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物種瀕危 保護「壓力山大」(綠色焦點)

原標題:猿猴物種瀕危 保護「壓力山大」(綠色焦點)

  安徽黃山,短尾猴在林中跳躍。(攝於1月21日)

  劉兵生攝

  春節過後,我們正式踏入了猴年。

  猴子,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動物。走進動物園,打開電視機,到處都能看到猴兒上躥下跳的身影。然而,這些問題您可能未必了解:猿、猴、人之間有啥關係?我國最瀕危的猿、猴是哪一種?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猿、猴?《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是以哪種猴為原型創作出來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最近採訪了多位專家。

  猿、猴、人都屬於靈長類動物

  猿、猴進化程度與人最為接近,具備其他哺乳動物沒有的特點

  無論猿、猴還是人,都屬於靈長類(目)動物。在全球4000多種哺乳動物中,有500餘種是靈長類。瑞典生物學家林奈最先將這一動物類群命名為「靈長類」,寓意「眾生之靈、眾生之長」。靈長目下分為原始猴亞目和類人猿亞目。

  怎麼分辨猿和猴?國家林業局保護司總工程師嚴旬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看尾巴,一般來說,有尾巴的是猴子,無尾的是猿。」此外,猴子能下地,猿(除大猩猩等個別種群外)一般待在樹上。這是因為猿的前臂長於後腿,便於林間攀爬,不利於地面行動。例如,大猩猩只能用前肢的肢節支撐行走,而長臂猿即使「著陸」,行動時也會高舉雙手。

  人類與猿、猴有啥淵源?北京野生動物園總工程師劉昕晨介紹,人類是從類人猿一脈進化而來的。大約500萬年—1000萬年前,人類開始從類人猿分化,走出森林,走向平原。為了及時發現開闊地帶的天敵,它們開始從四肢爬行變為直立行走。這種真正的直立行走是人類特有的,在類人猿中僅倭黑猩猩的骨盆結構和行走姿態,與人類有些相近。在這一進化過程中,人類打開了咽喉,聲帶獨立發育,開始發展語言。同時,人類頭骨由猿猴的長顱型進化為短顱型,給了大腦充足的發育和儲存空間,有了思考能力。

  劉昕晨表示,雖然學術界關於人類起源有多種理論,但總體而言,人類與猿、猴之間存在親緣性,尤其是一些進化程度較高的猿,可以被稱為人類的「直系親屬」。

  「靈長類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說它們是『眾生之長』並不為過。猿、猴進化程度與人最為接近,具備其他哺乳動物沒有的特點。」嚴旬說。

  《西遊記》中,孫悟空是花果山的「大王」,手下有一批猴子猴孫。現實中,很多種類的猴子具備明顯的社會性和家族性,每隻猴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責任。嚴旬舉例道,「吃東西時,一定是猴王先吃,然後是輩分高的親信,最後才輪到低等級的猴子撿點兒殘羹冷炙。如果不同的猴群間打架,不僅猴王會出戰,它的配偶和擁護者也會衝上去。這在其他哺乳類動物中很少見。」

  猴的社會性還表現為個體間的情感交流。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組長李明指出,猴子互相「抓虱子」「理毛」,不僅是在清理身體,還是社會交往和緩解壓力的表現。

  猴子的外貌特徵也與人相似。嚴旬指出,「猴子面部肌肉發達,在交流時可發出不同音階,還能瞬間變換豐富的表情,表達喜怒哀樂。普通猴子雖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但它們雙目朝前,擁有『3D』立體視覺,能辨別色彩。此外,猴子五指靈活,前掌的拇指能夠朝相反方向動作,這是攀爬、抓握和使用工具的關鍵。它們有發達的大腦,能與手協調配合,精準地捏到虱子。這種『精細活兒』是其他動物無法企及的,也是推動它們向人類進化的重要因素。」

  保護現狀「喜憂參半」

  我國26種靈長類動物大部分瀕危,海南長臂猿僅餘25隻

  猿、猴在我國的分布特點是「南多北少,西多東少」。所有猿、猴都是國家保護動物。其中,藏酋猴、獼猴和短尾猴屬於二級保護動物,其他均屬一級。

  李明介紹,我國共有26種靈長目動物,大部分是瀕危物種。其中7種為中國特有,包括: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藏酋猴、台灣獼猴、白頭葉猴和海南長臂猿。

  其中最瀕危的,當屬海南長臂猿。周江是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十幾年來一直從事該種群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他介紹,歷史上,這些猿類曾遍布整個海南島。上世紀60年代,森林工業的發展導致低地雨林被大面積破壞,海南長臂猿數量急劇下降。目前,全世界僅剩25隻,分布在海南省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珍稀物種如此瀕危,保護工作「壓力山大」。嚴旬用「喜憂參半」來描述我國靈長類動物保護工作的現狀。

  喜的是,近年來各部門加大了野生動物保護力度,保護區猿、猴數量穩中有升。據國家林業局統計,截至2015年,廣西弄崗自然保護區的白頭葉猴由2003年的598隻增長到937隻。在霸王嶺,海南長臂猿的數量,從1979年的2群8隻增加到了3群25隻。

  專家普遍認為,總體而言,我國動物保護在朝積極方向發展。法規制度愈發健全,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前都會進行環評,政府投入和民間力量也在不斷增強。周江振奮地說,「比起30年前,現在的老百姓保護動物的意識明顯提高了!在霸王嶺及周邊地區,上至六旬老人,下至六歲小童,都知道長臂猿是極危物種,不能傷害。」

  憂的是,棲息地破碎的情況並無明顯改善。國家林業局於今年1月28日發布的專項調查顯示,「棲息地干擾破壞」是造成野生動物瀕危的主要因素。對14個物種的分析評估表明,34.7%的物種受到棲息地被干擾、破壞、分割、退化等威脅。這一因素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明顯高於食源水源干擾、人為直接干擾和大型建設干擾等因素。

  棲息地對靈長類尤為重要。專家表示,猴子並非遷徙動物,往往「死守」棲息地,環境稍有變化,種群就會受影響。以白頭葉猴為例,它們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壁上,以樹葉為食。石灰岩地區容易乾旱,氣候變化影響植物生長,該地區森林一旦被破壞,較難恢復。食物短缺逼迫白頭葉猴跑下岩壁,偷吃老百姓種的玉米。嚴旬對此表示擔憂,「這對居民和猴子都不是好事。葉猴消化食物的方式與牛消化青草相似,小腸里的胰蛋白酶主要消化植物性蛋白。而對玉米中含有的澱粉則難以消化。

  此外,發電站、橋樑、公路等大型基礎設施的修建,也會割裂棲息地。「對於很少下地、主要在林間攀躍的猿類而言,一條橫亘森林的鐵路就能完全阻斷它們的生活區域,導致棲息地『碎片化』。」嚴旬說。

  猿、猴有多重科研、文化意義

  靈長類研究是人類學研究的「鑰匙」,猴文化源遠流長

  專家表示,我們要下大力氣保護猿、猴,不僅是因其稀有,還因為其具有極大的科研、文化價值。

  靈長類是生物多樣性鏈條的一部分。以海南長臂猿為例,它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旗艦物種,也是指示性物種。「其存在本身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更新的重要因子。」周江說。

  醫學方面,猴子與人類在身體結構和遺傳物質上基本相近,有重要科研價值。行為學方面,對靈長類的研究,是人類打開自我認知大門的「鑰匙」。「研究猴子,就是在認識我們自己。」嚴旬說。

  靈長類的叫聲,能為人類研究語言起源提供靈感。周江指出,「海南長臂猿是長臂猿中較為原始的種類,其鳴叫聲在所有長臂猿中最為簡單,與其他猿類差別很大。據觀察,猿、猴所面臨的環境越複雜、天敵越多,鳴叫信號就越豐富。不同的信號能幫助它們區分危險,採取有針對性的防禦措施。通過比較各種猿、猴的叫聲,可以探索人類語言產生和發展的奧秘。」

  猴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猴是十二生肖之一,起源於什麼?劉昕晨認為,追根溯源,十二生肖最初可能來自於部落的圖騰崇拜。「有的部落尚龍,有的拜虎,有的則以猴為圖騰,演變下來,就成了如今的十二生肖。」

  猴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西遊記》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扮相,看體型像獼猴,看臉像松鼠猴,看毛髮又像金絲猴。其原型到底是哪種猴?劉昕晨揭秘道,「『美猴王』的真正原型是長尾猴。據說,印度街道上常有獼猴搗亂,但只要警察一牽出長尾猴,獼猴就都嚇得老老實實了。『大聖版長尾猴』不追求形似,勝在猴王氣質。」

  聰明、機靈、俏皮,是人們對猴兒的第一印象。劉昕晨認為,猴身上還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猴子永遠求新求變,積極向上,擅長行動,這正是中華民族的特質之一。」

  嚴旬表示,今年是中國開展自然保護區事業60周年,希望猿、猴們在猴年得到更好的保護,與人相處更加和諧。


推薦閱讀:

京滬新政本地人開本地車成焦點·每日商報
【焦點新游】星之騎士:Star Knight
【焦點議題】歐洲反恐:漏洞頗多 困局難破
益智球:Perchang
當前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焦點論析

TAG:壓力 | 物種 | 保護 | 綠色 | 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