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會為情自殺?它們的感情比人類要真摯

打開獵豹瀏覽器,查看更多社會圖集

有些狗在主人過世之後很快也會死去。

1875年的一則報道稱,一頭雄鹿寧可跳崖自殺,也不願被身後的獵狗追上。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1845年,《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上刊登了一則稀奇的故事。

文章稱,一條「品種優良,外表俊美,價值很高」的黑狗竟然「投河自殺」。它的腿和腳在水中「絲毫不動」,這對於落水的狗來說是極為罕見的。

更奇怪的是,當它被人們拖出來之後,它竟然「又一次衝進水中,再次試圖把自己淹死」。

最終,這條俊美的狗終於自殺成功,駕鶴西去了。

據這家維多利亞時代的報刊稱,這條狗的行為並非個例。不久之後,這家媒體又報告了兩則類似的案例:一隻鴨子故意淹死了自己,還有一隻貓在它的小貓死後、用一根樹枝上吊自殺了。

但在這些巧合的背後,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動物也會像人一樣,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特別是當它們感到壓力較大、或者心情抑鬱的時候,這兩者也是導致人類自殺的主要因素。我們還知道,有些行為過去曾被視作是人類所獨有的,但如今在其它動物身上也發現了這些行為。

但自殺也算是這些行為中的一種嗎?動物們真的會有意識地試圖殺死自己嗎?

雖然民間傳說中有這樣的描寫,但旅鼠實際上並不會跳崖自殺。

鯨魚擱淺時並不是在試圖自殺。

這個問題並不新奇,古希臘人也思考過同樣的問題。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匹種馬就像俄狄浦斯王一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自己的母親交配了。而在它發現真相之後,立即跳下了懸崖。

在公元二世紀,希臘學者克勞迪厄斯?埃里亞努斯(Claudius Aelian)用了一整本書來研究這個話題。他在書中介紹了21起明顯的動物自殺案例,包括一條自願被俘的海豚、幾條在主人過世之後主動餓死的獵狗、還有一隻「自願在死去主人的火葬堆上燒死自己」的獵鷹。

就像那條淹死自己的「漂亮的狗」一樣,在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心目中,動物自殺一直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精神病學家威廉?勞德?林賽(William Lauder Lindsay)用「自殺性抑鬱症」來解釋動物的這種行為,認為它們在自殺之前,會「陷入狂暴和躁動中不能自拔」。

這些觀點令當時的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十分受用,如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等。曼徹斯特大學的醫學歷史學家鄧肯?威爾遜(Duncan Wilson)在2014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他在研究了動物自殺的歷史案例之後發現,當時的動物權益保護者試圖將動物的情感擬人化,

威爾遜解釋道,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證明「動物也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以及在悲哀或憤怒時想殺死自己的意圖。」

例如,在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於1875年出版的期刊《動物世界》(Animal World)中,封面上描繪了一頭雄鹿跳下懸崖自殺的畫面。相應的文字描述道:「這是一頭野生雄鹿,它寧可跳下萬丈深淵,摔得粉身碎骨,也不願意落入追趕者手中。」

海洋公園中的逆戟鯨生活在狹小的人造環境中。

狗的確有自己的情感。

不過,隨著20世紀的醫學進一步發展,人類對自殺的態度也變得更為冷漠和客觀,這種對動物自殺的「英雄主義描寫」也就逐漸消失了。

相反,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那些會對更多動物造成影響的自殺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是社會壓力造成的結果。自殺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歪風,如一群一起沖向懸崖、跳崖自殺的旅鼠,或者集體擱淺的鯨魚等。

但威爾森並不想去研究這些動物是否真的選擇了自殺。他的研究工作顯示,人們對人類自殺行為態度的變化可以從我們對動物的描寫中體現出來。

不過,其他研究人員倒是很想弄清這個問題。

義大利卡利亞里大學的一名精神病學家安東尼奧?普雷迪(Antonio Preti)搜尋了大量與動物自殺有關的科學文獻,他認為,我們不應該讓這些故事愚弄了自己。

在閱讀了40多年間發表的約一千篇文獻之後,他沒有找到任何野生動物主動嘗試自殺的證據。他認為,埃里亞努斯的書中描寫的那些案例只是「擬人化的寓言故事」而已。

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知道,旅鼠之所以會集體死亡,只是因為有太多的旅鼠同時進行遷徙、結果導致了這一悲劇。

普雷迪還指出,至於寵物在主人過世後死亡,也可以用它們的社交紐帶被打破了來解釋。這些動物並不是自己決定去死的,而是因為它們對自己的主人太過熟悉,因此無法再接受別人給予的食物。

「把動物的死亡想像成人類在痛失配偶之後的自殺行為,這只是一種浪漫的人類解讀方式罷了。」

一種寄生真菌已經佔據了這隻螞蟻的身體。

如履薄冰。

由這個例子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事實:壓力可以改變動物的行為,甚至會危及它們的生命。

2016年5月,西班牙特內里費海洋公園便發生了一次這樣的事件。

在網上流傳的視頻中,一頭野生逆戟鯨似乎主動把自己擱淺在水池的岸邊,時間長達10分鐘。有幾十篇文章都把這描述成了逆戟鯨的自殺行為。

我們知道,逆戟鯨在被關起來時和在野生狀態下的表現是不同的。考慮到動物園中的水池與大海相比是那麼狹小,這一點不足為奇。非自然的環境會讓被人類抓獲的逆戟鯨遭受很大的壓力,導致它們做出各種重複性行為,如反覆在水池邊摩擦身體、以及磨牙齒等。

弗吉尼亞州威廉瑪麗學院的芭芭拉?金(Barbara King)表示,我們必須去理解這些動物能夠產生多麼豐富的情感,這反過來也能幫助我們弄清它們自我毀滅的原因。

「就我所知,大部分這樣的案例都與人類的干涉有關,如偷獵或拘禁等。」金說道。她已經寫了很多關於動物的悲哀情緒和自殺行為的文章。

還有許多身處痛苦環境中的動物也會產生類似於壓力、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和抑鬱的情緒。

據報道稱,在中國的一處黑熊養殖場中,一隻被捕獲的黑熊故意悶死了自己的兒子,然後自殺而死。在此之前,它們經歷了極為痛苦的事情:一根導管直接插入它們的腹部,用來提取膽汁,供中藥之用。相關報道認為,它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能讓自己和兒子逃脫接下來長達數年的折磨。

這也是一種由壓力和長期被圈養在人造環境中所引發的反常行為。普雷迪認為,這同樣還可以被視作是一種「動物試圖從囚禁中逃脫」的行為。

鯨魚的大規模擱淺也是一個常被引用作動物自殺行為的例子。

我們目前仍不清楚這些鯨魚擱淺的原因。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是一頭生病的鯨魚嚮往安全的淺水區,結果擱淺在岸邊。鯨魚有自己的社交群,因此會效仿上一條鯨魚的行為,導致自己也擱淺。這種觀點叫做「患病的領導者假說」。但該觀點與鯨魚的自殺行為無關。

還有另一種原因可以解釋鯨魚的自我毀滅行為。有一類寄生蟲在感染宿主的大腦之後,為了讓自己茁壯成長,會引發一些致幻反應,而宿主往往會在這一過程中死去。

例如,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在感染老鼠之後,會讓老鼠不再懼怕貓。而如果貓吃掉了老鼠,寄生蟲便能藉機進行繁殖。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在老鼠體內的剛地弓形蟲被殺死之後,老鼠對貓的恐懼也會永遠消失。

與之類似,一種名叫「殭屍螞蟻」(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的寄生真菌可以控制螞蟻的大腦,將它們變成「殭屍」。它們會把受感染的螞蟻帶到最適合自己生長的地方,然後置它們於死地。

還有,母蜘蛛會讓孩子把自己吃掉。雖然它們會因此而死去,但這種犧牲並不是自殺,而是一種母性的極端表現。母蜘蛛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提供營養豐富的第一餐,不惜獻出自己的身體,以確保後代能存活下去。

要說這些行為並不是自殺,我們還需要對自殺進行定義。自殺通常被定義為「故意殺死自己的行為」。

我們知道,有些動物的確會殺死自己。但問題是,這究竟是它們自己刻意為之嗎?例如,母蜘蛛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給自己的孩子提供食物,而不是去死。母熊的反常行為也許是由於壓力導致,而不是因為真的想殺死自己和孩子。

有些專家認為,這個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

動物們害怕自己的天敵是有道理的。

雖然我們一直在低估動物的認知能力,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依然無法解讀動物的思想。「我不認為動物的自殺行為是一個可以用科學解答的問題。」金說道,「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在悲傷時和人類相似的外在表現,但我們無法確定動物究竟受到了多大的傷害,也無法證實它們的自殺行為究竟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但其他人並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為,有些人類的確會有意識地殺死自己,但由於認知能力存在不同,動物並不會這樣做。最關鍵的區別是,人類有考慮未來的能力。

有許多動物能夠做好提前規劃。一些鳥類會儲存食物、供日後食用;倭黑猩猩和紅毛猩猩也會將工具儲存起來,留待今後使用。不過,這些行為並不需要對「生存的意義」進行抽象的思考。

籌劃一次自殺,需要對我們在世界中所處的地位進行仔細的思考,以及想像「自己即將不復存在」的能力,這需要一定的想像力才能做到。

「人類擁有想像出某種情境、並針對它們進行思考的能力。」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一名進化心理學家托馬斯?薩登多夫(Thomas Suddendorf)說道。「人類的思想能夠進行時間旅行,這與我們的動物近親相比,這是一處根本性的區別。」

而擁有這種能力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我們總會擔心一些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還會一直為那些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感到怒氣沖沖。」

大多數人都能夠抵抗住這些擔憂。我們天生便具有一種樂觀主義偏差,會讓我們以積極的心態看待未來,但對於那些患有抑鬱症的人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了。在他們眼中,未來往往是一幅凄涼的圖景。

「臨床心理學家正在努力弄清人類的預見性在精神健康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薩登多夫說道。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阿吉特?瓦基(Ajit Varki)針對人類的獨特性和否認死亡的能力,編寫了很多研究報告。他認為抑鬱症患者能夠很好地認清現實。

「現實之一就是,人終有一死。」而其他人卻能神奇地忽略掉這一事實,瓦基將其稱作「進化的小巧合」。

「我們需要否認這一事實,」他說道,「否則我們可能就因此束手待斃、什麼也不做了。」而許多人非但不是這樣,還會參與各種危險的活動,如攀爬高山、開快車、服用致幻藥物等。

因此瓦基認為,各種看似明顯的動物自殺事件都可以用其它原因來解釋。

例如,動物會為同伴的死亡感到哀傷,並對屍體表現出恐懼,但它們並不會害怕自己會死「這一事實」。

「它們害怕的是可能會導致死亡的危險情境。」瓦基說道。

猴子會為同伴的死亡感到悲傷。

這麼想似乎更能說得通。如果動物就像很多人類一樣,不承認死亡的風險的話,斑馬可能就會故意靠近獅子,魚群會與鱷魚同游,老鼠也會敢於直視毒蛇的眼睛。

而如果它們擁有和我們一樣的自我意識的話,它們也許就不會去保護自己的領地、也不會再去尋找食物了。事實上,它們天生就會對恐懼做出合適的反應,而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這能讓它們活下去。

瓦基指出,我們是唯一一種能夠理解死亡、並應對死亡的動物。因為我們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心態也十分積極。

「什麼是自殺?」瓦基自問道,「自殺就是主動引發自己的死亡。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會死的話,你又怎麼去引發它呢?因此,自殺應當是只有人類才會做出的行為,這其實是一個邏輯學問題。」

推薦閱讀:

最擅長攀爬的動物不是猴子
怎樣餵養烏龜
測動物
您知道易經八卦對應的是哪八種動物嗎?(附精品資料)
動物搞笑的瞬間

TAG:動物 | 人類 | 感情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