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詩賞玉(41P+18S) 【絕品收藏】
品詩賞玉
偶翻《詩經》,玉風襲人。乘興通讀一遍,發現三百零五篇中有四十餘首提到玉或玉器;稍加歸納分析,略有心得,與君共賞!
一、逑與球.
《詩經》以《周南·關雎》開卷:「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通球。《說文解字》:「球,玉也」。《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穎達疏:「天球,雍州所貢之玉,色如天者,皆璞未見琢治,故不以禮器名之。」天球即球形天然美玉,與其他美玉一樣同為天子之寶。《尚書·禹貢》「(雍州)厥貢惟球琳琅玕。」《淮南子·墜形訓》:「西北方之美者,有崑崙之球琳琅玕焉。」 天球河圖為天子寶物。《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牙)」。《商頌·長發》:「帝命不違,至於湯齊……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何天之休。不競不俅,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球可理解為天子法寶,逑亦可解讀民眾楷模。《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
球為天子之玉,逑是民眾之玉。好逑即球玉般美妙的女郎,是經典的玉女形象。聖人之情,今古同懷。二千多年後名教中人編撰《好逑傳》,風靡中外。鐵中玉與水冰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俠義風月故事打動了歌德: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他們那裡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沒有強烈的情慾和激蕩的詩興。其實歌德有所不知,《詩經》中還有一首激情大膽的《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命,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有女如玉」,這是小家碧玉的經典形象。《周禮》中玉人是制玉工人,文學中玉人是與才子相配的佳人。《西廂記》:「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二、君子與玉
《詩經》時代玉多半用來形容男子的性情和品德。
《國風·秦風·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輈。游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菌暢轂,駕我騏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魏風·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當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
孔子熟讀詩書,形成了以玉比德的思想。《禮記·聘義》孔子引用詩「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回答子貢的問題並做了詳細解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文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這是儒家玉德學說的經典表述,被稱之為「十一德說」。此外《管子·水地》提出了大同小異的「九德說」;《荀子·法行》簡化為「七德說」。西漢劉向《說苑·雜言》強調玉有六美:「望之溫潤者,君子比德焉;近之栗理者,君子比智焉;聲近徐而聞遠者,君子比義焉;折而不撓闕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劌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見之於外者,君子比情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進一步濃縮為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觸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不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儒家貴玉思想是先民崇玉觀念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1],但並沒有全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
君子必佩玉,佩玉的未必都是君子。王公、大夫、世子、士均佩玉,而孔子卻佩象牙。《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仰之,然後玉鏘鳴也。…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縕組綬,孔子配象牙環五寸而綦組綬。」
詩經時代禮壞樂崩,男女仍然相對平等自由。《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之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瓊琚、瓊瑤、瓊玖均為佩玉,男女均可佩帶,且可以互贈。《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詢美且都。有女國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兩種以上的玉器組合可稱之為雜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玉不離身容易,守身如玉很難。《鄘風·君子偕老》是充滿玉器而「不淑」的一首詩:「君子諧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雲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髮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揚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是紲袢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三、璧與琮
琮是良渚文化的標誌,亦可看作中國玉文化的象徵。熟讀《詩經》,不見琮影,令人奇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圭、璋、璧、璜、琮、琥應該是詩經時代最重要的玉器。半圭為璋,半璧為璜,半琮為琥。 「如圭如璧」(《衛風·淇奧》)、「如圭如璋」(《大雅·卷阿》)或「如璋如圭」(《大雅·板》)屢見不鮮,璜見於雜佩之中,卻不見琮、琥。考古研究表明商周時期玉琮已趨於衰落[2],重璧輕琮是一種普遍現象[3]。《詩經》中有璧無琮值得我們思考。
王仁湘注意到天、天子、辟、璧是一組同義詞,地、後、宗、琮是對應的另一組同義詞,辟與宗是理解璧與琮的門徑[4]。《詩經》中的「辟王」就是周天子。《大雅·棫樸》:「濟濟辟王,左右趣之。濟濟辟王,左右奉璋。」《周頌·載見》:「載見辟王,曰求厥章。」《尚書》中的「辟」亦指君王或天子。《堯典》:「嗣王戒哉,祗爾厥辟。」《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爾雅》云:皇,後也;辟,君也。《禮記·王制》云:「天子之學曰辟雍」。《韓詩外傳》雲辟雍「圓如璧,壅之水」。《論衡》稱之為「璧雍」。享天子以璧,以璧祭天順理成章。安克斯(Erkes)早就注意到琮象徵地母女陰,其上駔紋近似坤卦。高本漢(B.Karlgren)認為琮是宗廟裡盛「且」的石函。琮與大地和女性關係密切。《玉人》:「駔琮五寸,宗後以為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謂內鎮,宗後守之。」享宗後以琮,以琮禮地亦十分自然。三代玉琮集中見於婦好墓(十四件)也就不足為奇。
詩經時代重男輕女漸成風氣。《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議,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貽罹。」弄璋之喜與弄瓦之樂已有天壤之別,男人的社會地位已明顯高於女人。周代沒有出現過婦好一樣的女強人,王、公、侯、伯、子、男均是男人。琮是「六器」之一,卻不在「六瑞」之中。《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恆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琮的消亡也就不是偶然的現象。
別一方面天尊地卑思想逐漸盛行。紅山良渚時代土地祭祀山川崇拜十分隆重。良渚時代琮和鉞是最重要的禮器,其次才是璧。三代中原受到來自西北游牧文化的巨大影響,天崇拜且益隆重,禮天之璧也就更加重要。
天尊地卑是重璧輕琮的原因,璧多琮少是重男輕女的結果。
[1]盧兆蔭:論儒家與中國玉文化,《玉魂國魄》,燕山出版社,2002。
[2]鄧淑蘋:由考古實例論中國崇玉文化的形成與演變,《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第805頁,1997年。
[3]葉茂林:齊家文化玉器研究,《玉魂國魄》
[4]王仁湘:琮璧名實臆測,《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四編,紫禁城出版社,2006。
※價格越來越貴,大紅酸枝收藏正當時……
※【絕對值得收藏】如何在美國亞馬遜Amazon選購服裝(內含中美尺碼對照表)
※幾張快失傳的地藏菩薩像,見者消業增福報!值得收藏!
※紫砂壺為何談「綠」色變?
※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化身全圖(收藏版)
TAG: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