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家庭四訓講記之三(凈空法師)

了凡家庭四訓講記之三

凈空法師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俸祿領到七十多石的時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補貢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後,也許就陞官高遷,也許是調職了。[署印]是代理。教育廳長大概被調走了,現在有個代理教育廳長。這一位代理教育廳長不同意,把他駁回去,不准他補貢,他還繼續去當秀才、廩生。廩生、貢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當提學,他看到「場中備卷」。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沒有考取的卷子還保存著。有些時候,主管的官員會把這些沒有考取的卷子拿來,重新看一看,希望發現遺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們還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時差錯遺漏了。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試卷。「五篇」就是「五策」,即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論文,五篇論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滿意,非常的讚歎。他說這五篇論文,就像是五篇奏議。「奏議」是臣子對皇帝的建議,國家施政應興應革,他們都可以提出意見,貢獻給朝廷,由朝廷來取捨。殷先生說這五篇確實就是奏議。可見袁先生見識很高,文章寫得很好。而一般對國家興革提出建議,都是屬於大臣的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政務委員,國策顧問,是他們提出的這些文章。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與他們相提並論,可見他的確是有學問。

  「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博]是指他見識廣博,[洽]是他的說理非常清晰通達,[淹]是透徹,[貫]是文章無論理路,無論是章法結構,都有條不紊。能得此四個字的評語,定是上乘的文章,無論是在思想理論,文字的結構,都屬於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終老於窗下,一生只做個秀才,可惜了,應當要把他選出來替國家服務。

  「遂依縣申文准貢」。就是交待當地的縣政府,要把這個人提拔起來。「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從此處來看,屠宗師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馬上就想提拔他。可是代理人楊先生把他駁回去了,這就是兩個人的看法不一樣。袁了凡是有才幹。可是從這裡我們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有才還要有命,所以人的一生命運主宰了一切。命、時、因緣都有定數。這裡面講才、命、時。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緣才成熟。這些我們都應當要明白的。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從此以後,袁先生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一個人一生的際遇,吉凶禍福,貧富貴賤都有命,都有時節因緣,不能強求的。命裡面沒有,怎麼動腦筋也求不到。命裡面有的,什麼念頭不想,到時候自然來了。他明白了,從此以後無求、無得、無失,心地真正平靜下來了。所以我讀[了凡四訓],學佛以後,我們可以稱袁了凡在這一階段,是一個標準的凡夫。我們一般的凡夫,都不夠標準,為什麼呢?心不清凈,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他的妄念沒有了,對於一生的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古德云:[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為什麼呢?因為君子知命,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小人很冤枉,拚命的追求,不知道這是命里有的。努力拚命求得的,還是命里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呢?這是指定數,一般人都在定數里。這個時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數,不知道定數之外還有一個變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下一段以後就是講變數,講立命的理論方法。要按照真正的理論方法去求,就能夠改變你的命運。你想求什麼就能夠得到什麼,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佛家所講的布施。你想得到財富就必須行[財布施],想得聰明智慧那就要行[法布施],想長壽平安,那就要行[無畏布施],這就是正確的創造命運的方法。按照正確的理論方法去求,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甚至連成佛也求得到,何況這些世間的小小福報。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燕都]就是現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出貢之後就到北京去了,在北京住了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每天靜坐。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麼清凈。心清凈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現前是心不清凈。他之所以能夠靜得下來,就是他對於自己的命運完全知道,想也沒用處,所以什麼都不想了,心定下來了。

  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己巳這一年他回到南方來。[游南雍],南雍是皇帝所辦的大學,就是國子監。是國家辦的兩所大學,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南京,北京稱為北雍,南京稱為南雍。[未入監]就是未入學。在還沒有入學之前,先去拜訪雲谷禪師。

  [雲谷會禪師],[會]是他的法名。雲谷禪師的法名叫[法會],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識。了凡先生到南京棲霞山,去參訪,去拜見他。[對坐一室],在禪堂里打坐。[凡三晝夜不瞑目],沒有倦容,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故能精神飽滿。雲谷禪師看到他這麼年輕,有這樣好的功夫,很難得,不容易。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凡夫之所以不能夠成為阿羅漢以上的聖人,原因在那裡呢?妄想太多了。[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病根就是在妄想,[妄念相纏]不得作聖。你坐在這裡三天三夜,我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這是為什麼呢?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了凡先生是個老實人,老實最可貴,他說:[因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一生的吉凶禍福都註定了,還有什麼好想呢?想也沒有用處!所以乾脆就不想了]。知道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天、那一個時辰,人家都算定了,有什麼話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一個人能夠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那是很了不起的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給人算定了。所以雲谷禪師就笑著說:[我還以為你是功夫不錯的豪傑,原來你還是個凡夫]。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

  了凡先生就向雲谷禪師請教:[這是什麼原故]?這就說明數的道理。人為什麼會有命運?為什麼會落在數量里?人如果到了無心,就超越數量了。袁了凡先生有沒有到無心?沒有。他只是什麼都不想,因為想也沒用。他還有一個妄念,就是我什麼都不想了,有這麼一個妄念。這個妄念還在,還是有心,並不是無心。所以他常常心裡有個念頭:[我一生都算定了,一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並沒有到真正的無心。既然沒有到無心,決定為陰陽所縛,怎麼會沒有數?數就是數量。以數學的原理,推演出來過去、現在、未來。甚深禪定不是一般世間人所有的。佛門裡像黃檗祖師,他是在定中所見的境界。因為在禪定中,時空都突破了。時空突破了之後,過去、現在、未來自成一片,全部都看到。那是決定真實,一點都不會差錯。為什麼?他看到未來的事,不是他推算的,而是眼前親見,這要相當功夫才行。所以靠數理來推論,我們世間凡夫做得到;現量境界現前,就不是世間凡夫所能做到的了。在佛門至少三果阿那含以上,他們有甚深的禪定,能夠見到過去、未來,這是不會有錯的。

  但惟有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你從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後,距離現在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來,你的命運一點都沒有改變,完全照著他給你算定的走,這不是凡夫,是什麼。你的命運里每一年、每一月沒有加、減、乘、除,這是標準凡夫。所以一個大善之人,命有沒有?有,但改變了。大惡之人呢?也改變了,不會照原定的樣子。由此可知他二十年來沒有行善也算沒有作惡,他的命運完全照著孔先生所算定的,這叫做標準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了凡先生就問雲谷禪師,難道命運可以改變?[逃]就是超越,那就是[定數]裡面還有[變數]。孔先生給他算的是定數,變數則在自己手上掌握。這是孔先生不曉得的,不能推算的。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這是雲谷禪師教導他改造命運,也就是跟他講定數里有變數,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雲谷禪師承不承認有定數?承認。前面講過:[人未能無心,安得無數]。世俗講的[命運],雲谷禪師完全肯定,承認,確實有命運。但是命運自己可以改變,可以創造。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論,佛家是創命論,自己創造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改造命運,決定要靠自己覺醒,靠自己改造。他是個讀書人,所以就先用詩書裡面的道理來開導他。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儒家所講的,[詩經]、[書經]中所說的。雲谷禪師懂得,他說這是明明白白、的的確確的教訓,這是事實。

  再看看佛所講的,[我教典中說],雲谷禪師是佛門大德,[我教]就是佛教經典中所講的。[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命里沒有兒子,你要求,可以得兒子的。[求長壽得長壽],因為他短命,壽命只有五十三歲。這就是告訴你,你求什麼、得什麼,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章嘉大師說過:[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章嘉大師有解釋。有些人在佛門當中求,求不得。是什麼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懂理論、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還是得不到時,這是自己有業障,必須把業障消除,沒有了障礙則得感應。這是章嘉大師說過的,沒有求不到的。

  從根本的原理來講,世出世間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一切的需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據[萬法唯心]這個原理。[華嚴]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們[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圓滿,最恰當的就是佛陀的教誡。依據佛法的理論教訓去求,我們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決定求得到,確實求得到,都在佛門之中。雲谷傳給了凡的只是極小的一部份。因為了凡的志向不大,只求世間的功名富貴。只是求這些,所以雲谷禪師只教他這個部分。雲谷禪師滿他的願望,他想求得功名富貴,就告訴他求得的方法。特別告訴他,[妄語乃釋迦大戒]。戒律里有[四根本戒],就是殺、盜、淫、妄,所以妄語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麼會妄語,怎麼會騙人?換句話說,告訴他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這是事實,決定可以得到的。了凡依教修行,此三者果然如願獲得。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這是進一步向禪師請教,說:[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這麼一句話。但是在他的想法,[道德仁義,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聖成賢,在道理上是講得通的。

  [功名富貴,如何求得]?[功名富貴],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沒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沒有富貴,能求得富貴。這似乎是命里註定的。命里沒有,那裡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沒有的到那裡去求?這是一般宿命論,也就是命中的一個常數。常數是前生造作的因,這一生應得的果報。殊不知常數里有變數,加上變數就不一樣,的確功名富貴也是我們可以求得到的。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孟老夫子的話沒錯,[汝自錯解了]。你自己錯會了意思,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說的,你的解釋只對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曉得。對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還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話出在[壇經]上。

  [六祖壇經]、[金剛經]、[楞嚴經],這三部經典在中國,自古以來被大家公認的是第一等的作品。[壇經]是中國人寫的,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有特別一份親切感情在其中,也實在寫得很好,是整個佛法的綱要。我們不能把它單單看成禪宗的經典,它是整個佛法的綱要,也可以說是六祖大師的修學心得報告。

  六祖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心地。[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要到那裡求呢?從心地裡面去求。

  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這段教訓非常重要。內求外求都要從內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錯了。所以佛法里講,求什麼得什麼,都是從內心求,不是叫我們從外面求。外面求,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外面是常數,外面不會變;心地是個變數,不是常數。

  了凡先生二十年來,心地算是清凈,沒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數,不知變數。所以他這二十年中的命運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樣,連那一年考幾名,不會提前一名,不會落後一名。因為他不懂變數的原理。

  雲谷禪師教他這個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義是內、德行的修養;功名富貴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內外都得,這個求才真正叫做[有益於得]。[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那是究竟圓滿的享受,內外皆得大圓滿。那真是我們講的事事如意,沒有一樣不稱心,自在如意。如果沒有這樣殊勝的果報,就不會有人學佛了。

  學佛不是消極,是非常現實的。現在人講現實,現實沒有比學佛更現實,這是實在的,你看就曉得了。你們講現實,未必能得到現實;佛法里講現實,是真正能夠得到。須知佛陀教育之好,實在講,世間人對佛教誤解了,錯會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處。能夠真正體認了,才曉得佛陀的教訓才是世出世間最圓滿、最殊勝、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絕對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這是指現代社會,大眾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縱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沒有而得到的,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說做股票很賺錢,一年賺了幾千萬,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沒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賠錢,不是每個人都賺錢!若每個人都賺錢,股票誰賠錢?賭博贏來的錢還是命里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甚至於做小偷、做強盜得來的,還是命里有的。命里沒有的,偷都偷不來。

  古人明白道理,才說:[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為什麼?沒能逃過定命,沒能逃過常數。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人都會安於本分。安於本分,自己日子過得好,社會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沒有爭執了。

  所以佛法教我們求命裡面沒有的,常數裡面沒有的,我們能夠求得到,這是屬於變數。怎麼求呢?要向內心裏面求。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就是這一段所說的。他不能夠[反躬內省],[反省]是向內心裏面求覺悟,向內心裡存養厚德。他不懂這個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動腦筋往外去求,這種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縱然你有方法,有手段,你有計謀,可是怎麼樣呢?

  [得之有命]。你命里沒有還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數,命里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數,所以他不操心,不去用種種非法手段去求。他曉得有命,打什麼樣的妄想,用什麼樣的手段,命里沒有,決定得不到。

  [內外雙失]。內是什麼呢?心不清凈;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煩惱。了凡居士這二十年,內他沒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為他不想了,什麼也不求了。內,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凈、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運所安排的。一般人拚命向外馳求,見識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個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馳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還是命裡面註定的,這是[內外雙失]。

  [故無益],沒有利益就是損失,結果必是有損無益。這一段開示的確把世出世間的現象完全道破了。我們明白了,應該有所選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

  雲谷禪師就再問他:[孔先生給你算的終身流年休咎,算得怎麼樣]?他就老老實實將孔先生所算的告訴他。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

  雲谷禪師反問他一句,這就是教他反省,找出惡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認真的去反省一下,應不應該得科第。

  應生子否。

  應不應該有兒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應不應該?當然雲谷禪師跟他談話不會只有這麼兩句,但是這兩樁事在了凡來講是最重要的,最關切的,所以提出兩條大的,他最關心的事情。其餘的就不必提了。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

  雲谷禪師這一問,他想了很久。答覆雲谷禪師[不應也]。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老老實實回答不應該。因為他老實。[老實乃進德之基。凡飾非掩過之人。前途有何希望]。善知識遇到誠實人,他一定會愛護,才會指出他一條明路。要是自大傲慢不誠實,人家對你笑笑就完了,不會認真教誨的。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點,這是立命的基因。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

  從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沒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難。一個人有福,確實全國的人民都有福了。今天講民主自由,大家都認為這是真理,是時代的潮流,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抵擋的。這個潮流是好還是壞,必須再看下面的結果才能夠論斷。我們看看古時候的社會制度,讀書明理的人沒有爭執,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開明。我們讀唐太宗的[貞觀政要],太宗的心胸之開明,真叫人佩服。他給別人說:[做皇帝有什麼好處,負這麼大的責任,你想要做,我讓給你做]。有這樣大的心胸。他做皇帝並不是在那邊享福,不是在那邊作威作福,是替百姓做事,是替全國老百姓謀幸福,為國家選拔人才,這些人才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

  確實,從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說我福太薄,沒福。沒福又不能修福。[又不能積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沒福不像做官的樣子,不足以領導百姓,造福百姓。前面是說一個綱領,底下再給我們仔細分析。前面是總說,後面是一樁一樁來分析。

  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

  這個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就是薄福之相。確實沒福,不耐煩,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太小,心量狹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當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夠服人,這是一定的道理。

  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直心直行]是當任意、縱情解釋,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使性子,他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這也是別人所不願承受的。

  [輕言妄談]。言論不謹慎,隨便說話,不負責任。

  [此皆薄福之相也],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渾厚、老成,心胸廣闊而能容人,言語動作緩慢。緩顯得穩重。孔夫子說:[不重則不威]。其威德才能服人,才能夠處世。了凡先生年輕時不夠穩重,自己說出自己沒福,不應該中科第。這一段反省是說明他不應該得科第之所以然。下一段則說他不應該有兒女。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俗話說。地下不幹凈會長東西,會生五穀雜糧。水要是太清了就沒有魚。為什麼?魚在清水裡它也知道會被人家捕去,所以他不會在清水裡游。也可以說地裡頭很乾凈沒有穢物的話,它不會生長植物。

  余好潔。宜無子者一。

  袁了凡有潔癖。整齊清潔是件好事情,但是太過份的清潔也是個毛病。一點髒東西都不能忍受的,這也不行。這是不應有子息的第一個原因。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和氣能興家,俗話常說[和氣生財]。袁了凡沒有財富,與這也有關係,他並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歡發怒,常常發脾氣。看不慣的,看不順眼的,他就要發作,不能容忍。這是沒福,這是宜無子者第二個原因。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愛]是仁愛,能夠推己及人。這些道理他曉得,但是自己做不到。為什麼?他是個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換句話說,他愛惜自己的名節,不願意幫助別人,這也是無子的一個原因。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前面是講存心,以下則從生理上說。他反省說了六條原因,前面三條是從心理上講的,不應該有兒女。後面是從生理上說的,也不應該有兒女。他喜歡說話,喜歡批評人,喜歡論是非,所以說言語上常常喜歡強出人頭。這容易傷氣,生理上受傷害。這是宜無子者第四個原因。

  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他不但喜歡高談闊論,還喜歡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錯,飲酒過度會傷神。精是精神,傷精神,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妨礙。末後又說: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他晚上不睡覺。一定是找朋友聊天,喝酒作樂,不知道保養。想必了凡先生的身體相當虛弱,他不知道保養身體。

  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想想一身的過失毛病,惡作太多了,數不盡。他的為人真正誠實,這叫[懺悔],發露懺悔。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夠對人說出來,坦誠的說出來,毫無隱瞞。佛門講懺除業障,這樣才能夠真正把自己的業障除掉。能夠發現自己種種的弊病,這叫[開悟]。覺悟之後能夠把這些毛病改正過來,這叫[修行]。一般人修行,自己有什麼毛病都不知道,從那裡修起呢?『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思想、行為改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正行為第一要緊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錯誤行為,你才能改過自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雲谷禪師一追問,他認真的反省,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樁一樁的找出來,這是後來他能夠改造命運的根本。

  他憑什麼能改造命運?我們為什麼不能改造?我們對於自己的毛病一無所知,從那裡改起?人家一反省,明明白白的擺在面前,就一樁一樁的把它改掉。所以內里求德行,外面求富貴、求兒女,樣樣都得到了,他不從外面求的。我們看他並沒有在送子觀音前面燒香拜拜,求菩薩送一個兒子;他不是這樣求法。他求功名、富貴也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去禱告求的,不是這樣求法的。今人拜神求神都是錯的,那裡能求得到!寺廟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貴求男女,得來的全是命里有的,不求也會得來。還以為是神賜給他的,神對他特別有恩惠。實在是冤枉!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雲谷禪師所講的,[內外雙得],沒有得不到的。(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9767.html)


推薦閱讀:

道安法師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三)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065 繪像普門品頌(印光法師)
池畔蓮鈔第二集全 釋智諭法師
凈空法師:系列開示

TAG:家庭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