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錢幣兒
?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歷經這麼多年明朝的貨幣就2種,一是大明寶鈔 二是通寶。
洪武通寶特點:一是過去的錢或記重或稱寶,再冠以年號,洪武錢既稱寶又記重;二是洪武錢作為國朝錢即制錢,有一定大小層次及形狀、文字標準,不偷工減料。
明成祖朱棣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鑄行了「永樂通寶」,此錢銅色紫紅,為真書直讀,全部為小平錢,光背無文,錢幣直徑2.5厘米,製作上精緻統一,錢文秀逸,筆畫端莊。傳世較多。
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開鑄「宣德通寶」,錢制沿永樂成規,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製作上稍遜於「永樂通寶」,書法一般,版別較少,相比同時期所出的「宣德爐」銅器相差很大。傳世量少於永樂錢。
自宣德九年後,到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鑄錢。弘治十六年,鑄行了「弘治通寶」,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此錢版本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異。
明世宗嘉靖六年開鑄「嘉靖通寶」,為光背小平錢,真書直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嘉靖通寶錢開始採用黃銅鑄錢,同時為防止私鑄,還提高了鑄錢工藝,鑄造出火漆、鏇邊、金背等錢。
明穆宗隆慶四年,鑄行「隆慶通寶」。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隆慶通寶錢制每文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鑄錢比嘉靖時減少,當年兩京鑄錢僅二萬貫,只及嘉靖時兩京鑄額的一半。
鑄錢量上升是在明神宗萬曆時期,這是明代鑄錢的轉折,也是明朝的轉折。神宗萬曆四年,開鑄「萬曆通寶」,此錢版本較多,萬曆小平錢為真書直讀,大多背無文,少數背鑄有文字或星月紋,但都較罕見。
明朝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鑄造。明光宗泰昌年間並未鑄錢,因其在位僅一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於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
天啟通寶錢以鑄量多,流通廣,成為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錢幣之一,至今仍多有發現。
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年始鑄。《續文獻通考》載∶天啟七年12月,戶工二部進崇禎新錢式,帝令每錢一文重一錢三分,務令寶色精彩,不必刊戶工字樣。錢文真書,通寶之「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又有當十型大錢四種。小平、折二、折五錢背文繁雜混亂,有記重、記天干、記局、記地、記局兼記值、古語錢等,名目繁多,舉不勝舉,其中以光背及記地平錢為最多
弘光通寶是由明安宗朱由崧於崇禎至弘光年間(公元1644年至1645年)所鑄造。有小平,折二兩種版式。小平有單點通,雙點通及大弓,行弓,背星,背「鳳」等版別。折二錢鑄量較少,存世不多,價格較高。
清順治二年(1645)年,南明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鑄行「隆武通寶」。
南明魯王朱以海被奉為監國於浙江紹興時所鑄。大明通寶材質有紅銅、黃銅兩種,鑄造不精,只見小平錢,背鑄「戶」、「工」、「帥」等字,也見光背平錢,有的背「帥」在穿上,也有穿右「帥」字。初鑄錢徑26毫米,後鑄錢徑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寶存世較少。
明昭宗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時鑄「永曆通寶」。此錢版式多種,可分四等,小平錢徑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錢3厘米,折五錢3.2厘米,折十徑3.5-4.5厘米,重10-26克,輕重大小懸殊較大,除光背者,小平錢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粵輔明定國,尚有記局,記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雖永曆帝在位16年, 台灣永曆錢甚至流通時間達37年之久,但永曆政權滅亡後,永曆錢開始銷毀改鑄,加上清廷後來大力回收銷毀,永曆錢的存世量在明年號錢中不算多。
推薦閱讀:
※中國古錢一級錢幣178種目錄
※一枚錢幣賣出1700萬元天價
※兩宋時期錢幣的鑄行?2
※最好的錢幣收藏交易網站是哪個? 愛問知識人
※明代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