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印壇鳥瞰(代序)-近代印人
近代印壇鳥瞰(代序)-近代印人
本書所說的近代印壇,指的是從辛亥革命後的一九二一年,至九十年代初的約八十多年間的印壇;即包括民國和新中國的大約前四十許年的兩個歷史時期。印人傳是寫個人的。所謂印壇鳥瞰,是想稍加歸納,作一個概略的回顧。
藝術都有其承傳性和連續性。近代印壇的形成和發展,當然輿晚清印壇有密切關係。自元人吾丘衍在《三十五舉》提倡師法秦漢,明清印人皆奉焉圭臬,至晚清也沒有例外。盛行清代近二百年的浙派,末流雖已成強弩之末,但亦有有志者,為振興印學而努力。對近代印壇有較大影響的,還有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三位大師,都是澤被後學的傑出先驅,給後繼者帶來許多啟迪。
鳥瞰近代印埴,主要是簡括考察印藝流派和印學研究兩個方面。
一
印人封印藝的研求,主要來自師承,也有轉益多師,形成師承的交叉重疊;私淑同檬可以成才,且有泛濫諸家而一爐共冶者;亦有印風前後更迭,判若兩人者。類此比比皆是。因此,要把印人歸到某一流派去,殊非易事。那些師承明碓,謹守不二的,劃分比較好辦;但旗幟不明,或變動不居的,就難於歸屬了。
一 、璽印派
古璽(璽亦作金木、金爾、□、璽。下同。)漢印,是篆刻之本。明清印人常說『師法秦漢』,那是舊時誤把春秋戰國的古璽稱為秦璽,而秦又為時不長,直到清代後期,有識之士才予糾正,所以,準確的叫法,該作『師法古璽漠印』。古璽漢印傳世數以萬計,其中不乏藝術形式及文字體態挪移、增減等多方面的典範。這是篆刻藝術取之不竭、用之無窮的淵□。清代著名學者陳澧在其《摹印述》中曾說:『璽印,為物雖小,而可興鼎彝碑版同珍』。這是很恰切的。一度流行的皖派、浙派,皆從漢印派生而出;從這豐碩的文化遺產中,只要找出一二特點加以發揮,便足名家,自樹一幟。有些識者,並不屑在明清流派名家作品中討生活,安師其所師,自闖路子。這當中,像王石經、羅振玉、童大年、馬衡、羅福頤、簡經綸、丁佛言、馬公愚、秦咢生、朱復戡、楊仲子、董作賓、余任天等,都是此中高手。 師法璽印,有極工□者,王石經、羅福頤兩先生即屬佳例。王石經曾在萬印樓主人陳介祺家任西席,獲遍覽所藏珍品,其印專師漢鑄印中之規整者,功力深至,妙得準繩;亦喜擷取周金漢石文字人印,荘穆自然。福頤先生為羅振玉子,淵源家學,十七歲便有《待時軒仿古印草》問世,精摹古璽漢印文字殆遍,他刀下的朱文小璽秀挺,漢白文鑄印渾厚端嚴,幾興古人之作難分軒輊,他絕不輕涉明清印派些許習氣,其專詣若此。而喜作寫意一路、不事修飾的,當推簡經綸,所治印皆跌宕參差,亂頭粗服,韻趣天成。折衷工意者,有馬衡、秦咢生諸老。楊仲子、朱復戡工凝古璽;馬公愚、余任天則長於漢鑄□印。諸家各有專擅,並領風騷。
二、浙派
浙派晚出於皖派,兩派其實都以漢印為典則,只是藝術觀點有所不同。皖派主厚拙靜穆,浙派先驅丁敬早期也取法過皖派,後改以朴老遒勁為尚,並用細碎切刀刃石,才自成體貌。繼之而起者,有黃易、蔣仁、奚岡、陳豫鍾、陳鴻齋、趙之琛、錢松等,世稱『西泠八家』。到了浙派末流,摹襲陳鴻壽、趙之琛兩家成風,千人一面,便漸次衰落。本世紀初,一批年輕而志切興革的浙派篆刻家,以丁仁、王福庵、吳隱、葉銘為首,並連同唐源鄴等,抱著『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宏願,籌組『西泠印社』,不分派別,廣泛聯絡同好,整理和印行印學資料,一九二二年敦請吳昌碩為社長,帶領同僭前進。除上事各位外,還有高時顯、高時敷等兄弟,及稍後的韓登安、葉潞淵、吳朴。他們的特點是:在鑽研浙派的同時,並以十分積極的態度向古代璽印和鄧石如、趙之謙等大家學習。 近代浙派的名家,年輩較高、印藝較出色的,當推鍾以敬,他兼擅曼生、次閑之法,而巧於蘊蓄,又參用鄧石如法作貼連朱文,連款則得秋堂之妙,溫雅多才,堪稱浙派印家中的後勁。西泠印社的四位創辦人:丁仁為明清名印鑒藏家,精於印學,固諳浙派印藝,但鮮奏刀;吳隱、葉銘並曼生法,刀法喜從恣,吳隱後得缶翁的指授,多以古籀入印,突破浙派的樊籬,風格為之一變;王福庵習浙派而不樂生辣突兀,喜以工穩淳樸為宗,博綜皖派,旁及讓之、撝叔,及明人朱文,精雅絕論。四人之中,印藝自以福庵為甲覯。唐醉石為長沙人,年輕時居杭州,輿丁、王、吳、葉四先生同好,其擬曼生,大刀闊斧,穩健蒼莽,有以復興浙派印藝而譽之者。福老弟子韓登安先生及吳朴皆後起,吳朴生於二十年代初,該是浙派的殿軍了。
三、吳派
以吳昌碩(一八四四——一九二七)為宗師的吳派,是近代印派中的一個大派。吳氏早年先後學過浙派、徐三庚、錢松、吳熙載諸家,後來獲觀古代璽印、封泥、磚瓦等金石文字,廣搜博探,擷其精蘊,然後熔冶一爐。特別是他對石鼓文的酷嗜□深有體會,便將其婉轉雄健的意態,參合於篆印文字之中,所謂『印從書出』,生面獨開,促成了藝術新貌的創立;又以錢松的切中帶削的刀法,與吳熙載的沖刀,結合使用,更加強了刀法的變化;從四十多歲開始,改用『鈍刀入』之法,縱挺橫張,古拙奇肆的獨特風姿愈形突出了。他在《刻印長古》一詩中,有『膺古之病不可葯』、『自我作古空群雄』、『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雄所宗?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等語,俱見他可貴的創新精神。他的印藝,不但影響中國印壇,而且及於東鄰日本、韓國。從學弟子很多,除兒子吳涵、吳邁外,主要有徐新周、趙雲壑、趙石、陳衡恪、陳半丁、李苦李、樓邨、錢瘦鐵、王個簃、諸樂三、沙孟海、周梅谷等;私淑者則有朱其石、鄒夢禪等。
昌碩先生步入民國時,年已六十有八,一直主持風雅到八十四歲離開人世。弟子中最得其神貌的,要數王個簃和諸樂三。徐新周線條比較方勻堅實,不若缶翁的渾厚恣肆。趙雲壑特重筆意,他在邊跋中說:『余不規規於秦若漢,而取篆隸之法行之,不自知其為揮灑為雕鎪也。』錢瘦鐵晚年喜參人《天發神讖碑》筆勢,是以跌宕縱橫有騰於前。趙石變昌碩先生之圓轉渾樸為圓折廉厲,這是他創作上個性的表現。鄧散木說:『學吳而不為吳氏所囿,其惟趙氏一人,豈特青水藍冰已哉。『並將趙石另樹為『趙派』或『虞山派』。鄧氏推重其師,此屬美德,但是否已至『青水藍冰』、非要另立一派不可了呢?恐怕還是見仁見智而已。關於陳衡恪,齊白石曾認為:陳氏朱文之拙,能肖缶翁之神;但他在一九一九年即四十四歲以後已變師法。白石沒有舉例。我們在《染倉室印存》中所見的『安居長年』、『循吏世家』等印,似已參用黃士陵陟直的沖刀,及平整光潔的篆勢,運斤成風,另具新意。沙孟海之學缶翁,基本不襲其貌,僅師其古樸厚重的神韻,選取金石文字以供創作,堪稱善學的楷模。
鄧散木把他的老師趙石仍存缶翁圓潤的線條,著力轉化為方勁雄強,加以裝飾排比,如要說另樹流派的話,趙石未能達至的,經過鄧散木刻意的發揮,條件可說大備了。
四、黟山派
黟山派,指的是師承黃士陵的流派。黃氏安徽黟縣人,別號黟山人,故名。他先後寓居廣州十六年,第二次是應廣東巡撫吳大澄之邀來粵,除任職廣雅書局校書堂外,並助吳大澄編拓《十六金符齋印譜》。目驗古印既多,凡未經鏽蝕者,筆畫皆光潔□銳,在創作上受到啟發,他並挹取銅器銘文之稍放逸者移入印中,以陡直的沖刀成之,由是一新耳目。他的學生李尹桑曾說:『悲盫(趙之謙)之學在貞石,黟山(黃士陵)之學在吉金。悲盫之功在秦漢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黃氏的古璽,文字確得諸兩周金文;而漢印則每從漢金文變化而出。李尹桑的話,前段是說對了;後段話究其實際,則黃氏對秦漢以下的金文也兼而取之,並非全在三代以上。黃士陵的印,在平實中寓險峻,線條挺健爽利,看膩了浙派鋸牙燕尾的,一看頓覺精神為之振奮。這是他的成功之處。他生於一八四九年,比吳昌碩小五歲,一九0八年卒,四年之後才發生辛亥革命。親傳其藝的,除李尹桑外,還有他兒子黃少牧;易孺雖曾問藝於他,但非門弟子。私淑他的人很多,有鄧爾雅、鍾剛中、喬大壯、馮康侯、余仲嘉、張祥凝、孫龍父、羅叔子等,各有不同的成就。
李尹桑固精黟山之法,但成就最為人們稱賞的,應屬凝古璽之作,在《李尹桑印存》中,風格多樣,大有冰水青藍之妙。黃少牧雖得家傳,惜意偏干祿,疏於研求,懂得皮相。易孺早年之作,法乳牧甫,中歲浸淫古陶文字,跌宕奇崛,別饒情致。鄧爾雅、喬大壯兩公皆清剛俊逸,並為時賢所譽,喬氏尤擅多字璽,穿插變化,備極匠心。馮師康侯曾得牧甫從初刻、修改至定稿的蛻本,由是悟其要□,形神兼得。鍾剛中生平最佩牧甫,布篆以黟山焉師,刀亦薄小,然以紛披姿態出之,得不似之似。
五、趙派
趙之謙(一八二九——一八八四)是篆刻史上一員驍將,他看到鄧石如採用碑額等篆書入印,深有啟發,便廣取鏡銘、權詔、錢幣銘文,及難於入印的《天發神讖碑》、《三公山碑》等碑字融會印中,異態新姿,意境高妙,開啟了『印外求印』的坦途,可惜因踏足仕途,四十多歲便擱刀不刻。弟子錢式、朱志復,未足以傳其藝。趙時桐(一八七四——一九四五)雖出私淑,但道藝精深,能遙接風神,進而上窺漢鑄印,平正中寓奇崛,秀雅中寓厚拙,且擅古璽,旁及元明人朱文,所作曠逸醇古,淵雅閎正,開整飭一派。在當時滬上印壇,與吳昌碩並稱一時瑜亮。門弟子五十餘人,以印著名者有陳巨來、方介堪、葉潞淵、趙鶴琴、張魯盫諸位,另有再傳弟子徐無聞。私淑趙之謙而馳譽北國的,還有壽璽及其弟子金禹民等。
叔孺先生教導學生十分強調學習古人的精髓,不拘拘於摹仿老師的面目,說學他如像了他,便不能勝過他了。可說教導得法。陳巨來是趙氏早期弟子,他遵從師訓,以嚴格的工穩典雅、平和秀潤的要求,精究漢鑄印和圓朱文,兩者都達到了典雅審美的高境界,整飭而不刻板,醇厚而見流動。介堪先生在師承乃師的同時,特别致力漢玉印的研究,玉料難得,製作精巧,而且質地堅緻,筆法刀法不會因年代久遠而受損,他沉潛於此,遂得悟漢印的妙諦;鳥蟲書印是漢印中的另一奇葩,經他的發皇,沉寂近二千年而大盛於常世。葉潞翁初習浙派,由於趙氏的啟導,並工古璽漢鑄印及元明朱文,然不襲同門之趣,於整飭中喜以蒼古樸茂之態出之,妙於拼筆,刀趣盎然;晚年作重,尤得神采。
壽璽有室名『婕蕪齋』,□指趙之謙的『二金□堂』,蕪指吳昌碩的『飯青蕪室』,蓋有兼師雨家之意。然其布篆和用刀皆秀逸光潔,實得於趙而罕有吳風。他久居北京,以篆刻任教各藝術院校,桃李甚眾,是傳播趙派的另一員大將。
六、齊派
湘潭齊白石(一八六si——一九五七),年少家貧,當過雕花木匠。三十歲才習篆刻,初摹丁敬、黃易;門徑既得,繼學趙之謙的《二金婕堂印譜》,對刀法的橫直賓士,一見傾佩;臨寫《三公山碑》及《天發神讖碑》後,篆法丕變;又從秦詔版、權量文字中得縱橫馳騁、妙於聚散穿插之竅。經過三十年的反覆探求,到『花甲』之年,開展『衰年變法』,才奠定個性特強的藝術面目,綫條大疏大密,行刀有『大道縱橫,放膽行去』之說;他用單刀側持沖刻,故白文橫畫皆向上剝落、直豎皆向左剝落,而朱文則反是;凌厲迅猛,痛快淋漓,自然形成的拼筆殘連,給人以蒼茫古奧之感。時在二十年代初葉,這是民國時期湧現的一代大師。齊老在《題某生印存》一詩中寫道:『做摹蝕削可愁人,與世相違我輩能。快劍斷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可視作他印藝的宣言書。他門下弟子甚多,主要有賀培新、周鐵衡、姚石倩、蕭友於、劉淑度、羅祥止等。
白石弟子用刀最恢閎雄放的,莫過於賀培新,但他布篆不喜作欹側之勢,是以姿致獨出。蕭友於喜欹側作勢,然用刀之雄放則不如賀氏。劉淑度用刀爽利而無兒女態,已屬難能。羅祥止追隨齊翁較早,白石文字屢及其名,可惜綫條傷於纖弱,還不及周鐵衡、姚石倩的酣暢。要真正掌握齊派『縱橫歪倒貴天真」』(齊白石句)的藝術特色,當非易易。
上述介紹的所謂六派,只是一個粗略的歸類,未必妥貼。個別篆刻家,如馬一浮、吳子復兩老,所作固得古趣,全從其書而出,不蹈襲任何家派,所謂自鳴天籟,似不便歸於前述六派中任何一派。也有少數印家,印路極廣,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如王大忻、馮康侯諸老,璽印之外,任何流派風格,皆可隨手鐫出,且置之所擬某流派譜中,不獨難辨,直是佳選,且本身也有自己的風致。這類高手不多,令人嘆服。
印藝的出新,地下金石文字的新發現是一項觸發創作靈感的重要因素。自甲骨的出土,才有簡經綸、董作賓、楊仲子等率先人印的範例。而漢簡及敦煌寫經的發現,於印作的反應似較少鮮,三十多年前,知堂老人曾寄示魏建功為他所鐫的『苦茶庵知堂記』一印,意參章草,用筆變圓為方,巧於聚散,極具匠心,似屬難得的例子。六十年代初,韓登安先生刻《毛主Xi詩詞刻石》之《菩薩蠻·大柏地》一印,即以出土不久的戰國楚竹簡文字體勢成之,生面獨開,頗得》《楚王□□盤銘》及《楚王□簠銘》之妙。至以六朝碑刻文字入印,鄧爾雅、張樾丞等印家佳制如林,這裹就從略了。
二
在印學史上,近代應該說是成就比較突出的一個歷史時期。這與古賢所說的:『為學如積薪,後來居上』,正相符合。
一、印譜編集
據羅福頤《增訂印譜考》著錄,自宋《宣和印譜》至一九四九年二前後約七百九十年,公私所輯古印譜共有二百五十一種(減去日本人所編六種,實為二四五種) ,其中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八年短短的三十七年,就有七十九種。這個時期編拓的古印譜,較之乾嘉以來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豐富而多樣。
這當中,已故印人羅振玉即編有《罄室所藏璽印續集》、《齊魯封泥集存》、《赫連泉館古印續存》、《隋唐以來官印集存》、《凝清室古官印存》、《凝清室所藏周秦璽印》、《貞松堂唐宋以來官印集存》、《西夏官印集存》、《貞松堂所見古璽印集》、《後四原堂古印零拾》,黃賓虹有《濱虹草堂藏古璽印》初、二集,吳隱有《遜盫秦漢古銅印譜》、《籑籀簃古璽選》,王光烈有《昔則廬古璽印存》一、二、三集,王獻唐有《兩漢印帚》,羅福頤有《待時軒印存》,高時敷有《樂只室古璽印存》,商承祚有《契齋古印存》等。當然,我們不能遺忘收藏家陳漢第所輯的《伏廬藏印》、陳寶琛的《澄秋館印存》、周進的《魏石經室古璽印影》、《季木藏印》,及古董商黃睿《尊古齋印存》等,皆斐然可觀。七十年代,羅福頤先生更主編了《古璽彙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故宮博物館古璽印選》,尤為煌煌巨構。 明清名家印譜的編拓,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丁丑劫餘印存》,由丁仁、高時敷、葛昌楹、俞人萃四家出其所藏□輯,收二百七十三印家,凡一千九百餘印,合四函二十大冊。其後,高時敷、丁仁、葛昌楹、張魯盫,也各就所藏,分別編拓了不少名印人的專譜。
二、印學著作
(一)印史考證
羅福頤先生對古璽印的研究,可說畢其一生奉獻於此,特別是晚年所著《古璽印概論》、《近百年來對古璽印研究之發展》兩書的綜合探索,已為古印史初步鑿破鴻蒙。元人吾丘衍有三代無印之說,迄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二),陳介祺始謂『朱文銅印似六國文字,玉印似六國書法近兩周者』。一八八一年,王懿榮序《齊魯古印攘》,指出古璽有司徒、司馬、司工,皆見《周官》。到一九一五年,羅振玉發現古璽有『得志』、『敬事』等成語璽。其後,福頤先生結合載籍,考出大批武官及其他行政官吏的官璽,對古璽的認識由是突進了一大步;還推究出『日庚都萃車馬』為烙馬印。至於秦漢至南北朝官印,往時以為皆出古人佩用,及長沙馬王堆西漢利倉墓『長沙丞相』、『軚侯之印』兩印出土,審其製作草率,顯屬明器無疑。按當時規定,官吏遷死,印綬必須歸還。而傳世大量官印,除中下級軍將戰死沙埸,與印並歿者似皆為實用品外,其餘出於冢墓者,大抵為殮葬專用之物;官職後附以姓名的,亦非生人佩用之品。羅老從文字、印鈕、制度等多角度進行古璽印時代kao證,創穫特多。他還從官印、封泥,補正官制、史志的缺失,大有助於古史的研究。
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上編為印章舊制,主要談印章起源、用途及各種品式;下編是印學體系,自宋米芾至近代印家流派藝術。這是一部極其精要的印章藝術史。比較而言,上編對古璽印的考索,未如羅氏的詳盡,謂『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印『可能是漢代最高統治階級的專用佩印』,似不若羅氏所云『不過是漢人殉葬印』妥適。下編沙老推倒文彭為『篆刻之祖』的舊說,根據米芾在褚摹《蘭亭》上跋後連鈐的七顆用印,輿他的篆書韻致相同,及《書史》《畫史》所論治印、用印觀點吻合,考定米芾為第一輩印家,第二輩是趙孟俯與吾丘衍,第三輩是元末王冕,明代中晚期的文彭、何震為第四輩。從而將篆刻的年代,提早了五百年。這是一大重要發現。沙老《新安印派簡史》與葉潞淵先生的《略論浙派的篆刻藝術》兩文(俱見西泠印社所編《印學論叢》),所論皖派、浙派均甚細密,可與《印學史》有關部份共參。
對明清印人行誼及作品的考證,柴子英先生的二十篇《讀(廣印人傳)札記》,及有關周亮工《印人傳》版本問題,何震、鄧石如史跡遣印的綜述,文彭、陳曼生印作的辨偽等文,皆足為冶印史者聽留意。
(二)印藝研究甲、論文類
一 《個簃印旨》 王個簃著。一九二四年著成;。綫裝單行本。凡十三章,篇目為:溯源、窮變、辨體、立基、成局、運刀、別才、刻邊、題款、神韻、病忌、印譜、附錄等,全文約九千字。
二 《刻印源流》 傅抱石著。一九二六年初稿,一九四○年三月廿一日發表於重慶版《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略於先秦,而詳於文何及皖浙兩派,文長五千餘字。
三 《印學概述》 沙孟海著。一九二八年,沙老曾有《印學概論》刊於《東方雜誌》,享譽一時。一九六二年乃將舊稿加以校訂,易名曰《印學概述》以備同好觀覽。承以複寫本見贈。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創製時期,分璽、漢晉官私印、九疊文、詞句印、圖書賞鑒印、齋館別號印、花押印、圓朱;下篇為遊藝時期,分文何、皖派、浙派、鄧派、趙之謙、吳俊卿、細朱文。凡七千四百餘字。
四 《古印概論》 黃質(賓虹)著。一九三○年刊於《東方雜誌》,分文字蛻變之大因、名稱施用之實證、形質製作之代異、譜系傳世之提要、考證經史之闕誤、篆刻名家之法古等六部份。全文七千二百字。
五 《古今篆刻漫談》 王光烈著。一九三三年著,一九三五年單行本。凡二十二節,於古璽印時代及特點的考辨,有相當的識力。全文一萬一千字。
六 《槐堂摹印淺說》 陳衡恪述,王道遠錄。道遠為陳氏弟子,據師論述整理而成。計分審字、定體、布局、印製、刻法、周秦印璽、漢印、泥封、碑碣、金文、陶文、磚瓦文、鄧派、後浙派、前徽派十五則,共五千四百字。其後有齊白石己卯(一九三九)年跋語。一九六二年台灣有單行本。
七 《中國篆刻史述略》 傅抱石著。作於一九四○年九月,計分:緒論;一、篆刻的萌芽時期;二、篆刻的古典時期;三、篆刻的沈滯時期;四、篆刻的昌盛時期。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經人整理後,始在香港《美術家》雜誌第十一、十二期發表。
八 《談刻印》 馬衡著。一九四四年刊於《說文月刊》四卷合刊本。首先辨明金石家不等同刻印家,但認為金石家可不必為刻印家,而刻印家則必出於金石家,以刻印如不諳熟文字源流、金石意趣,斷難有精好之作,並分名稱、形制、鈕式、文字與章法、材質與刻鑄、陰陽文之別、施用之方法等七方面加以論述,深入淺出,為治印入門要訣。
九 《然犀室印學心印》 來楚生著。文章在來氏逝世後五年始披露於《書法》雜誌總第十一、十二期。分印面、邊闌、疏密、綫條、淺深、章法、刀法、逼邊、款識、選刀、品式、擇石、停勻等十三則,皆甘苦有得之談。共二千五百字。
一○ 《關於印人黃牧父》 傅抱石著。一九四○年十月廿八日、十一月四日刊於重慶版《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後輯人《傳抱石美術文集》。約七千五百字。
一一 《白石老人的篆刻藝術》 傅抱石著。一九六一年二月一日撰,發表於三月廿九日《人民日報》,為《齊白石作品集·印譜》序言,後輯人《傅抱石美術文集》。文長八千字。
一二 《散木印藝》 單曉天與張用博合著。一九八四年撰寫,上海書畫出版社印行。凡四萬字。
一三 《來楚生篆刻藝術》 單曉天與張用博合著。一九八四年撰寫,上海書畫出版社印行。凡八萬字。
乙、講義類
一 《篆刻學講義》 壽璽(石工)著。一九二七年《湖社月刊》發表,一九三三年北京銘泉閣有增訂本。計分:宗主、旁通、名式、派別、棄取、選材、著墨、章法、運刀、款識、潤色、印人等十二章。凡一萬二千字。壽氏治印功力至深,又長期從事教學,所談皆扼要中肯。
二 《治印談叢》 潘天壽著。系應國立藝專篆刻課而作的講稿,一九四五年寫成。計分:源流、別派、名稱、選材、分類、體制、參譜、明篆、布置、著墨、運刀、具款、濡朱、工具、餘論等十五部份。凡三萬四千餘字。解說簡要而明晰。已收入《潘天壽美術文集》。
三 《金石篆刻研究》 李健著。著作年份不詳。李氏在上海美專講授篆刻課,聞以此為講稿,亦名《金石篆刻研討篇》。香港商務印書館有刊本。計分三篇,凡二十四章,一百八十餘頁,於篆刻之釋名,與金石學關係,及印章制度、刀法、經營位置、邊款、印材、印人傳及篆刻書目等皆為詳列。
四 《篆刻學》 鄧散木著。三十年代,鄧氏在上海舉辦廁簡樓金石篆刻講座,曾印有講義,此書即據以修改補充而成。上編有述篆、述印、別派、款識計四章七節;下編有篆法、章法、刀法、雜識、參考計五章二十八節,於章法論述特詳,配以大量圖版,約七萬字。一九七九年五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刊行。
丙、札記類
一 《雕蟲小言》 容庚著。一九一九年以容容齋署名發表於《小說月報》十卷三、四號。共四十三則,約九千五百字。
二 《虹廬筆剩》 黃質(賓虹)著。一九三五、一九三六年發表於《學術世界》第一卷第三期至第十期。主要談古印名譜、各家藏印、印史掌故等。凡五十七則,三萬四千餘字。
三 《五監精舍印話》 王獻唐著。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間寫成,一九八四年齊魯書社刊行。凡一百七十九篇,王氏精究古印,所談皆古印形制、印文考釋、刻制、印史、印譜、鑒賞等方面。共二十四萬餘字。
四 《楓谷語印》 郭楓谷(組南)著。一九四四年九、十月至一九四五年一月刊於《學海月刊》。凡四十則。郭氏為福建人,對印石、刻鈕、制印泥等,多有涉及,亦他書所罕見。共一萬一千餘字。
五 《頤諼樓印話》 陳子奮著。具體撰寫時間不詳,約在四十年代後期。傳鈔本。一百一十則,一萬七千餘字。
六 《安持精舍印話》 陳巨來著。首次發表於一九五六年《趙叔孺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紀念特刊》。共二十則,二千五百字。後輯人一九八二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刊行的《安持精舍印□》、一九八七年西泠印社刊行的《印學論叢》兩書。
七 《沙邨印話》 沙孟海著。始作於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六si年刪定,一九八四年發表於《書譜》第十卷第二至第六期。得一百一十四則,治藝心得與老輩印人交往之樂,皆形諸筆端,其中不乏民國印壇史料。約一萬五千字。
(三)印人傳略
為印人立傳,始於清初周亮工所寫的《印人傳》,僅得六十三人,實為未竟之作。乾隆間,汪啟淑繼踵,成《續印人傳》,凡收一百二十八人。
清末,葉銘有志賡續,經過十多年的廣徵博採,纂成《再續印人小傳》,連補遣在內,得六百零一人,文字一般比較短小,簡者僅十餘字,故以『小傳』名之。另附印人姓氏一三八人。其後,葉銘又在此書基礎上大事增補,於一九二八年出版《廣印人傳》,共十六卷(第十六卷為日本印人,得六十三位),中國印人連補遣共計一千七百四十三人。人數確大大增加了,但編撰比較粗率,舛誤重出屢見。我曾加點核,竟有一百九十多人僅記姓名,別無任何記錄。
早年曾受葉銘委託增校《廣印人傳》的秦康祥,一九六二年約同柴子英、韓登安兩位合力纂輯《印人匯傳》,柴氏長於明清印人史跡考訂,韓氏則主近世印友之亡故者,分工合作,每傳一般三、四十字,多者達百許字,經過四年搜輯編撰,共得約三千人,網羅甚廣。正在整理期間,『文革』忽至,禍件盡付灰劫。 至以一縣為單位而編撰的印人傳,容庚先生在一九二一年曾有《東莞印人傳》之作。得十九人,起自明人鄧雲霄、袁登道,而迄於其弟容肇新,小傳出於石印,而印跡均以原鈐,甚為難得。
(四)工具書纂輯
甲、字書
璽印字書的編集,不獨便於篆印用字的挑選,而且有助於印字的彙輯和研究。
羅福頤先生經過八年摹輯,一九三○年出版了《古璽文字徵》十四卷、附錄一卷,《漢印文字徵》十四卷、附錄一卷。悉從四十種古印譜中考釋摹錄而出,每字之下,皆錄全印印文,及印譜簡稱。特別是古璽文字,向無專書,實為創舉。經過四十八年之後,由於古璽印大量出土,一九七八年,羅先生再接再厲,有《漢印文字徵》增訂本問世,較諸舊版內容增加三份一強,收字二六si六字,重文七四三三字,合共一○○七九字。後復奔走南北,所見益多,一九八二年,又出版了《漢印文字徵補遺》,新增單字三一○字,連重文一三六八字,由其子隨祖摹補。至原來的《古璽文字徵》,經歷五十一個春秋並廣事增訂,一九八一年易名為《古璽文編》出版,收字二七七三字,其中正編一四三二字,合文三一字,附錄二二一○字,而且各字由摹寫改為照原鈐本影印,益增真確。
孟昭鴻氏也有兩字書出版,一是一九三三年面世的《漢印文字類纂》(亦名《印字類纂》),另一是一九三四年印行的《漢印分韻三集》。
《璽印文綜》為方介堪先生早年所摹集,盧溝橋事變,自北平倉皇南歸,丟失第十四卷, 後經變亂,書稿復有殘損。到方老年八十,才由弟子整理續補,歷九年而後成,這時方老已病危無法審校,全書收單字三九七五字,連重文共二萬一千八百餘字,一九八九年由上海書店印行。收字之富確遠勝他書。惟每字下並欠附錄相關印文,不便查考;而釋字仍有少數可商。
對古璽印文字的考釋,黃質有《濱虹草堂璽印釋文》,創見不鮮,遣稿經吳朴選用二百餘方,已於一九五八年印行。近年復由浙江省博物館重加整理,更名《黃賓虹古璽印釋文選》,—九九五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影印行世。
至輯錄明清流派名家印篆為字書,則有韓登安先生的《明清印篆選錄》。所采印家始於文彭,迄於王福庵,凡十二卷,積稿盈尺,致力於此前後達四十年。十年動亂,稿遭掠去,發還已失部份,未知有人能補其所缺否?
附談—未刊書稿。後世文字,已數倍於《說文》,為篆作印,對後起之字,每感束手。—九二八年,王福庵先生特撰成《作篆通假》以助解惑。其於原篆本無之字,多以同聲系之字通假,如『菰』字為篆所無,即取『苽』字代之;又如『蘁』字,同聲系字不可得,遂借音讀相近之『鄂』為之,此所謂異聲系之通假。六書中的『假借』,便是如此。韓登安為之續補近半,兩者合共二千七百餘字。王著原稿藏西泠印社,韓補則存其家。
乙、年表
印學之有年表,始於一九八四年柴子英編撰的《印學年表》,所錄起宋皇佑三年(一○五一),而迄於稿之歲,前後歷九三三年。所述雖未稱詳備,但蓽路藍縷,彌足珍視。
丙、印譜目
印譜目錄也是研究印學不可或缺的工具。葉銘的《葉氏印譜存目》首開其端,載一九二○年吳隱《□盫印學叢書》第十六卷。
羅福頤先生專著錄古璽印譜,一九三一年成《印譜考》四卷。一九六三年,益以三十多年所見,補成《增訂印譜考》五卷。當時我嘗見稿本,著錄共達二百五十一種。
以上所談,只是就本書提及的已故印人業績簡要作一綜述。至於迄今仍活躍印壇的賢達們的貢獻,當非此小文所宜涉及。限於見聞,所談必多遺漏,敬希讀者多加賜教。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南海馬國權時客多倫多之彤葉寄廬
推薦閱讀:
※還軒詞【近代·丁寧】
※摩天嶺之戰
※日本專家:為何近代東亞崛起的是日本而非中國?
※從文化角度看近代中國宗教
※近代理性派認識論哲學的終結——康扥與近代認識論哲學的終結
TAG: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