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和金融學研究方法和前沿研究課題

由《經濟研究》編輯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於2001年6月16-17日在京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厲以寧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劉樹成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吳敬璉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王江教授(MIT)、陳志武教授(Yale大學)、林毅夫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樊綱教授(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張維迎教授、鄒恆甫教授、調春生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以及《經濟研究》副主編鄭紅亮、王利民、詹小洪和編輯部的主要編輯人員。另外,還有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青年學者80多人。

在開幕式上,厲以寧教授勉勵大家作為一個經濟理論工作者,必須有社會責任感。厲教授指出,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把中國經濟搞上去,讓大家共同富裕,這是應有的責任感。劉樹成教授也指出,《經濟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任務有兩條,一是繁榮祖國的社會科學,二是為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好參謀和助手,這也是每個經濟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此後,參會學者就經濟學和金融學研究方法和前沿研究課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把主要觀點整理如下,以供參考。

一、金融和經濟學的若干前沿性研究課題

(一)金融理論研究方面

關於金融理論研究方面,按照王江教授的說法,目前金融學的研究主要有三塊。這三方面也和各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發展提出的要求密切相關。它們分別是;

第一,宏觀方面的金融框架體系問題,是否有最優的模式,以及各個體系之間怎樣比較。

從美國開始,波及到歐洲和日本的一個主要衝擊就是金融創新。對風險的認識和管理技術的提高,計算機的大量應用,技術上有很多新的發展,這些對美國的金融體系都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因為美國金融體系的框架基本上是在大蕭條以後的幾個立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很多年來並沒有大的變化,尤其是沒有很快適應金融操作方面出現的一些新的理論和技術。所以金融界就有很多新的工具來避開當時的立法所訂下的限制。簡單的例子是,美國的商業銀行業大蕭條後基本上就是在那個框架內發展的。這個框架對銀行業本身進行了很多限制,比如銀行之間不能競爭得很厲害,銀行不能跨州經營,在每個州內開分行也有很多限制,還規定其他金融企業不能參與銀行業的很多業務等。這樣的狀態維持了很長時間,造成了商業銀行沒有激勵機制和發展創新。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信用卡的出現以及貨幣市場的發展,流動性的提高,為很多金融企業,如投資銀行,或專門為信用卡業務服務的公司,提供了新的方法,他們從商業銀行那裡搶走了業務。比如,以前的短期存款,流動性特別高,商業銀行利用這部分資金自己投資的時候,就會擔心存款人馬上抽資。但在貨幣市場流動性提高後,投資銀行就可以給投資者擴大這樣的服務,給客戶開支票,這樣下來的結果是沒有人願把錢存到銀行。商業銀行在貨幣市場里的操作由於其受到保護,缺乏競爭力,提供的回報也比投資銀行低很多,他們的業務就越來越差,這也促使商業銀行提出把商業銀行的限制放鬆的要求,讓他們能做投資銀行業務。但放開以後,由於人員素質和其他因素,短期內商業銀行還是沒有太大的競爭力。這就是說,隨著金融技術的發展,很多做法已經繞過了以前銀行法所訂下的金融結構的限制。對日本而言,隨著新的金融工具的產生對原有的金融架構也產生了很大衝擊,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金融體系開始放開。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又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總之,各國之間的金融體系差別很大,比如說美國和英國的金融體系就與德國和日本差很遠。一個是以市場為主,而且越來越突出;一個是以銀行為主。各種體系間不僅有互相競爭的問題,也可能有互相演變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演變的方向,哪個體制好一些?從宏觀方面來講,這是目前關注最多的金融問題。結合國內的情況來講,這個問題也很突出。由於改革開放的需要,也需要建立一個很發達的金融體系,但具體道路可能和西方不太一樣,但問題是一樣的。

第二是微觀方面的,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定價問題,二是風險管理問題。

定價問題在有些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尤其是在債券的定價和衍生證券的定價方面。市場也由於這些新技術的觸動而發展得很快。但有些領域的發展很有限,比如說股票價格的確定,特別是對流動性比較差的資產的定價問題。雖然從20世紀0年代開始,已經出現了一些模型,但它們的可靠性還是有很多問題。最近面臨的挑戰就是很多網路公司在沒有很多具體內容的時候就可以籌集大量的資金,市價能漲到驚人的水平,這些都對定價理論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不管是從研究還是從實際操作上來講都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

風險管理的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建立了一些對金融風險分析的框架,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後來1998年長期資本投資公司引起的金融風波,使得從政府到理論界到企業界的很多人認識到以前對風險的認識是不夠的。很多結構性的風險以及所謂的小概率、大幅度的風險在以前的框架中是考慮得不夠的,而這些對於從宏觀層面控制金融風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就向各方面提出了尖銳的挑戰,成為現在很熱門的題目,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方案和設想,但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

第三是公司財務方面的問題,它在過去二十幾年來是研究非常活躍的領域。

公司財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公司財務的運作方面。二十多年來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對原有的金融理論的框架提出了挑戰。20世紀50年代中期,MM理論提出以後,基本上建立了一套傳統的公司財務理論的框架,它是以建立在比較理想的完備市場條件下的公司定價理論為基礎,來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投資、籌資、兼并和風險管理。這個框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新的衍生工具的出現,企業在籌資及內部激勵機制的設計方面有很多新的發展,發明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證券來進行籌資。這些現象的出現和原有框架不一致,傳統框架認為這些東西並不重要,因此對企業中的管理和激勵機制等並沒有加以考慮。這導致企業在解決激勵問題時採用新的工具,並提出了對傳統理論的挑戰。迄今已有很多新的構想和新的研究方向。現在的研究逐步從理論方面的考慮過渡到實證的定量分析。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整個企業機制的設計和從實證的角度進行分析,雖然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框架,但已經有很多的進展和探索。

(二)和中國實際結合的金融問題

關於西方經濟學與中國實際結合的金融學研究課題,王江教授認為,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有了好幾個重大的理論突破。隨著這些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金融市場內生的自由化和國際化的過程,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也都有了很多重要的發展。這又反過來促進了金融研究本身的發展。國內隨著改革的推進對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希望能夠儘快建立一個有效運作的金融市場。當然,由於國內經濟改革的特殊環境和中國自己的特殊情況,所以國內的金融研究也有很多重大的課題,也對我們很出了很多挑戰。從很大程度上講,西方金融學研究的成果和許多實際的操作過程,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的。

陳志武和周春生教授結合中國情況談了具體研究的課題。他們認為,中國的金融市場才剛剛開始,基金管理行業也開始慢慢興起,所以有很多的機會,這些機會既有挑戰性,也很有意思。現在在美國有很多人回過頭去找一兩百年以前的數據,因為那個剛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把這些數據記錄下來。相對而言,在中國什麼東西都是剛剛開始,如果盡量收集現在的數據對現在或將來做研究都有很大的啟發,可以探討一些國內有意思的研究。

同時,現在國內股票市場中,短線交易是主流,使得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更像一個賭場,而不是一個投資的方式。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有很多具體的事情可以做。其中有一點就是,股票交易已經有很多年,有很多歷史數據,收集起來,可以去研究比如短線交易中,是不是作的頻率越高,他的回報率就越高。做類似這樣的細節研究,一方面可以發表一些學術論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股民的教育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發現很多東西,然後再反饋回去,使得股市進一步健全。因為國內股市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和政府的政策、法律有很大關係,而且和投資人的素質、期望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像美國現在的理財顧問行業很大,中國將來也應該建立這樣的一個行業,使得股市規範化,並且從長遠來講它對整個經濟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陳志武、周春生還提到關於市場組織方面有很多的課題。比如,每天的交易過程中,交易程序是怎樣的,比如對高頻率的數據,拿過來以後應該問一些什麼樣的問題?這取決於研究者對金融研究現在很多論文的了解程度。當然美國的很多文章都是關於美國市場的研究結果,但其中提到的問題對中國來講也同樣是適用的。我們也可以問同樣的問題,只是數據不一樣。還有一個現實就是中國股票市場並沒有成長那麼多年,股民的投資心態不是這樣,就是說我今天買這隻股票不是為了我30年以後會有錢,即美國人講的"為退休而投資",很多人可能沒有這種想法。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向證監會、證交所提供反饋資料,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領域。

(三)宏觀經濟學方面的研究課題

關於宏觀經濟學研究方面,鄒恆甫教授談到了三個重要的領域:

1.如何把RBC模型應用到中國具體實際。

鄒恆甫教授認為,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為止,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RBC(Real Business Cycle)理論,這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關於經濟周期的研究,從馬克思之前就有了,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1978年以前,這個研究一般是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無政府狀態總是有些問題,無論是需求不足理論,還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內部的矛盾,這種激烈的內生的規律導致了周期。或者從馬爾薩斯開始一直到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一直覺得總是這個制度有什麼問題。但是現在RBC理論基本上是說,生產者、消費者、政府都是理性的,理性的行為下面即使沒有技術的衝擊,人們的選擇也是一種周期的行為。這個周期本身是理性的,這個理論是非常廣泛的現象,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如此,一個經濟現象也是如此,甚至政治現象也是如此。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西北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再加上芝加哥大學,他們形成一個學派,就是RBC學派。對於競爭性的周期理論,基本上不需要外部衝擊;但對於RBC理論,則需要外部衝擊,包括政治的衝擊,來解釋周期。這個類似的方法似乎也可以用來研究中國的經濟周期,研究中國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結構的改變對中國經濟周期的影響。

2.經濟增長中的不確定性問題。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積聚了巨大的財富,但稍作統計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財富的大部分集中在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種財富分布的地域、社會水平等現象非常普遍。如果說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影響了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們也注意到,很多具有相似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也表現出不同的發展勢頭。更為奇怪的是,有些幾十年前經濟水平相當的國家如今卻有極大的差距。如南韓和菲律賓,它們在三、四十年前有幾乎相同的資本等初始稟賦,但現在卻表現出很大差異。如何解釋不同國家之間和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宏觀經濟學家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1988年,Lucass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出現上面這種經濟增長差異的原因。他認為,首先是各國偏好和技術水平的固定作用及差異可能影響增長,其次是外生決定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同也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差別,同時,也可能是那些持久的、較大的特定外生衝擊波及了經濟增長。固然,這些外生因素和外在的不確定性都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但同時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由於經濟系統內生的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經濟系統本身的不確定性,它主要體現在:首先,多重經濟增長路徑的存在,這樣就可能解釋不同的國家,雖然具有相同的技術和偏好,但是因為初始的條件不同,他們會收斂到不同的平衡增長路徑;其次,在同一條平衡增長路徑上,從非均衡收斂到均衡的路徑是不確定的。因此,不同的國家選擇不同的增長路徑,從而也會出現經濟增長的差異。討論出現這些不確定性增長路徑的文獻很多,如:謝丹陽在lucas給出的具有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兩部門的模型中,當存在人力資本外部性影響時,就可能出現多條平衡增長路徑或者對同一條平衡增長路徑出現到達均衡路徑的多重性,從而可以解釋不同的國家因為初始條件不同,可能選擇不同的平衡增長路徑,並據此出現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經濟系統內生具有的局部或全局的不確定性。之後,Benhabib(1994)在Lucas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休閑,消費者通過選擇休閑、物質產品生產時間和人力資本積累時間,也得到了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他認為即使是處於相同初始條件、有相同初始稟賦的國家,也可能以完全不同的速度消費以及配置人力資本生產時間和物質資本生產時間。這一結果可以用來解釋豐富的經濟現象,經濟系統的這種內生不確定性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趕超成為可能。人們已經認識到,只要給出一個動態的模型,要解釋現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經驗上都是非常容易的。一個因素就可以,關鍵是你找到什麼因素。林毅夫教授假設每個國家的稟賦不同討論了一個發展戰略問題,就是各個國家經濟是收斂還是不收斂的問題。這也是要解決為什麼存在不同收斂路徑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繼續討論。

3.收入分配問題

收入分配理論可以接著上面的問題,現在比較熱門。在20世紀50年代初,庫茨涅茨就發現了庫茨涅茨曲線。經濟增長的時候,有些人先富起來,就象鄧小平說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麼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就加劇了。但同時經濟增長也慢慢起來了,結果是人人工資收入都開始提高,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比較高了,大家都有就業機會,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就開始下降。這樣就形成倒U曲線,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先增加後下降。有些人說,這個理論一定要找個微觀基礎,看怎麼樣才是一個最優的行為。當然最了不起的文章還是1990年的Gmenwood和Jovanovic在JPE上講金融機構發展的問題。把金融機構發展問題和收入分配連在一起,是一個很熱門的問題,它基本上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要加入信用合作社至少要多少錢,大家要成為一個俱樂部或者銀行合作社的成員,例如需要500塊錢吧,你才能加入,否則你加入不了。加入信用合作社之後,你就可以貸款,通過資本市場運作;你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把傳統的行業變成現代行業。現代行業一出來,你就富起來了。如果假定經濟制度是完全的平等,每個人只有10塊錢,這個經濟能發展嗎?不可能!因為誰都沒有500塊錢。但是如果有一個人有了500塊錢,開始就讓他富起來,他馬上就買了現代化的機器,其他人成了他的僱員,生產得越多,大家的工資越高。十年以後,人人都有了500塊錢,人人都成了信用合作社的社員,就像人人有了信用卡一樣,那麼大家就自由了,平等了。所以就很好地解釋了庫茨涅茨曲線。後來的紐曼在1992年JPE的文章說,教育也是一樣。接受教育,要麼上四五年大學,要麼不上大學。所以開始也要有一定的不平等。如果開始人人都一樣,誰都上不了大學。但有一部分人有800塊錢或者八萬塊錢,就能上大學。Lucas在1992年Econondc Journal和1978年Econometrica上的文章中都假設沒有資本和勞動,每個人一棵蘋果樹,或者就是有一個蘋果。大家偏好都一樣,沒有生產,只有隨機的擾動,就能把所有現象都解釋清楚。如果用cash in advance約束引入貨幣,他證明有一個完全平等的社會存在;如果信貸進入這個市場,他證明方差可以無窮大,也就是說有完全的不平等存在。而回到中國問題上來,類似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關係方面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很多。

二、金融和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關於方法論的問題,張維迎教授認為,不能完全不講,但也不能老講。因為一個研究方法論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學家,方法論的很多東西我覺得都是體驗,都是你在讀大量的文獻看人家怎麼去研究多了以後學來的,而不是我本身談方法論你就可以學會方法論。所以方法論本來是一門學科,這與你成為一個經濟學家的關係不是特別大。但是如果在你體驗並做了大量的東西以後,偶爾看看一些總結性的方法論的東西還是有幫助的。

(一)數學的作用

數學作為研究金融理論和經濟學的基本工具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密切關注,雖然對數學工具的作用看法不同,但都認為掌握數學工具為研究金融和經濟學提供了有益的準備。數學及利用數學發展起來的模型都是一種交流的語言。有了這種語言以後,大家談起來交易成本就會小很多。 陳志武教授特彆強調不要走極端。在20世紀70-80年代,經濟學和金融的研究對數學的強調是很高的,你可以不用考慮研究結果對金融本身有什麼意義,只要你寫的數學大家都看不懂,那你就很有水平,現在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後,你念博士的時候,你要是作純粹數學的論文,那你找工作就很困難,很多學校會說這個人做的研究太抽象了,沒有辦法教MBA,所以又開始走另一個方向。現在最可以接受的類型是既有數學模型又有實證的結果。當然如果你是有突破的純數學的理論文章也是可以被接受的,這就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人們看這種文章的耐心和20世紀80年代相比已經差別很大了。大家可能也聽到很多行為金融學的情況,這方面是做得很紅的,但究竟能做得怎樣,誰也不知道。這個方法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核心的理論基礎,那就很容易把我們帶回到現代金融理論之前的那種狀態,很多東西都是描述性的,沒有什麼定量的東西。

至於如何用一個數學模型建立一個框架來研究經濟學和金融問題,就要看研究的問題如何。現在很強調一個正常的人,都會按照某種方式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鄒恆甫教授認為,要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假設出發得到深刻的道理,如RobeLucas在貨幣經濟學上1988年的文章,他一開始講到這個世界太複雜了,那就講機器人吧,不要管韓國人、日本人、中國人的差別。把機器人研究透了,再來說現實世界。而事實上,他得到的結論是,在這樣一個機器人的世界裡,收斂的路徑也是不一樣的。窮的可以變得更窮,富的也可以變得更富。窮的可以趕上富的,富的也可以變窮。各種情形都可能。當然,他1988年的文章只是個猜想。到了1994年的時候,包括1994年以前,一群經濟學家發現,Lucas豬錯了,它只是少數幾個可能性,實際上有無窮多種可能性。

(二)實證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王江教授認為,金融研究主要是把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金融市場的分析上,它有自身的特點。首先,資本市場是經濟學原理體現得非常強的一個市場,和人力市場不一樣。一個人,從一個單位換到另一個單位,很困難,因為找工作收集信息非常困難。資本市場不是這樣,證券市場,在最理想的情況,交易非常方便,流動性非常高,資本進進出出很容易,使得市場機制體現得非常充分。這個特點使得它的研究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特色。比如,無套利原理,在金融中體現得非常充分,同一支股票在香港和上海同時交易,考慮匯率的因素,兩個價格應該是一樣的,至少不會差太多。如果出現任何偏差,就會很快有資金進來,通過操作把這樣的價格關係建立起來。這和在別的市場的情況有些不同。比如,聯想組裝計算機,這計算機的所有部件在市場上都可以買到,把這些東西的價格合起來,就應該和計算機價格差不多。如果不一樣,就有套利機會。可是要利用這樣的機會不太容易,你需要找人啊,買這些東西,組裝,這個過程相對比較複雜,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交易成本。因此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整機的價格比各個部件價格加起來要高一點,這種情況不會馬上就消失。而在證券市場上,尤其是在西方那些較大的市場,這些偏差幾秒鐘之內可能就沒有了。

第二個就是,它有大量的數據,不像做宏觀的,一年就一個點,你要作證券交易,數量就大了,即使一周一個價格,一年也有52個數據,這就使得定量的分析,實證分析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講,實證性是金融研究的特點之一。

再一個,金融學本身是一個應用學科,應用性非常強,在美國教 MBA,學生首先就要問,你這個對我有沒有用。金融和宏觀經濟不太一樣,有數據又有很多可以研究的題目,這就增強了金融研究的實用性、實證性。

經濟學也需要大量的實證研究來支持,最好的文章還是既有理論模型又有實證結果。這就要求作者具備多方面的功底。正因為這樣,國外常常提倡多個人合作研究。這一點也是國內研究工作者要提倡的。

(三)注重從國內實際出發,深刻理解現象的本質,但要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

林毅夫教授認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現象的,如果你對經濟現象沒有深刻了解的話,那麼數學模型事實上是一個數學遊戲。他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必須可靠。你要研究可靠的經濟學問題,你就必須對中國的現狀和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原創性也是作為一個學者必須有的。因為你要成為一個經濟學家,和寫經濟專欄的記者不一樣,你不僅要了解現象,你還要把現象背後的邏輯弄清楚,不論是用語言還是用數學,你都必須嚴格。在做研究時,一方面是滿足自己作為一個學者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要對世界的經濟知識的積累作出貢獻。鄒恆甫教授認為,研究經濟學不僅要對中國實際了解,更要對中國歷史、哲學有一個較系統、全面的了解,為此,他倡導學生不僅要學習經濟學,而且要學習四書五經。

王江教授認為,雖然國內的市場和西方的市場相比有很大的差別,但要科學地看待這種差別,不能把差別和普適性強的經濟學原理混淆起來。雖然具體的情況不一樣,但用來分析的經濟學原理可能還是互通的。比如激勵機制的問題,在西方是有的,在國內也是有的,只是具體的表現形式不同,基本的經濟因素是共同的。這對經濟工作者來講,國內研究也好,操作也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我們不是跟美國一樣的東西,也不是跟英國一樣的東西,如果一樣的話,只要照搬過來就可以了,模型也可以搬。事實上不是這樣,情況非常複雜,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因此,我們還是應該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來分析,但要根據具體的問題具體的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

周春生教授從美國回來不久,他比較了中國經濟學研究包括金融學研究和美國有什麼不同。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學家通常都更富有想像力,更有概括性,做研究描述性的東西比較多,比如像國內比較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可以談任何事情,宏觀的,微觀的,貨幣政策,利率政策,證券市場,基金管理,他們有比較寬的知識面。國外的經濟學家都集中在某一個方向上,做研究更具體更嚴謹一點。

比方說我們做一大堆數學模型,如果主要做的是資產定價方面的東西,就很少去搞宏觀的東西。西方的金融學家通常都做一些更具體的事情,比較強調數學化,而且強調對觀點的論證。

周春生教授還強調,在國內做研究應該很好借鑒國外的東西。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利用國外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國內的問題,因為中國市場剛起步,有很多美國人需要回過頭去找數據。而且中國有自己的特色,抓住這些,採用先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會出一些有份量的成果。當然,不可能每個人寫研究中國的文章都可以拿到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對於從事具體工作的人來說,也可以借鑒國外比較成熟的市場經驗,看看為什麼國外的市場發展得這樣成功。在國外,很多理論研究對實際工作是有很多指導意義的,比如衍生工具,國外衍生工具的發展,要遠遠超過股票市場的規模。對於衍生工具,理論上可以得出大致的價格,實際工作也採用了這一點。現在衍生工具變得比較成熟,所以現在國外公司用期權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已經很普遍,特別是高科技公司。事實上,這也是有很多人先去做理論研究,然後把研究的成果推廣到實際的應用中去的原因。這種研究途徑我們也可以借鑒。

(四)從大量的經濟現象中抽象出最本質的東西

樊綱教授以宏觀經濟學中的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為例說明經濟學的抽象法問題。在複雜的經濟學體系當中,如何用抽象思維把不同的問題放到不同的位置,分別加以分析,然後統一加以思考,這是做好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包括做模型。做模型首先你得把這個模型想清楚,什麼是條件,什麼是變數,什麼是解釋變數。這涉及到我們的思路是不是清楚,你給出的東西是不是可靠,是不是真正和問題相關,以及是否能夠去解決問題等。經濟學永遠是問題導向的。研究中國經濟學之所以有意思,就是因為這麼多問題在導向,在引導我們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且確實有些是前所未有的問題,比如我們遇到的轉型期的許多特殊問題。有了抽象的思維方式之後,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來建立模型,發展理論,來更好地解決問題。

(五)經濟學和金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必須要國際化。

張維迎教授認為,作為經濟學工作者沒有使命感是不可能的。作為經濟研究工作者的使命感,就是希望中國人在國際學術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沒有,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感到心寒。以色列、印度都能有一席之地,為什麼我們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沒有?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現在整個國際經濟一體化,所有方面的競爭都不可避免,包括學問方面也是如此。為此,張維迎教授提出了三個"C"的概念:一個是"Internationally Compatible",第二是"InterneqCOmparabfe",第三是"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張維迎教授還談到了做任何研究工作的重要環節--選題問題。他認為,大體上有兩類題目來源:一類是從已有的文獻、論文當中來選,這些文章中都有些假設,你可以改變它的一些假設,然後做出自己的成就。這一類可以說在經濟學中佔了相當一部分比例;另一類是從現實當中來選擇題目,這個現實不是指政府給你出個題目或某個企業領導人給你出個題目,而是你在觀察現實當中可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現有的理論還沒有人很好地去解釋它,這時候如果你選擇這個題目,再去看文獻,做出你的研究來,這就是你的成果。張教授自己的很多論文就是從觀察現實中獲得的。

(六)廣泛吸收已經有的科研成果

吳敬璉教授指出,科學的發展是個接力賽。牛頓臨終之前有一段話,說他自己是一個知識岸邊的拾貝者,認為他自己的工作並不怎麼樣,只是在許多的寶貝中撿了幾個。他之所以能夠這樣,並不是因為他本人特別聰明,而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西方的科學發展是一種接力賽,一個開題報告,一個論文的計劃,如果你對原有的文獻沒有研究透,對前人重要的東西都沒有掌握,那麼對不起,等研究清楚了再來。而在國內往往沒有做到這一點。

此外,大家還談到如何在國外經濟學和金融刊物發表文章的問題。陳志武教授認為,各種刊物有自己的風格,投稿~定要選擇好方向。有的喜歡數學味道少一些的,如在 5-6年前加。Journal Of Finane的主編,很不喜歡純數學的論文。現在金融方面有三、四個主要的學報,一個是 JOUrnal of Finance,第二個是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再一個是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這三個比較起來,可能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是最喜歡數理模型的,當然既有理論,又有數據支持的最好。另外,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發表的公司財務方面的文章很多,Review of Finacial Studies比較傾向於所謂的市場微觀結構、資產定價和期權定價這些方面,而Journal Of Finance可能是這三個裡面最綜合的,當然現在他的主編比較傾向於資本市場理論方面的文章,他也更喜歡數學模型一些。


推薦閱讀:

【逆作案例14】大型醫院基坑逆作法項目:上海中山醫院
時尚前沿:另類時尚。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技術前沿】唐氏綜合症及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康復訓練
【前沿】姜明安:國家監察法立法的若干問題探討

TAG:經濟學 | 金融 | 經濟 | 金融學 | 方法 | 研究方法 | 研究課題 | 前沿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