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論《內經》「法天則地」治療觀
【摘要】「法天則地」是貫穿《內經》治療學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基於「人與天地相參」的觀念而總結出來的綱領性治療原則。與「天人合一」、「形神一體」有著密切的聯繫。筆者在對生命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把這一中醫治療理念進行整理、研究、歸納與梳理。希望對我們的臨床及《內經》學習有所幫助。
【關鍵詞】內經 法天則地治療觀
1.「法天則地」觀點的提出
1.1《素問.八正神明論》開篇即云:「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將「法天則地」作為一個中醫治療的法則確立下來。
1.2「法天則地」是《內經》提倡的治療學理念,其幾乎貫穿於《內經》整個學說之中。用今人的語言來闡述它就是:強調中醫治病的「天人合一」思想。順乎天地則生,逆乎天地則死。天地是什麼呢?天地就是大自然,天地就是節氣,就是時令和氣候變化。
人生活在自然這個環境里,就應當與之相協調。
1.3作為「人與天地相參」的治療原則,在《內經》中多次強調。
《素問.疏五過論》云:「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
《素問.五常政大論》又說:「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素問.寶命全形論》亦云:「今末世指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2.天地(四時氣候)對人體的影響
2.1《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四時不同的氣候與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聯繫。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邪氣,產生不同的病,所以特定的季節會發生特定的流行病。人在受邪後也不一定馬上生病,可能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才發病。上一個季節受到的邪,可以影響機體的抗病能力,到下一個季節才發病。
人感四時邪氣,由於感邪種類、時間不同,人體正氣和體質強弱之差異,可有感而即發傷及五臟,伏而後發損傷他髒的不同發病情況。
春季感受風邪,春氣不生則夏氣不長,至夏而發為「洞泄」之病;夏季感受暑邪,伏於體內,到秋天又感風寒,外邪引動內邪,正邪相爭,出現寒熱交作之瘧疾;秋天感受濕邪,濕伏不發,困脾傷陽,使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而阻肺,遇冬寒引發而生咳嗽,或濕邪浸淫,損傷筋骨而生痿病;冬季感受寒邪,寒伏郁久化熱,至春陽氣生髮,再感新邪,則易發春溫之病。
2.2四時氣候對人體的影響還包括脈象。
「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素問.脈要精微論》)春脈趨向於表,正如草木萌芽,陽氣初發。「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夏天陽氣隆盛,草木繁茂,人氣向外,腠理疏鬆,脈象就如大水一般旺盛有餘。秋天草木開始凋零,陽氣開始內收,脈是下伏在皮膚下面,比較沉一些,好像蟄蟲將要冬眠。所以說「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是說冬天陽氣潛藏,好像蟲子冬眠一樣,這時人也不到室外去了,脈的表現是深沉的,像貼著骨頭一樣。
人與自然息息相關,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變化,脈有「四時動」,脈象的變化與天體運轉的規律相應。脈象隨四時陰陽的變化而呈現周期性的正常變化,揭示了自然界對人體生理現象的影響、干預。為「法天則地」治療學說增加了旁說佐證的效果。
2.3五臟與四時陰陽是相通應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為自然界進化的產物,自然界造就了人類,又賦予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與自然界有著物質的同一性,自然界每一季節由於稟受陰陽之氣的多少不同,形成了春夏秋冬的氣候特徵,人體內臟由於稟受陰陽之氣的多少不同,形成了五臟各自不同的本質特徵和功能特性,因而五臟與四時陰陽有著不同的「嗜欲」和「所通」。心通於夏氣,肺通於秋氣,肝通於春氣,腎通於冬氣。五臟之中心肺居於上焦胸中,故為陽,肝腎居於下焦,故為陰;四時之中,春夏為陽,肝心與之相應,但春為少陽生髮之氣,肝主疏泄而升發,故肝氣通於春;夏為太陽溫熱之氣,心為火臟具有溫熱的特點,故心氣通於夏;秋冬為陰,肺腎與之相應,但秋為少陰收斂之氣,肺為清肅之臟,具有宣降的特點,故肺氣通於秋;冬為太陰寒涼之氣,腎為封藏之本,故腎氣通於冬。五臟與四時陰陽的通應關係,決定了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必然受到四時陰陽變化的影響。
3.如何理解「法天則地」
3.1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因四時之法而成,對於天地陰陽的運動,四時氣候的變化人也應當與其相應和。
人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息息相關並表現出時間節律性,「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風雨寒暑均來自自然界,它是誘發諸多疾病的根源。只有掌握了這些病根,在治療過程中加以協調,才能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順天之時,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粗」,作為醫者,一方面要善於辨別外邪的性質,另一方面,要懂得如何使用順應的方法。
3.2人體應當順從四時變化規律而養生調神。「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以,人類養生必須自覺、主動地適應、順從自然變化。「人能法天道清靜,則志意治而不亂,陽氣固而不衰,弗失天和,長有天命」(張介賓《類經.疾病類》)倘若違反了「四時之序」,使陰陽之氣失調,人體正氣受損,就會發生「內閉九竅」、「外壅肌肉」等病變。所以說,人與自然界之息息相通,「順天之時,病可與期」。
春天應當「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天應當「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冬天應當「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進行養生,不僅不會生病,還可以健康長壽。違背四時陰陽變化,那麼,五臟就會受到傷害,人體陰陽氣血平衡就會打破。
順應四時陰陽變化也是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治未病學說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積極有效的應時、應季改變自身生活習慣,達到「人以合天」,順應自然,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傳變的目的。
3.3「法天則地」的核心要旨就是應用《內經》所提的「援物比類」、「別異比類」的方法,在疾病發生時,在治療中順應天時的變化規律,做到因天時而治。
「五行有序,四時又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靈樞.五亂》)總體上要「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和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具體上要做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靈樞.百病始生》)「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靈樞.衛氣行》)「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靈樞.壽夭剛柔》)及時把握與人的生理病理相應的天時因素,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4.如何應用「法天則地」學說
4.1「法天則地」除了重視自然界的「天」—四時,還應當關注自然界的「地」—地理地域。中國地大疆寬,同樣的時令節氣,東南西北氣候特徵大不相同;同樣的溫度環境,各地域的濕度特點也不一致。因此,在應用「法天則地」學說時,要因人因時因地相結合靈活掌握。同樣治療外感風寒的方子,在南方麻黃可能用3g就夠了,而到北方可能用到10g才見效,因為南方氣候熱,稍加辛溫就發汗不止,而北方氣候寒冷,腠理緊密,即使加大劑量也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
4.2中醫學已不能停留在傳統的認識中,現代生活中環境的因素對中醫治療的影響逐漸增大。比如環境污染(空氣、水源、土壤等等),自然災害帶來的次污染(核輻射等等)無不傷害著人類。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已經迫在眉睫的環境災難。倘若將環境問題與自然界致病理論掛起鉤來,將「法天則地」與「法環境則生活圈」聯繫起來,是否更能有助於治療環境問題造成的疾病。這無疑是遲早要確立的獨立的治療學說。
推薦閱讀: