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包突起人世間:神秘的古代墓葬文化
這裡是芸芸眾生的埋身之所,他們中有富商巨賈,也有帝王將相。這裡鐫刻著人們或豐功偉績或默默無聞的一生。這裡寄託著生者對死者的哀思,埋藏著人間最貴重的金玉珠寶、奇珍古玩。這裡是死者的長眠之所,也是盜墓者的舞台。這裡埋藏了無數人生前的故事,也講述了無數盜墓者的傳奇。這就是古代人類文明重要的載體——墓葬。
墓葬群俯瞰圖
葬者,藏也
墓葬是人類靈魂觀念的反映和物化表現,所謂「葬者,藏也」,說明墓葬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是人類對靈魂鬼神的敬畏和不忍同伴暴屍於野的心情折射。在中國,墓葬的源頭可以上溯到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這一時期,還處於人類歷史的早期價段——舊時器時代,但那時的人們便將死去的同伴埋藏在洞中,並在屍體周圍灑上赤鐵礦粉,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墓葬,而那殷虹的赤鐵礦粉,則是人類最早、最樸素的隨葬品。
隨著文明的發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階段,剩餘勞動產品的產生、貧富差距的出現,使得墓葬面貌產生多樣的變化。距今約6000年的大墳口文化晚期,出現了隨葬品豐富且精美的大墓,這是社會財富累積的表現,也寄託了古代先人們希望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過上富庶生活的美好願望。
墓葬群考古發掘現場
夏商周三代的墓葬多為土坑墓,隨葬品也是死者生前使用的禮器、玩物。中國人傳統的思想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一些等級較高的貴族墓葬中常常會隨葬青銅禮器、玉器等隨葬品。除了精美的隨葬品外,大型墓葬中往往還有殉人和殉牲,有的墓中殉人多達百餘人。當文明的曙光照耀人類大地,物質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著,這個時期的墓葬也表現出了文明的凝重與悠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的「封樹」制度逐漸形成並完善。所謂「封」,便是以土堆積成封丘,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墳包。所謂「樹」,即是在封丘周圍植樹,以固疆界。封樹的形成無疑為墓葬增添了許多莊重,它明確指明了墓葬的位置、等級,甚至還有其中隨葬品的多少和價值,當然,這無形中便給盜墓者傳遞了信息。
墓葬文化
到了秦漢時期,除了土坑墓外,石室墓和磚室墓逐漸流行起來,墓葬的形制也趨於多樣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多元發展的時代,墓葬的隨葬品卻日漸統一,形成一種固定的隨葬模式。秦漢時期是隨葬俑的完善時期,聞名於世的秦始皇兵馬俑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到了漢代,隨葬俑中增添了很多日常生活元素,這些陶器俑類形成固定的組合,如倉、灶、井等,這些特殊的俑被稱為模型明器。俑一般為陶質,雖然其精美程度堪比藝術品,但俑本身並不具備多少經濟價值。不過,這並不代表秦漢墓葬一掃前代喪葬的奢侈之風,通過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看到秦漢墓葬中那些珍貴的玉衣、精緻的飾品仍然映射著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傳統思想。
漢代之後,墓葬的形制逐漸統一,規模較高的墓葬一般都有長長的斜坡,斜坡的兩側以及墓室的內壁都繪有色彩繽紛的壁畫,如磁縣灣漳墓、高潤墓、太原婁睿墓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壁畫墓。壁畫的出現,是墓葬中模仿人間生活的進一步簡化。但是,墓葬中的隨葬品卻未因墓葬形制的簡化而有所減少。魏晉時期的大型墓中除了貴重的金屬器,還有代表當時手工業巔峰之作的瓷器。
墓葬文化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高峰時期。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中國都達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唐代,繁榮鼎盛、歌舞昇平成為這個時代的代名詞,這種為盛世所締造的奢華同樣影響了墓葬。一方面,隋唐時期墓葬的形制進一步簡化,一般只有一個墓室,只有高等級的貴族墓葬才有兩到三個墓室;另一方面,這些形制簡化的墓葬中的隨葬品數量和貴重程度卻都很驚人。隋代李靜訓墓的墓主人只是一個年僅九歲的女童,隨葬品中卻有大量奇珍異寶,其中不乏價值連城者。這種厚葬之風到了唐代愈演愈烈,極盡窮奢極欲之能事。
舞破巔峰始下來,經過奢華至極的唐代,中國墓葬開始了簡化的進程,宋元明清各代的墓葬已然不再像當年珍寶滿藏,漸漸地,墓葬成了銅錢和日常用具的世界。
墓葬陪葬品
中國墓葬文化源遠流長,不同時期的墓葬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特徵和人們的靈魂觀。那些豐富的隨葬品則傳遞著豐富的物質文化信息。
巍峨雄渾的帝王陵
墓葬中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當然首推帝王陵墓。秦始皇陵、漢代帝王陵、唐代關中十八陵、明十三陵、清東西陵……這些陵墓不僅僅是古代帝王的埋骨之所,更是中國古代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和中華文明的傑出代表。
秦始皇陵佔地200餘萬平方米,號稱千古第一陵,歷經2000餘年風雨,至今封土猶存;漢武帝茂陵封丘聳立、松柏蔥鬱,一代雄主漢武帝用天下稅賦的三分之一修建陵寢並收羅天下奇珍異寶,締造了茂陵這座盛世豐碑;盛唐帝陵乾陵連綿數千米,兩旁石刻林立,封土宛然山巒,絕立梁山;明定陵耗資百萬,其內珍寶堆積,令人嘆為觀止……
秦始皇陵
古代帝王們,他們或以文治武功澤被後世,或碌碌無為淪為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或殘忍暴戾惡名干古;其中許多人在生前便開始修建宏偉壯麗的陵夜以顯示帝王的威儀。這些帝陵如同鏡子一般映射著古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而那些無數或玄虛或美麗的傳說,又為這些帝陵塗抹上了神秘的色彩。秦始皇陵是否真的毀於秦末戰火?一代裊雄曹操是否真的留下疑冢七十二座?王羲之《蘭亭序》墨寶何在?乾隆為何安固如山未遭盜掘?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究竟秘葬何處?
自古以來,帝王陵墓就以它們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關注,當然,也難免盜墓者的覬覦。
秦始皇陵兵馬俑
墓葬選址的風水依據
這些裝載著死者屍體和當時物質文化精品的墓葬究竟埋藏何處呢?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化講究風水和堪輿,尋常百姓無論購置房產、裝修房屋,都要依風水而定,墓葬是人死後永恆的歸宿,因此人們對墓葬地址的選擇更加謹慎,務求符合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最早起源於戰國晚期,經歷代發展,逐漸成為一門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學說,並在中國古代廣泛流傳。
墓葬依山傍水
「葬山之法,若呼谷中」,中國傳統風水學說認為,山勢起伏中的平地最適合建造墓葬,因此,一般等級較高的墓葬都選擇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如著名的滿城漢墓、龜山漢墓、大葆台漢墓、雷台漢墓,以及唐代的關中十八陵等,都是依山造陵。
帝陵陵址的選擇更是關乎國運,所依的山勢、流水的方向都能決定一個王朝的興衰和子孫後代的命運,因此,帝陵的選擇往往要經大臣們的討論和堪輿學家的理論證明才能正式確定。如西漢11座帝王的陵墓都將陵址選在渭河北岸地勢平坦的咸陽原上,這與漢代的「火德」相呼應;唐代關中十八陵則都是依山建造,則是對應了堪輿學說中「土深水厚、貴若千乘」的說法。
秦始皇陵風水圖
在歷代王陵中,宋代帝陵陵址的選擇是個特例。按照堪輿學說,宋代皇帝姓趙,五音歸角,只有將陵墓建在高山高水之處才能蔭蔽子孫,因此宋陵與歷代帝陵截然相反,是背水面山而建。
一抔黃土,終難倖免
也許就是從隨葬品進入墓葬的那一天開始,被盜的厄運便伴隨著墓葬的始終,一般稍為富庶的人家墓葬都會遭到盜墓者不止一次的盜掘,更遑論掩埋著稀世珍寶的帝王陵墓。唐代關中十八陵除乾陵外,其餘無一倖免,在唐代剛剛亡國的五代時期,便被盜一空;曾轟動一時的老山漢墓,墓門開啟後僅余墓主人和盜墓者兩具骸骨,講述著這座墓葬女主人當年的絕代風華和盜墓者最終難逃一死的悲慘命運。
古代墓葬壁畫
隨著考古學的逐漸發展和成熟,學者們開始對古代墓葬進行科學發掘。但是考古發掘往往慢於盜墓進程,考古工作者似乎總是跟隨著盜墓者的步伐,望其項背,卻又總是落後一步,如震驚考古界的戰國時代虢國國君墓的發現竟是由一件驚天盜墓案引發。
千年歷史風雲塵埃落定,正是先人們創造的發達的物質文明和「事死如事生」的豐厚隨葬品為這些古代陵墓渲染了神秘色彩,吸引了千百年來無數盜墓者鋌而走險、趨之若鶩。
推薦閱讀:
※為何中國沒有類似於歐洲城堡或是日本天守之類的建築?
※.保利古代文物珍品展(三)
※為什麼古人在肉類蛋白普遍攝入不足的情況下,仍能選拔出大量(數十萬)身體素質優秀的士兵?
※古代偷情的人為什麼要浸豬籠處死?
※古代有一種女人:賣藝不賣身,她們真的就是賣藝不賣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