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居然派傳教士去羅馬找教皇搬救兵

公元1644年「甲申之變」,李自成率軍破北京,崇禎帝弔死在煤山。不久,吳三桂引清軍進入山海關,順治帝在北京再次舉行了登基典禮,明朝的殘餘勢力只剩下了東南半壁江山。而在南下清軍的攻勢下,南明的弘光、隆武政權相繼覆亡,1646年11月,明神宗之孫桂王朱由榔在廣東繼承大統,是為最後一個南明皇帝——永曆帝。

然而,當時永曆政權內部政權組織相當鬆散;外又有強大的清兵正從北面、東面向廣東挺進,形勢窮蹙。絕望之際,南明想到了澳門的葡萄牙人。一個世紀以來,葡萄牙人為了長久據有澳門這個貿易據點,對明廷相當恭順。1630年初,由於後金軍隊加緊進攻,明朝京城危急時,澳門的葡萄牙人就帶著十門紅衣大炮,帶著炮匠到北京協助保衛帝國首都。這樁往事顯然給明朝當局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永曆帝同樣渴望得到澳葡當局的軍事援助,於是對耶穌會傳教士畢方濟(義大利人)恩寵有加,「授以國中最大四種官職之一」,派遣其前往澳門購炮募兵。

由於畢方濟在澳門的出色活動,導致由尼古拉斯·費雷拉(Nicolas Fereira)率領的由300人組成的葡萄牙炮隊前來協防桂林。雖然澳門這次援助的兵、炮不算多,但作用很明顯。1647年三月中旬,南明叛將李成棟率領清兵攻打桂林,遭遇瞿式耜與焦璉所屬明兵的頑強抵抗,無功而返。五月二十五日,另一位漢將尚可喜率清軍再次強攻桂林,亦以慘敗而歸。《明季南略》提到,桂林明軍「用西洋銃擊中馬騎」,說明葡萄牙炮隊做出了相對貢獻。而葡萄牙軍隊的良好表現,無疑也為南明政權與耶穌會士的軍事合作創造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最引人矚目的是,在耶穌會傳教士「不久領土可以恢復」的宣傳下,1648年,永曆帝家族(包括太后、太子)皆入天主教。與此同時宮中受洗皈依的還有嬪妃50人,大員40人,太監無數,這在中國歷史上無疑是空前的創舉。要不是永曆帝本人由於「多妻妾」違反天主教一夫一妻的教義而不能受洗入教,中國恐怕就要出現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皇帝了。

永曆四年(1650年),清軍重新加強了對兩廣地區的攻勢,廣州、肇慶等地岌岌可危。正當永曆政權束手無策之時,朝廷里的天主教徒官員與耶穌會士們提出了遣使羅馬教廷,尋求歐洲的直接軍事援助的計劃。於是,永曆皇帝便決定派遣一個使團前往歐洲,以求得羅馬教皇和歐洲一些國家對自己的「天主教朝廷」的援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桂林攻防戰中葡萄牙火槍兵大顯身手

這個腦洞大開的決定,意味著世界歷史上以「天朝」自居的東亞大陸政權首次向遠在萬里之外的西歐國家尋求軍事上的幫助。100多年後,盤踞越南嘉定地區(今胡志明市)的阮福映便是依樣畫葫蘆,以子為質,向法國借兵以對付國內的西山起義軍,此是後話不提。

永曆皇帝決定遣使羅馬以後,選派一個能夠完成這一艱巨使命的得力人選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明廷最後將這一重要使命交給了剛來中國不久的卜彌格神父。卜彌格(Michael Boym),字致遠,波蘭籍耶穌會士,1612年生於利沃夫(今屬烏克蘭)。此人家世顯赫,祖父是波蘭國王的秘書,父親擔任宮廷御醫。他天資聰慧,從耶穌會大學畢業後,就立志前往遠東傳教。在教皇烏爾班八世的祝福下,卜彌格於1644年抵達澳門,被派往海南島傳教,1649年前往永曆行在(時在肇慶)。在海南島傳教時間,卜彌格曾被清兵抓走,險些殞命,這一經歷使他認識到了滿人的野蠻和殺戮,或許也堅定了他日後輔佐永曆政權的決心。

卜彌格出使的名義為代表永曆皇太后向教皇致敬,並攜帶太后上教皇書、龐天壽(南明宮廷內信仰天主教的太監)上教宗書及皇太后和龐天壽致耶穌會總會長書,此外尚有龐天壽拜會威尼斯共和國政要的名片。現藏於梵蒂岡教廷圖書館的《王太后致諭羅馬教宗書》里明確提到了南明方面的目的:「求天主保佑我國中興太平」。這裡雖未直言軍事援助的要求,但從不難看出,永曆政權遣使歐洲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即向歐洲各國表明,一個忠於天主教,並且可以同強大的穆斯林王朝進行鬥爭的同盟者——明朝——正受到滿洲人的攻擊,從而爭取歐洲支援明朝的抗清鬥爭。當然,耶穌會在援助南明政權問題上也具有自己的私心,也就是欲「籍基督教的歐洲之力,以援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之朝廷」,並最後達到「昔奉異教之老大中國,將從其君後沐西風而循救贖之途」的傳教理想。

1650年11月,

卜彌格

偕兩位中國教友自肇慶出發抵至澳門,並在1651年1月起程前往歐洲。卜彌格一行從澳門出發,經瓊州海峽,走越南和柬埔寨沿海一帶,穿越馬六甲海峽,途經果阿、波斯、亞美尼亞等地,於1652年11月底或12月初到達威尼斯。在這裡,卜彌格身著中國官服,以明朝使臣的身份受到高規格接待。他不僅把龐天壽寫給威尼斯元首的信轉呈給元首,還向他介紹了自己從中國來到歐洲途中的所見所聞。雖然他未能從威尼斯元首那裡獲得任何援助中國的承諾,但他的出現在威尼斯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爭相一睹這位中國使臣的容顏。他的《報告》付印成書後,立刻就被搶購一空,卜彌格的名字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

第二年,卜彌格終於到達天主教教廷所在的羅馬。由於教廷內部的派系紛爭,卜彌格在羅馬遭受種種非難。但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他仍然努力去完成南明朝廷所賦予的使命。當時,他在寫給羅馬耶穌會總會長的一封信中說:「我想使我作為一個使者的事業成為公眾的事業,只要看到你的第一個信號,我就馬上到羅馬來。我要回到中國的戰場上去,即使付出我的名譽和健康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但他的努力註定付諸東流。自詡為傳播和捍衛「主的福音」的教皇與國王們本質上是現實主義者,只願錦上添花而不肯雪中送炭,根本無意拯救已經岌岌可危的南明政權——即使這個政權已經皈依了上帝。與此同時,清軍在攻打廣州的過程中得知永曆朝廷曾向澳門求助的消息後,便派人與葡澳當局接洽,表示清朝在對待葡人及傳教士問題上將沿襲明朝舊制。清廷也注意到了南明方面向歐洲求援的意圖,1650年秋天,也就是在卜彌格從澳門出發前的幾個月,順治皇帝下詔向北京的耶穌會教徒明確保證:他們仍然享有在明朝統治時期獲得的所有特權和傳教的自由。結果,耶穌會內部圍繞對中國形勢看法也發生了分化。從北京出發的親清的耶穌會教徒衛匡國於1653年8月也趕回了歐洲,並不無誇張地向全歐洲宣布,明朝的抵抗已經徹底失敗,全中國都在滿清的統治之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1655年12月,新上任的教皇亞歷山大終於接見了卜彌格,並交予其兩封分别致南明王太后和龐天壽的回信。但教皇只是禮節性地表示,「求天主應許受到祝福的皇太后、皇太子和皇后的訴請,並真誠祈禱皇太后的國土得到重新統一,享有和平,皈依(基督教)信仰。」至於南明方面急需的軍事援助,則根本未置一詞。

1656年3月,失望的卜彌格搭船離開里斯本,隨身攜帶著教皇的兩封回信,六封耶穌會總會長致南明朝廷的信,兩封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致永曆帝和龐天壽的信返回中國。距離他上一次離開澳門不過幾年時間,南明面臨的軍事局勢已經進一步惡化,隨著南明勢力逐漸式微,澳門當局與耶穌會士也逐漸與其劃清了界限。當卜彌格經歷千辛萬苦完成了他的使命返回東方時,澳門耶穌會會長竟然寫信告訴他,葡國人已與清朝建立貿易關係,避免危害其與清廷新建立的良好關係,明朝的使臣不得在這塊土地上登陸。甚至當時的耶穌會的日本會省和中國副會省都不承認卜彌格為其成員,他不得已轉赴安南(今越南北部),1659年8月22 日終因勞頓而在中越邊境逝世,時年47歲。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卜彌格無疑是歐洲第一位了解中醫的秘密,掌握了有關中國藥用植物知識的學者」。他在遊歷中國期間,幾乎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察,撰寫了歷史、風土人情和自然狀況的著作,對奠定日後盛極一時的歐洲專業漢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推薦閱讀:

傳教士湯若望真的制訂了我國現行農曆么?| 推敲控
獻身中國 無問西東(中)神三代的中國夢
明清之際西學東漸中的西方傳教士

TAG:傳教 | 南明 | 羅馬 | 傳教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