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長,幫孩子守好遠離霸凌的第一道關

最近中關村二小的霸凌(Bully)事件牽動了很多家長、老師的心,以致再度使校園霸凌問題成為社會的關注點。

自2014年至今,全國平均每2個月就有一起嚴重校園霸凌事件被媒體曝光,而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因其程度不夠嚴重尚且沒有進入公眾視野的同類事件則更多。在一項由浙江大學所做的《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報告中顯示,49%的受訪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而87%的受訪人表示曾遭受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對於受害者來說,霸凌的行為除了會對其造成肉體的傷害外,更嚴重的是導致孩子不健全人格或心靈問題的形成,比如使孩子變得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氣,厭學甚至輟學。這樣的心理陰影和心靈創傷,有可能影響到孩子成人後並成為其追求幸福生活的障礙。

而對於施害者來說,如果不從根本上找到孩子行為的原因,並且進行有效的制止、教育及改變,有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問題,比如未成年人犯罪等。

校園霸凌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每個家庭都無法徹底置身事外的,家長、學校、社會都在這其中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和義務。今天,我們只來談談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把好免受霸凌之害的第一道關。

關於霸凌,家長們應該知道的那些事兒

前幾天跟一個同事聊天,她告訴我,她為剛上一年級的女兒在美術課上多準備了一些彩色紙,因為女兒是學習委員,希望多準備出來的紙可以幫助到那些忘記帶紙的同學,結果原本的好心卻帶來了負面的結果,有一些孩子開始故意不帶紙或者原本帶了紙的孩子也會來搶同事女兒的紙,並且威脅說,如果不給他就告訴老師說是同事的女兒搶了他的紙。這件事情讓同事很是頭疼。

直到因為這篇文章的原因開始多方面了解關於校園霸凌的話題後,我才知道,同事的女兒正在遭遇校園霸凌。相信很多家長像我一樣,僅僅是把以上的類似事件當作孩子之間的玩鬧、口角或者小惡作劇等等無傷大雅的小事情,頂多對雙方的孩子給予一些不痛不癢的訓斥,或者根本不予理睬。那我要在此正告各位家長,請從現在開始,關注你的孩子,並幫助你的孩子遠離霸凌。

對此,我們特別請來了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的孫泉檢察官,她具有多年的從事涉未成年人犯罪的經驗。她告訴我們,校園霸凌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行為:

罵:辱罵、中傷、譏諷、貶抑

打:打架,鬥毆

毀:損壞受害者的文具、衣物等

嚇:恐嚇,威脅,逼迫受害者做其不願意做的事情

傳:在網路上傳播謠言,進行人身攻擊

同時,孫泉檢察官提醒家長注意,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關懷及關注,即使在孩子上學後,也一定不能將作為父母的責任完全推卸給學校和老師,因為作為父母的角色及責任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當家長發現孩子有如下狀況時,一定要提請注意,並及時詢問、溝通並儘快予以解決:

1. 孩子身體表面無故出現瘀傷、抓傷等人為的傷痕。

2. 孩子的鞋子、首飾、文具等個人物品經常丟失或破損。

3. 孩子的如廁習慣發生改變,比如非得回家才上廁所,那麼很有可能學校廁所已經成為暴力場所了。

4. 孩子自尊心受挫,經常表現出傷心、沮喪的情緒。

5. 孩子出現自我傷害傾向,這尤其需要高度重視。

6. 孩子不想上學,甚至逃學,裝病請假,可能是在學校被人排擠和欺負。

7. 孩子出現失眠、噩夢等情況,這也是孩子遭遇暴力侵害的可能表現。

8. 孩子學習成績突然下降。

家長的態度決定孩子是否遠離霸凌

根據過往經驗,孫泉檢察官告訴我們,很多家長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對別人實施了嚴重的欺凌後,一般會將孩子的行為解釋為淘氣、頑皮,是一種釋放天性的表現,殊不知,這些孩子的行為早已超越了天性的範疇,很可能違法,嚴重的還有可能構成犯罪。

據報告顯示,有將近一半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或煩惱時只是偶爾或者從來沒有與孩子主動談心,而90%以上的孩子當自己遇到困難和煩惱時只是偶爾或者根本不會與父母主動交流。這說明家長對孩子並不了解,父母也並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因此自然不會了解來自孩子的真實反饋並得到孩子的真誠交流。

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很大程度上,校園霸凌根源於家庭:很多施暴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來自環境惡劣的家庭,孩子自己就曾經遭遇過被父母暴力相向的經歷;或是來自環境優渥的家庭,認為不管出了什麼事,家長都可以擺平。

瑞士心理醫生愛麗絲·米勒說過:「要想徹底消除邪惡,就必須從每一個嬰兒一出生時開始,因為只有一開始就體驗過愛和尊重的生命,才知道如何去尊重其他生命,也才不會用傷害別人的方法來滿足自己。」

也就是說,缺乏愛的家庭是產生邪惡的溫床。用美國著名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作者)的話說,「當生命來到世間,心中充滿了恐懼,正常的父母會憑藉本能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以此消除他內心的恐懼,而如果父母不稱職,他們漠視嬰兒的情感需求,甚至虐待嬰兒,嬰兒就會恐懼不安,缺乏安全感,這些孩子即使長大成人,其心中的恐懼也不會消失,他們終其一生都會去尋找父母的呵護和撫摸。換言之,即使在成年後,他們的心理特徵還停留在嬰幼兒階段,內心缺乏安全感,會不擇手段地去控制別人,在他們看來只有牢牢控制住別人,自己才會感到安全,為了這種過時的自我,他們不管不顧,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也不在乎是否會傷害到別人,甚至還會達到無惡不作的地步。」

因此,身為父母,應該從孩子降生那一刻起就擔負起父母的職責與義務,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為孩子成長為一個具有愛、積極、正向的人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所有呆板的說教和嚴厲的斥責,你給予孩子的是愛、尊重、公平、分享,那麼內化在孩子心靈與價值觀當中的就是愛、尊重、公平與分享,如果你給予孩子的是暴力、剝奪、漠視、自私,那麼同樣內化在孩子心靈及價值觀當中的就是暴力、剝奪、漠視與自私。在孩子的養育問題上,家長的態度最能體現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古老民諺。

此外,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家長更應該正確理解,何謂「愛」。愛不是一味的給予、無條件的認同和縱容,家長們一定要認識到,真正的愛的滋養,遠比一般意義上的撫養具備更多的責任。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給愛下了這樣的定義:「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地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父母應該成為值得尊敬的領導者和指揮官,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幫助我們的孩子遠離霸凌,要從每一個家長做起,家長的正確態度將為孩子耕耘一塊溫暖、肥沃、富庶、滋養的土地,讓孩子成長為心理正向發展、心靈正向陽光的具有健全性格的人。

告訴你的孩子,對霸凌「Say No」

青海15歲少年不堪同學的欺凌喝下劇毒農藥、15歲山西少年在網吧被6名同學毆打長達4小時致死、甘肅女生6分鐘被同學扇38個耳光……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據央視調研數據顯示,14.55%的受害人是男性,85.45%是女性,而18.18%的施暴者是男性,81.82%的施暴者是女性。而毆打的起因則包括日常小摩擦(64.41%),勒索錢財(12.99%),情感糾紛(29.38%),欺負弱者炫耀示威(11.86%),打擊報復(31.64%)等。

置身在今天這樣一個還無法完全消除校園霸凌的社會環境中,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盡量遠離校園霸凌,或者當孩子已經遭遇校園霸凌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支持和幫助到孩子呢?

首先,父母應該從小為孩子培養和積蓄自信、積極的能量,使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及勇敢的性格,同時幫助孩子形成保護自己的認知及能力,讓孩子從小就擁有為自己爭取權益的力量,這同時也在無形中為孩子樹立了一種正確對待霸凌或者說是壞勢力的不卑不亢的態度。其次,當孩子遭遇霸凌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與孩子站在一起,給予足夠的支持,不要一味責怪孩子膽小懦弱,有的家長會斥責孩子不爭氣,並且讓孩子「再遇到類似事件一定要打回去」,這樣的處理方式是錯誤的,它只能使孩子產生以暴制暴的錯誤認識,同時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霸凌。

作為家長,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正確應對:

首先,保持鎮定,儘可能拖延時間,爭取機會得到救助。

其次,向路人求救,採用異常舉動引起周圍人的注意。

第三,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第一,嘗試通過警示性的語言擊退對方,但不要激怒對方。

最後,一定要告訴家長,不要自己承受。

據孫泉檢察官介紹,11月,教育部公布了聯合其他八部門印發的《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相信隨著社會的關注及政府的管治,校園霸凌問題將有所緩解。同時,家長們仍需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及引導,培養孩子勇敢說「不」的觀念,敢於與壞人壞事做抗爭,在遇到問題時一定及時告知學校和家長,不能忍氣吞聲。同時,要影響孩子用愛與善良多交益友;對於家長來說,要關愛、關注孩子,對其進行言傳身教,不能對犯錯的孩子以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訓誡,不能一味批判恐嚇,全盤否認,要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勇於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悠貝將在本周五(12月16日)晚20:00邀請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的孫泉檢察官做客悠貝公益微課,告訴您更多關於如何幫助孩子守好「反霸凌」第一關的信息。請在本周五(12月16日)上午10:00前掃如下二維碼入群。

關於「反霸凌」的書

兒童文學:

《誰在告密》

《火鞋與風鞋》

《我不是便利貼女孩》

繪本:

《折耳兔奇奇》

《咬人大王奇奇》

《大英雄威利》

《我的尾巴》

《每一個善舉》

《受氣包小分隊》

《我該怎麼辦》(共6冊,美國小學生歡迎的防欺凌情景繪本)

文/小悠


推薦閱讀:

這哪裡是挫折教育?分明是坑孩子!
如何忍住一顆想飛踹孩子的心?
孩子給爸媽帶和給奶奶帶的區別,幼兒園老師很容易看出差異來
有群志願者把相機交給了城中村的10-12歲孩子們
聽話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嗎?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