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常在 民族不老
張芳曼制乍暖還寒的時節終於過去,我們迎來了癸巳年溫暖的清明——清風徐來,大地明潔,楊柳依依,雜花生樹。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春祭節日。在生命之花競相綻放的明媚春天,中國人傳承著古老的祭祀傳統,踐行著生命傳遞的意義。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中國人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幾千年來,我們民族並沒有絕對意義的宗教信仰,更多時候是對祖先亡靈的崇拜,有一種返本歸宗的意識,在清明節祭掃祖先便是對亡故先人特殊的緬懷方式。古羅馬哲學家西賽羅早就說過:「血緣通過善意與關愛將人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因為具有同一家庭的傳統、同一家族祭祀的儀式、同一祖傳的墓地,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清明家祭有墓祭與祠堂祭兩種。墓祭是家人上墓祭掃,在唐代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遵循的習俗模式。清明祭掃時間,未必一定在清明當天,民間有「前三後四」之說,就是說清明前三天、後四天都可祭掃。清明上墳祭掃,包括掛紙、燒錢、上香、供三牲熟食、宣讀祭文、修整墳墓等。在雨水到來前的春季,人們借清明祭祀的時機,對墳墓進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遺骸,又表達了後代的孝心。直到現在,某些鄉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動的有無,作為家族是否綿延的標誌。祠堂祭,也稱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在祭祖儀式結束後,族長主持共商族內大事,申誡族法家規,最後會聚飲食。清明祭祀重在祭掃過程的嚴肅與真誠,儀式可以根據情況適當調整,鞠躬或叩拜因人而異,關鍵是「誠敬」二字,切忌潦草應付。祖先祭祀實際上是一次生命倫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感恩是社會基本的倫理基礎,對亡故先人懷有一顆尊重之心和緬懷之情,是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樸素的感情有利於整個社會層面的感恩文化的培養。在追思中學習感恩,對別人、對社會心存感激,人與人之間就會充滿關愛與同情。慎終追遠是清明節的文化精神。我們利用清明時節,追思祖先業績,提倡家庭、社會對先輩歷史的尊重,保持對先人的敬畏之心與感恩之心。在人心躁動的現代社會,清明節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能夠給人一個理性、冷靜思考人生的機會。現在很多人在清明祭掃時沒有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思想觀念庸俗,祭祀用品也越來越低俗,如燒紙做的別墅、轎車、麻將等等,本意是讓先人也在另一個世界享受俗世之樂,實際上是個人追求物質享受甚至感官樂趣的一種心理折射。我們應該倡導祭掃中的環保理念與安全理念,盡量減少祭掃過程中的環境污染與資財耗費。親近自然品味春天清明是厚重的,也是輕盈的。中國人在春天哀悼亡者,同樣在春天激揚生命。清明是春天的節日,是我們親近自然、擁抱自然、播種生命、品味春天的時節。踏青郊遊,是清明時節與春祭並存的主題之一。唐宋城市經濟繁榮之後,大量的城居人民,利用清明墓祭的時機,闔家共赴郊外踏青游春。一時間「四野如市」,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摹了當時東京節日的情景。清明是春嬉的節日,放風箏,盪鞦韆,踢毽子、蹴鞠、拔河等活動,成為人們踏青郊遊的時令娛樂。人們還看重柳樹生命力強大的特性,在踏青時折柳戴柳,以頭簪柳花為時尚,「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除了游春踏青之外,春天是需要品味的,清明時令飲食正是我們對春的味道的體驗。清明兼容了古代寒食節俗,許多寒食節日的美食通過清明節保留下來。傳統有「饞婦思寒食」之說。寒食燕、清明團、清明飯、清明茶等都是清明節日的佳品。寒食燕是山西地方寒食、清明時的節令食品,它用棗泥與麵粉調和,捏成燕子形狀,也稱子推燕,表示紀念晉國先賢介子推。清明團是用青色的艾草汁染色的水磨純糯米粉團,可以冷食。據《廣東民俗大觀》記載,廣東客家有清明飯,是清明節從野外採集各種可食的藥用植物,如艾草、雞矢藤、清明菜(鼠曲)、薺菜、枸杞葉等,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舂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可。清明飯因所用藥料不同,風味各異,食而不膩,可作點心,也可饋贈親友,尤受兒童喜愛。飲茶的最好季節亦是春天,帶露的明前茶,是茶中珍品。清明時節,天地明凈,空氣清新,在清明的柔風中,茶樹吐出新春的嫩芽。茶人採摘春茶時,要特別仔細,只能用指甲掐,不能以手指扯。傳統社會,清明時節,無論家居還是出門在外的文人雅士,都以清明鑽取的薪火煮新茶。天地澄凈,春意醉人的清明時節,用薪鑽火,煮明前茶,迎著拂面的溫柔清風,擎起兔毫盞或白玉杯,那種心境,那種滋味,大約是品嘗新茶最妙的境界。清明是莊重的,我們在祭拜的靜默中,回想祖先的恩德,更增持守祖先基業、傳遞民族香火的責任。清明亦是愉悅的,我們踏青郊外,沐浴溫暖的春風,讓生命在自然中清新地躍動。清明常在,民族不老。那些曾經的清明習俗盪鞦韆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盪鞦韆是北方山戎之戲,春秋時代傳入中原。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蹴鞠、打馬球蹴鞠相傳由黃帝發明,最初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者篇》中便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放風箏古時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