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溫坊戰鬥

事件介紹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福建省連城縣溫坊(今文坊)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襲擊戰,殲其1個旅另1個團一部,俘2400餘人。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3事件意義此戰的勝利給敵東路軍以沉重的打擊,是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以來少有的勝利。雖然它已不能改變紅軍的被動局面,但它卻有力地說明了"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方針是錯誤的,"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4史料紀實也許人們了解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在福建連城朋口組織著名的「溫坊戰役」的戰況,但還沒有人了解鄧小平筆下對「溫坊戰役」的生動描述。2004年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的日子裡,筆者在查閱大量有關資料,撰寫《鄧小平與紅星報》一文時,意外地發現一條十分珍貴而又鮮為人知的線索:鄧小平在擔任《紅星報》主編時,曾經撰寫過一篇通訊,報道閩西連城的「溫坊戰鬥」。為了了解鄧小平文章的全貌和他在閩西的革命實踐活動,筆者在三年多的時間裡義無返顧地走向了追尋這份《紅星報》史料的艱難歷程。 《紅星報》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機關報,1931年12月11日創刊於瑞金。1931年夏,鄧小平從上海到中央蘇區瑞金時,曾路經永定、長汀,而且在長汀逗留了幾天。在瑞金,鄧小平先後擔任瑞金、會昌縣委書記、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長等職。1934年由鄧小平擔任主編的《紅星報》經常報道閩西蘇區紅軍的戰鬥消息,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革命鬥志。2004年,筆者在查閱有關資料時意外地發現一條線索:1934年9月初,在朱德、聶榮臻等的指揮下,中國工農紅軍紅一團和紅九軍團的最後一次大戰,紅軍以極小的傷亡取得了戰役的重大勝利。戰後,鄧小平敏銳地抓住此戰例,迅速約請李聚奎、舒同、耿飆、賴傳珠等九位戰地指揮員寫稿,提供戰鬥情況,然後鄧小平根據他們的來稿綜合整理,寫成一篇題為《溫坊戰鬥的勝利》的文章,在《紅星報》的「前線通訊」欄目上刊登。《紅星報》是在那一期?什麼時間?鄧小平筆下是如何具體地向當年蘇區軍民報道「溫坊戰鬥」的?文章有多少字?全貌如何?帶著這一系列問題,筆者首先查閱了《連城文史資料》、《連城黨史資料》、《閩西文史資料》,到連城檔案館、縣黨史部門,古田會議紀念館了解,最後甚至查到了福建省檔案館,沒有查到《紅星報》報道「溫坊戰鬥」的資料。隨後,我又大量購購買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新聞史》、《中國人民軍隊報刊史》、《中國共產黨歷史報刊名錄》、《中國革命史參考資料主要期刊目錄》,《紅色號角》等書刊資料,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答案,也均未果。最後還抱著一線希望,到朋口文坊村當年戰役的遺址,三上江西瑞金、四次去福建長汀,追尋《紅星報》「溫坊戰鬥」的硝煙和足跡,也沒有一點收穫。在三年多的時間裡,筆者為了查找這份《紅星報》,無論是財力、時間和精力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難道有關報道失實?從來就沒有這麼一回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我想到了北京的集報朋友,經過他們的幫助和幾次的輾轉,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我如願以償,在國家有關檔案館裡找到了這份封塵了72年的《紅星報》(複印件)。1934年9月鄧小平用「編者」署名,發表於該報第三版的《溫坊戰鬥的勝利》文章里,全文約2000餘字,以生動的筆觸,詳細地報道了溫坊戰鬥的戰績和全過程以及經驗教訓,為詳細研究當年「溫坊戰役」戰史增加了實物文獻依據,為進一步了解鄧小平在閩西的革命實踐活動留下了珍貴的史料。筆者也有幸成為全省第一個發現和唯一擁有這份史料的收藏者,彌足珍貴。但唯一遺憾的是,它僅僅了卻了我一半的心愿,因為這份報紙由於當時印刷條件的限制和油墨太濃的原因,全文除了標題、副標題以及三分之一的文字外,其他文字都比較模糊看不清楚而留下深深的遺憾。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為更好地了解鄧小平在閩西的革命實踐活動,為了保存「溫坊戰役」史料的完整性,為了黨史部門能更好地利用這段鮮為人知的史料,為閩西的黨史、文史和新聞史研究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筆者希望得到海內外鄉親,特別是各級黨史、文史、新聞界,革命前輩的支持和幫助,提供有關《紅星報》的資料和出版信息,以便在不久的將來,能有一份清澈的文字,向讀者們介紹鄧小平在《紅星報》上報道溫坊戰鬥的全貌。(李貞剛)5溫坊戰鬥經過廣昌、建寧相繼失守後,林彪更加迫切地向中革軍委提出「誘敵深入」,製造運動戰戰機的要求。5月20日,林彪同聶榮臻致電朱德:「敵占廣昌、建寧以後,戰爭已轉到新的形勢,因敵開始深入基本蘇區,其每次前進的距離當更短……很少有大的運動戰給我們打的可能。因此再次建議,軍委如沒有新的情報,敵人沒有新的動向,則仍應採取運動戰,集中主力,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林彪於6月9日又同聶榮臻致電朱德、周恩來:「目前敵已入我基本蘇區,近來每次前進距離較其過去在邊區為短,較在白區則更短,在組織短距離的前進中,我軍突擊敵人,因地域甚窄,容不下大的部隊進入戰鬥,同時因戰鬥發生系突然,戰鬥經過時間極短,等大部隊趕到後,戰鬥已結束。因此,建議紅軍第一軍團東移……」。雖然林彪一再建議尋機打運動戰,但紅一軍團得到的中革軍委命令,依舊是東奔西走,疲於奔命地四處「抗擊」、「突擊」~於「古龍崗、江口一帶地區,抗擊國民黨軍北路軍」、在「南坑、蔡江以北抗擊敵人」、到「黃陂、東韶、吳村抗擊國民黨軍第四十三師、第九十七師、第八師」、在「新安、赤水間抗擊國民黨軍羅卓英部第五縱隊」…….固執的林彪於7月13日又一次同聶榮臻致電朱德、周恩來,建議將主力後移,引敵冒進:「我軍與敵過於逼近,極有利於敵採取以堡壘與火力掩護的方法推進,在此情況下,我們意見,我軍應以求得殲滅敵之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須將部隊後移,保持與敵十五里左右地域集結……待發現敵進攻時再出動主力殲滅敵人。」這次得到的指令仍舊是「抗擊」----「抗擊向永安進攻的李延年縱隊,並掩護紅軍第九軍團安全轉運資材。」於是,紅一軍團奉命抵達蘇區東部閩西的曹坊地域,準備抗擊敵東路軍李延年縱隊。至1934年秋,西起龍岡,中經廣昌,東迄建寧、永安、連城,南至筠門嶺的大片地區在紅軍的節節「抗擊」中相繼失守,福建蘇區只剩下汀州(長汀)、寧化等接近江西邊界的狹長地區。此時,剛取得剿滅十九路軍勝利的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在6月份佔領連城後,更是加緊了由東路進攻蘇區的步伐。李延年率第四縱隊第三師、第九師、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三師4個兵員充足、武器精良的「整理師」共19個團進佔朋口後,目標是攻佔中央蘇區東大門的重要屏障松毛嶺,繼而一舉拿下汀州城,而後直取紅都瑞金。紅一軍團於8月25日移至閩西曹坊地區,林彪勘察地形後發現:李延年縱隊從朋口向汀州(長汀)急進必經過溫坊村(現名文坊)。溫坊位於閩西長汀縣東南,距朋口二十里,沿途地勢險峻,兩側高山綿亘,可以埋伏大部隊,是一處有利於在運動中殲敵的極好地形。在選擇地形上,林彪有著獨特的眼光。一軍團首長主意既定,軍團參謀長左權立即派出一軍團偵察科長劉忠帶軍團便衣偵察隊和紅二師偵察連,並攜電台一部深入敵人縱深摸清敵人動向。 8月26日,一軍團接到朱德電令:「李延年縱隊定三十日集中朋口、碧州地域,準備向河田、汀州進攻」,「我軍目前作戰任務是:(一)以一軍團(缺十五師)協同二十四師,在朋口以西地域抗擊李縱隊,並以九軍團為預備隊」。雖然軍委朱德的命令依舊是抗擊死守,但林彪、聶榮臻認為,之前按照軍委那種「一步一頂牛」的「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戰術,結果都是節節「抗擊」,屢戰屢敗。而且,由於我軍節節「抗擊」,使得敵人每次運動只前進二三里,我軍自然失去了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的機會。林彪堅持認為:如果紅軍主力離得較遠些,敵人則會大膽前進比較遠的距離,那就會造成某一局部脫離其整體,為紅軍提供打運動戰的條件。於是,林彪、聶榮臻決心「違背軍委的『短促突擊』原則」,將主力後撤20里,以期誘敵深入。其實,林彪的這個構想已經接連向中革軍委提過十數次。早在年初(2月10日),林、聶就向中革軍委提出:「我第一防線與第二防線應相距一天至少三十五里以上路程,以便萬一我第一防線失守後,敵向我第二防線進攻時我以第二防線阻敵。而以主力在第一、二防線之間,以運動戰側擊或夾擊和尾擊敵人。」但2月12日朱德回電否定了林、聶的建議:「提議防區之間要相距一日行程,我們是不同意的,因為照例不是離開自己堡壘幾十里,而是要補築工事。」按照軍團首長「誘敵深入」的思路,軍團作戰科長陳士榘奉命擬定了作戰計劃:在敵人大膽前進20里時,乘其立足未穩,工事尚未修好之前,迅速地大膽插入分割,以「黑虎掏心」戰術,利用夜幕掩護,主攻部隊直插敵人指揮中心將其消滅,再分割圍殲其餘各處敵人。8月26日,林彪、聶榮臻即命令紅軍第二十四師偽裝為地方部隊,在豬鬃嶺、蕭坊、橋下一線「休息整理」、「修補工事」,以誘使李縱隊大膽地向長汀躍進。林、聶則自率紅軍第一軍團、紅軍第九軍團主力隱蔽南移。林、聶這次不照軍委命令~死守溫坊來打擊敵人,反而自行機動,將主力退進蘇區二十里,承擔了巨大的壓力(恐軍委的責備而兩天兩晚睡不著覺)。 
推薦閱讀:

戰鬥民族如何報復土耳其「背後捅刀」
戴上「保鏢」套袖,戰鬥力不再只有5 | 科技評論主題站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戰鬥力是銀子堆出來的:來看看岳家軍、戚家軍有多燒錢
個人佈道,戰略加戰鬥

TAG: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