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物精微 窮無極相 ——鑒賞《始得西山宴遊記》

【原】體物精微窮無極相

——鑒賞《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和韓愈一樣,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代表作家。他寫作的山水遊記,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後人所重視。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作品,主要寫在他貶官永州時期。《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文章。

這篇遊記的題目,很耐人尋味。文章既然寫游西山的經過,那為什麼不像一般作者那樣,起一個叫《游西山記》的題目呢?有人說可能考慮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時候還飲酒取樂,以酒來助遊興。那他為什麼不起一個《宴遊西山記》的題目呢?看來這篇文章題目「始得」二字,定有奧妙。「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遊記。我認為「始得」二字可能有三個意思:一是這篇遊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遊覽永州並不是從游西山開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遊覽的文章。如游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遊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遊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他過去遊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遊覽西山看成是遊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了遊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遊覽西山的分界;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遊覽本身看,這之前,因游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算開始真正的遊覽。這篇文章不管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係。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

第一部分,先交待了自己當時的身份和處境。這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處境,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永州是個荒涼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這裡,與自己的戰友隔絕,音信皆無,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當然是常常恐懼不安的。這裡並沒從「始得」二字落筆直接寫遊覽西山。這部分沒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內容,而是先寫平日的遊覽,即游西山以前的遊覽活動。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遊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遊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所以他寫:「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慢慢而游。」表現了作者在遊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寫平日的宴遊之樂「到則披草而坐……覺而起,起而歸。」到了就分開雜草坐下,倒盡壺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著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夢,心中想到哪裡,夢也就做到那裡,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這一節寫作者置身於自然山水之間,以幽泉怪石為伴,根本無意於留戀山水景色,他尋訪山水的目的,是為了遠離現實世界,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險惡處境。

文章第二部分集中記敘了西山的怪特以及作者遊覽西山時所得到的獨特感受。西山的「怪特」是分三層來寫的:

(1)先寫初登山頂時所見的景色。伸開雙腿席地而坐,眺望四周,就看到附近幾州的土地,都好像在我坐席下面一樣。這一層是寫初登西山所見之景色。由於沒來得及細看,只能是在山頂一剎那所得的直觀感受。極目四周,也暗示出西山的高峻氣勢。

(2)寫細覽所見的眾山之景。西望眾山時「其高下之勢……莫得遁隱。」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有的深狹,有的低凹,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千里的距離彷彿僅在尺寸之間,群山聚攏緊縮,層層堆疊,都盡收我的眼底。登上西山之頂,俯瞰眾山,就看到了種種不同的形態。眾山是怎樣的呢?有的是「岈然」,形容山與山之間的谷地深狹的樣子。「窪然」,寫山谷低凹的樣子。這幾句是分別來描繪眾山的不同形態,而後面兩句是寫群山整體的景觀。「尺寸千里」,是說非常廣大的地方有千里之地,在山頂看下去,彷彿只有尺寸那麼大小,精微地刻畫出了群山的整體形象。這眾山就像縮小了的盆景,整個景物盡收眼底,一覽無餘。「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古人說「登泰山而曉天下。」寫眾山之小,又進一步突出了西山高峻的氣勢。此時再把觀望的視線向遠處推移就看到了:青山和白水相互纏繞,遠處和天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渾然一體。

(3)是寫遠景。白的水青的山相互盤繞,漸漸地向遠處延伸。白水青山與天邊相接,好一派景象。這種氣象和意境,只有登上極高的山頂,才能看得到。所以這層也寫出了西山的高竣。

以上三層,描繪的角度不同,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沒有一種是正面寫西山的,都是在寫西山以外的眾山、其它的山。無論初登西山時所看到的「數州之土壤,衽席之下」,還是西望時看到的眾山的不同形態,或者是遠望時所看到的大自然渾融朦朧的氣象意境,都顯示出了作者所置身的西山的高峻。這就是作者所體會到的西山「怪特」之處。「怪特」就怪在這裡。作者寫西山並不是為了精確的表達、描寫出西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如何,而著重表現的則是西山非凡的氣勢,所以才採取了這樣一種側面烘托的辦法,用西山與眾山對比來表現它的高峻,藝術效果比較明顯。在描繪了西山高峻之後,又加了一句議論「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這是說,然後才知道這座山的高峻特立,不與其它眾山是同類。這句話有什麼作用呢?可以說自此才真正認識西山獨特之美。並以「高峻怪特」為美。「然後知」是暗點「始」字,是第三次點題。表面看「是山之特立」,是對上面所寫的西山之高峻的概括小結,這當然不錯。但「不與培塿為類」卻帶有主觀評論的話。「培塿」指前面所說的眾山。西山與眾山有著大小、高低之別,所以不是同類。

這裡好像有某種寓意。我們聯繫柳宗元當時政治所處遭遇、現實的處境,是否可以把這裡所描寫的西山的高峻看成是一種對自己的卓然特立的影子,對自己不願意同小人為伍的剛正不阿的氣質的一種寫照,是對個人品格、氣質的寫照。如果這樣理解是正確的話,那麼這段對自然山水的描寫,實際上是曲折而含蓄的反映了作者的人格之美,表現了一種戰鬥的精神。作者寫山水不僅寫出山水的形態來表現客觀,還要寫自已遊覽山水時的感受。但也有人認為是作者感嘆自己與獨立天地間的西山一樣孤獨。

文章最後一節,著力表現「始得」西山時的那種喜悅和遊覽西山時的那種獨特感受。「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我神思悠然地與天地之氣相通,而不能知道它的邊際;心情舒暢地與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盡頭。這幾句話,莊子講過,莊子是用來形容一種逍遙遊,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而柳宗元借來表達自己登上西山頂峰時所得到人與大自然的親近感。表達這樣一種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受,比較恰當。

請注意,這裡寫了遊覽西山經過和感受,題目中的「游」字有了。題目里的「宴」字,還沒有得到落實。下面「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這就點出了題目里的「宴」字了。這是說,拿起酒杯一飲而盡,昏昏沉沉地進入醉鄉。酒在中國文人的詩文中經常出現,它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發酵劑,它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由於人昏昏沉沉進入醉鄉,精神恍惚,不知不覺天慢慢暗下去,「不知日之入」。接著寫太陽下山後的黃昏景色:昏暗的夜色,從遠處而來,直到什麼也看不見,我還不想回去。這表達了作者對西山景色出於一種無限留戀的心情。前面讀到平日遊覽眾山時,是「覺而起,起而歸」,是興味索然,沒什麼味道。而游西山不欲歸。這一對比就表達了此次遊覽西山的心情非同一般。在酒的作用下,加上暮色的特殊環境氣氛,就使作者的精神達到了一種升華的境界。他不僅觀賞到了山水的美麗,而且是心神凝聚,形體彷彿已經消散,與大自然萬物融為一體了,此時似乎不再感覺到自身形體的存在,精神脫離了形體,和自然才會融成一體。這最能表現作者游西山後的精神解脫,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這就是作者游西山所得到物我同一的「獨特」感受。即忘掉了自己肉體的存在,也就是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忘記了自己的處境,忘記了內心的恐懼,找到了精神上的歸宿。正是在這樣一種意義上,才說「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然後才知道我以前沒有真正遊覽過,而真正的遊覽是從這次開始的。此句與本文題目正面照應並點題。這兩句在結構上呼應了前面的內容,從正面收束全文。這是第四、五次點明題目中的「始得」二字。

文章始終圍繞「始得」二字來寫,點題照應,足見本文構思之新巧,結構之嚴謹。該文在藝術上的鮮明特點,可以說代表了《永州八記》的共同特色。

一、抓住特徵,形容盡致。

一篇山水遊記首先要給人直觀美的享受,這就要抓住客觀景物的特徵來加以精確的表現。清末古文家林紓就曾指出過這一特色,「窮形極相,物無遁情,體物直到精微地步矣。」(《柳文研究法》)「體物精微」,是說作者具有非凡觀察景物的能力;「窮無極相,物無遁情」,是說他具有卓越的表現景物的能力。在繪景狀物方面,柳宗元有很高的造詣。如寫眾山形態,「蚜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雖只略略幾筆,但寫出了從特殊視角觀察所得的物象特點,真有取長江大河於杯水於坳堂之中的筆力。又如寫自己居高臨下看到的自然山水的氣象和意境。「縈青繚徊,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則側重表現空間的廣度和深度,寫出自然山水的氣象,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藝術想像空間。再如寫夜色降臨時自己的感受。「蒼然暮色,自遠而至。」立足於自身視覺感受,寫出由於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的視象變化,摹寫情景微妙入化。

二、文有詩境,含蓄不盡。

山水遊記除了表現山水的美麗之外,還要有一定的抒情性,用美好的情感來感染讀者。該文做到了情景交融,既有畫意,又有詩情,裡面都有感情的抒發。如第1段寫昔日游眾山,著重表現作者游山時,欲淡然棄世但又十分壓抑的心境意緒。第2段寫西山之高峻,置身霄漢之際似乎若有所悟,接著又寫主客觀相契合的心理感受,描述了陶醉於大自然之中所達到的物我同一的忘我境界。作者以自己游山水時的心境變化作為貫串全文的感情線索,處處奇景與奇情交融。讀此文,我們隨時都會感到作者感情的變化,始終有一個抒情主人公的存在。這樣,該文就有了含蓄不盡的詩歌一樣的意境。

三、自我比況,寄慨遙深。

好的山水遊記,還要給人以理性的啟迪。柳宗元在文中不僅寫了山水之美,也寫出了人格之美。他在自然景物上面寄託了個人的身世、遭遇、感慨、品格,把景物人格化了。他是拿自然山水做為自己品格的一種寫照,表達了一種頑強的戰鬥個性。山水之美與人格之美,在文中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這點對我們是很有教育意義的。如文章開頭「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這種抑塞難譴的感情,伴隨他游西山的全過程,故一旦看到「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的壯觀時,不禁胸襟為之一暢,郁情為之一舒;在寫景中陡然插入一句議論,「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這就透出信息,告訴讀者這是作者自我比況,是作者在困厄不幸的境遇中仍要頑強的表現出自己不甘沉淪的個性,是恥與小人為伍的卓然特立的人格的寫照。我們可以這樣說,柳宗元筆下的山水,往往是人格化的自然,它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能啟人深思,明辨事理。


推薦閱讀:

最耗手機流量的一期!請準備好! | 奈良篇
【歐卡2】初游大不列顛——記Hamburg到Grimsby(多圖殺貓)
城堡鎮 - 懸崖上的燈塔(下)
轉:新馬遊記_南洋華人拼圖(1)——華人!
榕江三寶侗寨遊記

TAG:鑒賞 | 遊記 | 無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