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苦緣起覽佛經,六道輪迴斷用心

五苦緣起覽佛經,六道輪迴斷用心 2016-08-21 16:30閱讀: 2016.08.21五苦緣起覽佛經,六道輪迴斷用心六道眾生,歸處有六: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因神通過人,常並於天。又因德不及天,以其苦道,尚甚於人,故曰非天,有時又被列入畜生、餓鬼、地獄中一途。依是阿修羅道並列法,六道即成五道。五道皆苦,有佛經《五苦章句經》專述五道五苦。以為披及一切眾生,被我視為洋洋八萬四千法門佛經之總綱。這一時刻,心念觸及宇宙全體:從科學假想奇點大爆炸到宇宙未來生存或死亡。(參見《用未知挑戰已知》)前一時刻,還在無意中整出了人類語言總覽,羅列出世界語系族與語種。(參見《語言之魂》)自然而然地念到:有沒有一部佛經能幫助概覽全部佛經呢?於是,想憶出佛說《五苦章句經》。跳不出星空、語言和佛經的方、廣、正、大的無所不包。以大藏經代表全部佛經。《五苦章句經》落在《大正藏》中的「經集部」里No.741部處。No.741也是《大正藏》包括的所有佛經總序號。調出它只需依序在《大正藏》里檢索就能辦到。找到一個《大正藏》的全目錄是關鍵。

X很方便地做了一次心理梳理,溫故而知新:《大正藏》全名《大正新修藏經》,在日本編集而成。歸類「漢文大藏經」。漢文、梵文、藏文、蒙文、西夏文、巴利文等各類不同語言版佛經大集加起來覆蓋了一切佛經,共名《大藏經》。《大藏經》及其不同版本分為三大部分,即:經、律、論,所謂三藏。關於大藏經以及漢文大藏經的構成知識是識別單本佛經來龍去脈的根本,不能一躍飛過、忽視不見。(參見附錄2提醒之證。)

回到《五苦章句經》上來。研習沒有必要。回味體驗才是真諦。經文講述的十分完整了,而且還對「五苦」描述了二遍:一是用所謂正文形式,一是用偈語形式。注釋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翻譯或者評論均系畫蛇添足,不可取!可取之處,就是列錄全部經文。選擇切入的主題,回味過去的體驗,玩味就當是一次遊戲。這一次,我選的主題是「概覽」,想玩味的是《五苦章句經》中有哪些陳述是對全部佛經的概覽?大正藏 No.741《五苦章句經》一卷(原文)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一名《凈除罪蓋娛樂佛法經》,一名《諸天五苦經》 。(註:支持版本:乾隆大藏經·小乘單譯經·第726部~佛說五苦章句經一卷)  世尊曰:「三界、五道生死不絕,凡有五苦。何謂五苦?一曰諸天苦,二曰人道苦,三曰畜生苦,四曰餓鬼苦,五曰地獄苦。  「何謂諸天苦?從第一天上至二十八天,除中阿那含天,皆是持五戒、守十善、行四禪者得生其上。無道慧意故,有生老病死,亦有不盡其天壽者,隨其先世所作故,壽命有長短。諸天有二大災:一曰命盡,二曰劫盡。劫盡有三因緣:一曰大火,二曰大風,三曰大水。命盡有七證:一曰項中光滅,二曰頭上華萎,三曰顏色為變,四曰衣上塵土,五曰腋下汗出,六曰身形損瘦,七曰蠅著自然,離於本座。遭水災時,大洪水起,齊十五天,其中所有無不盡者;遭風災時,隨藍大風四起,吹須彌山及諸名山,山山相摶,令如粉塵,無不盡者;遭火災時,七日並出,凝住不行,燒滅天地,皆如融金,欲界所有其中皆盡。最上四天,雖壽八十億四千萬劫,要當皆死,屬八惡道,是謂一苦。  「二曰人道苦。有百千種,人實為疲勞。從奴婢、下使、乞兒、賤人,中間富貴,上至帝王、轉輪聖王,皆有生老病死、饑渴寒熱、苦痛愁惱、憂患災變,或有兵賊、牢獄刑戮、火燒水溺、墜落堆廅、磚石刀杖、奔車逸馬、怨家劫盜,更相傷害。其死萬端,一切眾生,未脫三界,皆共有之,是謂二苦。  「三曰畜生苦。蜎蜚蠕動、蚑行喘息、飛鳥走獸、上至象、龍、金翅鳥王皆是畜生,亦有饑渴寒熱、憂患勤苦,強者伏弱、更相啖食,或有屠殺、田獵、網羅,以肉供人。其變萬端,不可具說,是謂三苦。  「四曰餓鬼苦。有九種餓鬼:第一輩者,身長一由旬,頸所咽處,如一針孔。行步之時,支節骨解,如五百車聲。咽火炎出,自相燒然。若見流水,往即枯竭,不得一咽。或得一咽,化為膿血,或為沸屎,或為銅銷。咽自然大,熱爛下過,無不洞徹。罪過未畢,身自然復如是。皆先時為人,治生暴逆,恐怛迫脅,不以道理,慳貪獨食,故受此殃,是謂四苦。  「五曰地獄苦。鐵城鑊湯,劍樹刀山,鐵柱消銅,膿血寒冰,沸屎鹹水,竹葉火車,爐炭火釘,十六毒刺,烏鵲、狡狗、鶉鳥、屈鳥,其鳥喙[口*(隹/乃)]純是剛鐵,飛入人口,表裡洞徹,食人五藏,東西南北,無有避處。苦毒罪獄,凡有十八。諸受罪者,不問尊卑,隨惡輕重,各自受之。或有一劫半劫畢者,不能不翅者。罪畢還生世間,受諸餘殃,是謂五苦。  「八惡處者:一曰地獄,二曰餓鬼,三曰畜生,四曰邊地,五曰長壽天,六曰雖得人身,盲聾喑啞、手足殘跛,不能聽受,七曰雖得人身,六情完具,世智辯聰,學世經典,信邪倒見,祠祀鬼妖,或屠殺田獵,肆心放意,欺偽萬端,不信三尊。從是後身,還入地獄,從冥入冥,無有脫時。時得為人,復不信正,不奉三尊,誹謗聖道。八曰生佛故處,是謂八惡,亦謂八難。  「三惡道者,是一切眾生之家,暫得為人,暫得為天;譬如作客日少、歸家日多。學者思之,勤力精進,可得脫苦。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信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世間有樹,名優曇缽,但有實、無有華,如來出世乃有華耳!已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辯才聰,壽命延長,遭值明人,發菩薩心,直信不還,具聞經法,遇如來世,此皆宿行。覆福德人,從明入明,尋如來跡,累行不止,會於道場,無毀其根,忘失前功,一失道意,動有劫數。慎之,慎之!一切眾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三重棘籬籬之,常有六拔刀賊伺之,能於其中得脫出者,甚難,甚難!  「何謂長獄?謂三界也。何謂十二重城?謂十二因緣也。何謂三重棘籬?謂三毒也。何謂六拔刀賊?謂六情也。已發道心,當具禁戒、四等大慈、六波羅蜜、安般守意、三十七品、諸禪三昧總持之門。等一切法,意無高無下,無想無願,出三脫門,得三治法,分別三向,曉三達智,無縛無解,不求諸天、人中之尊,轉輪王位不動其心,不畏罪苦,不計有勞,志在一切,無所榮冀,解三界空,不習三有,是謂得出十二長獄。知十二因緣,所起所滅,能斷痴本,是謂得出十二重城。知淫、怒、痴三垢無原,意不復著,是謂得拔三重棘籬。曉了六情,皆無本末,譬如芭蕉,意不縛愛,是謂得離六拔刀賊。  「要當先解,無我無人,都無所作;無所不作,所作功德,億劫不惓。譬如鳥飛虛空,無有足跡,作無跡行,無能見者;不與罪事、諸惡因緣,大如毛髮,是謂發菩薩心者能度苦厄。居家為牢獄,妻色、兒息、財物、珍寶為下,為是銀鐺杻械,恩愛痴著,為是重擔。」  佛告諸弟子:「一切善男子、善女人!汝已出家,為得離獄,棄捐妻子,為得脫械,如何不能放舍重擔?」  諸沙門曰:「我無所擔!」  佛言:「自大種姓,貢高憍綺,是汝重擔;恃智慢愚,汝沙門著吾我人,貪身計壽,是汝重擔;專求供養,畜積所有,是汝重擔;同學不和,反親白衣,是汝重擔;輕邈他人,是汝重擔;很戾自用,不受人諫,是汝重擔;食無節度,飲酒貪味,是汝重擔;法服不具,著俗衣裳,是汝重擔;外似如法,內懷諛諂,是汝重擔;不制六情,毀戒犯欲,是汝重擔;賦斂百姓,興起寺廟,是汝重擔;祠祀鬼母,祈請福願,是汝重擔;假託佛法,咒術治病,是汝重擔;違負眾祐,犯四重禁,是汝重擔;棲息無恆,不還廟房,是汝重擔。不舍擔者,後入地獄。」  佛言:「有大白象,力壯移山,壞地成澗,拔樹碎石;象力無雙,有人以發絆系其腳,象為之躄,不能復動。」  佛告諸弟子:「當解此譬,當善思之!若有賢者,居家為道,厭世所有,苦空非身,常欲出身,為道辭家妻子,當就明師,受持法服。臨出之日,妻子戀泣,悲訴聲哀,其辭辛苦。賢者睹之,心為悵然,意即回變,為妻子所惑,無復出家之志,是如發系象,不能復動,長受衰矣!」佛言:「一切壯無過心,心是怨家,常欺誤人,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為,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吾與心斗,其劫無數,今乃得佛,獨步三界,皆心所為。一切眾香,莫過栴檀;其香無量,香價貴於閻浮提金。又療人病,人有中毒,頭痛體熱,磨栴檀屑,以塗其上,若以服之,病即除愈,一切眾生,莫不願得。有人大得栴檀香樹,束薪賣之,無買之者。佛在世時,所說經法,令人得道,無不度者。般泥洹後,十二部經留在世間,動有卷數,無人視者,亦如栴檀,束薪賣之,無有買之者也。一切臭木,莫過伊蘭,其臭毒惡,人見惡之,畏聞其氣。伊蘭,栴檀生有四輩。何謂為四?一曰有栴檀樹,伊蘭繞之;二曰有伊蘭樹,栴檀圍之;三曰有栴檀,栴檀自為叢林;四曰有伊蘭,伊蘭以相圍繞。何謂栴檀,伊蘭繞之?有家長者,直信為道,妻子室內不從其教,奉邪倒見,祠祀鬼妖,不從教令,是謂栴檀伊蘭繞之者也。何謂伊蘭,栴檀圍之?有家長者,信邪倒見,祠祀鬼妖,妻子、兒婦、家內大小直信三尊,不失八齋,布施為德,六度不廢。長者呵止,不從其教,竊避為之,是謂伊蘭為主,栴檀圍之者也。何謂栴檀,栴檀以為叢林?有家長者為道,室家眷屬,皆隨其教,不相違戾,直信三尊,心意和同,是謂栴檀栴檀以為叢林者也。何謂伊蘭,伊蘭自相圍繞?有家長者,信邪倒見,具行十惡,祠祀鬼妖,闔門烹殺,意同歡喜,是謂伊蘭伊蘭自相圍繞者也。此四輩因緣,皆由宿命意行不同,故令不和。是以律經明曉因緣,獲罪福事,若祠祀家殺生,鬼飼不與從事,不食其飲食,若入山澤,見飛鳥走獸聚食,終不驚怛,斷其食味。若見屠殺豬羊、網獵、刑戮罪人,不得看視,當避舍之。縱不得避,當起大慈,誓願僧那:『我得佛時,使我剎中,飲食自然,無令有此諸惡因緣!』」  曰:「昔者國王夫人付香不與屠者之妻,生死作對因緣,展轉相緣,或罪緣福,或福緣罪,罪福之會,有二栽果,心以生想,為行種栽,以有根孽,後受報果,此屠者之妻,為罪緣福,後相經歷,輒當過生,為種苦本,是以不與香也。  「夫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何謂為五?一曰怨家,二曰債主,三曰償債,四曰本願,五曰真友。何謂怨家?父子、夫婦、兄弟、宗親、知識、奴婢相遇相殺,是謂怨家。何謂債主?父母致財,子散用之,是謂債主。何謂償債?子主致財,供給父母,是謂償債。何謂本願?先世發意,欲為家室善心歡喜,厚相敬從,是謂本願。何謂真友?先世宿命,以道法因緣共相承事,後相經過,生則明法,精進志和,是謂真友。  「昔者阿難邠邸家有五福德因緣。何謂為五?一曰時節,二曰身教,三曰口言,四曰一味,五曰和順。何謂時節?晝夜六時,不失禮敬,是謂時節。何謂身教?長者起時,室內大小無不隨者,是謂身教。何謂口言?長者欲有所作興福事時,先報家中,皆從其教,是謂口言。何謂一味?衣食平等,奴婢亦然,是謂一味。何謂和順?上下相從,不相違戾,是謂和順。以是五福,家中奴婢、牛馬六畜、蜎飛蠕動死皆生天。其有人家,宿止經歷,飛鳥走獸,過其居屋者,死皆亦生天。用長者家,合門之內,能言之屬,口誦法者,經聲不絕,其有聞音入耳中者,無不歡喜,心則是本,是故生天,亦是長者本願所致。從無數劫來,口言篤信,不欺慢人,不與諸惡,共作因緣,功德純淑大,僧那力故使其然。天地境界,遭三災時,其中所有一切皆盡,不及彼界。大劫盡時,一佛境界,其中凡有百億須彌山,百億鐵圍山,一切皆盡,不及彼佛國也。如是十方諸佛國,無極虛空,無極眾生,無極佛國,無邊虛空,無際眾生,無原大千國土,如來滿中,以億劫之壽,不說眾生有始有終,如來之智,了知一切眾生無底故,言般若波羅蜜無底,眾生無底。」  曰:「佛又說:『有四種生:一曰胎生,二曰卵生,三曰濕生,四曰化生。』此分別說耳,示語一切使知種類,三界五道眾生,一切所有皆是化生,故言一切如化、如夢、如影、如響、如水月形,無有作者。先了此意,乃可為道。道亦如化,一切無原、無造、無作、無始、無終,新學聞之,其意驚疑。諸驚疑者,有三因緣:一曰本功德少,二曰不得明師,三曰不勤於經學。自用意著於吾我,逐於名色,貪求利養,所行諛諂,無有至信,如是不能近深法忍。」  曰:「空無所有、無相、無願是道之要。慧道以空為上,學以無為為先。此三句者,不可為新學人說之。聞無所有,便曠其意,不復修戒,無所掛礙;於六德中,事事懈廢,言一切空,當何所作?口但說空,行在有中,墮四顛倒故,言無功德。菩薩不應使聞無所從生法忍。夫善知識欲教新學,稍稍以漸教,語魔事,令護魔,因緣生死罪苦,五道分明,令信罪福,事事了了,乃可語道。  「昔分和檀王與佛捔智。佛告王曰:『以海水磨墨,斫樹為筆,寫吾所知為經卷,海水竭盡,樹枝了索,吾經不盡。』所以爾者?佛有三達之智,來今往古靡不通焉!佛經眾多,以虛空為量;佛智弘深,以無造為原。經中所演,不可思議,或有反覆,難了難明。粗以六事,可知其要:一曰正道,二曰善權,三曰至教,四曰誘導,五曰福德,六曰禁戒。何謂正道?說無端緒,無造無作,虛無所有,無所從生,無行無得,自然如也,是謂正道。何謂善權?變化無方,或出或處,隨類而入,與為因緣,時宜而說,不合章句,趣化度之,是謂善權。何謂至教?指示罪福,作是得是,皆行所致,無橫與者,其事明白,是謂至教。何謂誘導?開童蒙人,有護有德,增壽益算,現世可獲,是謂誘導。何謂福德?六度無極,主治六情,制守根門,可得天、人、轉輪聖王,長樂無極,是謂福德。何謂禁戒?守口攝意,身不殺、不盜、不淫、不欺,奉孝不醉,三惡趣苦,不可久處,是謂禁戒。先了此意,乃可為道。譬如捉網,先攝其綱,諸目皆正。不曉持綱,先理其目,顛倒錯亂,互相絆繞,無有解已。學亦如是,不達其要,聞經中說,不解權宜,不能分別,便相譏恃,遂執所守,興起恚意,失本忘義,毀正逐邪,學者雷同,追逐音響,不相匡正,識真者少,墮落滋多。如此之輩徒載學名!」  曰:「四諦者:一曰苦諦,二曰習諦,三曰盡諦,四曰道諦。一切眾生不覺此苦,以苦為樂,於罪苦中,求欲得安。賊醫偽說,迷惑人心,便言:『所作可現世得!』學者聞之,莫不喜隨,聞中至之言,逆耳不受,故言『正言似反,誰能受者?』復不知習,知習者死,死不敢復作;復不知盡,知盡者死,死不敢復作;復不知道,知道者聞道,便能為道。一切世間人,作罪事易,為福事難;一切學士,作福事易,為道事難。為道復易,解道者難;說道者易,行之者難。故言甚難,甚難!」  曰:「如來眾經禁戒律法,凡有八億四千萬卷,為一切之良藥,治人身、口、意,療人生、老、病、死耳。教眾生有二要。何謂為二?一者,作是得是;二者,不作是不得是。如佛所說:『三界五道,罪垢苦惱,不離於作。一切無橫,非天授與,亦非鬼神,亦非帝王,亦非父母,亦非沙門、梵志授與。所作罪福,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不失如毛髮者也!』」  佛言:「昔者為鹽樓王(閻羅王),有弘普之慈。諸墮罪獄者,王盡現之。王曰:『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我等死時,不知如行,諸惡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願王哀我,赦除罪過!』王曰:『汝等皆作何惡?』罪人對曰:『我等生時,不孝父母,殺盜、淫欺、飲酒、斗亂、持刀強勢,侵易善人,誹謗聖道。所作眾惡,不可具說!又信惡師,祠祀鬼神,謂當有福;烹殺三生,禱賽神靈。我今自首,悔所作惡!』王曰:『汝等在世間時,吾遣五使者,案行天下,告語汝曹。汝曹何以不受其教?』諸罪人曰:『我等生時,實不見聞!』  「(閻羅)王曰:『諦聽,當為汝曹說!五使者:一曰世間母人,懷妊十月,身為之病,臨當產時曰,父母怖危,既得?身,從死得生,乳哺懷抱,推燥居濕,遲得長大,憂慮萬端,汝見之不?』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一使者!二曰世間老人,顏色壞敗,頭白齒落,目冥耳聾,肉韁皮縮,傴僂而行。汝見之不?』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二使者。三曰世間病人,困劣著床,百痛普至,美食為惡,汝見之不?』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三使者。四曰世間死人,刀風斷脈,拔其命根,身體正直,不滿十日,肉壞血流,膀脹爛臭,無可取者,生時相愛,死皆相惡。汝見之不?』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四使者。五曰世間犯罪,縛束送獄,桁械鞭笞,五毒普至,戮之都市,或截手足,火燒鈇質,斬之梟拖五刑。汝見之不?』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五使者。』  「(閻羅)王復告罪人曰:『汝見是已,當自思惟,汝身亦更生、更老、更病、更死,汝犯逆罪,亦當如彼,現受其殃。汝何不孝順父母,謙敬長老,慈仁為首,心所不欲,亦勿施人。世有賢明,當從啟受;歸命三尊,迮心奉道;節情止欲,可得度苦。自汝所作,今當受之,吾不抂汝!』罪人白王:『我等生時,實作苦劇,不暇得為!』王告獄卒:『汝便將去,到其劇處。』  「獄卒名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叉有三股,一叉罪人數百千萬,內著鑊中。其鑊縱廣等四十里,自然制持,令不墮落。罪過未畢,故令不死。從口至底百歲,乃至從底至上,亦復百歲,是名劇處。諸罪人受罪,更苦楚毒,遍十八處,中有罪畢,當得出者。(閻羅)王復現之曰:『汝等今去,或當為人家作子生,當念孝順,報父母恩。曼年盛時,當忍惡為善,篤信三尊,守戒奉道,修諸功德。莫復作惡,還來入此。夫地獄者,終不呼人,善自思之!』諸罪人歡喜,皆稱:『萬歲!』」  佛言:「諸有聞法乍信乍不信、狐疑進退還入邪者,皆從地獄來出。受閻王教者,信根淺少,故令其然。雖爾,所作功德,終不唐捐;佛之弘慈,亦不遺忘。但劫數彌之耳,久後亦當度世。」  爾時佛告阿難:「受是經典,持諷、誦讀、廣為人說,疾令時遠,普法澤流布來世。」  阿難白佛言:「唯當受之!今斯經典所號?云何奉行?」  佛言:「阿難!是經名「凈除罪蓋娛樂佛法」,一名「授無思議光菩薩道決」。當奉持之!族姓子及族姓女盡其形壽,供養如來,隨之宜,從其所安。若以天華,如須彌山,用散佛上,及以名香、澤香、雜香、繒蓋、幢幡,謙敬貢上,精進不懈,不如族姓女受是經法,奉持諷誦,廣為人說,遵修法行。如是所教,功德福祐,過彼供養巨億萬倍!」  佛言:「阿難!常當以法供養如來,若欲奉敬無上大聖,當受斯經,持諷誦為他人說,及應法卷。」佛說如是,無思議光菩薩、賢者阿難,一切眾會阿須倫、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天上福已盡,墮為牛領蟲,譬如大田家,收入甚大豐。但食不複種,谷盡亦飢窮;食福亦如是,福盡墮罪中。人身甚難得,根具亦甚難,百劫復百劫,時乃得為人。失戒離人本,但坐著因緣,不知厭足故,受苦如彌連。蜎飛蠕動類,其神同一原,坐犯不與取,借貸無還心,受寄而拒抵,持頭觸突人,展轉畜生中,其苦難縷陳。佛說餓鬼苦,但有饑渴患,東西求飲食,不聞水谷聲。軀體一由旬,裸形發繞身,但坐慳獨食,故墮黑繩城。 鐵圍兩山間, 窈窈何冥冥, 識神墮其中,不睹日月精。  展轉不相見,但聞叫呼聲,一切眾惡聲,苦痛傷人情。  既得生為人, 當受身諸殃, 盲聾喑啞痾, 跛躄不能行。  雖有度世法,不得聽受聞,長夜受是苦,宛轉如車輪。 受身雖根具,端政辯聰明, 邪見墮顛倒, 不信有佛經;或行屠網獵,酒樂著情慾,沒身見閻王,罪至乃怖驚。  邊地無義理, 父子相噬汝, 室家更相賣,屬人為奴虜。  恆畜給驅使,動靜加杖楚, 雖得為人形, 畜生共同侶。  世間純淑善, 無有師法則, 當生長壽天, 無形但有識。 壽命雖延長, 三塗為鄰側, 後作曲蟮蟲,泥沙為飲食。  以在八難處,難得復為人, 譬如海盲鱉, 欲值浮木孔。  先死墮須河, 甫來已過去, 值法已沒盡, 輒生佛故處。  為法船欲壞, 思惟入甘露, 精進諷為勉,善知識為師,  精進為大力,慧明逾日光, 甘露消諸毒, 亦能除五陰。 若人已有信, 住在佛教戒, 便道通亦利, 以開甘露門,  甘露聲已出, 三界遍分明。 已開大要道,但當正意行,  一心向在在,為道莫中止。 人意譬如稱, 常當攝拘牽,  思惟止與觀, 是為世間明。 叉手持頭腦, 三界皆禮佛。在列錄了《五苦章句經》的全部經文後,感到用「概覽」充當主題的玩味頓時索然寡味。佛經中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章句以及每一部佛經,又有哪一個不是概覽一切佛經——一切法呢?用心顯然是累贅。人之輪迴在六道,難以脫離,很可能都是太用心所致?道家宣說「無為」系本,看來有理。佛說佛經真實無妄,字字句句皆了義。「若能依義。一切諸經皆是了義。」誰說過的?說得真好!一查核,它還是佛經中佛說的。一切法儘是佛說!在這一時刻,最喜歡的佛說之法是: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附錄:大藏經簡介註:轉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摘錄)》、《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李圓凈著本)等)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豹。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系等七個系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捲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曆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卐正藏經》、《卐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藏文大藏經在9世紀初葉已譯出700餘部,其中一部分自漢譯本轉譯。後弘期補譯的經籍,以論典和無上瑜伽的經論為多。全藏分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綳三大類;甘珠爾收律、經和密咒,丹珠爾收讚頌、經釋和咒釋,松綳則收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自元皇慶二年(1313)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過11種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經。此外還有刻於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的庫倫本兩種。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眾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曆(1573~1620)年間曾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校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乾隆五十五年編譯刻完,計108函,只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西夏文大藏經最初由漢文大藏經譯出。宋景祐元年(1034),《開寶藏》傳到西夏(可能是《開寶藏》的天禧修訂本),西夏的開國君主趙元昊於興慶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先後歷時53年譯畢,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國師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譯的經籍,印製三藏新經。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將西夏文舊經本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後共刷印了140餘藏,但大多毀損無存,現各地發現的經論殘卷僅數十種。巴利語系大藏經為南傳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中國雲南省傣族地區,是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佛典。除僧伽羅文、緬甸文、泰文、高棉文和寮國文外,傣文有4種不同的方言文字譯本,近代還增加了天城體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譯本等3種版本。備考:《大正藏》系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高楠順次郎博士等順起,十三年創刊,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所收異本異本最富,麗宋元明四藏之外,對校聖語藏本宮本敦煌寫本古佚本以及各種流通本。計85函,3053部,11970卷,80634頁。其中30函為續編,多收日本著述。附錄2:傳聞不可信

在網路中,偶得以上圖片。圖中文稱:該文系《大正藏》No.543部經。核查系無稽。但權作提醒「傳聞不可信」一證。另作為佛經分類一法亦何嘗不可?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這6個時間段,優秀的父母不會玩手機,而是選擇用心陪伴 | 家長必讀
    緣分的手要緊握,才有天長地久;用心的情要呵護,才有相依相守!
    人間無處不道場,事事處處皆佛事。只要用心,遍地皆是功德
    「霍心」大婚,一場用心的婚禮對一個女人有多重要?
    新生兒聽力鍛煉,一起用心學!

    TAG:輪迴 | 佛經 | 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