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是職場災難的開始

面對同一個畫面,真相是什麼?眼見的又是什麼?尚未探究出事情的本質前,認知可能與現實相距甚遠

專欄作家 陳嫦芬(資深國際投資銀行家)

所有在溝通時傳遞的信息都蘊含說話人的「關係角度」與「內容角度」。溝通各方彼此之間的關係,會影響溝通的結果與成效,這就是溝通流程中的「關係角度」。我們每個人,因背景、習慣不同,對個別人或事物也有既定的「內容角度」。以下分享一則小故事,增強大家對「關係角度」影響「內容角度」的印象。

我小時候家裡狀況較辛苦,母親是裁縫,獨立養育八個子女,我排行老五。我四年級時,兩個妹妹也進入同一個小學就讀,新學期開始,母親因買不起學校指定的塑料書包給我們,於是用些客人剩餘的布料為我們做書包。由於與學校規定的款式不同,我與妹妹們上學時擔心受老師責備和同學恥笑,肩上備感壓力。母親很快便發現異狀,為此親自到學校向校長解釋,請求特別寬容,允許我們用自家的書包。我對母親的作為忐忑不安,生怕我們姊妹三人在學校被欺凌。所幸,校長與老師們溝通後,在升旗典禮上宣布我們三個清苦學生,可以使用母親的愛心書包,並規定同學不可私下評論。從此,我們才放心地上學去。

紀念小學畢業四十年的同學會上,有位同學提起這事,說她好羨慕我在當時那麼嚴格的校規下,背著特別款式、上面有漂亮蝴蝶結的書包!言下之意,這位同學當時的認知是,我家必是非富即貴,才能獲此禮遇。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我們當時連學校的書包都買不起啊!

這個小故事提醒了我,面對同一個畫面,真相是什麼?眼見的又是什麼?尚未探究出事情的本質前,認知可能與現實相距甚遠。其實,我根本不願談起書包與人不同的這段往事,那位同學卻用她的想像力為這事增添浪漫色彩;現在想來,這書包竟將我們兩人忽悠了四十年!

然而,工作場域里的認知差異,可能就不會這麼幸運了。辦公室里許多讓自己感到委屈的情境,說穿了大都是由「認知差異」帶來的溝通不暢所致。所謂的「翻舊帳」,就是因為前幾回的歧見還沒有完整弭平,從前的爭論依然處於對峙狀態,導致「舊帳」始終存於腦海。相信這個說明會讓大家更警惕完善溝通流程的重要性,以避免事後三番兩次地舊事重提。有緣分當同事,能同在一個機構里學習和成長,是件好事,存心惡意曲解你的人是極少數;只要個人願意將自身心態調整好,溝通上的誤解都可以排除,人際關係會因此而良善愉快。有了這層體會,職場與人互動便能暢通少阻,可以大量減少負面情緒,專註發揮自我才幹!

在意念與信息的轉換中,如果兩個人都願意反饋、校準,就容易達成好的溝通。因為在所有傳遞的信息中都隱含了說話人的「關係角度」與「內容角度」,所以,講話時若能關注對方的「關係」與「內容」角度跟自己的差異,就能提升管理反饋與校準的效果。

不同的「關係角度」會左右溝通的結果好壞,我們因此得關注說話時雙方的關係為何,方可更準確地認知信息。表達意見時,個人常帶有自己預定的「角度」與「身分立場」。「立場」決定「出發點」,這是溝通的基本原理。直白地說,你用什麼身分說話,對方用什麼身分聽取,直接影響雙方溝通的效能。同一件事,從師長嘴裡說出來,或從男(女)朋友嘴裡講出來,接收方的態度將大大不同。聽師長講,能平心靜氣;但聽男(女)朋友講,反應就會比較強烈。這是「關係角度」的作用,在師生關係里,彼此間存在較多的包容與尊重;男(女)朋友間則有一股暗中較勁的傾向,大事小事雙方都想爭上風。先生跟太太說話會擦槍走火,父母跟孩子說話,孩子會回嘴,也是同一原理。因為關係親近,有時不靠溝通也有默契,所以各方在溝通時都較為隨性;然而,一旦彼此都忽略了溝通的「完整流程」,導致溝通不暢時,負面信息就很容易被放大,結果不堪設想。

每個人在表達時,都習慣從自己的「內容角度」出發。而接收方解讀信息時,也會有他自己的「內容角度」。作為溝通雙方的兩個人,在「內容角度」選取上,從一開始就可能不同,更不用說結果了。若不經過反饋校準,說越多,只會越覺得與對方「雞同鴨講」,像是兩條並行線,無法交會。所以,說話時一旦發現對方好像沒有立刻明白,最好耐心地微調自己的表達方式,再試試看;否則,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溝通產生誤解之後,如果雙方都願意平心靜氣地檢討以修補關係,在說明自己溝通中的誤會時,可能會說:「喔,我以為…,所以誤會了(或是反應過度)。」這「我以為」其實正是誤導自己、導致雙方認知歧異的主要原因。以我們常提到的「代溝」為例,許多人以為社會上存在「代溝」是源於年齡與社會經驗差異,我倒認為這是由於「內容角度」選取不同所致。也就是說,溝通上出現的障礙,主要取決於雙方內容與關係角度的差異,如年紀、資歷這類表面上的差異,實則影響有限,俗話說的「忘年之交」正正呼應了這個觀點。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忽略溝通步驟的代價,那麼與人互動時,一定要記得完成整個溝通流程。最好的方式,是在最後多補充一句:「下次我們這樣做好不好?」如此,可以增強雙方信任,將更確保溝通效能,也不會等事過境遷後,又為誤解冒出「我以為…」這樣的說法。

攝影能直接反映出人在溝通時必然存在「認知差異」。經常練習攝影,並與他人作品比對,可以體會到面對同一信息若從不同視角出發,會產出不同認知的結果。有了這樣的體會,當我們與人互動時,會更願意傾聽對方不同的思考,也更願意理解、校準自己原先的認知,追求彼此對一件事或人的觀點,都儘可能表述清楚。這樣的練習,對與人「溝通」有實質的幫助。

本文節選自作者所著《「芬」解上班族──全相職場素養課》。

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向本公眾號後台申請並獲得授權。

財新網App4.0版本已全新上線!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或長按二維碼識別下載。

推薦閱讀:

教你28招,讓你在社交,職場上人人對你刮目相看!
熬夜加班一個月,老闆言而無信不給錢,員工一招讓老闆損失80萬!
去他的35歲現象,油膩大叔的逆襲歸來
餵給員工吃草,卻要員工變狼
把握10個心理距離 贏得職場友誼和前途

TAG:職場 | 災難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