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家精要丨姜叔明:理法方術融匯貫通 針灸穴注各宜所用
——姜叔明臨證經驗
作者簡介姜淑明,天津市人,1927年生。1940年13歲時拜大成祥針灸診所王家驤為師學習針灸,歷時三載,出師後應診於大成祥針灸診所。1948年入哈爾濱市中醫講習所學習,1951年於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繼續深造,次年被市衛生局及民政局委任為大成祥針灸診所所長。1956年調到哈爾濱市中醫醫院工作。早在六十年代初,姜氏治療肝病即大膽採用穴位注射及針灸之法,姜氏在手法操作上,提倡針刺無痛,注重「按壓」、「輕快」手技,臨床療效顯著。曾任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聘為副研究員,哈爾濱市癱瘓病研究所副所長,黑龍江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市針灸學會副主任委員,哈爾濱市中醫學會理事。
一、學術特點和醫療專長姜氏重視辨證施針(灸),強調理、法、穴、術融匯貫通,提倡針刺無痛,注重手法精巧。
1提倡無痛進針,注重「按壓」、「輕快」手技(1)夾持按壓:是進針的第一步驟,它類似夾持進針法,但又與其有所不同。姜氏之特點在夾持進針法的同時,發揮了右手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按壓」作用。①夾持,指左手拇、食指夾持針尖部,以固定針體;右手拇、食指夾持針柄,以便將針刺入皮膚。②按壓,指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於針體的外周,置於穴位皮膚之上,在進針的同時,按壓皮膚,使疼痛感擴散,足以減少或免除進針時的疼痛,按壓法貫穿於整個進針術之始終。夾持按壓法,不限於針尖的方向和角度,而且長針、短針皆適宜。
(2)刺入輕快:是進針的第二步驟。即在做好持按壓術的準備後配合行之。輕,指進針時手要輕,既能將針刺人皮膚,又無痛感,主要靠右手拇、食指輕巧柔軔的作用;快,指進針時速度快。此外,更體現在「按壓」手法配合得當與否,即在進針的同時,快刺皮膚,輕、快、按壓三者協調配合,便在稍有感覺,或毫無感覺中將針刺入皮膚。
(3)捻轉進針、行針得氣:是進針的第三步驟。捻轉,是將針輕快均勻地捻轉而入,其左右捻轉角度在90°以內。若取穴準確,一般採用捻轉進針法都能獲得氣反應。若捻轉進針得氣不佳,可將針從深層提到淺層,再由淺層插到深層,反覆3?5次,其幅度與頻率不宜過大過快,之後再行捻轉,作為輔助捻轉進針的催氣方法。針下得氣與否,醫者指下可知,正如《標幽賦》所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主。」「氣之主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2治遺尿症,總結「二穴三注意」遺尿症,歷代醫家闡述頗詳,多以腎氣不足、下元虛寒、脾肺氣虛等為主要病因病機,在治法上以溫腎固澀、益氣固攝為主。姜氏在運用溫補、固攝法基礎之上,總結了「二穴三注意」,並注重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治療本病獲得滿意療效。遺尿症特點為3歲以上兒童夜間睡眠中不自覺尿床,輕者一夜1次,重者一夜1?2次,有的白晝亦尿頻。夜間呼喚亦不能止其尿床。患兒年齡幼小時,不以為然。及年齡稍大,尤其是女青年,羞愧不欲言,而諱疾忌醫。故應首先進行安慰工作。
(1)二穴:即關元、三陰交,操作手法:針入得氣後,二穴均行捻針補法,留針15分鐘,同時加艾條灸。關元為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穴,三陰交為肝脾腎三陰經之交會穴。二穴相合,重用灸療,既能調補肝脾腎三陰,並可溫補下元之虛寒,而達溫補固攝之目的。
(2)三注意:一囑患者注意,晚餐時少進流食及水果等食物;二囑患者注意,反覆地想今晚自己起來小便;三囑其家長夜間注意,在患者夜間尿床時間之前(如每天大約在夜間11點鐘左右尿床,則在此時之前),即呼喚其起床小便。如此醫患密切配合,常能三次針治即愈。但「三注意」必須堅持一個月以上,其治癒率為100%。
3注重溫補,多用灸法姜氏自幼隨師行醫,因當時受社會條件等因素影響,來診者以久病虛寒羸弱者居多,皆適宜溫補之法,其後每遇脾腎陽虛,風寒久羈,氣血虧虛,脘腹虛冷等證,均採用灸法。四十餘年來,她對灸法進行了細緻的觀察研究,廣泛應用於臨床多種疾病,取得滿意療效。
(1)崩漏:本病雖有血熱、血瘀、脾虛之分,但均以經脈不固,沖任損傷失其約製為其病理機轉。姜氏體會:因血熱、血瘀導致崩漏者,其療效較屬脾虛或腎虛者稍遜。若能在針治之外,佐以去熱涼血、行瘀止血之劑則療效為佳。而屬脾腎陽虛者,則首先採用針灸治療,重用灸法,以補脾益氣,溫腎固經。處方:脾俞、腎俞捻轉補法,留針15分鐘,同時加艾條灸。出針後,再針氣海、關元、三陰交捻轉補法,留針15分鐘,同時加艾條灸。脾俞乃脾之背俞,用補法以補脾益氣攝血;腎俞系腎之背俞,用補法以補益腎氣;氣海為任脈經穴,以補中益氣,調補沖任,關元為肝、脾、腎與任脈之會穴,取之調三陰經並固沖任;三陰交乃肝、脾、腎足三陰經之交會穴,用之調補三陰。留針同時,重用灸療,共奏溫脾腎之陽,益氣攝血之功。姜氏曾觀察250例,總有效率為90%以上。
(2)中風:中風經過救治之後,遺有半身不遂,舌強語塞者,必須及時予以針灸治療,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加快。倘若遷延日久,筋肉弛緩或攣急,古稱「偏枯」。乃因經絡不通,血脈痹阻,氣不能行,血不能營,使肢體廢而不用。當用溫通之法治之。亦有偏枯日久,肢體軟弱無力者,在通經活絡外,重用溫補之法,於選用肢體腧穴同時兼取肝俞、腎俞,留針多灸,以補益肝腎,伺經絡通暢,血氣旺盛,肢體功能可復。
4穴位注射巧治沉痾痼疾(1)遷延性及慢性肝炎(分氣滯血瘀型與邪戀正虛型):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消除肝脾腫大,恢復肝功能,改善癥狀效果顯著,共治療308例,總有效率為96%。具體方法:①穴位注射:用維生素B12(0.015mg),每次1ml。取肝俞穴左右兩側,每日輪流注射1次。取准穴位後將注射針頭刺入穴內,輕輕捻動針管,待有酸麻脹感;即徐徐將葯注入。20次為一療程。休息1~2周,再進行下一療程。②針灸:取脾俞、魂門、中脘、章門、陽陵泉為主穴。並根據臨床具體癥狀選方配穴,如脘悶納呆加足三里;背疼腰痛加膈俞、腎俞;腹脹便秘加大橫;腹瀉便溏加天樞、公孫;氣短乏力加氣海;頭暈耳鳴加風池、頭維;少寐心慌加內關、神門。針刺手法:氣滯血瘀型多用瀉法,單刺;邪盛正虛型者多用補法,留針15?20分鐘加艾條灸。③治療效果:在308例病人中,參加治療時間最長者為13個療程,最短者為1個療程,平均3個療程。其中治癒者123例,佔40%;恢復78例,佔25.3%;好轉96例,佔31.16%;無效9例,佔2.9%;惡化2例,佔0.64%;其總有效率為96%(療效標準:系按全國肝炎會議制定之肝炎治癒標準,並經過會診判定之)。
(2)肩臂、胯股痛(神經根炎):經用各種療法或針灸效果不佳者,可採用維生素B1、B12合用穴位注射,按疼痛部位鄰近循經取穴或局部選穴。如肩:取肩髃、肩貞、肩髎;臂:取臂臑、曲池、手三里;胯:取秩邊、環跳;股:取殷門、風市等。每穴注葯0.5?1.0ml,每日或隔日1次,甚效。
(3)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肌肉萎縮,走路蹣跚者,可用維生素B1、B12、加蘭他敏,在患肢隨症選穴,每穴注0.5?1.0ml,每日或隔日1次,連續治療多次可逐漸恢復。
5主輔相配、相得益彰
(1)肺俞中府止咳平喘:肺俞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俞,功專調肺氣,益勞損、清虛熱、降咳逆。中府為手太陰肺經之募,善調肺氣,清泄肺熱,止咳平喘。俞募相配,主輔相合,相得益彰。治風寒咳嗽,取肺俞、中府,配列缺以宣肺解表,使肺氣通調清肅有權,邪無所依而咳自愈,火盛灼肺,肺熱咳嗽者,配魚際瀉之可清肺之實熱而止咳;若肺氣不得宣降而喘者,配定喘以宣肺平喘,若腎元不足,精氣虛憊,屬腎不納氣者,加氣海、腎俞。取氣海以補中益氣,取腎俞以培補腎氣,肺腎得充,則上有主而下有權,氣機升降自能循常。
1986年1月間有王XX,因患喘證來診,自訴今年38歲,喘證亦38年,自幼以來逐年加重,每年入冬喘證即發,均需住院治療。現喘證正發,見其喘息抬肩,呼吸哮鳴,不得續息,為之針肺俞、定喘二穴(定喘在大椎旁開5分,刺之行針得氣,針感向肩或背部放散),出針後拔火罐;繼取中府,雞足針點刺後拔火罐微出血,立感氣息通利,喘促平穩,但仍感胸悶,又針內關一穴,以利胸隔。如此每日針1次,共針10餘次,癥狀大減,一冬平安,並能堅持工作。
(2)尺澤照海清肺利咽:尺澤為手太陰肺經之合,屬水,依五行學說論,為肺金之子穴。善治勞熱喘滿,咳逆喉痹,功專理肺氣,疏氣機,滋肺陰,清肺熱,平咳喘;照海為足少陰腎經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善治咽干少寐,逆經溲頻,功可滋腎陰,壯元陽,益三陰,調下焦。二穴相合,一上―下;一為水穴,—為水臟,故可潤肺滋腎,以利咽喉。蓋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若虛火灼津,陰虛肺燥者,取尺澤以潤之;腎水虧虛,虛火上炎者,取照海以滋之。
有孫某,年已穴旬,苦咽干喉燥,並有灼熱之感,入夜尤甚,病已數載。於五官科就診,均診為慢性咽炎,特介紹前來求針醫治。診之舌燥咽紅,脈虛而數,證屬陰虛肺燥之徵。取尺澤用提插瀉法,瀉其肺燥,照海行捻轉補法,以滋腎陰。再取雙耳尖疾刺出血,以佐其清泄肺熱之力,一針取效。連針數日,諸症悉減。
(3)列缺風池驅風定痛:列缺為手太陰肺之絡,別走陽明,為四總穴之一,並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功善通經活絡,驅風邪。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之會,亦為驅風之要穴。功專解表除熱,開竅啟閉,瀉肝膽火,清頭明目。二穴相配,可療頭痛。因風寒侵襲失於疏散,致經絡受阻者佳。
丙寅夏初某日晚,診一陳姓,50歲男患,因頭項部疼痛前來就醫。見其手撫頸項,皺眉切齒。家屬代訴:一向身體健康,惟經常頭痛,一周前突然又發左側頸項部疼痛錐刺,始則時痛時止,近二日痛無休止,夜間常因疼痛而不得眠,雖服鎮痛葯亦無濟於事。今日疼痛尤甚,又至黃昏恐一夜難熬,故此前來求針。當即與之取風池一穴,進針得氣,行捻轉瀉法;又取列缺一穴,針透偏歷,捻轉得氣後留針,病人自覺疼痛大減,中間行針2次,留針30分鐘,痛止針出,道謝而去。
(4)內關神庭寧心安神:內關係手厥陰心包絡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陰維脈之代表穴,有開心竅,益心氣,利胸膈,除煩熱之功。神庭為督脈經穴,乃神之宮庭,元神所居之處,主驚悸、不寐、癲狂等神志病。二者相伍,有益心定志安神之效。
乙丑歲冬,有夫婦二人,均已花甲之年,挽手前來求治。老婦人代訴:老伴自數月前受驚後,心悸不安,時而心煩驚惕,驚恐萬分,如人將捕,勸其就醫診治,又不欲外出見人,遂延醫來診,服藥未效。近日見其坐卧不安,心神不寧,夜不得寐,癥狀日趨嚴重,故此前來針治。望其舌質紅少苔,切其脈細而兼數。證因受驚而發病,當即以鎮驚安神之法。遂取神庭斜透上星,內關刺向外關,均以徐轉補法。見其年勢已高,心煩少寐,腎陰必不足,又取三陰交為佐,行補法,一針取效,神怯大減,連針3次,證愈。
(5)天樞上巨虛厚腸止痢: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穴,大腸之募,位於臍旁,功可通腑氣,止瀉痢,激腸腹,理下焦,消食滯,除脹滿;善治繞臍腹痛,腹脹腸鳴,腹痛泄利。即閉者可通,利者可止。上巨虛亦足陽明胃經穴,乃足陽明脈氣所發之處,足陽明胃與手陽明大腸合,大腸經下合穴。「合治腑病」,主泄瀉,腸鳴腹痛等證,有厚腸止利之功。二穴位相輔相成,其效尤著。
某X,年逾五十,患腹泄數載,經西醫診斷為「慢性腸炎」。每日入廁2?3次,便稀溏,身倦乏力,腹中不適,得溫則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肢冷畏寒,經服藥不見顯效而試用針灸,四診合參,為久泄不止,腸腑虛冷,宜溫補腸腑而止下利。針天樞、上巨虛二穴,針行補法,留針20分鐘加艾條灸。經針灸後,腹中立感溫暖舒適,頓時精神愉快,願繼續接受針灸治療,鼓勵樹立戰勝疾病信心,豎持治療,果然每日來針,連續一周。大便次數減少,諸症大減,連針三周泄止,諸症悉除。
(6)關元交信暖宮育子:關元乃任脈經穴,為足三陰與任脈之會,小腸募穴,位於下腹,又有子宮、子處等別名。主經病不妊,產後血暈,惡露不止,陽萎遺精,癃閉遺尿,諸虛勞損,卒中脫證等。具有調補任沖,理氣和血,溫補下元,回陽固脫之功。交信為足少陰腎經穴,陰維脈之郄,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諸疾。穴名交信者,乃經來有信,交月即行之急。具有調理沖任,補益脾腎,和血調經,宣通下焦之力。二穴相伍,故有調經種子之效。
數月前,有蘇姓婦女,32歲,婚後六年無子,因而夫妻關係不睦。主症為月經不調,婚前月經愆期,婚後數月一行,現至經期,經少色淡,少腹疼痛隱隱,腹涼喜溫,得熱則舒,四肢不溫,面黃肌瘦,脈象沉緊。四診合參,認證為胞宮虛冷、不孕證。擬溫補下元之法治之,針關元、交信,行捻轉補法,留針20分鐘,用艾條灸;在針灸中,少腹得溫,疼痛立即緩解,自感舒適。翌日復針,自訴經量較前增多,要求如法治療,經止停針。囑其下次月經將來之前,即來針灸,果然如期來潮,經量較前增多,經色轉紅,腹冷大減,復如前法,連針三個月。日前來複診,望之容顏豐滿,面色紅潤,神情喜悅,現已50多天月經未潮,食有喜惡,身體懶惰,切脈緩滑,為孕子之象。
(7)角孫四瀆主治眩暈:角孫與四瀆,均為手少陽三焦經穴,一在頭,二在臂,二者相合,可通三焦經氣,而治眩暈。但歷代醫家對三焦的認識不同,有按部位分者,謂膈上為上焦,膈下至臍為中焦,臍下為下焦,有按臟腑分,即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難經三十二難》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上……」。由此可見,三焦包括全身經氣血脈。而眩暈症的發生,亦是由多原因引起,如肝陽上亢、痰濕中阻、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皆可導致本病發生;簡而言之,無論某臟腑發生病變,影響經氣之運行,皆可導致眩暈。在治療上取角孫、四瀆相合,可使三焦之氣運行恢復常態眩暈可愈。
曾治魏XX,年30歲,患眩暈症,發病已二年,每發眩暈泛惡欲吐,不敢動轉,動則有暈倒之勢,少寐多夢,屢治未效,即取角孫平刺,進針後頻捻針;四瀆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中間每隔3?5分鐘捻一次,針後即感輕快。翌日復針,眩暈漸減,經治一周,眩暈已愈,至今未發。
(8)耳門外關合治耳聾:耳門為手少陽三焦經穴,穴在耳翼前方,耳珠之上缺口處微前,主治耳聾、耳鳴,功專開竅聰耳。外關乃手少陽三焦之絡穴,亦主治耳聾耳鳴及外感熱病、頭痛、瘰癘、脅痛、半身不遂等證,具有通經開竅,疏風解表,清泄上焦熱邪,舒肝鬱,散結滯,和氣血之功,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其經脈自手背側上行通於耳,故二穴相合治耳聾、耳鳴療效尤佳。導致耳聾有暴怒、驚恐、肝膽風火上逆,腎氣虧虛精氣不能上達於耳等原因,審因而治,多可取效。惟有先天性聾啞,或病後以及藥物中毒而致之耳聾,多兼啞症較為難愈。治啞先治聾,為治療本症的根本方法。即取耳門、外關二穴,用毫針針耳門向下透聽宮、聽會,即一針透三穴,行平補平瀉法,留針20一30分鐘,中間捻轉幾次,每日針刺1次,針過幾次後,聽力好轉時,可隔日針灸1次。
1976年冬,參加下鄉巡回醫療時,治一男孩,病聾啞,桉上法針灸治療,堅持治療了一個冬天,聽力逐漸恢復,在家學發音、數數、認字,翌年入小學讀書,在前排坐位,能聽到老師講課。
(9)膈俞中脘治呃逆:膈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血之會穴,主治噎隔返胃,飲食不下,咳逆吐血,自汗盜汗,諸血妄行。功可利關膈,和胃氣,調營血,益虛損。中脘為任脈經穴,六腑之會,胃之募穴,善治胃痛腹脹,返胃吞酸,嘔吐泄瀉,脾胃虛弱等證。功專疏通腑氣,升清降濁。二穴相配,一陰一陽,一俞一募,一利一降,主輔相合,其效益彰。
六年前治一女患,年近四十,患呃逆數月,曾服用中藥數劑,未見顯效,遂來針灸治療。症見呃聲頻頻,連續沖逆而出,胸膈滿悶,飲食少進,舌白脈弦。詢問病史,系因情志不和,肝氣鬱滯,橫逆犯胃,胃濁不降,上沖而發呃逆。取膈俞毫針直刺,行捻轉瀉法,留針10分鐘,中間捻轉幾次,出針後拔火罐,以利關膈;繼針中脘平補平瀉,以通調胃腑,疏利氣機,和胃降逆;後取陽陵泉一穴為佐,針用瀉法,使針感傳向足部,以平沖逆,疏泄肝膽之逆氣,共奏降逆止呃之功。一針取效,數針而愈。
(10)中極地機治痛經甚效:中極乃任脈經穴,位於少腹,為膀胱經募穴,常用之治療痛經,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下,遺精陽萎等證。功可通調任沖,通經活血,行瘀止痛。攝固精關,調下焦。地機為足本陰脾經郄穴,定痛尤效。二穴相配,可收活血調經,通經止痛之效。蓋痛經一證,主因氣機不暢,血行受阻,瘀滯胞宮而致。
曾診一女,因在行經期間動怒,少腹脹痛,拒按,經量少,色暗紅,有血塊,並胸脅脹痛。其後每於經期疼痛即發,並逐月加重。腰亦作痛,舌質紫暗有瘀點,脈沉弦。取中極、地機行捻轉瀉法,留針加灸,共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瘀止痛之功。因腰痛加針腎俞一穴,行平補平瀉法,留針加灸,土取中極、地機二穴,治同前法,連續針治三月,疼痛逐月減輕,而至痊癒。
二、醫案選
例1:崩漏
王X,女,18歲,學生。1980年3月初診。
患者自去年十一月行經,下血量多,色暗有塊,繼則色淡質稀,無臭味,但量始終未見大減,形瘦神倦,氣短懶言,頭暈目眩,腹不痛,惟腰痛酸楚,四肢倦怠不溫,胸悶納少,大便溏薄。曾經西醫診斷為功能性子宮出血(青春期),雖多方服用中西藥物,仍未見效果,至今經血量甚多(每日需用一包衛生紙)。現已綴學,經介紹來院針灸治療。其面色晄白虛浮,舌質淡潤,苔白。呼吸平穩,語言低怯,無異常氣味。脈象細弱。脾統血,脾虛則統攝無權,清陽下陷,沖任不固,故出血量多;腎陽虛不能溫煦脾陽,脾陽不運,中氣不足,則不能固攝。治以脾益氣,溫腎固攝。
處方:脾俞、腎俞、氣海、關元、三陰交。
治療經過:針刺得氣後,均用捻轉補法,各留針15分鐘,同時加艾條灸。針2次後,血量減少,如法共計5次血止,諸症悉減。尚遺有腰痛,又針腎俞、志室二穴,針行捻轉補法,留針15分鐘加灸,共針3次,腰痛亦去。
【按】本證乃脾腎陽虛。取脾俞、腎俞為主,以健脾益腎;取氣海以補中益氣;取關元以固沖任,佐三陰交以滋肝、脾、腎三陰。加灸意在溫補脾腎之陽,固攝沖任,共奏止血之效。
例2:音啞
譚XX,女,21歲,工人。1980年9月21日初診。
該患者一年前因與同志口角暴怒之後,突然聲音嘶啞,經治好轉,但未痊癒。半月前復因動怒而音啞,伴胸悶脅脹,故來院診治,以急性喉炎收五官科住院。經檢査咽粘膜及後壁輕度充血,聲帶前聯合處水腫,閉合不全,並見喉內粘膜輕度水腫,經用抗生素及激素類藥物靜點與口服二周,癥狀未見改善,特邀針灸科會診。診見神情抑鬱,面頰紅潤,舌紅燥,呼吸平穩,語言聲嘶無音。脈弦而數。辨證為暴喑,系因暴怒傷肝,肝氣鬱滯,郁久化火,兼之肝火旺於上,腎水虧於下,鬱熱上壅而致。治以疏肝降火,滋腎利咽。
處方:肝俞、合谷、太沖捻轉瀉法,單刺。照海捻轉補法,單刺。魚標、少商、耳尖點刺出血。
治療經過:一診取效,能發出聲音;三診而愈、,語音如常。
【按】取肝俞為君,以平肝疏郁,佐照海滋水以制火炎;開四關合谷太沖,以利氣機之升降,點刺魚際、少商出血,以兼清肺火與上焦之熱;刺雙耳尖出血,以清刮咽喉而收動。
例3:梅核氣
曹XX,女,32歲,會計員,1986年6月29日切診。
二月前因與愛人口角,生氣後卻感咽中不適,如物梗阻,咽之不下,胸中窒悶,曾於某醫院胸透,未發現異常。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辨證為肝氣鬱結,胸膈不利。治以疏肝解郁,通利氣機。
處方:肝俞、內關、天突、中脘、千金、陽陵泉。
治療經過:肝俞捻轉瀉法,留針20分鐘後出針拔罐。內關、天突,中脘平補平瀉;千金、陽陵泉瀉法,留針20分鐘。
【按】病在肝鬱治取肝俞為主,以疏調振奮肝經之經氣;繼針內關開胸脯之鬱結;再針天突降逆氣,以利咽喉;取中脘調中氣,升清降濁,以氣機;千金為調氣之要穴,穴名千金者,系因此穴為治氣病之效穴,千金難得;後針陽陵泉以疏肝降逆氣,一診取效,三診告愈。
例4:右足踝關節挫傷
張XX,女,27歲,工人,1980年1月10日初診。
六年前右足踝關節挫傷,當時疼痛,以後,無明顯癥狀,遇陰雨天或遇寒冷時右踝關節不適。近一年來發現患肢足趾抽搐引右下肢拘急疼痛,每當足趾抽搐時腓腸肌亦痙攣,並逐漸加重,入冬後癥狀尤甚,輕時可跛行,重時不能行動。曾遍求名醫高診,經服中西藥物,未見效果,只好扶拐行走。其右足趾攣縮畸形,足趾向足心屈曲呈弓形足,右下肢小腿較健側細1.5cm。本證系因挫傷後日久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受阻經筋失養而致。治以通經活絡。
處方:
①右合陽、築賓、絕骨、太沖。
②右陽陵泉、飛揚、崑崙、復溜。
③右承山、跗陽、中都、行間。
治療經過:以上三組腧穴每日轉換針一組,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加灸。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足趾抽搐略可緩解,出針後復如故。遂釆用維豐素B12(500微克)1支,用蒸餾水稀釋為3毫升,取上述穴位每日一組,每穴注0.5?1.0ml,幾日後癥狀逐漸好轉,連續治療20天,足趾可伸直,未發抽搐,腓腸肌及下肢痙攣、疼痛悉去。繼續鞏固治療10次後,能上班工作,亦無不良反應。一年後隨訪已痊癒。
【按】治以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穴為主者,因足心與腓腸肌為該二經所過之處,是遵「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旨;輔以肝膽二經之穴者,乃因肝主筋,筋會陽陵之理;主輔相合,共奏舒筋緩急,通經活絡之效。
例5:雙下肢癱瘓
王XX,男,22歲,工人,1980年12月初診。
患者四個月前於工作中突然感覺腹痛,繼而出現雙下肢癱軟無力,當即送往某醫院,診斷為「脊髓出血症」,經住院洽療四個月後,雙下肢仍不能站立,並時發痙攣,小便不能自禁,大便亦不通利,多方治療,效果不顯,經介紹特來針灸科住院治療。其面色萎黃,表情痛苦,雙下肢癱瘓,時發痙攣,尚留置導尿,語言清晰,聲音低萎。脈象沉緩。辨證為經絡阻滯,筋脈失榮。治以通經活絡,舒筋活血。
處方:用維生素B1(100mg)、B12(500微克)各1支穴位注射。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環跳、秩邊、殷門、合陽、承山、飛揚、陽關、陽陵泉、足三里、陰陵泉、絕骨、三陰交等穴輪流注射,一次取2?3穴,每穴注0.5?1.0ml,20次為一療程,中間休息一周。
治療經過:穴位注射一周後,痙攣見緩解,自己能扶欄杆站立,逐漸可邁步,小便能自禁,二療程結束即能扶拐行走,共住院三個月。出院後又繼續治療,半年後能騎自行車,歷時一年痊癒如常人,已於1985年完婚。(姜穎整理)
推薦閱讀:
※按摩4個穴位 有效預防老年痴呆
※針灸治療內耳性眩暈
※急症針灸_針灸大全
※段氏臟腑針灸歌訣
※針灸和方劑各有千秋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