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古代帝王稱呼的演變

自古以來,老百姓就有很多字是不能用的,原因就是怕觸犯天子的威嚴。就像古代帝王自稱時用的「朕」、「寡人」、「孤」等詞,在民間那是提都不能提的。下面,文文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代帝王稱呼的發展史。

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后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

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周代君主稱「王」。從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號都是自稱。謚法起於周孝王以後。謚號是根據死者生前事迹評定,有褒貶之意。

即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謚法有固定用字,如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布義行剛曰景,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

戰國中期以後,周王的權力日益削弱,威信已無。各國的諸侯相繼稱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他認為:「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決定將三皇、五帝的名號合一,自稱「皇帝」。

從此,皇帝一詞就成為封建帝王的稱號。秦王政還廢除舊有的謚法,他自稱「始皇帝」,子孫繼位,為「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這就是秦王政被稱為秦始皇的由來。

秦朝滅亡後,謚法制度又被恢復。在古代,對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大不敬,即使對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稱世祖,其子玄燁稱聖祖。

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如西漢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廟奉祀。這也是古代文獻對隋以前帝王只稱謚號、不稱廟號的緣故。唐代以後,典制不那麼嚴格,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人們也就以廟號稱呼皇帝。

明清以後,帝王的稱謂又為之一變。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歷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君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幾乎都要改元。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3年,先後用了14個年號。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只用一個年號。

如清聖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其中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為先後兩次登基稱帝,所以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由於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們習慣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如涉及侵權,請直接聯繫我們後台。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也是一種美德,謝謝!

推薦閱讀:

【里,裏】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後天八卦是從先天八卦演變而來
略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二)
陳方安生重提和平演變中國

TAG:中國 | 古代 | 中國風 | 演變 | 稱呼 | 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