人會驚,會怖,會畏,這是沒善根的人。

有善根的人能夠對空性完全地接受和安忍,但是這個也是理解了而接受。

有兩種不害怕,一種是無知不害怕,一種是徹底知道了不害怕。你比如說一個嬰兒,一條毒蛇爬向他,準備咬他的時候,他由於無知,也是沒有一點恐懼的。那麼一個完全了知的人,比如說受持大悲神咒,或者有些念防蛇咒專門調伏蛇的馴蛇師,這些他不害怕的,他是真不害怕。他有把握不受傷害,所以這些也要搞清楚。否則我們有些居士可可愛著,有些初學者,在家出家人,可可愛著。讀了《金剛經》什麼都不明白,聽法師講。哦!對般若有點緣分的人,不驚,不怖,不畏。這個人非常稀有,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就認為他的善根不可思議,其實壓根就不知道《金剛經》中說什麼呢?當你細細給他講無我的時候,怎麼叫沒我呢?我不是在這嗎?你看不到嗎?有沒有眼睛呢?竟然無視於我的存在……開始跟法師過不去,這就是標準的開始驚了,開始怖了。

那麼第四個是精進度,這些都是在心上建立的。我們現在一般的,包括我看到一些講法者所講的精進,就是很勤快啊,手也很勤快,嘴也很勤快,做很多事,這就叫作精進了。有一個在家大居士去問一個禪師說:「什麼叫精進呢?」心無妄為精進,心無妄念叫作精進。心沒有妄念的話,精進沒有邊際的。怎麼理解呢?精進梵語是「毗梨耶」,「精」是精純、不夾雜的意思。「進」是勇進不退。又分為身精進和心精進。身精進好理解,心精進就是心裡在緣善法的時候沒有懶惰懈怠,很勇猛、很勇悍。

第五是禪定波羅蜜,禪定其實是梵語和漢語的合稱,禪就是梵語「禪那」,翻譯過來叫靜慮。心通過九住心靜下來,然後再去思慮,其實又叫作觀。這個禪定其實是止觀雙運的異名,僅僅的止,有的時候也叫作定。但是,我們說的定又叫等持。就是說止觀平等運持。禪有兩種,一種世間禪,色界、無色界、凡夫修的禪。第二種出世間的禪,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的禪。

第六種是般若度,般若就是智慧,那般若又有兩種或者三種。一種就是了達名言的一種智慧,比如說因果、四諦、三寶、十二緣起、三十七菩提分等等這些,表達世俗法,這是一種。第二種就是了達勝義諦的無生空性,《般若經》中講到的、《金剛經》中講到的這些。

那麼如果加第三種就是饒益有情的一種智慧,就是你利益眾生,雖然都是利益眾生,有些人也講《金剛經》,也講法,他也學得不錯,但是沒有善巧方便,智慧不夠的話,在開展弘法利生事業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圓滿,不是那麼殊勝。而有些人有善巧方便,既不違背這個佛法,不違背戒律,但是又能夠攝受許許多多的眾生。把這個佛教事業搞得風風火火,搞得驚天動地。

在佛經中就講,釋迦牟尼在因地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所有如海菩薩行的一個總攝,能夠成就自利,能夠成就利他;能夠成就佛陀的智慧,能夠成就佛陀的福德;能夠成就佛陀的色身,能夠成就佛陀的法身。所以六波羅蜜度總攝大乘一切的修行,不管顯宗密宗,要想成佛,必須圓滿六度。這是一個不二門、不二道。

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中講,釋迦牟尼佛作屍毗王的時候,當時有個老鷹追鴿子,鴿子非常恐懼,飛到屍毗王面前求救,這個時候屍毗王就保護他救下他。老鷹就不幹了,老鷹就說:「這是我的口中食,你慈悲心對他慈悲,對我難道不慈悲?」國王就問他:「那你想怎麼樣」?「我現在餓得不行,渴得不行,那我只有吃肉,你現在不讓吃,我就很痛苦,我會餓死的。」然後國王生起大悲心說:「他有多少肉,我割我的肉代他,替代他來出行不行?」說:「行」。然後,其實他們是帝釋天和梵天的化現,考驗菩薩。結果國王把身上的肉一塊塊地割下來還不夠,於是國王發願:現在我以血肉布施眾生,當來我成佛的時候以甘露法味來布施眾生。最後他全身都在顫抖,你想,肉全部都割掉!他就用盡全身的力氣,整個人爬到城上,在他發願的時候,整個大地六種震動,虛空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稀有的驗相,天人散著花鬘。這個時候,帝釋天和梵天現身說:「我們在天堂上看到你行菩薩道,不知道你的心堅定不堅定,特意來考驗你的。你現在這樣痛苦,你後悔不後悔呢?」這個國王就發願:「如果我沒有後悔,願我的身體當下恢復。」結果以這個菩薩的真實語,諦實語,真言,當下就加持他的身體完全恢復如初。

所以我們念這個真言,就是世間的真實語,他的力量很大。

第二個是普明王持不妄語的戒。其實這個時候是釋迦牟尼佛布施度圓滿的。我們想一想,我們能夠做得到嗎?像這樣布施國城、妻子、兒女,布施自己的頭目腦髓,才能圓滿六波羅蜜,而念誦《大悲咒》可以讓我們簡單、輕鬆、容易地圓滿布施度。所以這是一個大寶藏咒啊。布施主要帶來福德,成就福德的。聽了這些,大家對這個《大悲咒》生起信心並如理行持,就會源源不斷地帶來大福德的。第二個持戒的公案:普明王持不妄語戒。有一個斑足王抓了九百九十九個他方國王,要一個一個吃。那個時候,把他也抓過去,他就說:「我已經跟人約好了要聽法,如果你把我放回去,我聽完這個法再過來,要不然我就失言了,我就妄語。幾天之後,我決定會來的。」當時,這個斑足王想:「放你回去你也是我手中之物,逃不出我手心的。」結果七天之後,他如期而來,而且很歡喜。這個斑足王就大惑不解,這個人真的不說妄語,感動了他。斑足王問:「你回去做了什麼事呢?」他就說回去聽了法,然後把聽到的這個法的偈頌到處寫上,四處傳播,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個偈頌,得到利益。這樣的話,感動了斑足王,斑足王后來就說:「你都不惜生命求這個法,這個法什麼法呢?能不能給我講?」國王就說:「你坐在上面,我不能給你講,對法要恭敬。」後來他把國王奉在上面,也把九百九十九個國王全部給放了,這個時候是持戒圓滿相,寧捨生命不毀不妄語戒的。

然後為忍辱仙人時受歌利王割,節節肢解的這個時候,忍辱度圓滿。

大施太子為了救國人,把大海的水要舀干,雖然身疲力盡,身上的筋骨都斷壞了,但是終不懈怠,這是精進度圓滿的相。

尚闍黎修第四禪定,在樹下端然正坐,鳥雀在頂上築巢,他出定的時候看到鳥雀築巢在孵卵,怕傷了鳥雀,這個時候又端然入定,一直安住不動,這是禪定度圓滿的相。

劬嬪大臣把整個閻浮提分為七塊地方,平息了爭端,平息了紛爭,這是智慧度圓滿的相。

這些在釋尊的《本行集經》以及《白蓮花論》中都有詳細的記載,我們要按照釋尊這樣去圓滿六波羅蜜多,我們不是何年何月了,而是何生何劫了。但是念誦大悲咒能夠讓沒有圓滿六波羅蜜多的,讓我們這些發了大乘心的、想成佛的、想行菩薩道的眾生,六波羅蜜度快速地圓滿。這就是秘密真言他不共的方便,不共的威神、不共的威德。

這就給很多沒有像世尊這樣大精進、大勇猛、大悲心特別重的,像我們末法時代這些修大乘的這些初機者,提供了一個快速成佛之道。所以很多人就說:「我發了菩提心利益眾生,給眾生布施也很難的,持戒也很難的,忍辱更麻煩,怎麼辦呢?」——念誦大悲咒!這一切的世尊因地做的這些六波羅蜜多的功德,都能夠滿足。六波羅蜜滿足了,就會成佛的,所以這是一個易行道,一個方便道,這是一個快捷之道。

好,今天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投稿】認真念《地藏經》《大悲咒》,終於修得美滿姻緣
大悲咒圖文解釋
大悲咒前18句是什麼密意呢?
《大悲咒經》第十一講
念《大悲咒》迴向文

TAG:大悲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