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在收藏恭王府:古玉篇(二)

侯門深似海,寶藏不鋒露。對於恭王府玉器類的收藏,好像歷史文獻中很少有所記載和描述,僅留下了當時日本古董商山中定一郎觀後的驚詫。

1913年的拍賣圖錄是留給我們較為完整的歷史記錄,高古玉成分不多。這件圖錄中表明是隋或唐代的鏤雕玉璧是為數不多的經典,而且恭親王特別製作的懸掛底托,並配以白玉佩飾,可為典雅名貴之極。此應為清宮造辦處之工,可為一例。

恭忠親王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滿洲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靜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和碩恭親王」。統稱「六王爺」;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主要發起者,曾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賜爵位世襲罔替,身後謚「忠」。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喜溢秋庭圖》靜貴妃部分)

1860年,在英法聯軍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清政府與英、法、俄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夏,咸豐帝過世,奕訢與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處死或貶逐了載垣、端華、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領班與總理衙門大臣,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遭到編修蔡壽祺彈劾「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因遭到慈禧太后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允許在內廷行走。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被殺[,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訢不同意修治圓明園,更為慈禧所怨。

(1872年由美國攝影師拍攝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洋務派人物,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人稱賢王。其人主張學習外國軍事科技以加強中國武力,於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亂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變。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學家(如張玉法、薛化元、李筱峰等人)認為奕訢是清朝最後的支柱,在其死後,繼任者多為庸碌之輩。

(恭王府的藏寶樓)

小恭賢親王溥偉(1880年12月30日-1936年10月10日),號錫晉齋主,滿洲愛新覺羅氏,是第一代恭親王奕訢嫡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煙事務大臣等要職。

1898年承襲王爵,1908年曾被列為光緒皇帝繼嗣人選。慈禧太后死後,與攝政王載灃策劃誅殺袁世凱未遂。

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與肅親王善耆等人組織「宗社黨」,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主張整兵一戰,是清皇族中的復辟派。

1912年2月,宣統讓國之後,溥偉先避居京郊戒台寺,後轉移到德國佔領的青島。

1913年他聯絡駐紮在兗州的張勳,策劃「癸丑復辟」未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佔領青島,溥偉欲借日本勢力復辟清室。在日軍的支持下,他和善耆發起「滿蒙獨立運動」,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黨,還在遼東一帶召納土匪,秘密組織勤王軍。

1916年2月,溥偉在青島期間曾收到前陝甘總督升允自東京送來的密函,信中敘述升允在日本聯絡上層力量支持復辟活動。見此信,溥偉遂和善耆加快了復辟步伐,並預謀六月中旬在遼南一帶舉事。可是6月6日袁世凱突然病死,日本政府寺內正毅內閣上台,隨之改變了對華政策,將宗社黨軍隊和蒙古騎兵解散。

1917年張勳復辟,溥偉一旁觀望,沒有參加。

1922年2月善耆死亡,溥偉復辟清室的希望成空。同年秋天,在中國收回青島之前,溥偉從青島移居大連,在黑石礁築室「星浦山莊」(今爲大連星海賓館),閑居中廣交大連文人,賦詩作畫,以打發其惆悵無聊的日子。他的《春日》詩最能表達復辟無望的心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爲誘迫溥儀早到東北籌建滿洲國,將溥偉從大連接到瀋陽,讓其當「四民維持會」會長,揚言要以溥偉爲首建立「明光帝國」。日軍還讓溥偉穿上王服,在滿洲國警憲的簇擁下祭陵。溥儀得知這一消息,急忙來到旅順,順從地當了日本的傀儡皇帝。從此,溥儀對溥偉心存戒慮,總是怕溥偉會奪去帝位,始終沒有給溥偉一個職位。

1936年初,溥偉安排妻室攜子女及私房細軟分別回原籍。溥偉死後側室周佳氏出於生計又攜一雙子女改嫁滿洲章姓正藍旗,並隱居長白山山區。溥偉猝死新華旅社裏,死因不明,享年五十六歲。

(恭王府)

對照恭王府1913年的拍賣圖錄,近百年來,其當時所拍出的舊藏,除去美國幾大博物館館藏用於展示外,私人收藏則很少顯露於市。有人曾推測除那次在英美拍賣的器物外,在此之前,山中商社於中日民間轉售的恭王府舊藏精品則更為精彩,但又苦於渺無蹤跡可循。

(2006年佳士得香港拍出的原恭王府舊藏,約60萬美元。)

1913年的恭王府拍賣圖錄:

2011年另一件王府舊藏,展示於香港藝術博物館,屬於私人藏品:

對照原圖,缺少了十分珍貴的原底座。上圖中後配的木托,則突顯不倫不類。

清末,北京城內幾個王府的迅速沒落,帶來了大量文物的流失,而且,變賣時詭秘沒有任何記載,流於海外的尚有保存,而大部分由於連綿的戰亂和文革動亂,可能將永遠石沉大海了。現在探討恭王府文物流失的文章不少,但也大都是轉抄和借題發揮而已。圖錄的刊登,一是保存資料,廣而告之;二是對號入座,追溯有源;三是緬懷與憑弔民族文化,恭王府中賞花題詩的人多,但對民族文物流失抱有痛切之心的人少。

煙雲筆下收,尋玉紐約樓;

人說恭王府,百年仍風流。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瀏覽美國1913年恭王府拍賣圖錄中的乾隆古玉:

不為尋常的一件恢宏玉雕之作,應為乾隆精品無疑,時至今日標榜數千萬也不為過矣。

由於時代的局限,可能是當時人們對中國歷史的認知僅到兩周為限,古玉大都喚為「漢器」。

(完)
推薦閱讀:

最全面實用的盆腔解剖基礎,值得收藏!
雙旗幣能賣一百多萬,是真的嗎?
書畫名家印章欣賞 【絕品收藏】
萬世仰慕 曲阜三孔 (絕品收藏)
這種玉器大部分都沒見過

TAG: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