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懷念「漂母」

懷念「漂母」

馮亦同

《 人民日報 》( 2012年08月15日 24 版)

  兩千多年前,有個窮苦少年在淮陰城下釣魚,大概因為他一心想著兵書劍術分了神,半天也沒有魚兒上鉤。正在河邊漂洗絲絮的一位老婦人見他飢腸轆轆,就給他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少年感激地對老婦人說,我將來有了出息一定回來重報您老人家。誰知老婦人聽了很生氣,責備他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憐你才給你飯吃,哪裡是為了圖報答!」

  老婦人的情深義重深深教育了這位有志少年。後來他果真成了大器,他就是輔佐劉邦成就漢業的軍事家韓信。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漂母飯信」的故事,還寫了他被封為楚王后榮歸故里送給那位老媽媽很多錢的故事,因此中國成語里有了個「一飯千金」的典故。但在當地老百姓中間,則另有傳說是:韓信回到家鄉,漂母已過世,大將軍無以報謝恩人,只有命令麾下十萬士卒一人手捧一抔泥土,「厚葬」這位連姓名也沒有留下的勞動婦女,平展展的田疇上便壘起了一座小山似的黃土大冢,這就是坐落在古淮陰縣治所在地——碼頭鎮的「漂母墓」。

  碼頭鎮在今天的淮安市區西南、洪澤湖東北的水網地帶,從市區船行約需一個小時。我們一路欣賞沿岸的田園風光,一邊聽市政協同志介紹這座蘇北古鎮、韓侯故里的悠久歷史。原來,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是一處交通要衝、繁榮市井和兵家必爭之地,從這裡走出的歷代志士仁人不可勝數,韓信是其中的代表,影響遍及華人世界。今天的碼頭鎮大力開發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修復有關文物古迹,正在成為淮安旅遊的新熱點。我們下船後,即參觀了矗立著乾隆御碑的奶奶廟遺址,遊覽了「韓侯故里」公園,其中的釣魚台、胯下橋、韓侯廟等幾處新舊景觀都光鮮奪目,而給我印象最深、銘記在心的,無疑是那十萬抔黃土堆成的「古淮第一名勝」漂母墓。

  那是一座約10米高的大土墩,底邊周長約50米,呈標準的圓錐形,土坡上長滿小草,遠看就像藍天下一座綠色的金字塔。據史料記載,原先的高度是今天的三倍,我們看到墓前的清代石碑,那是光緒年間所立,上書「漂母之墓禁止取土」幾個大字,清楚地表明了當年立碑者的「文保意識」,否則這十米高度恐怕也難以留存了。這裡,當地人已訛稱它為「泰山」,緊挨著土墩的一座小學校,就掛著「碼頭鎮泰山小學」的牌子。

  正當我們一行人入神地注視著這座跨越了浩渺時空的漂母墓時,一位穿紅色T恤衫的中年人從人群中走出,爬上大土墩。接著,同游者中最年長的海笑先生也跟著「上山」了。在老作家矯健身手和爽朗笑聲的帶動下,我們許多人都登上了冢頂。從這裡極目四望,綠疇遍布,渠道縱橫,一馬平川的蘇北沃野正在醞釀著即將到來的又一季色彩斑斕的豐收……這時,不知誰,在我耳邊念台詞似地感嘆了一句:

  「我們登上的是一座『母親山』!」

  從淮安回南京的路上,我和海笑老同座。扯起「漂母飯信」的話題,十幾歲就當上新四軍的老作家告訴我,戰爭年月里他也遇到過一位「漂母」。那是為了躲日本鬼子的追捕,他跑進一戶農家,正是忙著過年的時候,機智的女主人給他繫上圍裙讓他切菜,還交代屋裡的幾個小孩喊他哥哥,就這樣逃過了一劫。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回到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感謝那位農婦,見她愁眉不展,才知她家是富農,土改後分了塊離家很遠的差地,正為缺少勞力和日子艱辛而作難。海笑去鄉里為她說情,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還一直因為「階級立場不堅定」而屢屢挨批。老作家感慨地說,這位農婦給我的並非飯食,而是救命之恩,像這樣的「漂母」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她們又何曾圖過什麼回報!

  車窗外掠過蘇北平原上常見的一排排意楊樹,透過那筆直的樹榦和寬大的葉子,我彷彿又看到隱現在天邊雲際的「母親山」的形影。我思忖著:它身旁的那座「泰山小學」該不該換個名字呢?也許當地的鄉親們沒有「訛傳」——他們正是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紀念著在他們心中同樣「重於泰山」的兩位古人。


推薦閱讀:

公車和政府大院的美好懷念
懷念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視頻)
懷念我的老同學
.懷念爹娘.
好久不見,不如懷念

TAG: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