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卒中(中風)偏癱
中風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角斜、語言不利並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也叫腦卒中。此病的癥狀是口角斜、流涎、吞咽困難、吐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中醫認為,造成中風的原因是真陽衰損的「陰盛陽虛」,即由肝腎陰虛,氣血痹阻,筋脈失養造成的。運用溫和灸法艾灸,每次取3~5穴,辨證加灸,為患者通經活絡,很有效果。
治療中風的穴位:足三里穴、懸鐘穴、湧泉穴、肩井穴、合谷穴、曲池穴、外關穴、三陰交穴、下關穴
一般艾灸
01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的位置: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4橫指寬)、脛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足三里
施灸方法:此穴可自行施灸。宜採用溫和灸的方法。施灸時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在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施灸時間: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作用功效:濡養氣血
02
懸鐘穴
懸鐘穴的位置:懸鐘穴位於外踝尖上3寸(4橫指寬),腓骨前緣處,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時,取正坐或卧姿,外踝尖直上4橫指寬處可摸到小腿腓骨,該骨前緣與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就是懸鐘穴。
施灸方法:此穴可自行施灸,宜採用溫和灸。施灸時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鐘。作用功效:調和氣血。
03
湧泉穴
湧泉穴的位置:湧泉穴位於足底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前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左右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最好在每晚臨睡前灸。作用功效:補腎醒腦。
辨證加灸
癥狀 上肢癱瘓
04
肩井穴
肩井穴的位置:肩井穴位於後項部第7頸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肩部最高處,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施灸時間:初病時每日灸1次,恢復期或後遺症期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15次為1個療程。作用功效: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05
合谷穴
合谷穴的位置: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的凹陷處,左右手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採用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以被灸者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施灸時間:初病時每日灸1次,恢復期或後遺症期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15次為1個療程。作用功效:祛風散寒,防止外邪傳里。
06
曲池穴
曲池穴的位置: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在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左右臂各有一穴。取穴時,將手掌朝向胸口向上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盡頭外側的凹陷處就是曲池穴。完全屈肘時,則在肘橫紋外側的盡頭處。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3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作用功效:祛風散寒,防止外邪傳里。
07
外關穴
外關穴的位置:外關穴位於腕背橫紋的中點向上2寸(約3橫指寬)處,與內關穴相對,左右臂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以被灸者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施灸時間:初病時每日灸1次,恢復期或後遺症期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15次為1個療程。作用功效:聯絡氣血,補陽益血。
癥狀 下肢癱瘓。
08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的位置: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4橫指寬)、脛骨內側緣後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施灸時間:初病時每日灸1次,恢復期或後遺症期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15次為1個療程。作用功效:疏通脾、肝、腎三條經絡,化生氣血。
癥狀 口眼斜。
09
下關穴
下關穴的位置:下關穴位於顴骨中央的下方,在耳前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取穴時,沿顴骨弓下方向耳前方觸摸,可以摸到顴骨的最凹處,就是下關穴,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採用溫和灸的方法。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施灸時間:初病時每日灸1次,恢復期或後遺症期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15次為1個療程。作用功效:祛邪通絡。
推薦閱讀:
※2011年美國缺血性卒中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卒中預防指南
※家人中風偏癱之後該怎麼辦
※第一章這麼重要的病,卻沒有得到大家的重視 ——初步了解腦梗死
※腦卒中的特殊臨床病症處理
※腦卒中康復Bobath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