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紹興文種墓

紹興府山文種墓

文種,(?—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會、少禽,楚國郢(今湖北江陵)人,後定居越國。春秋末期著名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為勾踐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勾踐驕橫專制起來,聽不進臣僚的意見。范蠡意識到勾踐「可同貧賤,不可共富貴」於是遠走避禍,隱居江湖。臨走時給文種留下一信,勸他趕快離開越國。文種自恃功高,稱病不朝。於是有人向勾踐進讒言,說文種陰謀作亂。勾踐聽信讒言,賜文種「屬縷劍」,文種只得自殺。之後,勾踐葬文種于越都西山,後世稱之為「種山」,也就是現在紹興城內之府山。

我們在府山遊覽過越王台之後,便按指路牌指的方向去尋找文種墓。下了越王台沿著一條向北走的山路前行,大約走了三、四百米,便看到了路邊一小塊平地上立有塊石碑,上面刻的是「紹興市文物保護單位:文種墓」。旁邊有座花崗岩碑

亭,亭中立有一碑,碑上刻的是「越大夫文種墓」。在濃密的樹蔭底下,碑亭顯得有些暗淡。碑身布滿苔蘚,顯得晦澀無光。每天來府山鍛煉的市民很多,但很少有

人會去關注這兩塊灰暗的石碑。轉到碑亭後面,發現碑陰刻有一篇《重修文種墓碑文》:「文種楚國人,志在扶危興邦,適越封大夫。越敗於吳,困守會稽。文種獻計,賂吳太宰伯嚭,得免亡國。越王回國,授以國政,振綱紀,興百利。君臣刻苦自強,勵精圖治,終於滅吳。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其自刎。葬于越都西山,名種山。」碑文中說得簡略了一些,其實這件事在《吳越

春秋》中有詳細的記載:

公元前494年春,越伐吳,夫差敗越王於太湖之夫椒,追越王至會稽山。越國大夫文種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向吳國求和,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勸諫而同意越國求和。之後,勾踐在范蠡陪同下到吳國給夫差當奴僕,被關在太湖之濱的石城。國內則托文種主持國政。文種治國之道唯「愛民」二字,解釋為對民眾「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樂之無苦,喜之無怒。」六句話。

三年之後,夫差動了惻隱之心,準備放勾踐回國,大臣伍子胥堅決反對,說這樣等於放虎歸山。吳王不聽,將勾踐放回。勾踐回國後,每晚睡在柴垛上,並在床前高懸一苦膽,每天嘗一嘗,史稱「卧薪嘗膽」。那幾年,勾踐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復仇。勾踐問文種復國之策,文種提出伐吳九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帛,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縞,以空其邦;四曰遣之美女,以糜其志;五曰遣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喜歡戰爭);七曰強其諫臣(伍子胥等),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富國強兵);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等待時機)。

勾踐表面上臣服吳王,年年給吳國進貢,還在諸暨苧羅山中找到美女西施送給吳王,討得吳王歡心。給吳國送去大量木材,大興土木建造姑蘇台,以削弱其國力。以致靈岩山下河道里的木材堆積如山,這個地方至今還叫木瀆。有一年,文種更是跑去跟吳王說,越國年成不好,鬧了饑荒,向吳國借一萬石糧。夫差看在西施面上,很快答應了。第二年,文種把一萬石好糧送還吳國。夫差見越國送來的糧食籽粒飽滿,便讓伯嚭把些糧食給老百姓做種子。而來年春天,播下去的稻種不發芽,再播則誤了季節。其實這些稻穀是文種安排人蒸煮過的。那年吳國鬧饑荒,民不聊生。越國卻對內休養生息,富國強兵,鼓勵增加人口,增強國力。

公元前484年,吳王準備進攻齊國,勾踐知道後非常高興,便讓文種帶著珍寶去見太宰伯嚭,鼓勵吳國攻齊。伍子胥知道後說,這是越國要毀掉吳國啊!勸諫吳王改攻齊為伐越,夫差不聽。當夫差率兵到了北方,勾踐便發兵攻打吳國,吳軍前後受敵,大敗而退至秦餘杭山。被越軍包圍中的吳王開始醒悟。於是寫信用箭射給文種和范蠡說:「吾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勾踐平定吳國後,率兵渡淮,與齊、晉諸侯會盟徐州,致貢於周。周王使人賜句踐胙(祭祀用臘肉,表示等級),封為伯。之後,越兵橫行於江、淮之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後人說春秋無義戰,確是如此。

從文種墓下來時,看見路邊一座三角形涼亭,亭額為「三蓬亭」,不解其意。

細看亭匾上有幾行小字:「越絕紀地雲文種將死自策置我三蓬自章後世勾踐葬之此三蓬之所以名亭也。」古文格式未斷句,看了仍然似懂非懂。蓬,草名,蓬心

狹窄彎曲,喻智謀。猜想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越絕書》有記載,文種將死時見越王勾踐,勾踐說:「子有陰謀兵策,頃敵取國。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子所,願幸以余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種遂伏劍。「自章後世」大概是警示後人吧。
推薦閱讀:

紹興五泄禪寺
浙江11市哪個最富哪個最窮?被紹興嚇到!
紹興雪竇嶺:很美,被人尊為江南小九寨
紹興青葉--系帶背心
漫步紹興

TAG:紹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