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華】墨家對道教的歷史影響

道教是多種文化傳統和民間信仰融合的產物,正如李遠國先生所說:「它是以古代原始宗教(鬼神信仰)為基礎,神仙家(方術)『長生不老』的觀念為理想,道家的自然哲學為主幹,吸收儒家、陰陽家的思想和採納墨家的宗教觀及社會主張的一個複合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墨家與道教》,《孔子研究》)。原《道藏》及《萬曆正統道藏》就收有墨家著作《墨子》。此外,道教內還流傳有《墨子枕中五行記》、《墨子枕中記抄》、《墨子枕內五行紀要》、《墨子五行秘書》、《靈奇墨子術經》、《墨子隱形法》、《墨子丹法》、《紫度炎光內視圖中經》、《墨子行氣閉氣法》、《墨子佔法》、《墨子秘要》等託名墨子的文獻。這反映出墨家學說與道教有著密切聯繫,墨家學說對道教的產生和發展發生過重大影響。

李遠國先生在《墨家與道教》一文中,把墨家對道教的影響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早期道教中,有一派是源於墨家,此派的特點是:講五行變化,能役使鬼神。葛洪《神仙傳》言墨子年八十二,嘆世事已可知,榮位非常保,入周狄山,精思道法,得見神仙;載西漢方士奉墨子為仙。

魏晉至隋唐,墨子被說成採藥煉丹、神通廣大的神仙。《神仙傳》中,推行墨子五行變化之術者有南郡韋震、太陽子離明、吳人魏伯陽、長安人劉根、淮南王劉安、八公、廬江左慈、東陵聖母、河東孫搏、沛人劉政、九靈子皇化、扶風靈壽光、韓眾、劉綱。此外,尚有孔元方、馮遇、王烈、衛叔卿、成武丁等,得墨子「素書」(神人授予墨子之書),習墨子變化之術。

《神仙傳》里的這些人物,活躍於漢、晉之際,儼然形成了早期道教中的墨派陣營。

二、道教丹道理論中,「五行錯王說」、「五行顛倒術」的源頭都是來自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

先秦五行說,以五行「相生相剋(」或曰「常生常勝為一派,此派主張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以墨家「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下》為另一派,此派主張五行相勝隨著矛盾雙方質量的變化而變化,沒有僵死的程序、固定的模式,並批駁五行相生、相剋之說。東漢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被道教中人尊為「萬古丹經王」,書中關於五行的論述,與墨家一脈相承:「金水合處,木火為侶」「,五行相剋,更為父母」;「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消金,金伐木榮」。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解釋說:「金生水,木生火,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北宋張伯端所著《悟真篇》,專言內丹之道,與《周易參同契》互相發明,其「五行顛倒術」和「五行錯王說」相同。

三、墨家天志、明鬼的主張,為道教的創立提供了宗教觀念,

開闢了以神道設教的蹊徑。天志和明鬼是墨家宗教觀的兩大支柱。早期道教繼承了墨家的天志,《太平經》反覆闡述之:「天者,至道之真也,不欺人也,萬物所當親愛。其用心意,當積誠且信,但常欲利不害,不負一物,故謂之天」;「天道無親,唯善是與「得罪於天,無所禱也」。墨家把天比作工匠的規矩,《太平經》把天比作明鏡:「天之照人,與鏡無異」。墨家引經據典證明鬼神存在,公孟》篇曰:「鬼神為明知,能為人禍福哉,為善者富之,為暴者禍之」;《明鬼下》曰「:古聖人治天下也,故必先鬼神而後人者」。這種尊鬼事神的宗教思想,直接為兩漢方士繼承,演變為役使鬼神之術。同時,方士招致鬼神,利用了《墨經》中的光學理論、光學實驗。

墨家用宗教的形式,推行兼愛互助的社會理想,這給道教的創立,從形式到內容,都提供了可供效法的典章。《三國志張魯傳》曰:「魯據漢中,以鬼道教民」。《廣弘明集》曰:「張角、張魯等,本因鬼言,漢末黃衣當王」(卷八);「張陵、張魯詐說鬼語,假作讖書云:『漢祚減後,黃衣得天下(」卷十二)。這些,都是早期道教汲引墨家神道設教的方法,建立宗教團體,並在宗教旗幟下,反抗漢王朝統治的明證。另外,墨子精通占術,《迎敵詞》篇又言陰陽、五行、巫卜、望氣等方士之說。道教中的一些齋醮法則,直接借鑒於此。

四、墨家後期的「墨俠」,直接融入早期道教團體之內。

墨家以巨子為領袖,有堅強而嚴密的組織,墨家成員忘己濟世、行俠仗義。戰國秦漢時期,「墨俠」非常活躍,後來,在統治者沉重打擊和嚴厲禁止下,他們潛入民間,混同方士,繼續在社會上活動。《抱朴子內篇道意》記載的早期道教內部的「刺客死士」「、亡命逋逃」者,就是「墨俠」。《弘明集》卷八《俠道作亂四逆》中,將「俠道」並稱,並謂黃巾太平道、張魯鬼道、孫恩紫道皆為俠道,亦可說明早期道教內部吸收了眾多墨俠。此外,道教內許多重要人物都具有捨己救人的情操,這正是墨俠風尚的延續。

五、元代創立的一支道派「真大道」,在蒙元曾興盛一時。

此派的行持基本上和墨家一樣:「其教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於人,不苟侈於己者也」《元史釋老志》)。最後,墨家重視觀察自然,講究變化之道,也重視養生,研究光學、物理學。這些,都為道教吸收、利用,在宗教的框架里發展著。

補充:道教的產生與墨家在民間的流傳有關,道教最初的理論是墨學和黃老方仙之道相融合的產物。基於此,墨子被塑造為道教仙界人物,《墨子》被收入道教經籍總集《道藏》,道教典籍中著錄有《墨子枕中五行記》之類所謂墨子書。編撰於東漢安帝、順帝之際的《太平經》(亦名《太平清領書》)是原始道教的經典,為張角創立的太平道所信奉,《墨子》對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著名道教學者王明先生認為《太平經》是《墨子》思想的流變。他簡述墨子「天志」、「明鬼」和道教宗教觀的源流關係,著重論述墨子部分社會思想向《太平經》社會政治思想的演變。王明說:「總的來說,墨子的社會思想從小生產者立場出發,主張勞動、互助、兼愛、交利自從秦漢以後,沉寂了三百多年,到後漢中晚期,在當時社會生活條件下,這種思想正式披著宗教的外衣,復活起來。並且依照當時官民鬥爭的曲折反映,在《太平經》書里變為反對剝削、維護私有財產、主張自食其力和救窮周急的思想。

這裡承前啟後有個共同的社會基礎,就是不同時代的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墨學演變為原始道教經典中一部分社會政治思想,它的內容比較豐富和深刻起來。就它思想的繼承性說,它是墨學流變(」《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從墨子到太平經〉的思想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王明等人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李養正先生就宗教、政治、倫理、方術等四個方面,對照比較《太平經》與《墨子》的內容,追根溯源,指出《太平經》上述四個方面是《墨子》的再現。

《墨子》宗教觀在《太平經》中的再現:道教的鬼神崇拜與墨家的宗教觀,實質相同。墨、道同源,墨子源出重視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的夏人,道教則源自巫祝和方術家。《墨子》的「天」,是人格化的有意志、有慾念的最高貴的宇宙主宰者,亦即上帝,「天」的意志是衡量人世是非善惡的標準。《太平經》的「天」是宇宙的最高的主宰,人格化稱為「天君」,「天」表現為天心、天意、天道、天法、天儀等。《墨子》用三表法論證鬼神之實有,還認為對待鬼神的態度關係到國家治亂存亡。《太平經》中說「鬼」,與《墨子》明「鬼」說法相同。《墨子》社會政治思想在《太平經》中的再現:尚賢與尚同是《墨子》社會政治思想的根本,而《太平經》承襲之。

《墨子》的兼愛、非攻、節用、薄葬、增殖人口等主張,《太平經》中亦皆有所再現。例如,《墨子》提出「非攻」,《太平經》則說「大惡有四,兵、病、水、火」,力主尚道德、斷金兵。《墨子》的倫理道德思想在《太平經》中的再現:《墨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兼愛」,認為天下治亂決定於能否「兼相愛,交相利」。《太平經》繼承、發揮了這些,如《太平經》雲「:三氣相愛相通,無復有有害者」(卷四十八),「考天地陰陽萬物,上下相愛相治,立功成名,使心治一家,使人不復相憎惡,常樂合心同志(」卷五十六至六十四)。《墨子》有互助思想:「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天志中》),《太平經》中亦有:「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卷一百六)。

《墨子》的重方技的思想在《太平經》中的再現:《墨子》常用技術用語作比喻,如《天志上》用規、矩,《經說下》用繩;《太平經》在述辯道理時,亦用繩、規、矩等技術用語。《墨子非攻中》曰:「譬若醫之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醫於此,和合其祝葯之於天下之有病者而葯之」,《太平經》中亦多處談巫醫之術。《墨子》繼老子「長生久視」(《老子五十九章》)之後,討論「長生保國」(《親士》)與「傷生損壽」(《經說下》),反對啫酒。

《太平經》亦多處談養生之道,強調自養適度,主張禁酒。《墨子迎敵詞》記載了壇祭、巫卜、望氣、厭勝等宗教方術,《太平經》也講這類方術(以上參見《道教與諸子百家》第六章,北京燕山出版社)。

總之,《墨子》對《太平經》為代表的道教思想的各個主要方面發生了重大影響。

推薦閱讀:

那個虐死西楚霸王項羽的少年(六)彭城大敗
和子章傳奇·第四回
安息日
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及其當代挑戰
資本主義在西歐的興起原因是什麼?

TAG:歷史 | 墨家 | 道教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